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你可以说“不”——“不”与“是”都 - 口才三绝:会赞美 会幽默 会拒绝 - 盛安之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3章你可以说“不”——“不”与“是”都

第23章你可以说“不”——“不”与“是”都重要(1)

允许自己说“不”

“是”和“不”是表明肯定和否定的两种观点。古希腊哲学家华达哥拉斯说过:最短、最老的字是——“好”或“不”,都需要做最慎重的考虑。“不”和“是”在保护个人利益方面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而且“不”确实还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是”的前提条件。倘若你不能对别人说“不”,就意味着你不能真正对自己的某个需求说“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先于“是”。既然“不”先于“是”,那么,允许自己说“不”是当务之急。

当你经过仔细思考,认为对方所说欠妥时,不妨大大方方地说声“不”。如果不会拒绝,只是一味地接受,长此以往,给他人留下“好说话”的印象就大事不妙了。这次你接受了对方的要求,下次你也拒绝不了。因为对方在未开口之前已经认定你不会说“不”,这份认定是不容易推翻的。否则,你之前的“善行”便前功尽弃了。

当你在为有价值的事情而拒绝他人的时候,允许自己说“不”,才不至于破坏与他人的关系。说“不”并不代表你不善于助人,也不代表你是冷血动物,没有人情味。无论对谁,只要你不想做的或者违反原则,就要敢于说“不”。否则,会将自己的生活搞得压力重重,身心疲惫。

同事小王请你过去帮忙修理电脑。你说:“行!”

同学让你请假,帮他抬电子琴到儿子的学校。你说:“好的!”

韩博叫你上班的时候帮他打卡,他堵车可能要迟到了。你说:“没问题!”

你本来有一大堆脏衣服要洗,但老乡约你去逛街。你说:“当然可以!”

你为什么从不说“不”?曾看到过这样一篇故事,仅供参考:

早上。王阿姨打电话来,问我能不能陪她一起去看“苏富比”拍卖中国古董。我说“不!”中午社区报纸打电话问我能不能为他们的征文颁奖。我说“不!”下午圣若望大学的学生打电话来,问我能不能参加周末的餐会。我说“不!”晚上台北传真过来问我能不能写个专栏。我说“不!”当你说4个“是”的时候,我说了四个“不”!

你或许要讲我是不近人情,但你也要知道,当我说第一个“不”时,同时告诉了她“下次拍卖古画,我会去。至于今天,因为我对家具、器物、玉石的了解不多,很难提出好的建议。”当我说第二个“不”时,我说“因为我已经做了评审,贵报又在最近连着刊登我的新闻,且在一篇有关座谈会的报道中赞美我,而批评了别人。如果再去颁奖,怕要引人猜测,显得有失客观。”当我说第三个“不”时,我说“因为近来有坐骨神经痛之苦,必须在硬椅子上直挺挺地坐着,像是挨罚一般,而且不耐久坐,为免煞风景,以后再找机会!”当我说第四个“不”时,我以传真告诉对方“最近已经寄出一篇头题(就是刊登在重要位置的长文,而非专栏式的短文),专栏等以后有空再写。”

故事中的“我”的确说了“不”,但是说得委婉。“我”确实拒绝了,但拒绝得有理。既然“不”说得有理有据,还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不好意思说“不”的人。

比如,一个女员工明明不愿意,却不敢拒绝领导晚上的邀约。一个守门保安明明知道没出示通行证的人不能通过,却不敢拦阻领导家人的座车。一位鉴赏家明明知道是赝品,却不好意思不为出示的朋友盖下鉴定为真迹的印章。问题是:当那位领导对女员工有冒犯之举止时,后者不是吃了亏,就是在不得不拒绝的情况下最终得罪领导。甚至那领导可能在丢了面子之后气愤地说:“你既然要说‘不’,为什么不早说呢?”当那个被放行的车里藏了坏人,一旦出事,领导非常有可能将保安扭送法办:“明明知道公司的安全规定,为什么让没有通行证的人通过,敢情是串通的?”当那赝品被行家察觉,收藏家可能说“你如果知道,为什么不告诉我,让我非常没面子!”别人还会说:“那是什么鉴赏家,若非串通了骗钱,就是能力有问题!”试问,如果他们当初果断地说“不”,还会有诸多“解不开,理还乱”的烦恼吗?

