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人生路上的自我修炼》(14)
第14章敢于想象
阿里·戴维斯对一个波士顿的机器制造商说:“用织布机多麻烦啊!你为什么不造一台缝纫机呢?”他的建议立即被一名富商和一个发明家悉心研究,而他们也希望能够造出一台这样的机器。资本家答道:“我希望能行,但这是不可能的。”“这完全可能,”戴维斯说,“我可以自己造一台。”“好吧,就由你来做,你可以得到一份独立的收益。”资本家向戴维斯保证道。其实,戴维斯的话是带有玩笑成分的,然而这个想法却在一个工人的头脑里深深地扎下了根,这个工人当时刚好站在一旁,是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可并没有人认为他能够办成此事。这个小伙子就是伊莱亚斯·豪,美国缝纫机的发明人。他看起来并不像是个头脑简单的人,而且他越思考就越想造出这样一台机器来。四年之后,他已经有了妻子和三个孩子,他们一起住在一个大城市里,每周有九美元的薪水。这时的伊莱亚斯·豪已经从一个浮躁的男孩变成了一个有思想且能吃苦的男人。那个关于缝纫机的想法日日夜夜都在萦绕着他,于是,他终于下定决心要造出一台。他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做出了一根两头尖中间带眼的针,而这根针的作用就是在布上来回引线。还有一个想法突然出现在他研发过程的脑海里:也许可以再加一根针。凭借着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他夜以继日地用心研究,终于用木料和棉线做出了一台预示着成功的模型机。虽然他有美好的想法,但自己的资金和父亲的资助不足以把模型机变成样机。在这个关键时刻,他的老校友乔治·费希尔帮助了他。费希尔是剑桥的煤炭和木材商人,他同意为伊莱亚斯及其家人提供伙食费,并一次性出资500美元,回报就是如果机器申请专利成功,他将拥有一半的专利权。就在1845年5月,第一台真正的缝纫机终于诞生了。6月份,伊莱亚斯·豪用这台机器缝了两件毛料衣服,一件给了费希尔,另一件则留给自己。缝制的效果非常完美,而这台机器也保存完好,它一分钟能够缝300针,比当时任何类似的发明都要优秀。现如今,在千百万台正在被使用的缝纫机中,每一台的制造都源于伊莱亚斯那台机器的主要制造原理。
就在人们决定要改变芝加哥的陈旧面貌之时,一个名叫乔治·普尔曼(后来这个人成为了美国的发明家)的穷技工出现在了人们面前,他提出要接手全部的工程,结果,合约交到了他手中。他不仅改变了整个街区的面貌,而且还通过精心设计让人们的生意很少受到干扰。他甚至还时不时地考虑制造一辆能用于所有铁路的“卧车”。他在芝加哥到奥尔顿的铁路上安加了两节带卧铺的车厢,结果很快就大受欢迎。随后,他认为他的列车越是豪华,就越有人喜欢它们。于是,在科罗拉多金矿待了三年之后,他带回来了两列各价值1.8万美元的车厢。虽然所有人都嘲笑它们是“普尔曼傻瓜”,然而,普尔曼却相信任何可以缓解长途疲劳的东西最终都一定会获得人们认同,此外,他对自己的想法有着足够的自信,并且愿意拿自己的一切去冒险。
美是可以创造出商业价值的,普尔曼深信这一点。他建造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小镇,还制造出了许多不可思议的车厢,而这些都体现出了他所坚信的原则。他一直认为应该给他的员工提供一个舒适、美丽并且卫生状况良好的工作条件,因此,普尔曼镇称得上是一个清洁、有序、舒适的社区典型。
