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别再做低品质勤奋者》(2) - 有修养的人才能脱颖而出 - 约翰·托德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九十二章《别再做低品质勤奋者》(2)

决定你是否成功的不是勤奋,是状态——人生99%的不如意,都源于我们“内在的失控”

为什么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都在为了生存超负荷地努力,却没有一个满意的回报?为什么最努力的你却无法杀进优胜者的行列?为什么你明明很热爱一项工作却无法沉下心来长期坚持?当勤奋总是给我们“制造问题”而不是“产生效益”时,你就要思考自己所谓的勤奋是否真的具有价值。“努力而不可得”是今天的流行病,这种低品质的勤奋是由我们失控的状态导致的。

一、找出你在逃避的问题

i用问题清单与内心对话i

今年21岁的丹尼是我朋友的孩子。他在自己到中国留学的第三个年头,也是准备找份工作独立谋生的最关键的阶段选择了“消失”。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他一躲就是四个月。丹尼在推特上的最后发言就像在批判整个世界,以一种激烈的方式宣告他过去几年的努力是徒劳无功的。至于未来,他要好好想想。

“他当然不会自杀,也许只是对自己非常失望,要独自冷静一下。”朋友开始回忆问题是从什么时候发芽的,“从小到大,丹尼乐观又努力。我甚至觉得他是否过于用功了?对人生充满热情的人都是这样的,希望学习、工作一切顺利,有个好前程。但上帝是不公平的,上帝可能公正,但它不公平。我是说,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曾无比乐观地付出辛劳,却没有让人满意的回报……有些人总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丹尼的勤奋和问题同时存在。确切地说,他的勤奋为自己制造了一些问题。对自己要求过高的人有时——可能总是会逃避一些正常的不如意,他们不接受自己是一个“有部分缺陷”的家伙:“这件事怎么可以三个礼拜都没有头绪?”“为什么我熬了两个通宵却写不好这篇论文?”“干脆我什么都不要干了!”瞧瞧,有些人努力过后变得放纵自己。他们是不容许瑕疵的完美主义者,一旦发现自己的努力受挫,就会索性放弃再次尝试,使得未来的任何一种想法和行动的品质更低了。

现在,先看清楚我们自己正在面临的种种问题吧!也许你是一个十分努力的年轻人,每天在北京、上海、华盛顿过着早晨6点去挤地铁、晚上10点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的生活;为了实现目标,你义无反顾,不辞劳苦,愿意长时间地勤奋工作。但同时你也在陷入深深的苦恼,因为辛苦的努力也许没有收获,拼命的勤奋也许不能令自己满意,于是不由自主地逃避问题,在自我包庇的同时不去另寻出路。就像丹尼一样,许多人在年轻时都有这样的时刻,要找一个不用接电话、没人知道住址的地方躲起来。

想一想生活中,有多少残酷的事实是你意想不到的?

·为何面对父母的疑问与假设,你会心跳不安、羞愧难当?

·为何面对上司、客户的批评指责,你会浮躁而灰心丧气?

·为何面对老师的敦敦教导,你又感到无动于衷、麻木而继续我行我素?

·为何面对朋友的关心、劝说,你心虚的同时又当成耳旁风?

·为何面对别人(同事等)的热情笑容和无穷的干劲,你却茫然失措、不知所为?

你知道自己在逃避什么吗?在开始本书的旅程之前,按照下面的方式,为自己列一张问题清单,请先与我们的内心展开一场坦诚的对话。

·我宁愿漫无目的地在楼下漫步直到天黑,也不想正视在案头堆积如山的工作。为何会这样?

·我下班后走在街边,总爱用空洞的双眼望着地平线,已全然忘记这一天干了什么。为何会这样?

·我现在逃避任务或犯了错误之后可以脸不红心不跳地说谎,再不像过去那样感到羞耻。为何会这样?

·我做着自己无比厌烦的工作,没有任何前景却还可以无动于衷。为何会这样?

·我看着自己的学业、业绩不断下滑却不知道怎样才能改变局面。为何会这样?

在问题清单上,有一个与头脑和想象中完全不一致的“自我”。他是低效的、失落的、沮丧的,也是不断逃避的。期盼和梦想,汗水和辉煌,随着低品质的努力全都消散不见了。在公司的部门会议结束时,在每季度的奖励名单上,我们能感觉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并发出强烈的疑问:

“那个人比我还懒,竟然是销售冠军!”

“我最讨厌的那个家伙从不上晚自习,每天都去打篮球,成绩却比我好!”

随之而来的就是沉重的失败感。丹尼离家出走一定是因为其中的某个阶段,他发现自己的勤奋遭到了意外的挫败,勤奋变得没有意义。当人对现实无法接受时,就会逃避现实。很少有人在第一时间愿意正视问题,找到那把解决问题的钥匙。

i请正视你自己i

除了让人失望的现实外,竞争带来的压力也让人窒息。在竞争过度的社会中,一个机会有几十人、上百人争抢,大大小小的成功都像在过一条拥挤的独木桥。努力的人这么多,我怎样才能比他们更好,杀进优胜者的队列?这时,背着各类压力——包括家人——的“勤奋”不再是正向的驱动力,它变成了效率的杀手。你发现自己落进了一个努力的怪圈:越勤奋就越低效;越认识到努力的重要性就越想逃离!

·在深夜,每当想起那些关怀你的目光,体会着他们的心情,是不是家人过高的期望让你喘不过气来,因此你不敢正视现实?

·在关系前程的学业上用尽了方法认真对待,但不管怎样都学不好,因此你选择了接受现实,自暴自弃?

