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综合整治
企业运作不规范,提供虚假信息和资料,导致信贷决策和管理失误,加剧信贷风险。一个项目为了取得信贷支持,项目经营者可以利用专业分工的特殊信息,给项目的市场前景进行美化和润色,对市场风险信息进行人为的调节和压缩。一个企业为了信贷支持,经营者可以利用掌握企业全部信息的优势,对企业信息进行隐蔽性操作,运用符合信贷支持的信息对企业进行包装,隐瞒真实经营业绩和风险状况,有的虚假信息经过加工已达到了天衣无缝、以假乱真的程度,使银行屡屡上当。存货资产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信贷决策和管理失误,加剧信贷风险。存货资产投资属企业内部投资,不同行业业务性质决定其流转环节不同,但不外乎销售、供应、储存、加工、生产等环节。在存货资产库存价值信息失真情况下,若企业再追加订货,就难以避免盲目进货的可能性,从而带来存货积压,呆滞等现象;若企业减少订货,就会带来购销脱节,丧失销售机会,盈利水平下降的可能。又如公司以存货资产作为抵押物品,向银行申请流动资产借款,尽管银企双方签订了合同或信用协议,银行也按规定的10%--20%收取补偿余额,以此降低借款风险,但是因存货资产库存价值渗水或缩水,不难看出,该项借款的偿还风险还是比较大的,况且人们还担心该项抵押资产是不是优质资产,预计未来价格走势如何,还不得而知。
再如,公司以存货资产对外投资,需对用于投资的存货资产进行市场价值评估,评估价值一般情况下,往往低于帐面价值,除非是优质资产,评估价会高于帐面价值。经评估确认的价值低于帐面价值,其差额显然减少了公司自有流动资金或资本公积金。这种减值,造成企业资产损失。总之,企业存货资产会计信息失真,对企业日常管理决策,诸如存货购销业务,存货抵押贷款业务,存货对外投资业务等影响较大,导致信贷决策和管理失误,加剧信贷风险。
应收账款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信贷决策和管理失误,加剧信贷风险。应收账款属商业信用范畴,主要形式是賖销付款,是企业的债权投资之一。在企业应收账款业务中,会计信息失真表现在,通过应收账款调增或调减销售收入;虚构债权,虚增销售收入;利用应收账款挪用、贪污销货款;不计提或多提、少提坏账准备金;长期挂账不予转销等。凡此种种现象,都直接影响到企业应收账款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假定应收账款信息失真,有虚构债权,虚调增调减销售收入的不真实行为,预计报告期应收账款变化情况不准确,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盈亏是不真实的,偷、逃税现象肯定存在。此时,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应收账款投资决策政策就不可能,其后果轻则企业信誉降低,重则企业领导和财会人员将受到法律制裁,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将直接导致信贷决策失误,加剧信贷风险。
治理信息失真,防范信贷风险,是金融机构永恒的课题。改进银行内部管理,保证银行收集的企业信息真实有效。
建立和完善信贷岗位职责,严格各岗位责任,确保收集到的会计信息真实有效。信贷岗位应配制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能够熟知金融、掌握微机、通晓市场,与先进的信息识别手段有机结合,真正成为银行决策的“一双慧眼”。
提高信贷人员素质,加强信贷业务培训,提高对企业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通过对企业会计、财务管理等知识的学习,提高阅读、分析会计报表和判断会计信息失真的能力。坚持精益求精、高水平参谋,解决信息质量不高的问题。质量是信息的生命,没有质量的信息是无用的信息,它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大量浪费,而且也会对领导决策产生信息干扰。信息质量方面突出问题是“三多三少”,一般性信息多,综合性信息较少;动态性信息多,有分析、有情况、有建议性的信息较少;初级信息多,“深加工”的信息较少。必须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高信息质量、发挥信息效益上来,在“质量、效益”四个字上花大功夫、下大力气。
信息工作是为各级领导服务的,信息人员职业思维方式立足点要高,超越自我,善于换位思考,站在领导者同一高度、同一方位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服务效益。收集和反馈信息要适应领导统揽全局的工作特点,及时掌握领导的意图和思路,从领导需要知道和需要领导知道这两个方面去开发信息,真正做到想领导所想,报领导所需,有助于领导高屋建瓴,把握全局。根据不同层次领导对信息的不同需求,分层次提供信息服务。对上级领导,报送信息要侧重宏观性、全局性、政策性,重点反馈对上级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对同级领导,要侧重反馈动态性、预警性、前瞻性和随机性信息;对下级要及时传达上级重要精神,沟通“左邻右舍”的情况,推广先进经验,通报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推动面上的工作。
围绕决策,形成信息的系列性。围绕领导决策需求提供信息,实现信息与决策同频共振,是提高信息效益的着力点。信息人员要注意研究领导决策需求,了解决策进程,力求信息选题与决策意向趋同,信息内容与决策需求贴近。在决策的每个阶段,适时、适量提供系列服务,使信息的类型与决策的阶段合拍。领导决策前,要根据形势发展和客观需要,提供启发性信息,引起领导对某些重大问题的重视,协助领导选择决策目标;决策中,要深入调查,辅助论证,提供参谋性信息,协助领导优化方案,形成决策;决策后,要及时收集、反馈各方面对决策的反映和决策的落实情况、遇到的问题及完善决策的建议,协助领导不断矫正决策,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
注重资产快速变现能力,通过调查本地区近期内,通常指三年内抵押物或破产企业财产的评估方法及评估结果、实际变现方式及变现金额,掌握充分的第一手资料,获得各类资产实际变现值与按公允价格确定的评估值的比率,即变现率。变现率受资产类别、地区的影响较大,在实际工作中应按照房地产、通用设备、专用设备、通用性高的物资、通用性差的物资分类确定适当的变现率。由于变现率对有效降低信贷风险的影响较大,因此评估时应尽可能多收集抵押、破产清算的实际案例,并进行综合分析,谨慎确定各类资产的变现率。
加强与经济管理部门的合作,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治理企业信息失真。健全企业信息披露制度。要使企业实施全面、准确的信息披露,首先以《公司法》、《会计法》、《统计法》等法律为准绳,严格规范企业的会计财务信息,使企业会计信息处理标准化;其次银行可借助社会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和有关信息部门,对企业的财务信息和经营信息进行披露和报告,提高企业信息公开程度,强化企业信息的社会监督和制约。
疏通银行信息渠道。银行全方位疏通信息渠道,建立和完善动态的容量较大的信息管理系统,理顺自身融、贷、收信息渠道;扩充有关企业的动态信息渠道;开辟计委、人行、信息中心等综合部门的信息渠道,使三个渠道融为一体,成为信贷决策强有力的支持系统。建立诚信网络,调动全社会力量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严格信贷制裁。对会计信息造假者进行必要的信贷制裁,如发现其提供的会计报表虚假,银行可暂停新的授信业务,再次发现虚假可要求提前收回贷款,如企业屡次作假,且性质严重的,商业银行可提请人民银行在金融系统内进行通报,并取消授信资格,这样使造假者得到应有的处罚,从而使造假成本提高,使造假者得不偿失。
治理企业信息失真,防范信贷风险,从宏观方面入手,真正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监督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使企业、单位在法制的轨道上正常运营;从微观角度入手,加强信贷从业人员的管理和继续教育,加强企业内部制度的建设,强化内部监督,遵守国际规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把握这两个方面,将有效控制因信息失真问题而导致的信贷决策和管理失误,降低信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