是谁改变了基督教世界的面貌?是那些有思想并付诸实践的人。制造蒸汽机的初步想法早在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中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它却在2000年之后才被真正地制造出来。在17世纪的英国,有个名叫纽考门的铁匠想到了可以利用蒸汽来推动活塞的运动,然而,他所制造的机器每产生一马力的能量就要消耗30磅的煤。现代蒸汽机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詹姆斯·瓦特。在瓦特15岁那年,他还只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苏格兰小男孩,终日在伦敦的大街上闲逛以求找到合适的工作。后来,一位格拉斯哥大学的教授给了他一份工作,让他在教授的工作室里帮忙。在没有活干的时候,瓦特不想浪费每一分钟时间,于是,他就用小瓶子当做蒸汽室,用空拐杖当水管来做实验。就这样,他改进了纽考门的设计,在活塞完成1/4或是1/3的运动时就切断蒸汽,让蒸汽自身膨胀并且推动活塞完成余下的运动。这种新方法可以节省大约3/4的蒸汽量。
那个时候的瓦特忍受了贫困生活中的许多困难,面对这样的痛苦,普通人早就会退缩了,可他却仍然极为认真地工作。而他勇敢的妻子玛格丽特也给他带来了很大帮助,妻子总是恳求他不要考虑自己有多么大困难。当她还在伦敦艰难困苦地生活时,她就写信告诉瓦特:“如果机器无法运转的话,别的什么东西一定可以转起来。千万不要灰心。”
瓦特说:“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安息日,我出去散步,当路过一家老式的洗衣店时,我的大脑里仍然想着机器。突然,一个念头闯入了我的脑海里,既然蒸汽是有弹性的物质,那么,它一定可以自动地进入真空中。如果汽缸与排气管之间的连接正确,那蒸汽就会自己冲入汽缸,而且不需要冷却就可以被压缩。”虽然这个想法极为简单,但它却孕育出了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原型。詹姆斯·麦金托什爵士——那位教授——之所以会发现这个穷苦的苏格兰男孩,是因为他的头脑里有着“所有时代和所有国家的发明家们所拥有的”闪光想法。
再让我们来看看乔治·斯蒂芬孙吧,他是英国著名的发明家,是蒸汽机车的发明者。他曾经为了一天六便士的薪水在煤矿里工作过,也曾经趁着晚上给工友缝补衣物和靴子来赚点小钱上夜校,还曾经把自己第一笔150美元的收入交给了他的盲人父亲来还债。人们都说他疯了,人们都说“他那呼啸的蒸汽机车会把整个房子炸上天”,他制造出来的烟“会污染空气”,“马车工和车夫会因失业而饿肚子”。国会下议院曾经连续三天对他进行质询,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一头奶牛走上了铁轨,挡住了时速10英里的机车前进的道路,那不会发生很严重的事故吗?”斯蒂芬孙回答说:“确实会很严重,尤其是对于奶牛而言。”其中有一个政府官员甚至声称如果一辆机车的时速超过了10英里,那他就会把一台蒸汽机当做早餐吃掉。
一位作者在1825年3月的英文刊物《季度评论》上发表文章写道:“指望着一列机车的速度比马快一倍?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荒唐可笑呢?我们可以预见到这样的一个事实:住在华威的人若是允许自己坐这么快的火车,那他们还有什么不能忍受的痛苦?我们相信,国会将把所有铁路上的列车时速限制在八、九英里,正像西尔威斯特爵士所说的那样,这种速度还是可以达到的。”这篇文章所暗指的正是斯蒂芬孙关于在利物浦至曼彻斯特沿线用他新发明的机车来代替马匹的提案。
在此之后,建筑公司把工程摆在了两位英国著名工程师面前,他们认为蒸汽机只能用于相距1.5英里的两辆固定机车上,然后通过绳子和滑轮来拉动车厢。但斯蒂芬孙说服了他们,并且打算使用价值2500美元的试验机车。这项计划于1829年10月6日进行试验。
在那个至关重要的日子里,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一起来观看四辆机车的比赛。它们分别是“创新号”“火箭号”“毅力号”和“萨斯帕利号”。由于“毅力号”的时速只有6英里,而规则要求至少要达到10英里,所以它直接就被淘汰了。“萨斯帕利号”的平均时速能够达到14英里,但它却爆了一根水管,因此也只能放弃。“创新号”的表现不俗,但同样爆了一根管子,所以也被挤出了比赛。最后只剩下“火箭号”了,它以时速15英里而捧得了桂冠,最快的速度甚至达到了29英里。而它正是斯蒂芬孙的作品,由此也可以证明斯蒂芬孙的理论是完全正确的,而把机车固定住的落后想法也因此而宣告破产。
