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看清真实的自己(1)
第2章看清真实的自己(1)
古希腊德尔斐的一个古神庙前有一个石碑,碑上篆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有人说这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也有人说这是象征着最高智慧的“阿拉伯神谕”。这句话点出了每个人心目中都无法回避的命题: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是一个人心理健康和幸福生活的起点,如果你想让自己拥有快乐、幸福的人生,就要正确地认识自己,这样你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活出自己的使命与价值。
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中。
——哈佛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
一个人无论做出多少件事来,我们都可以在里面认出同样的性格。
——哈佛学子爱默生
哈佛精英之约瀚·亚当斯
约翰·亚当斯(johnadams,1735~1826年),是美国第2任总统。他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父亲是农场主。亚当斯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当了律师。1772年被选为马萨诸塞州众议员,1774年参加第一次大陆会议,1775年参加第二次大陆会议,1776年参加《独立宣言》五人起草委员会,1777年出使法国,1778年返回美国参加宪法起草工作。美国独立后,亚当斯被任命为首任驻英公使,1789年当选副总统,1797年华盛顿卸任后任总统。
作为大陆会议的代表,亚当斯所受的教育,所学的法律知识以及他娴熟的演说技能都在费城派上了大用场。在大陆会议上,他雄辩无比、入木三分的演说使其成为《独立宣言》最有力的拥护者。可以说,他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创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亚当斯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一是他学识渊博,作为一位政治哲学家,他有着惊人的学问和思想力。二是他有着移民到美洲的新英格兰人那种对宗教和道德的执著精神,亚当斯在道德上可谓一个真正的君子。这些都与他在哈佛所受的出色教育密不可分。
1.最好的镜子是你自己
【哈佛心语】
认识自己,才能认识人生。
——苏格拉底
【故事殿堂】
爱因斯坦小时候和很多小孩子一样,是一个十分调皮贪玩的孩子,经常和一些坏孩子混在一起。他的父亲常常为此优心忡忡,他想找一个办法让爱因斯坦变得好学起来。直到爱因斯坦16岁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故事是这样的:
“昨天,”爱因斯坦父亲说,“我和咱们的邻居约翰大叔去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边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约翰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爬了上去。下来时,你约翰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他的后面。后来,钻出烟囱,我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约翰大叔的后背、脸上全都被烟囱里的烟灰涂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微笑着继续说:“我看见你约翰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约翰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模样,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他们还以为你约翰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了,郑重地对他说:“其实,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爱因斯坦听了,顿时满脸愧色。
从此,爱因斯坦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他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了他生命的熠熠光辉。
【智慧点睛】
别人并不能映照出你自己,只有自己才是最明亮的镜子。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有两面明镜,一面照他人,一面照自己。我们要学会反躬自省,每过一段时间就用照自己的那面镜子映照我们的心灵。这是成功人生的必然要求。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牢记自己的使命,摒弃缺点,不断进取,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2.不自知的秃鹰
【哈佛心语】
一个没有自知之明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总会有无数的坎坷与障碍在等待着他。
——爱默生
【故事殿堂】
著名文学家爱默生在哈佛大学求学时曾看过一则给他启迪颇多的故事:
一只秃鹰飞过王宫,看见王宫中的一只黄莺很受国王的宠爱,于是就问黄莺:“你是怎么得到国王宠爱的?”
黄莺回答说:“我到王宫后,唱歌十分动听,国王非常喜欢听我唱歌,于是就喜欢我,经常拿珍珠来打扮我。”
秃鹰听了,心中很是羡慕,它想:“我也应该学学黄莺,这样说不定国王也会喜欢上我的。”于是它就飞到国王睡觉的地方,开始唱歌。
国王正好在睡觉,听了秃鹰的叫声,感到十分恐怖。就叫属下去看看是什么东西在叫。属下报告说是一只秃鹰不知道为什么在叫。国王十分愤怒,就吩咐属下去把秃鹰抓了来,并命令拔光秃鹰的羽毛。
秃鹰浑身疼痛,满是伤痕地回到鸟群中,它恼羞成怒,到处对别的鸟儿说:“这都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
【智慧点睛】
或许我们都认为秃鹰没有自知之明,太可笑了。然而,不幸的是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准秃鹰”和“类秃鹰”。他们总想着出人头地,自己却没有具备成功所需要的能力,只是机械地模仿别人,结果弄巧成拙。更加可悲的是,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不知反省,却怨天尤人,责怪老天不给自己机会。
要知道模仿得再好终究不是我们自己的,因为没有特色。所以,我们的心灵一定要对自己忠诚,只有不背叛自己的人才不会被命运女神抛弃。
3.谦虚的将军
【哈佛心语】
忠实于自己,忠实于自己的信仰,这是一种智慧。
——华盛顿
故书殿堂
一个人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是他能够在功成名就之时仍然保持谦逊的本质。
在哈佛大学研究中国历史学的杜维明教授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时常教导他的学子们要做个谦虚的人。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高度,如果不把自己放低,就不可能看到自己和他人的真实高度。杜维明教授最爱讲的是关于马歇尔将军的一则逸事。
乔治·马歇尔是美国一代名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作为美国陆军参谋长,对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作出了重要贡献。
鉴于其卓越功勋,1943年,美国国会同意授予马歇尔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高军衔——陆军元帅。但马歇尔坚决反对,他公开的理由是如果称他“fiddmarshalmarshall”(马歇尔元帅),后两字发音相同,听起来很别扭。其实马歇尔拒绝的真正原因是这将使他的军衔高于当时已病倒的潘兴陆军四星上将。马歇尔认为潘兴才是美国当代最伟大的军人,而自己又多次受到潘兴将军的提拔和力荐,马歇尔不愿使自己崇敬的老将军的地位和感情受到伤害。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马歇尔随美军赴欧参战。当时的美国远征军司令潘兴非常欣赏马歇尔的才能,大战末期将他提拔为自己的副官,视为得意门生。后来潘兴虽然退役,仍然多次力荐马歇尔晋升。在潘兴的有力影响下,1939年马歇尔领临时四星上将军衔出任美国陆军参谋长。
有一段小插曲足以说明马歇尔对潘兴的深厚感情。1938年春,马歇尔前往医院探望潘兴。潘兴若有所思地说:“乔治,总有一天你也会像我一样当上四星将军的。”马歇尔满怀感激地回答:“美国只有您有资格获四星上将军衔,绝不可能再有另一个人。”听到马歇尔的肺腑之言,潘兴顿时热泪盈眶:“谢谢你,乔治!”
马歇尔拒绝当元帅后,为了表示对他的敬意,美军从此不再设元帅军衔。1944年年底,马歇尔晋升五星上将——美军的最高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