第九十三章《别再做低品质勤奋者》(3)
状态的检测——如何真实客观地认清自我
人的状态大体由四个元素决定:抗压能力、专注力、意志力和驾驭情绪的能力。当状态出现问题时,你会发现自己越勤奋,情况就越糟糕。检测我们的状态就是诊断低品质勤奋的病因,真实客观地认清自我,才能重新获取从“输入”到“输出”的效率。
一、对未来充满焦虑,有强烈的“无力感”
i压力的侵蚀得寸进尺i
小张周末到开发区看房以后,心情更加糟糕,内心的各种负面情绪呈现暴涨的势态,压力大极了。经过一个失眠的晚上,早晨上班完全不在状态,他甚至觉得拼死拼活地努力加班无任何意义,因为房价一个周末的涨幅就抵消了他过去两年的工资收入。
对大多数人来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始终存在着这种制造压力的博弈。理想的自我有让人满意的高收入,买得起体面的房子;现实的自我却距此有相当大的差距,收入的涨幅跑不过物价,房子似乎距自己越来越遥远。压力油然而生。
许多人和小张一样,对未来充满了焦虑。和同龄人一样,他们是非常努力的群体,勤奋是写在眉头上的标签。但是:“不管我们如何勤奋,目标何时才得以实现?”强烈的无力感,给予他们一种失控的状态。
如果勤奋地工作却不能致富,为何还要勤奋?
当你准备检测自己的状态,诊断一下自己的勤奋是低品质还是高品质时,看到的第一个词汇就是“焦虑”。社会焦虑是如此严重,它每分每秒制造压力,挤压身心,让你分神,也让你习惯性地放弃一些本该坚持的目标。
或许与你的判断正相反,90%的焦虑都是从不起眼的小事中产生的。例如“想的多、做得少”的顽固习惯渗透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他就容易产生一些严重的无力感、恐惧感和焦虑感。拖延症便是这一习惯的反应。一个未按计划整理好房间、洗好衣服和购买某个商品的人也会立刻产生焦虑;有时候,当你看到身边的环境出现了细微的变化时——比如由安静变得嘈杂,整个人也容易焦虑起来。
焦虑是勤奋的天敌。它是一个人在努力过程中的“感冒病毒”,焦虑的种子隐藏于任何一件琐碎的小事中。这些小事的进展稍有不顺,即可启动焦虑的生长程序。那些对未来感到彷徨与困惑、内心充满高压的人,如果他愿意追根溯源,最后会发现这些沉重压力的来源其实不过是几件很小的事情——最初的焦虑是从那些很容易平复的情绪波动开始的。
所以,解决焦虑的根源在于做好手头的“每一件小事”。这些事情可能并不是工作层面的,而是在清单上居于次要位置的任务,比如整理干净房间、洗好衣服、调整好自己的身体和定期给父母打问候电话等。有时候焦虑就源于这些小事没有完成。相反,如果顺利地完成这些任务则会不断地积累成就感。这些小的成就感在我们的内心所建立的反馈机制是积极的,它为压力形成了一个释放机制,确保重要的任务有一个优质的环境。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小事不顺利”的状态,他的宏观清单就会被打破,从而导致时间概念紊乱。当他对时间失去把握,对任务失去信心并开始不清楚接下来应该做什么时,焦虑就像几百条小溪汇聚而成的大河,凶猛地冲击他的身心。
小张感慨地说:“除了买房外,在其他事情上我也有相似的经历。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我发现不管做什么都经常超出预想,时间不受我的控制。实际的生活中我们都很容易忽视时间的不可逆性,经常觉得时间还是很多的,于是就在事情不紧急时放纵自己无所作为,幻想着未来一定很好。这种错觉很可怕。当时间变得很少时才发现自己根本左右不了事态的进展,制订的计划无法实现,焦虑就会充满我们的头脑。这时,我们无论如何努力,都好像没有效果!”
