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会说话是修养,管住嘴是教养》(12)
分场合,别说那些不得体的话1.严肃的场合,不乱开玩笑
开玩笑,可以让我们的话变得幽默风趣,更有吸引力。但是,开玩笑要分场合,不能无视身边的氛围和环境,盲目地乱开玩笑。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在不合时宜的场合开玩笑,结果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给大家带来尴尬。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一次国会开会前,为了试试麦克风是否好使,就小小地开了一个玩笑,他说:“先生女士们请注意,5分钟之后,我将对苏联进行轰炸。”此言一出,众皆哗然,苏联方面收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发出强烈抗议,要求里根道歉。
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的场合下乱开玩笑,那玩笑就不再是玩笑,也不再具有任何美感和趣味,而是变成了挑衅、侮辱和出洋相。诚然,开玩笑是为了轻松气氛或者增进感情,或者就是为了希望大家乐一乐,但是在严肃的场合,随便开玩笑,就有可能因为破坏气氛而招致别人的反感。
因此,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比如在公司会议上,我们就认真听上司发言,积极为公司建言献策的“小兵”,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傻兮兮地来一句“兄弟们,会上一支烟,赛过活神仙哪”,如果我们这样说了,老板十有八九会直接把我们赶出会议室;再比如,晚上一家人安安静静地吃晚餐,这个时候,我们是严厉的父亲或孝顺的儿子,那就不能乱开不健康的玩笑,以免教坏孩子,或者让家人尴尬。
因此,在严肃的场合不随便开玩笑是规矩,更是为人处世的基本礼仪。该严肃的时候就要有严肃的样子。否则,别人只会觉得我们过于轻佻,不够稳重,不够懂事,不堪大任。那么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有哪些场合是不适合开玩笑的呢?
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通常不适合开玩笑
在工作时间开玩笑,容易分散自己和同事的注意力,破坏工作氛围,影响工作效率,严重者甚至会导致事故发生。因此,对于工作中乱开玩笑这种现象,管理者往往是深恶痛绝的,一旦抓住,不会轻易放过。
跟上司或长辈讲话时,也不要瞎开玩笑
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家庭中,人与人从来不是平等的,父亲天然比儿子高一辈,领导职位比员工高一级或几级。因此,双方在产生跨阶层谈话时,通常比较严肃,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不可随意乱说。
想想看,身为儿子的我们能跟自己的父亲一起讨论“哪个妹子的腿比较长,比较白”吗?父亲不能言语轻佻,以免教坏儿子,儿子也不能过于放肆无忌,乱了辈分。所以,当我们与身份地位高过我们的人交谈时,一定要尽量“乖巧”一点儿,严肃一点儿,不可放浪。
在需要保持安静的场合下,也不能乱开玩笑
生活中,有许多场合是需要保持绝对安静的。比如,上司正在进行年终总结,分析今年亏损的原因时,如果身为员工的我们胆敢插嘴,来一句“今天是个好日子,愿岁岁有今朝,年年有今日”,恐怕等不到开会结束,老板就会让我们滚了。
气氛沉重的场合,绝对不能开玩笑
在气氛沉重,比如别人的葬礼上或者集体默哀等场合,乱开玩笑绝对是禁忌中的禁忌。换位思考一下,当我们某个要好的朋友、同事,或是某个敬重的老人不幸逝世,在他的宴会上,本来大家都在伤心难过,却有一个人在那儿笑得春光灿烂,不断说一些段子或笑话,你会怎么想?这是对逝者和逝者家人最大的不尊重,是令人憎恶的。
