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信息失真
这一年,相继发生几个大型企业财务舞弊与审计失败案,企业信息失真日益严重,给资本市场带来前所未有“信誉危机”。既危害经济发展,也影响了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信贷风险也更难于把握。经济界的有识之士认为企业信息失真这一问题已经干扰了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因此,全面探讨信息失真与信贷风险的内在关系,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从信息与信贷的内在关系看,信息失真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主要表现明显,影响巨大。
信息失真,导致信贷决策和管理失误,加剧信贷风险。
从调查环节分析,调查环节信息失真,导致信贷决策和管理失误,加剧信贷风险。
因操作风险引发信息失真。由于银行信贷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调查情况不真实,结果不准确,导致信贷决策失误。一方面一部分银行信贷人员工作责任性不强,对信贷工作缺乏高度负责精神;另一方面信贷人员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会计知识掌握程度低,新的会计准则又没有很好学习,缺乏对会计报表的阅读、分析和真假判断能力,从而导致信贷决策失误。
因道德风险引发信息失真。一方面是银行信贷人员职业道德水准低下,对借款人的会计造假纵容、默许,导致贷款决策失误。由于信贷管理职责不清,信贷人员缺乏责任感,对借款人提供的虚假会计报表听之任之;甚至为了取得银行贷款,信贷人员对借款人提供的会计报表不符合授信要求的,主动给予调整提示,以粉刷会计报表;有的信贷人员为了完成营销任务,特别对有存款的信贷客户更是主动配合,并对银行内部控制的有关财务指标向客户透露,从而使借款人会计造假更有针对性,更为方便。另一方面,借款人占有信息优势,而银行处于信息劣势,借款人比银行更了解自己的资信、真实的贷款用途、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但他们往往向银行提供不充分或不真实的信息,利用他的优势为自己谋福利,产生机会主义的动机,使信息失真。
从决策环节分析,决策环节信息失真,导致信贷决策和管理失误,加剧信贷风险。
将利润视为第一还款来源。一笔贷款到期借款人能否偿还,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充足的现金,利润是不能直接用来偿还贷款的。因为利润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核算的,当应收、应付、末达账款、累计折旧等帐项存在时,利润并不等于现金,如果以利润作为第一还款来源,就有可能误导信贷决策。从当前的信贷调查报告、大额贷款监管检查表以及贷款审批过程来看,许多单位在进行信贷决策时很少考虑现金净流量,强调更多的是利润、抵押物和信用评级。
过分强调担保的作用,重视第二还款来源高于第一还款来源。担保只是保证贷款偿还的一种手段,取得了抵押品或保证并不能确保贷款如期偿还,它不能取代贷款协议的基本安排。事实上,在部分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借款人向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时,许多工作人员首先考虑的不是借款人在贷款到期主营业务能否产生充足的现金,而是看有无抵押物,只要有合适的抵押物,即使贷款到期借款人没有充足的现金,贷款也是可以放的。他们的逻辑是如果贷款到期不能还,就用你的抵押物变现偿还,使金融机构常有“当铺”之嫌。
从监管环节分析,监管环节信息失真,导致信贷管理失误,加剧信贷风险。
用重组贷款的方法掩盖贷款的内在风险。重组贷款是指由于借款人财务状况恶化,或者无力还款而对借款合同还款条件做出调整的贷款。《巴塞尔核心原则》评价方法和我国贷款分类指导原则都规定,需要重组的贷款,至少划为次级类。重组后的分类结果,不能超过重组前的分类档次。然而有些金融机构则把重组贷款作为人为降低不良贷款占比的手段,从而达到掩盖信贷风险的目的。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借新还旧、收息换据、债务置换,将本来有问题的贷款或者说非正常贷款通过这些手段人为转为正常贷款。这些做法不符合审慎会计原则和银行稳健经营原则。
没到期的贷款就是正常贷款。受贷款分类制度的影响,许多人认为没到期的贷款就是正常贷款,放松了对正常贷款的日常管理,注重更多的是非正常贷款,一旦贷款逾了期、出了问题才会引起重视,然而已是“亡羊补牢”。
错误地认为质押贷款无风险,在遇到操作不规范的情况下,导致贷款风险增加。金融机构在接受核押确认时,应当认真与底账核对,核对的内容包括,存单所载的开立机构、户名、账号、存款金额、存单号码、期限、利率等是否真实准确;借款人提供的密码是否一致;经过确认存单内容真实,在确认书回执上由单位负责人和经办人签字,并加盖本单位的公章。核押确认后应当立即对该笔存款止付,并登记备案;质押期间不得受理存款人提出的挂失申请。如在实际操作中有一项没有严格执行,都将导致信贷风险的发生。
从中介机构分析,中介机构信息失真,导致贷款抗风险能力下降,加剧信贷风险。
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不及时,无法取得真实的企业信息,导致信贷决策失误,贷款抗风险能力下降,加剧信贷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特别是现代股份制企业和证券市场的兴起,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不仅要披露定量信息,还要更多披露定性分析信息,如主要指标数据变动的原因。不仅要披露确定的信息,还要更多地披露不确定的信息,如金融工具利率和信用风险信息。不仅要求披露历史信息,还要更多地披露分部信息,如分行业、分地区信息等,因无法取得真实的企业信息,导致贷款决策失误。
过分依赖中介机构,重视抵押物的价值,忽视抵押物的变现能力。在操作过程中,如果遇到中介机构违规操作,提供的评估信息失真,或抵押物贬值,导致抵押品对贷款的保证能力下降,而抵押物变现的市场风险,将致使金融机构的资产风险增加。
法律制裁不严,致使企业敢于向银行提供失实的会计报表,导致银行信贷决策的失误,这已是血的教训,但银行对造假者无任何处罚,造假者又不负任何责任,使造假者存在侥幸心理,即使银行发现也没有关系,从而一定程度上放纵了造假者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