i“习得性无力感”式的勤奋i
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人们产生的对于“行动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我们称之为“习得性无力感”。即:因为失败的经验过多,所以开始对未来的结果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越是在这种状态中,他就越勤奋,试图奋发有为,但是持续焦虑的心理状态使其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勤奋的结果往往仍然是消极的。这种情况下,“勤奋”可能仅仅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心理的安慰。
有人反映说,他们在初中、高中时都是学校中的佼佼者,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在升入大学以后,和自己一样优秀的人集中到了一起,随着竞争的加剧,由于自身的资质和适应能力等原因,有一部分人发现无法再保持优异的成绩,渐渐淡出了佼佼者的行列。在新的竞争环境(更高的平台),他们的成绩不再突出,过去的优越感没了,未来则是一片黯淡。这时候,人最容易出现“习得性无力”的状态,对学习失去兴趣,动机减弱,甚至出现厌学的现象。
从北大毕业的女孩小齐说:“我高中时是全市第一,但到了北大是全班第二十。这种落差让我无法接受。我尝试恢复过去的成绩,均告失败。于是我不再努力,因为我觉得未来已经注定了,我不管多么努力也不可能改变这种现状,所以那就这样吧!”
“那就这样吧!”类似的感叹恰恰是“习得性无力”的体现。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感觉自己无法承受追赶别人的压力——失败的次数过多、能力有限或目标的难度实在太大等,这种无力的现象十分普遍,影响到人们对待勤奋的态度。如果不能敏锐地发现和及时地进行疏导,就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成就。他很容易自暴自弃,干脆放弃努力。
i有些焦虑不可对抗i
与其急于对抗,不如端正态度。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化(有时很严重)的时候,情绪如同随机扔到路面上的硬币,偶尔正面朝上,偶尔反面朝上,没人能控制它的正反面。这意味着有一些焦虑是不可对抗的,由压力引发的焦虑被写进入了我们的dna,无法消除,也不能一较胜负,只有端正态度,找到与之共存的途径。认识到焦虑的必然性,才能很快地调整好心态——压力不是最可怕的,因为压力的存在是造物法则决定的。所以,与其跟焦虑过不去,不如让自己专注于要做的事情,避免把自己的精力消耗在和负面情绪的对抗中。跟焦虑过不去的人,总是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做”的意义大于“想”。不管压力有多大,焦虑的情绪有多严重,要认识到“做”的意义远大于“想”。焦虑时的思考会起到“加剧焦虑”的结果,只有实际的行动才有可能逐渐消解焦虑,缓解压力。产生焦虑是正常的,因为人无完人,要允许自己有消极和无力的时候。但在感到不安与沮丧时,不要试图与之对抗,而是先进行接纳与释解——分析焦虑的原因,而不是拒不承认它的存在。
二、做事虎头蛇尾,无法长期集中注意力
i专注成了一件买不起的奢侈品i
量子基金的索罗斯在点评“什么是坏员工”时说:“我最憎恨的下属不是没什么创造力的庸碌之辈,而是无法提供结果的办公室天才。他们做事时只有一个美妙的创意和很好的开头,却不能给我们所有人一个满意的结尾。每当看见这种人,我都会毫不留情地把他踢出公司。”
的确,相比于能坚持到底的普通人,或许有始无终的“天才”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是更为负面的。我也见过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做事时只有三分钟热度,只重开始不管结果。想法是美好的,开头轰轰烈烈,但在工作中经常有头无尾或者虎头蛇尾。工作的第一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看上去像是一副要做番大事的模样,第二天再见到他时,你会感觉昨天的热度已荡然无存。
丧失专注力往往就是这样,布置下去的工作,如果没有督促就不会有积极的反馈。“专注”成了一种奢侈的商品,他们只适合做短期工作,无法完成需要长期集中注意力的计划。譬如许多从年初就制订好的一系列计划目标,需要做的事情按照1、2、3、4……排好次序,布置下去。到年底进行检查时,这些计划、任务完成得如何呢?
