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别再做低品质勤奋者》(16)
附录开始“状态修复”课程,28天7节课,让自己成为高品质的勤奋者第一课:定义勤奋的范围
我们首先要学会的是正确地定义勤奋。现实中的勤奋表现在诸多的方面,包括思维、语言和行动等。勤奋用于自己身上是效率的提升,如果用在别人上可能就是无效的作为。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它的本质是,如果你是为了别人勤奋,那么导致的结果就是对方越来越懒惰,而你越来越累,到最后事情还没有做好。所以,勤奋首先是基于自己的需求。
例如在一个团队中,你的“勤奋范围”过大,对方的事情你都做了,付出了很多不属于你义务范围的努力,那么这样的勤奋就是错误的。勤奋在任何一个环境中都具有这个定义——你要把责、权、利统一起来,让自己采取的每一个行动都能取得应有的收获,而不是去做无用之功。
第二课:放开压抑的思考力
每个人的思考都是独立的,思考不应该被压抑。搬开压在头脑上的巨石,要让思考自由地发散,并尽情地去创造。死板僵化的勤奋就等于低品质,一定要充分放飞心灵,让思考获得广阔的空间。思考越不受约束,我们的精力才能越专注。
我们发现,许多人之所以非常勤奋却无法取得成功,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不够、热情不足,而是不能对一件事情长期地集中注意力,缺乏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们的思考是被压抑的,或者说经常被不必要的因素干扰。这造成了他们充满热情地开始,但又索然无味地结束。这种状态意味着,他在工作时习惯于东拼西凑,草草了事。在努力的过程中,他们对目标也容易产生怀疑,意志力不坚定,即便展开了行动,也始终处于犹豫不决之中。
为了纠正这种问题症状,就要让自己的思考解放出来,不要试图去压抑它,而是尝试着在现有的工作条件中寻找兴趣与自我肯定,然后把全部的精力投入进去。
第三课:制订阶段性的计划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用合理的计划分配状态,他的聪明才智就成了一桶“沸腾的糨糊”,没有凝聚力,没有指向性。缺乏清晰的方向与阶段性的安排,又怎能高效地完成任务?到最后,旺盛的精力反而转化成了生出苦恼的源泉。
我们可以将“有效计划”与“有效目标”的核心条件概括为两个:一个是“任务量化”的标准,一个是“时间限制”的条件。比如,如果你想成为顶级的销售精英,你就需要研究成为顶级销售精英的全部素质,并且把这些素质和自己的努力结合在一起。这时,梦想就被切割成一个个的小目标,量化任务,然后制订阶段性的计划,对自己提出时间限制。在一步步的努力中,你会发现自己的目标逐步得到实现。
第四课:积极的心理暗示
美国知名教育培训专家、潜能大师博恩·崔西指出,潜意识的影响力量是显意识的3万倍。这其中,积极的心理暗示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消极暗示的10万倍。人们可以经由积极的心理暗示,自动地把相应的种子和创造性的思维引种到潜意识之中,然后指导我们的行动。积极的动机能引发积极的行为,在自我预见的自发心理中实现自己的目标。
崔西认为,采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方法,就是不断地将具体的可以激励自己的影像输入视觉系统,用渴望成功的声音来刺激自己的心灵,然后告诉自己:“我可以办得到,我相信自己!”
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我们总是会遇到挫折,付出的勤奋和努力会饱受质疑与考验。此时,学会自我激励是必不可少的。哪怕是异想天开式的乐观,我们也得以这种方式为自己加油打气。平时反复进行这样的暗示训练,潜意识中就会形成一种激励的概念:只要我努努力,就一定能行。慢慢的,你会变得越来越积极,越来越自信,处理危机的信念就会变得更强。最后你就进入了状态的正向循环,这一切都是由乐观的心态导致的。
第五课:适应高压力的环境
如何利用高压力的环境激活“自我潜能”?这时你要意识到潜能的力量。当你在意想不到的时间内完成了意想不到的业绩时,人们会充满敬意的赞叹:“真想不到,但你是怎么做到的?”通常,人们此时的回答是:“还不是被逼出来的!”这就是在高压力的环境中人所迸发出的潜能的力量。
通过适应紧张而又充满压力的外部环境来刺激自我,学习挑战极限的工作,进而激发自身潜能的完全释放,使勤奋获得最大的效率。这就像进行一场竞技游戏,我们的兴趣和斗志要完全燃烧起来。比如,世界记录的创造都是在竞争激烈的比赛中完成的;再比如,学生临考前的效率往往是最高的。因此,你必须报有迎击压力的高昂斗志和坚韧不屈的意志力,形成把压力转化为潜能的机制,然后让自己做得更好。
第六课:利用挫败找到更好的方法
无论你多么勤奋,结果都可能让人失望。我们应该怎么应对这样的难题呢?要学会建立一个新的认知——用失败再造人生,从挫折中总结更好的途径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大多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挫折,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挫败是一种内驱力,但问题是,你要从挫败中找到更好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发现那些真正适合自己的目标。
总的来说,即使对自身能力非常自信的人,在一开始也不要把目标定的太高,以避免较为严重和并不划算的失败——并不是所有的失败都是成功之母。为了行动效率和压力管理的考虑,你要定一个近期可以达到的目标(分目标),这样实现起来比较容易,工作的成果也可以随时检查,实现高效。
我们既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富有成就感的目标,也要对其有务实的、符合自身能力范围的定位。因为过高的目标会使自己陷入拔河式的长期的努力,时间一久就容易厌倦,而使自己的目标成为空想。在这种状态之下,即便很小的挫败也会让我们丧失斗志。
第七课:拥有变化的视角
最后,要学会打破思维的常规,用变化的视角对待问题,观察事物,然后采取最有效率的方式。常规性思维是指按照一定的固有思维或者方法进行思维活动的模式。这样的思维模式支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使我们形成极强的思维惯性。尽管常规性思维解决了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但往往在一些关键的事情上,它会限制我们对未来的定位和突破。
就像《客户的游艇在哪儿》一书的作者小弗雷德·施维德说的:“我不相信一个故步自封的人会永远胜利,我也不相信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会是永远的输家。事实上,就像只知道三围和其他数据,你无法还原一个女人的真实形貌一样,你必须对她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的观察。”
6◇9◇书◇吧
只有站在变化的视角上,打破常规路线,不断地观察那些正在发生的事情,才能超越自己的过去。也就是说,基于创造性思维的勤奋,决定了我们到底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比如,如果你认定某个目标应该调整,或者可以用更好的目标取而代之,就要及时地做出更正。为了不让希望落空,在一个目标达到以后,我们应当制定新的目标——更适合自己当下和未来需要的目标,这样才能将满腔的热情用对地方,不断向新的高度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