·在枯燥的办公室里,想象着外面充满美好的一切,发现自己从来不懂得享受生活,因此你才想要逃避繁重的工作?

勤奋与成功从来都不是一对同时出现的选项。正视自己的头脑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画出一幅当下的“状态图”——我付出了比别人多10倍的精力,为何仍然龟速前行呢?正视自己令人沮丧的状态——心态、情绪、思考方式、目标设计、时间管理……诸如此类,我们的状态涉及所有的领域,看看哪些地方已“年久失修”,然后对症下药。

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成为一个高品质的勤奋者,变成一个拥有敏锐的思考力与高效行动的人。

在此过程中,你首先需要的是勇气——面对与改造自己的勇气。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与莫测的深谷,人生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再多的努力可能仍是因循守旧,重复不堪回首的过去而已。

所以,在迈向阅读本书的第一步时,先安静、清醒与坚定地思考,写下答案,然后告诉自己:我的努力在哪些地方犯了错误?有些错误需要用你个人的行动技巧去解决,有些则需要转换思路,为你的大脑安装新的“驱动”。跟随本书的脚步,你要逐渐更改对于勤奋的定义,从深层次理解努力的意义与成功的标准,真正地关注一些细节问题——比如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管理时间和做一份靠谱的任务规划。这关乎我们的每一次努力是否可以“劳有所得”。

请记住,生活无论多么糟糕,“逃避”都是最差的选项。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w-madison)的心理学教授布拉德·波斯托(bradpostle)说:“我知道再强大的人也有绝望之时,比如我。当我绞尽脑汁却总是不能完成一项课题研究时,我真恨不得杀了自己的大脑,那样我就什么都不用想了,也不会感到痛苦。但是等等!我死了,可事情没有改变,除了嘲笑声。所以我不能这么做。”在状态很差时,逃避总是一个闪闪发光的诱惑。因此你必须战胜它。

不管怎样,任何时候都不要采取懦弱的行为。遭到挫败时放弃努力是一种软弱的表现,也助长了畏惧而退缩的心理。当你越是恐惧时,对眼前的问题就越是害怕。一个害怕危险的人,比危险的本身更加可怕一万倍。只有鼓起承担的勇气,你才有机会看到正确的出路。

二、写下自己的“不可得”

i“努力而不可得”是今天的流行病i

现在你还认为,决定我们能否成功的仅仅是不知疲倦的努力吗?如果这条“成功定律”是无可置疑的,那么人们就不会有深陷于“努力而不可得”的困惑和失望;如果每个人的奋斗都像操作程序一样容易,我们也看不到那些天才人物的崛起。事实上,天才的定义并不是基于智力层面的。多数时候,天才胜在他很善于分配自己的精力,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并且用正确的方法做得很好。

我有一个很上进的朋友,他是在某跨国公司做人力资源工作的。前几年,他对事业有了一些新的规划,请我推荐相关的书籍。按照他的计划,也许用不了两年就可以拥有自己的人力资源调查机构了,再也不用给别人打工。于是,我精挑细选,为他列了一个十几页的书目,写邮件给他,详细介绍了这些不同书籍的阅读要点。

朋友很快制订了学习计划,还时常跟我探讨书中的观点,写了大量的笔记。在交流的过程中,我知道他同时还在做别的事情,比如报了高端管理课程,每天利用一切时间——卫生间和上下班的空隙也没有放过——投入到这些计划之中。

他是不是很勤奋?

——相信所有人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真是一个勤奋的人!”

结果怎么样?

——他的美好蓝图进行得并不顺利。

有一次,我刚好和他的公司有业务上的交流,带着几名客户去参加会议。这时朋友正负责一个很大的人力资源项目。这是他通过学习新的技能得到的机遇。项目的经费投入了两百多万元,请了知名咨询公司的顾问帮忙推动。朋友是会议的主持,也是这个项目的最高领导。但在近10天的会议中,他对项目所需的知识技能都有所欠缺,未能打动客户。直到最后,在咨询公司顾问的帮助下,他才勉强与其中的两名客户达成了初步的合作要约。

会议结束后,客户向我吐槽:“对方的项目很具有吸引力,项目主管也很有能力,但总觉得缺点什么。不是看在你的面子上,我不会签下这个合同。”

我的这位朋友是非常有才华、智力也很高的人。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喜爱的工作中,花费了一年多的精力,最终并没有收到满意的回报。他不但勤奋,还有充足的项目资源和高级顾问的指导,背后有强大的团队。不管是个人的专业能力,还是职业环境,从各个角度都挑不出毛病。可他的努力为何不顺利呢?

“努力而不可得”好像已成为今天全球的流行病。机会千载难逢?自己抓不住!项目很有前景?无论多投入都做不好!人们竭尽全力,拼命学习、工作、认真做一件事,可是打开的方式不对,“上进”也就变成了毫无意义的机械式的“资源浪费”。真正地做好一件事情,我们会面对很多挑战。例如计划的变更、策略的制定、时间的分配、人脉的支持等,它远非一个“勤奋”二字就能解决的。勤能补拙,但它并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要解决问题,实现目标,我们的关注点除了如何更加勤奋,还要提升自己勤奋的质量。

i勤奋的上限不是智力,是状态的调配i

一个人调配状态的能力决定了他的勤奋是不是具有效率和他行动所达的上限。顾名思义,状态就是人“精力管理”的分值,分值越高,状态越好。我们做事情总是讲究一个状态。状态好时,人精力旺盛,想象力丰富,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状态不好时,人就萎靡不振,创造力枯竭,浑浑噩噩,做事情提不起精神。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