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会说话是修养,管住嘴是教养》(13) - 有修养的人才能脱颖而出 - 约翰·托德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一百三十四章《会说话是修养,管住嘴是教养》(13)

结束交谈,让关系不因谈话而终止1.说话有分寸,懂得适可而止

说话要有分寸,要懂得适可而止。喋喋不休,只会降低我们的说话质量,同时也容易出错。有道是“言多必失”“多说多错”,说得越多,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就越多,也就越容易出现思维混乱,词不达意的情况。况且,说话太多,也是在浪费对方时间。

大学毕业,钟卫民参加一次面试。本来他已经获得了主考官的青睐,连过两轮,主考官告诉他:“请你在一周内等候我们的复试通知。”

正常来说,这个时候他应该闭上嘴,然后转身告辞的。谁承想,钟卫民又多嘴问了一句:“如果可以的话,能在三天内给答复吗?因为我之前也面试了好几家,都对我挺有意向的,我怕到时候在时间上会有冲突。”

就这一句话,让钟卫民建立的所有良好印象顷刻烟消云散,主考官敛起笑容,冷冰冰地回答:“那是你的事。”随后不再说话。

一周过去了,钟卫民也没有接到复试通知。他很不解,自己说得那么诚恳,没有任何轻佻不满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

很多人不懂得把握说话的分寸,经常把自我感觉良好的话用于关键时刻,为的是在关键时刻能让自己光芒四射,孰料每每因为多嘴而黯然失色。

说话要有理有据,同时还要把握节奏。该快的时候就要快,该慢的时候就要慢,当我们把关键的东西讲出来,就不要再继续重复,啰里啰唆。说话时间长了,就要懂得适当闭嘴,给别人一点儿开口的时间,不要总是自己一个人在那儿唠唠叨叨。说到不该说的地方,就要懂得转移话题或是缄默不言,而不是充当“大嘴巴”,把什么话都讲出来。

俗话说,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话贵在精而不在多。一味地滔滔不绝,就容易给别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话虽多,修养少”的感觉。想象一下,一件3分钟就能说明白的事情,我们却用了整整一个小时来说明,谁还会认为我们会说话、有能力呢?

况且,话说得多了,言语不够慎重,难免在无意间得罪人,惹出一些事端。冯梦龙《警世通言》里有一段打油诗:“广知世事休开口,众人面前只点头。倘若连头俱不点,一生无愁亦无忧。”什么意思呢?说的是大文豪苏轼有一次拜访王安石,见对方写了一首咏菊诗,别人都在点头赞赏,或沉默不言,他却偏偏管不住自己的嘴,说王安石错了。

这还不止,他还留下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事后王安石看到苏轼留言,不禁大怒,在官册籍上挥笔一添,让苏轼去看“黄州菊花落瓣”了。

可见,“多言”实在无益,我们应该严防自己的口。有人就说了,那我不说实话,也不说难听的话,只说动听的话,赞美的话,这也不行吗?不是不行,而是不能过多。任何事情,一旦过分了,就不再美丽了。在实际交往中,很多地方都需要我们管住嘴,具体如下。

说话精练比烦琐更容易受人欢迎

当我们在说一件事情的时候,尽量用精练的语言,不要冗长烦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多时候都是出于交换信息的目的。因此,令人赏心悦目的交流就是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交换更多的信息。阐述事情过于琐碎,重复啰唆,就会招人厌烦。

客套的话不要说得太多

过分客套让人觉得虚伪、冷漠且无情。晚清名臣张之洞说过:“客套话说得很多很重,甚至有些阿谀奉承的那些人,第一种是小人,第二种是有求于你的人,这两类人都需要提防。”可见过于亲密的客套话多么让人反感。

赞美的话不能太多,更不能太离谱

通常而言,赞美与溜须拍马只有一线之隔,前者令人感到舒服,而后者只会让人觉得恶心。赞美的话说得太多,脱离实际,就会显得假大空,进而给人一种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之感。因此,赞美不宜太华丽。

“有理”时也不可咄咄逼人

争辩的时候,即使我们手握真理,也不要咄咄逼人,说个不停。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两个人就某件事发生争辩,占据道理的那一方通常会说个不停,大有不彻底击败对手誓不罢休的架势。

但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另一方越说越气,死也不肯承认自己输了,然后两人大吵大闹,严重者大打出手。可见,即使我们手握真理,从道义上来说属于“正义方”,从科学角度来说属于“正确方”,也不能说得过于强势逼人,以免使对方失去理智。

关心的话有时也不能说太多

关心的话说太多,很容易给对方造成心理压力和束缚。这就好比一对恋人相处,如果一方对另一方控制得过于事无巨细,连对方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睡觉姿势如何都要管,势必会让对方感到压抑、难受。关心的话也一样,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就是最暖人心的,说得过多,不但降低话语含金量,也会让人在心理上难受。