在一些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场合,也不能乱开玩笑
前不久,有新闻报道,说几个中国游客去德国旅游,在人家国会大厦门前行“纳粹礼”,结果被德国警方逮捕。这件事一度在网上引发热议,有人说这只是一个玩笑,德国方面过于小题大做了。
殊不知,当年纳粹给全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是很多国家永远也难以忘记的,德国本身也深受其害,将“纳粹”这段历史视为最剜心的伤疤。在国会大厦这样庄严的地方,行一个对他们整个国家而言都是伤痛的“礼”,在德国人眼中,已经远不是玩笑那么简单了,这是在痛揭他们的伤疤,使他们遭受二次伤害,别人自然不可能轻易放过。
总而言之,在人际交往、待人接物中,是有雷区的。我们如果想保持愉悦的交流体验,和别人进行愉快的对话,或是在公众场合不被人针对,就必须掌握这些禁忌和雷区,然后小心地避开。而开玩笑则是一种极高的艺术,粗鲁、低俗的语言不是我们需要根据对象,及场合的不同,组织具体的语言,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玩笑的作用。
2.喜庆的场合,不说不吉利的话
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语言表达,不看场合,随心所欲地信口开河,这是不会说话的表现,会给交流双方带来不适。比如,在喜庆的场合就不要说不吉利的话。
有一次,陈忠林的一个朋友新买了车,大家向他表示祝贺,他就请大家吃饭。席间,陈忠林一时嘴快,说:“兄弟,我看你买的是日系车,你怎么会想到买日系车呢,车身太脆,皮儿也太薄,经不住撞的。”此话一出,大家当即变了脸色。
那朋友闷闷地说:“我这不是没钱么,穷鬼一个,当然只买得起日系车了,不知忠林兄弟买的是宝马还是奔驰啊,我看有可能是路虎吧。”
听到这里,陈忠林也反应过来,对方应该是生气了,于是尴尬地笑笑,不知道怎么回话才好,欢乐的气氛瞬间荡然无存。
很多时候,在喜庆场合说话不是传递信息,也不是说服观众,而是为这欢乐气氛喜上添喜。因此,欢迎宴会上、婚礼进行时、老人寿宴中,讲究的是“说就要说得喜气洋洋,听要听得笑声不断”,这样才宾主尽欢。倘若在别人都欢声笑语时,我们却说出一些不吉利的话,或是沉重的话题,就会打击别人的热情,进而引来大家的不满。
就像我们生活中,逢年过节时,大人总会教育小孩子,不要在这些日子上大哭大闹,也不要摔坏东西,更不要愁眉苦脸,说一些不吉利的话。从传统习俗上来讲,这是为了添个好兆头,从实际的人际交往来看,其实就是防止负面的话影响了喜庆的气氛。
不吉利的话,沉重的话题,本身就让人感到不舒服,如果在喜庆的时候被提起,就会给人一种吃了苍蝇的感觉,令人厌恶。因而在遇到这种事情时,人们往往会勃然大怒,对说出这些话的人带有愤怒的情绪。比如以下几种情况,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
在婚礼上当着新郎、新娘的面大谈“情殇”话题
婚礼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最喜庆的大事之一,作为主角的新郎、新娘,自然是希望在这一天能够收到别人的祝福和赞美,为他们的婚礼增添喜气和幸福。
新郎、新娘最不希望听到的就是“你们以后会不会吵架,会不会离婚,别出轨、找小三儿”等等之类的话题,也不希望听到“你媳妇儿之前找过几个男的”“你是你丈夫的第几个女朋友”之类的浑话。这些话会大大减弱新婚的喜庆气氛,及结婚所带来的幸福感,反而增强新郎、新娘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变”“婚变”的恐惧、担忧及抗拒。
因此,在别人的婚礼上,我们千万不能提及有关“七年之痒”“红杏出墙”“男人有钱就变坏,家花不如野花香”的话题,尽量多说一些白头偕老、早生贵子之类的吉祥话。
在宝宝宴会上,大谈“家庭教育不好就是害了孩子”之类的话题
想想看,年轻的父母刚刚有了自己的宝宝,正是处于极度兴奋、对未来充满干劲的状态,我们却在旁边假装高深莫测,一口一个“哎,以后孩子很可能会叛逆,会不听父母的话,跟父母大打出手”。试问,有哪个父母听了这种话会不生气、不愤怒呢?