斯蒂芬孙选择了天才瓦特所改良的发动机,然后把它安装在轮子上用于载人载货,远远超出了当时最有名的工程师们最大胆的想象。
然而,在所有的关于发明的故事中,没有哪个能比约翰·菲奇的故事更悲情和感人了。他不仅是美国发明家,更是研究蒸汽船的先驱者。但是,他在很多方面都非常悲惨,他长相悲惨,精神悲惨,悲惨地出生,悲惨地活着,最后悲惨地死去。假如说这个世界上只存在过一位真正的发明家,那么这个人无疑就是他。他属于那种世间少有的会为自己的想法而付出一切的人。他曾在自己的发明遇到危机时说:“如果砍下自己的一条腿就能换取100英镑的话,那我会立即高兴地拿起刀子。”
他试图在英国和法国为建造蒸汽船而筹款,结果却一无所获。他说:“虽然我是活不到那一天了,但终有一天,蒸汽船会成为最佳的运输工具。在那个时候,蒸汽船会航行在西部的大河上畅通无阻。那个时候,蒸汽船还会驶向大海。人们不会记得曾经有我这个叫约翰·菲奇的人,然而,其他人会把我的想法变为现实,并以此来发家致富。”
虽然他穷困、潦倒、失意,虽然他被讥讽、被可怜,虽然他被当成疯子,被权贵打击,被富商回绝,但他经受住了重重打击,一直坚持到1790年,坚持到了自己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蒸汽船在特拉华河上航行。这艘船逆流时速足有六英里,顺流时速可达8英里。
1807年8月4日,这是一个星期五的中午,一群好奇的人聚集到了哈得孙河的码头上等着看热闹,他们想亲眼目睹一个“疯子”的失败。这个所谓的“疯子”准备用一艘叫“克莱蒙特号”的蒸汽船把一批人带到位于哈得孙河上游的奥尔巴尼。一个人怀疑地说道:“有没有人听说过如此荒谬的想法,有人居然想用没有帆的船征服桀骜不驯的哈得孙河?”旁边一个人说:“那玩意儿会散架的。”另一个人附和说:“会烧起来的。”第三个人甚至断言:“他们会统统淹死的。”这时,他们看见了滚滚的黑烟带着火花从船上冒了出来,在场的所有人都从来没有听说过蒸汽可以推着船航行,因此大家都觉得那个把时间和金钱花在“克莱蒙特号”上的人只比白痴聪明一丁点儿,但仍然应该被送进疯人院。然而,他们眼睁睁地看见乘客们上了船,跳板被抽走,“克莱蒙特号”开始向河中心驶去。可是看热闹的人仍然坚持认为船是开不到上游的,然而,蒸汽船却成功抵达了上游,而那个在年轻时就相信万事皆有可能的人终于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他也为世界贡献出了第一艘有着实际使用价值的蒸汽船。
这个所谓的“疯子”就是罗伯特·富尔顿,尽管他为人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尽管他的发明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但富尔顿仍旧被很多人当成公敌。评论家们和愤世嫉俗者往往对他嗤之以鼻。而世人对成功者的责难、奚落和诽谤程度往往也与受害者对世界所作出的贡献成正比。
当“克莱蒙特号”成功地抵达河流上游时,这艘以松树枝为燃料,烟囱里冒着火焰和浓烟的蒸汽船让沿河的看客们感觉到一切无从解释。这些人冲到了岸边,目瞪口呆地看着一艘没有帆和桨的已经着火的船迅速地逆流而上,它那巨大的汽轮所发出的噪音更是引起了阵阵骚动。水手们把自己的船丢下,渔民们也拼命地划船赶来,就是为了要亲眼看一看这个会喷火的大怪物。印第安人对此更是惊奇无比,那情形就好像是当年他们的祖先看见驶向曼哈顿岛的第一艘船似的。帆船主们则嫉妒得怒火中烧,疯狂地想把“克莱蒙特号”赶走。而其他一些在感情上受到刺激的人则反对富尔顿的这项发明,对富尔顿进而严厉地声讨。但是,“克莱蒙特号”的成功迅速掀起了美国其他地方蒸汽船的制造浪潮。美国政府聘请富尔顿协助制造一艘威力强大的蒸汽护卫舰,并把它命名为“富尔顿一世”。另外,富尔顿还为政府制造了一艘可以发射鱼雷的潜艇。此时此刻的富尔顿已经成了一位享誉全球的伟大人物,当他在1815年去世之时,报纸用大大的黑体字报道了这则消息,纽约州的议员们则佩戴黑色的徽章以示悼念,而隆隆的炮声也为行进至特丽尼公墓的葬礼队伍致哀。要知道只有少数极为受人尊敬的人去世时才会受到如此的待遇。