总之,“是药三分毒”,说话也一样,不管是好话还是坏话,说得太多都会让人产生抗拒和厌烦之心。懂得适可而止,把握分寸,说得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就行了。

2.察言观色,把握时机及时告辞

与人交往,要学会察言观色,很多时候,人的言行举止间,一个微小的动作,就可能反映他内心真实的想法。读懂这些微动作,我们就能掌握交流对象的心情晴雨表,尤其是在别人家做客,或是拜访对方的时候,读懂这些暗语,及时告辞,尤为重要。

有一年中秋节,肖琳琳晚上到邻居家串门送月饼,借此熟络感情。刚开始的时候,对方是十分欢迎的,热情地让她坐下来,一家人又是奉茶,又是跟她拉家常,相处得十分融洽。

可慢慢地,气氛就不一样了,夫妻俩的话明显少了下来,只顾看电视,频频看表。但肖琳琳就是没看懂人家的意思,还天真地问道:“你们家的电视可真不错啊。”

“哪里,都一样啦。”就这一句后,对方便又沉默下去。

“小嫂子,刚才我吃的水果你是在哪儿买的?真甜,明儿我也买点儿去。”

“忘了,就过路随手买的,你喜欢的话,等会儿带点儿回去吧。”

“你们……”

……

双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一度冷场了。这个时候,肖琳琳才意识到,自己似乎该离开了。于是她站起身,对方直接说:“嗯,我去给你开灯,楼道黑,不安全。”

回到家,肖琳琳把这事说给丈夫听,丈夫摇头道:“在人家不想说话的时候,你就该主动告辞了。再不然,人家看钟的时候你也该明白了呀,整得那么尴尬。”

人与人相处时,大多数都喜欢聪明的人,喜欢有眼力见儿的人。当一些不方便直接说出口的话,通过自己的一点儿小小的暗示,对方就能明白我们的意思。

经历过面试的人都知道,面试官们一般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暗示语”。面试中,当我们听到这些暗示语的时候,就意味着面试即将结束,该收拾东西起身告辞了。

比如,当我们听到面试官说“我很感激你对我们公司这项工作的关注”“谢谢你对我们招聘工作的关心,我们做出决定后会立即通知你”“你的情况我们已经了解了”这样的话时,我们就应该起身告辞了。收拾好自己的个人材料,主动站起来,将板凳放回原地,然后礼貌地和面试官告辞。

如果有告知我们等待时间的话,那就不必问了,如果没告知的话,在转身离开前简短地确认一下。千万不要继续留在那儿和面试官扯皮,这样做只会让我们减分,而不会有任何益处。

这就是所谓的“察言观色”。生活中很多地方,我们都面临类似的暗示语。高情商的人能够读懂这些暗示语,所以他们与人交往,总是游刃有余。反之,如果我们不懂得辨别这些暗示语,很容易让人觉得我们是一个“不知进退”“呆头呆脑”的人。

在人们眼中,无法读懂别人暗示的人,是情商低的表现,人们是不太愿意与这样的人过多交往的。恋爱中,他们会被认为不解风情;职场里,他们会被认为没有前途;官场上,他们会被看作是榆木脑袋不开窍。不开窍的人,通常会让人感到不好相处。

这就好比我们去别人家做客,当主人家不想再招待我们了,有自己的事情要忙了,由于不好直接说“你们走吧,我不想留你们了”,就只好做一些暗示,机灵的人读懂了这些暗语之后,就会心领神会,立刻走人,这样一来,大家面子上都好过。但有的人读不懂,继续逗留,对方就会不耐烦,甚至下次再去时不愿意招待了,这就很尴尬。

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不直接说呢,简单痛快?很简单,我们去别人家做客,或是拜访对方,从情感和礼仪上来说,直接开口驱赶客人这种话,都是不妥当的。

因此,当主人家不想、或不方便招待我们的时候,用暗示语来表达,可以说是最合适不过了。那么,在实际情况中,到底有哪些暗示语是暗示我们该起身告辞呢?

当主人频频看表的时候

当主人频繁地劝我们喝茶,自己却频频看表,或是提议看电视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告辞了。

当天色很晚的时候

这个时候,不用主人多说,我们就应该主动告辞。比如,晚上去某人家做客,在九点之后,我们就该表示离开了,如果主人实在热情挽留,我们或可再逗留一小会儿,但我们必须在主人主动说“很晚了”之前,表示出离开的意思。

当主人的语速明显变慢的时候

当主人家明显语速变慢,说话的次数和时间也越来越少的时候,我们就该起身告辞了。不愿说话,说明他想安静,或有心事,聪明的人就该及时离开。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