某公司的部门经理说:“当管理者就这些事项进行统计时,80%的计划可能并没有下文,执行者报上来的总结充斥着大量的‘可能’‘大约’等含糊不清的词汇。最为奇妙的是,他们并不懒惰,这一年没有浪费时间,而是每天不停地忙碌着。如果用‘勤奋’这个词来定义他们,我相信他们都是合格的,但许多重大计划没有完成,距离终点尚有很远的距离。”
有一幅漫画可以形象的描绘那些虎头蛇尾的人:画中的人不断地挖着水井,挖了一个又一个,但都没有挖很深,他也永远喝不到水。没有专注力的勤奋,做事总是半途而废,很难承担重要的任务。
因此我发现,许多人之所以非常勤奋却无法取得成功,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不够、热情不足,而是不能对一件事情长期地集中注意力,缺乏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这造成了他们充满热情地开始,但又索然无味地结束。这种状态意味着,他在工作时习惯于东拼西凑,草草了事。在努力的过程中,他们对目标也容易产生怀疑,意志力不坚定,即便展开了行动,也始终处于犹豫不决之中。
例如,有的人认准了一项工作,觉得它是有前景的,十分热情地开始去做。开始时效果很好,眼看就要步入正轨。但这时他忽然又认为另一份工作才更有前途,于是马上放弃手头的事情,转而去开始另一件。
有位刚从上海某互联网公司离职的女孩发觉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她说:“我在公司待了3年,一无所获。我尝试了至少5个职位,每个职位都未能站住脚,赢得部门的认可。我感觉自己缺乏专注力,虽然每天都特别努力,但不管做什么都无法全神贯注地长时间投入进去。我就像一个在纸上写写画画的小孩,画满了所有的纸,手也没闲着,就是画不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当一个人缺乏专注力时,他的勤奋就像一支没有固定目标的猎枪,对着森林中的猎物转来转去,时而信心百倍,时而又低落沮丧。别人猎物满满,而他没有收获。可以说,这种人也许能在短时间取得一些成就,但从长远来看,他的勤奋不仅品质极低,最终也会从天才型人物转化成为庸碌之辈。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做事虎头蛇尾、迟疑不决、优柔寡断的“勤奋者”可以取得成功。勤奋固然重要,但它只是必要因素,不是推动一个人成功的充分条件。
i你有过“半途而废”的勤奋吗?i
美国成功学家格兰特纳(granet)在自己的书中讲到了一则故事:
贾金斯是一个想法丰富并且从不闲着的人。你知道的,我们身边到处都是这种人,他们特别喜欢指手画脚,替你操心。贾金斯便是如此。在好多年前,当时有人正要将一块木板钉在树上当隔板,贾金斯便走过去管闲事,说要帮他一把:“喂,你应该先把木板的头锯掉再钉上去。”于是,他找来锯子帮忙,但还没有锯到两三下又撒手了。他说应该先把锯子磨快一些。
于是贾金斯又去找来锉刀。接着他又发现必须先在锉刀上安一个顺手的手柄。“真是麻烦!”他又去灌木丛中寻找一棵小树,可砍树之前又得先磨快斧头。但磨快斧头需将磨石固定好,这又免不了要制作一根支撑磨石的木条。制作木条少不了木匠用的长凳,可这没有一套齐全的工具是不行的。就这样,贾金斯手忙脚乱地跑来跑去,到处去找他所需要的工具,直到人们听不到他的声音,因为再也不见他回来。
无论学什么,贾金斯都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半途而废。他是个勤快人,曾经废寝忘食地攻读法语,希望多掌握一门语言。但要真正掌握法语,必须首先对古法语有透彻的了解,而没有对拉丁语的全面掌握和理解,要想学好古法语是绝不可能的。贾金斯进而发现,掌握拉丁语的唯一途径是学习梵文,因此便一头扑进梵文的学习之中,这可就更加旷日费时了,不知何时才能真正开始学习法语。