拉德纳博士曾经向科学家证明蒸汽船是无法横渡大西洋的,然而在1819年,从美国出发的“大草原号”蒸汽船却依靠着帆和蒸汽的力量抵达了爱尔兰海岸,顺利地完成了这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旅途。岸上围观的人们看到了甲板下面出现了火光,于是,一艘国王的小艇被派去救援,但却没有任何事故发生,整个航程一切顺利。尽管如此,一直到20年之后,蒸汽船的航行才被允许用于越洋运输。
在1832年一次从英国到纽约的漫长航行中,朱尼厄斯·史密斯极不耐烦地在甲板上走来走去,他对自己说:“为什么要把越洋蒸汽船改为定期航行呢?”但是,纽约和伦敦的人们却对这样的想法充耳不闻。而历史学家和银行家乔治·格罗特成为了第一个鼓励史密斯的人,他觉得这个想法非常具有可行性,只是他却不愿意冒险去参与投资。最后,伦敦的大商人艾萨克·赛尔比同意建造一艘2000吨级的蒸汽船,并取名为“英国女王号”。后来,安装马达的时候发生了延误,负责人于是租了一艘700吨级的河用蒸汽船来派往纽约。得到了这个消息,其他的船商也于4日后从布里斯托尔港发出一艘“大西方号”,结果是两艘船同日抵达了纽约。不久之后,史密斯就开辟出了纽约与伦敦之间32天的往返航线。
纽黑文市的查尔斯·古德伊尔则为我们提供了以下这样一幅关于意志和耐性的壮美画卷。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一生吧!他是一个美国人,是硬橡胶制造法的发明者。在历经了11年的艰苦生活之后,他终于让天然橡胶有了实用价值。他曾经因为欠债而坐牢,曾经为了不让孩子们饿肚子而典当了自己的衣物和妻子的首饰。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精神。他甚至没有钱去埋葬自己死去的孩子,而剩下的孩子仍在挨饿。邻居们都指责他不顾家庭,骂他是个疯子。然而,让我们看看他的硫化橡胶吧,让我们看看他那艰苦奋斗所取得的成果吧,他的橡胶拥有超过500种的用途,被10万雇员使用着。
而帕利斯也同样展示出了一幅令人同情的画卷,数不尽的艰难困苦都被他撑了过去,终于,他发现了失传已久的制搪瓷术。他自己搬砖头,砌锅炉,眼睁睁地看着他的六个孩子因饥饿而相继死去,眼睁睁地看着他的妻子因他这个“疯子”而衣衫褴褛。邻居们总是唾骂他对家庭不负责任,而他自己也瘦得皮包骨,由于他给雇员发不出工资,所以只能把自己的衣服送给他们。虽然他总是满怀希望,但却总是面对失败。直到有一天,他的试验终于成功了,而他也终于等到了收获的时候。
俾斯麦是德国伟大的政治家,曾任德意志帝国的首相。然而,关于德意志联邦的构想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国会年复一年地否决他的提案,但俾斯麦根本就没有把这一切放在眼里,他无视一切反对力量。他公然地藐视国会,并且解散了任何反对他的国会。他坚信自己可以一个人走到底,让德国成为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是他的夙愿,让普鲁士的威廉成为超越拿破仑和亚历山大的君主是他的抱负。他不在乎任何挡住他去路的东西,不管是人民、国会还是国家,所有的一切都必须听从他的意志。俾斯麦认为德国必须掌握世界的喉舌,为此,他不惜蹂躏任何挡住他去路的人和东西,铲除异己,专横跋扈。
再看看被放逐的伟大诗人但丁吧,他最终被诬陷贪污而活活烧死。形容枯槁的他孤苦伶仃,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流浪者,但他从来也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想法,他把自己的灵魂浇铸到了不朽的诗篇中,并且坚信正义终将取得胜利。
饱受嘲讽和侮辱的哥伦布被嘲笑为一个白日做梦的家伙,甚至被诬蔑为流浪者。据说,有人当着他的面就指着他孩子的额头,告诉他们说哥伦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疯子。