由此可见,把“不”重新录入你的人生字典,使其成为一个合理的、省时的、肯定生活的字眼,实在是当务之急。如果你实在是不好正面拒绝,不妨采取迂回的战术,转移话题也好,另有理由也罢,主要是善于利用语气的转折——温和而坚持,绝不会答应,但也不致撕破脸面。比如,先向对方表示同情,或给予赞美,然后再提出理由,加以拒绝。由于先前对方在心理上已因为你的同情使两人的距离拉近,所以对于你的拒绝也较能以“可以体会”的态度接受。

“不”是必要的拒绝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曾遇到这样的情景:明明知道自己想要说“不”,而且有必要说“不”的时候,却变得哑口无言了。为求在别人心目中留有好印象,只好接受别人提出的一些要求。然而,有很多事情并不是你想办就能够办得到的。受客观条件、个人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有的事情凭你一己之力是根本无法完成的。所以,当有人求你办事的时候,你必须考虑,这事情你是否有能力办成功。倘若没有十成把握,你就得诚实地告诉对方,学会说“不”。千万不要随便夸下海口或碍于情面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否则等待你的将是苦涩之果。

周汤豪上学的时候,为人非常热心,无论是谁需要帮忙,他总是二话不说就伸出援手。大学毕业之后,他将这种“乐善好施”带到了办公室。不论哪个同事找他帮忙,他总是胸脯一拍,应允下来。

一年年底,财务部门正在为报税忙碌不已。然而,就在这个紧要关头,财务部门的一个同事突患急性淋巴肿瘤住院了,原本就不充足的人手一下子变得更吃紧了。眼看申报在即,许多账目却都还没核算完毕,财务部经理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正在这时,不知谁说了一句:“周汤豪好像学过会计,要不要叫他来帮忙?分给他一些简单的计算工作,应该没问题。”经理一听,赶紧将周汤豪借调过来。

听到要帮忙理账,周汤豪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他放下手头的任务,投身到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之海中。周汤豪大学时的确学过财务管理,可是毕业已5年有余,从来不曾派上用场,计算技巧生疏了不少,周汤豪的性情也比过去浮躁了很多。看着堆积如山的账册,为了加快效率,他凭着自己模糊的记忆,开始用在大学学到的“快捷算法”来算账。

试问,不准确的“快捷算法”怎么可能运算出正确结果呢?虽然周汤豪一天就把财务部经理交给他的账目核算清楚了,可是最终结果与实际情况出入甚大。非常庆幸的是,最终财务总监审核的时候,发现数目不对劲,经过细细核对,才察觉周汤豪做账目的计算方法是错误的。最后,财务部全体人员彻夜加班,重新整理,才修正了错误,避免了数十万元的损失。虽然结果还算是好的,可是财务部全体人员也为此耗费了极大的精力。

造成这样的结果,病急乱投医,随意请人帮忙的财务部经理虽有责任,但更多的还是周汤豪个人的问题。

有道是:“没有那金刚钻,就别揽那瓷器活儿。”乐善好施固然可嘉可奖,然而,想帮助别人,前提必须是自己有帮助别人的能力。如果没有帮忙的能力还要硬充好汉,无异于一个人自家穷得都揭不开饭锅了,却还要去帮别人偿还房屋贷款一样,这样是不可取的。

可能有人会说:反正是帮忙,帮得上就帮,帮不上就算了呗,先答应下来应该无伤大雅吧?至少还能让对方求得一时心安呢!诚然,有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帮不上忙的确无所谓,一旦涉及金钱、个人或公司利益等要事的时候,如果自己没能力处理妥善却不懂得作出必要的拒绝,以致越帮越忙,那就不好了。周汤豪帮倒忙,不仅导致财务部人员耗费精力,还差点让公司蒙受巨大损失。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此为鉴,不做“帮忙不成反捅娄子”之人。

值得一提的是,当对方处于困境时,最好不要拒绝对方的紧急要求。除非你希望看对方出丑,有趁火打劫的快感,否则在对方最需要你的时候,伸出援手替他解困,对你非常有利,总有一天,对方会还你这个人情。务必记住,不要对他人承诺超出你能力范围的事情,如果对方的请求是你肯定无法完成的,最好要艺术地拒绝并说明原因。

说“不”是有主见的表现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威廉·尤里曾形象地比喻:整个人生就是在“是”与“不”之间跳跃的舞蹈。我们每个人只要是醒着,就有必要说“不”,无论对朋友和家人,还是对老板和同事,抑或是对合作伙伴和自己。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稍加注意,便会发现时常听人这样说:

“我不能说‘不’……”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