贾金斯从未获得过什么学位,他所受过的教育也始终没有用武之地。但他的先辈为他留下了一些本钱。他可是个有钱人!于是,他拿出10万美元投资办一家煤气厂,可是煤气所需的煤炭价钱昂贵,这使他大为亏本。没办法,他以9万美元的售价把煤气厂转让出去,开办了一家煤矿。可这又不走运,因为采矿机械的耗资大得吓人。因此,贾金斯把煤矿股份变卖成8万美元,投入煤矿机器制造业。从那以后,他便像一个内行的滑冰者,在有关的各种工业部门中滑进滑出,没完没了,始终在做各种准备工作,就是未能开始真正的环节。
有多少人像格兰纳特笔下的贾金斯一样,是一个精力旺盛、无比勤奋却不论干什么都半途而废的“可怜人”?虎头蛇尾的勤奋既让别人看笑话,也给自己带来损失。不仅仅是工作没有完成,更重要的是它有可能给人们造成心理上的沉重的挫折感。
你可能颓丧地想:“我付出这么多却无一点成就,看来我应该接受命运了!”这是一个不良习惯的开始,从此你将心理安得地接受这种状态,形成这种习惯,而这将是一个人最大的损失。
i“做一会”就等于“完成”?i
有的人是行动中的“假积极分子”,他们做事果断快速,耗时很短,看似劳有所值并解决了问题,实质上只是把问题从系统的一个部分推移到了另一个部分,或者只是完成一个大问题中的一小部分,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这也是虎头蛇尾。
通用电气的维修师海勒是一个检查问题的高手。车间的某台机器坏了,由他来负责维修。但他每次都只是做一下最简单的检查,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他从不对车间的各种机器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查。只有当车间完全停工,机器变成一摊烂泥以后,才会引起他的警觉。海勒这种只满足于小修小补的态度如果不转变,将会给通用电气和他个人带来巨大的损失。
果不其然,不久后的一次车间事故中,一架轴加工车床忽然自动断电,原因不明。海勒迅速赶到现场,用2分钟就确诊了故障,10分钟不到,车床重新开始工作。海勒轻松惬意地走开了。一小时后,车间发生了悲剧。经过海勒修理的那架车床突然漏电,三名工人被紧急送医,其中两人死亡。
海勒仅用一会就搞定了工作,但他真的完成了吗?从结果看显然没有。这也是虎头蛇尾的一种表现,而且极具欺骗性并且后果非常严重。在事后彻底的检修中,通用电气的技术部门发现海勒负责的两个车间许多机器均存在大大小小的隐患,说不定哪天就会突然爆发。根源在于他每次都只修到一半,保证机器能用即可,从不去解决根本的问题,并以此延长机器的寿命。最后,厂方辞退了海勒。
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已经做了多久,都会明白这个道理——“专注”是工作对人的基本要求,人人都应该以一种专注的心态和状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但把工作做好,还要做彻底。这不仅仅是工作对于我们的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我们对于人格魅力的一种追求。一个专注和坚持的人,更能获得人们的尊重。
第一项检查:你有没有“把工作做一会儿就放在一边”的习惯?
某些时候,你是否充分地相信自己似乎已经完成了什么,最后却发现根本没有?仔细检查一下过去3个月内的工作,是否有些事情是你没有做彻底的?就像一位足球运动员在临门一脚的刹那间收回了脚,将写好的计划扔到了一边,进而前功尽弃,白费力气。任何好计划都只“做一会”,这是大部分普通人的通病。做了一会就放到一边,还会在心理层面自我安慰:“我努力了,可以休息一会了。”
如果你有这样的习惯,那么在工作中是最易失去信任的。这种习惯让我们变成工作中的“不可靠”的伙伴,因为从事任何工作都拖泥带水、纠缠不清,所有的企业与客户都不喜欢这样的合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