有一次,一个美国人应邀与德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奥肯共进晚餐。然而,令这个美国人吃惊的是,他既没有吃到大餐,也没有吃到甜点,有的只是烤土豆。但奥肯并没有因招待不周而道歉。不过,他妻子却解释说,她的丈夫收入实在微薄,所以他们只能生活节俭,把钱省下来为奥肯的研究工作买些书籍和工具。
在乙醚被发现之前,做外科手术的病人只能靠500剂量的鸦片酊来镇痛,而且通常需要一个星期至一个月的时间才能从药性中恢复过来。而年轻的医生莫顿则相信大自然一定提供了某种东西来帮助人们从折磨人的手术中解脱出来。然而他又能为此做些什么呢?他既不是个化学家,也不了解化学物质的特性,更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
但莫顿并没有向书本求教,也没有向科学家寻求帮助,而是立刻做起实验来。他研究麻醉剂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希望一旦使用了他的药物,病人便能立刻苏醒过来。他不断地进行实验,终于有一天,乙醚被他发现了。
6◇9◇书◇吧
以下所讲述的这些事例也同样精彩。文森特主教为年轻人举办了文化讲习会,克拉克博士投身于全球性的基督教奋进运动和卫理公会中,还有爱德华·埃弗里特·黑尔创办的“国王女儿”社团。而克拉拉·巴顿则作为红十字会的创始人而享誉全世界。在美国内战时期,她发现南方军队轰炸医院,并认为攻击没有还击能力的人是最可耻的行为,她于是决定制止这种残忍的行径。然而,却有很多人嘲笑这位无助的女子,但她的想法终于被所有国家接受,于是,将枪口瞄准飘扬着红十字旗的帐篷或者大楼被看做是最不人道的行为。
实际上,所有对人类的进步事业有所贡献的人都被周围人看做是痴迷疯癫的。造方舟的诺亚如此,保护以色列人的摩西也如此,当然还有无论生死都保护人们、忍受富人嘲笑的耶稣,他们都是人类真正的福星。不管在什么时代,不管在什么地方,总会有人愿意忍受贫困、艰难、折磨、嘲讽、迫害,甚至是死亡,而他们的目的就是能在人类由生到死的必经之路上撒下光明和温暖。所以,你很难想象出一个胸无大志的人能够为人类作出多大的贡献。
比彻不仅是一位美国牧师,还是一位热情的传道士。他认为一个人必须要跨过一个个增强意志的障碍才能够获得最后的成功。在每次争取原则和真理的斗争中,他通常是孤身一人和大众的偏见、顽固、狭隘、冷血和嫉妒作着斗争。然而,一旦让他看到了自己的责任,他就绝对不会犹豫躲闪。因为没有什么可犹豫的,对错之间没有中间地带,原则问题上就更不容妥协,所以他始终与真理保持一致。他从不刻意地去寻求公众的支持和掌声,因为责任和真理才是他追求的目标,他直奔目标而去了。别的教派甚至是他自己的教派都无法认同他的观点,但是,他的心胸实在是太宽广了,他的性情实在是太仁慈了,他的气度实在是太宽宏了,以至于最后他包容了所有的仇恨、报复和嫉妒。
《天方夜谭》里有哪个故事能够比富兰克林、莫尔斯(美国画家、发明家,莫尔斯电码的发明者)、古德伊尔、爱迪生、贝尔(出生于苏格兰的美国科学家,电话的发明者)、彻尔、彻尔·哈里艾特·斯陀夫人、阿莫斯·劳伦斯、乔治·皮博迪(美国商人和慈善家,建立了许多博物馆和图书馆,包括巴尔的摩的皮博迪学院和哈佛大学皮博迪博物馆)、麦考密克(美式收割机的发明者)、何欧(美国发明家和制造商,发明了首台轮转印刷机和首台卷筒组轮转印刷机)等人的故事更为精彩?肯定是没有的,因为以上那些名人的故事都蕴涵了伟大的思想和真诚的行动,而他们的言行也在生理上、心理上和道德上带动了周围其他的人。
在这个充满了幻想的世界里,存在着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想法和念头。有很多东西有待发现,有很多东西有待发明,也有成千上万的谬误有待更正,然而,存在的每一个谬误都会给独立而有思想的灵魂带来足够的挑战。
有人或许会问:“可我怎样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呢?”让我来告诉你吧:让你的才智处于开放的状态!去观察!去学习!当然,首先要学会去思考!当你有了一个绝佳的好点子,那你就去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