一个人有了自己的宝宝,从生物学来说,这是他的血脉得到了延续;从家庭角度讲,这是对自己的父母、先辈有了一个满意的交代;而从情感来讲,这是夫妻爱情的结晶,是自己后半辈子最大的宝贝。我们只可祝福对方越来越好,却不能太实在,帮对方分析一些未来可能出现的不好的局面,这对别人而言,不是祝福,而是难以忍受的诅咒。
在别人的升职宴上,肆意评价对方即将遭遇滑铁卢等
当别人正处于事业顺风顺水的时候,我们一见面却说什么“树大招风”“高处不胜寒”“即将迎来人生低谷”什么的,估计两人的关系马上就会“友尽”了。
当然,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都顺风顺水,永远处在上升期,当事业达到一个峰值后,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跌落云端。这个时候,我们“提醒”对方不要太傲慢,要小心接下来可能出现的失败,这其实没什么不对。
但是,如果我们直接以粗暴的方式表达,如“大起之后是大落,你要小心点儿”“别太嚣张,笑到最后才是赢家”,像这样的话,虽然很合理,却不合情,透出一股浓浓的讽刺、挖苦意味,往往令人难以接受。
也许有人会说,现实本来就是残酷的,不可能只有美好这一面,把客观事实说出来怎么不对了?这样说其实是不恰当的,不在喜庆场合说不吉利的话,不代表我们要永远说漂亮好听的话,只不过是让我们将说话的时间地点改一下,放到欢乐过后说罢了。
3.初次见面,交浅就不必言深
交浅言深,乃君子之大忌。生活中,与人交往时很多人都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交浅言深。两个人才认识没多久,就称兄道弟、勾肩搭背,这样的人心思耿直粗犷,讨人喜欢,能快速融入集体,但也容易被人欺负。
王伟华是一家公司的业务经理,在公司里备受器重,前途无量。一次聚会上,他偶然认识了张建春,对方也在一家公司做业务员,两人很投缘,话也越说越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王伟华把对方当成自己的贴心朋友,说出了很多不该说的话。
一个月后,当王伟华的公司把新的业务计划投入到实际运作中时,却被客户告知别的公司已经开启了这一业务,他们已和对方签了合同。他大感惊异,仔细核查之后,才知道当日与张建春的一番交谈使得对方竟然先下手为强。王伟华很愤怒,找到张建春对质,质问对方怎么能出卖朋友。张建春却默不作声,这让王伟华失望无比。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掏一片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在交往中逐步建立的,对于新结识的朋友,即使我们对他有一定好感,但毕竟交情不深,对对方的情况也缺乏足够的了解,这种情况下,实在不宜过早地与他们讲掏心掏肺的话。毕竟,我们不能确定对方对我们到底是怀着好意,还是居心叵测,又或是心存利用的想法。
懂得与朋友保持一定的距离,凡事采取中庸之道,在交往之初懂得适可而止,在别人面前从不显露冲动行为,学习做个聆听者,这才是成熟的、智慧的交友之道。
更何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感情没到那个地步,轻易就掏心掏肺,不但得不到对方的认同,也很容易激起别人的疑心和不安:这人是不是有所求,对我有图谋?
换位思考一下,当我们走在大街上,随便遇到一个人说了两句话,然后对方就跟我们交流一些隐私话题,把家里的大小事情都说给我们听,甚至连他找小三儿、滥用职权都跟我们说,我们会怎么想呢?恐怕会第一时间对这人生出警惕心吧。
事实上,就算大家彼此都没有任何恶意,面对不够了解的人,话题聊得太过深入,依然会引出许多尴尬。就像电影《一个时代的婚恋观》里,有这样一个桥段:
男主角查尔斯在一次朋友的婚宴上,遇见一位前来搭讪的普通朋友。他与那人只是泛泛之交,彼此都不熟。寒暄过后,查尔斯却突然问道:“你女朋友还好吗?”
那位朋友一听,笑道:“她已经不再是我的女朋友了。”话音刚落,查尔斯便迫不及待地安慰道:“别难过,人们说他一直跟汤比有染。”那位朋友听罢,先是一愣,随后才在极度震惊的表情下,吐出了下半句:“她已经是我的妻子了!”场面瞬间凝固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