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天下学子尽皆来朝 - 穿越成汉献帝,还好我有模拟器 - 天青上宁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52章天下学子尽皆来朝

第152章天下学子尽皆来朝

鹿才学院

“元直,你也要去长安吗?”孟建看着正在收拾东西的徐庶问道。“公威,你是知道我的,过去我最爱舞枪弄棒,后来遇到了一些事情,才转而求学,来到这鹿才学院。”徐庶慢慢解释道。

徐庶在鹿才学院的一年时间内,也结交了一些好友,其中就属和孟建的关系最好。

“此次朝廷重启太学,而且不限制身份,只需要通过长安大选便可以成为太学生,我这些年四处求学,鹿才学院虽好,但所授知识我都已经全部掌握,继续待在这里也没有意义,不如去太学看看。”徐庶叹息道。

这些年来,除了鹿才学院这种普通的学院,绝大多数好的学院都有严格的招生标准,比如那颍川学院,居然还需要推荐信,以徐庶的关系,想要弄到大儒,世家的推荐信,谈何容易。

在早年的太学,太学生想要成为博士门生或者大儒门生,乃至于成为博士弟子门生,其实也是需要推荐信的,可是想要弄到一封推荐信,对于寒门的弟子而言,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在这次重启太学中,在天子的授意下,蔡邕取消了推荐信制度,即使是博士,大儒也要参与讲课,每旬至少参与一次讲课,而且是在大讲堂讲课,这些内容也是写在诏书上的,因为这对于寒门学子,也是个巨大的诱惑。

当然这些具体的事务都是蔡邕来负责的,张明只是授意而已,好在当初,他曾经从王允的手中救下蔡邕,对蔡邕有救命之恩,所以他的授意,只要不太过分的,蔡邕都愿意尝试一下,而且蔡邕本身也不是迂腐之人,许多不太激进的措施都已经搬到了太学之中。

“元直,此去长安,你还有什么需要交代的吗?”孟建说道。

孟建其实也有想去长安太学的想法,只是他与鹿才学院的感情较深,而且对于太学也不甚了解,所以犹豫再三,还是选择了继续待在书院。

“公威,等我学成之后,我一定会回来的,或者公威将来也可以一道前往长安求学。”元直淡淡的说道。

“好吧,那我就等为兄的好消息了。”孟建一边说着一边帮助徐庶收拾行李,还偷偷的塞了一些钱在徐庶的包裹里。

“走了,兄弟,等我的好消息。”徐庶看着收拾好的行李,此去路途遥远,他需要立刻出发。

颍川学院

“院长,朝廷居然重新启动了太学而已,而且此次居然不限制太学生的出身,真的让人意外啊。”荀彧的兄长荀衍说道。

如今颍川学院的院长正是荀彧的父亲,同时也是荀衍的父亲,他便是荀氏八龙中的荀绲。虽然是荀衍的父亲,但是在书院中,统一还是称呼院长。

“是啊,当年为父的父亲,就是你爷爷之所以成立颍川书院,就是因为朝廷执行党锢政策,士人终身不能做官,所以才有了颍川书院,后来才成为了天下英才汇聚之所。”

“本来以为这样的情况会一直下去,没想到有一天,朝廷居然大肆改革太学,这倒是令为父很是惊讶。”荀绲淡淡的说道。

这些年来,在荀绲的管理下,颍川书院越发壮大,甚至因为求学的人太多,颍川书院才不得不采取推荐信制度,可即便如此,来到此处求学的人也不见少。

颍川书院这些年来走出了许多人才,比如荀彧,荀谌,荀攸,郭嘉,戏志才,陈群等等,这些人才都已经前去诸侯处寻得一处安身之所。

荀彧已经在为曹操统筹大后方,荀攸更是曹操第一谋主,郭嘉则是曹操最喜爱的谋士,荀谌则是袁绍的谋士,其它人也多有去处。

当然来到朝廷的也有,比如那廷尉钟繇,曾经也是从颍川书院走出来的。

“院长,这些天来,书院的学子都在讨论朝廷重启太学的事情,不过他们大多对于朝廷还是鄙夷的态度,毕竟这么多年来,朝廷多次对士人的不友好,才让这群学子毅然选择了我颍川书院。”荀衍侥幸的说道。

桓帝和灵帝时期曾经出现过两次党锢之乱,所谓党锢之乱,就是士大夫和贵族对于朝廷重用宦官,导致乱政的现象表示不满,从而与宦官之间发生了党争的事情。

然而这两次党锢之乱,宦官都大获全胜,并且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在这两次党锢之祸之后,士人阶层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所以他们不在寻求去朝廷做官,而是选择前往各地书院避祸,正是因为如此,东汉末年私学兴起。

然而此次朝廷一反常态,重启太学之事几乎全都交给了士人去办,三公九卿都是士人,他们出题必然偏向于士人,而且还对士人各种让利,从一开始就让这些士人感受到不一样的温暖。

或许天子被士人给架空了?荀绲摇了摇头,根据他得到的消息,这新天子还是有些手段的,不像是被架空之人。

“荀衍,这段时间让书院学子多读书,不要天天讨论这种事情,我等先看看朝廷的情况,在做进一步打算。”荀绲对于荀衍说道。

“是,院长。”荀衍严肃的回应道。

颍川书院里的学子自然可以鄙夷朝廷所开放的太学,但那些求学无门的学子可不是这样想的了,他们之中大多数都是没有得到推荐信才被拒之门外,如今朝廷既然已经开放了太学,那他们也就没有必要再在这里死磕了。

况且朝廷诏书说此次大儒,博士亲自授课,只要能成为太学生,人人都有机会见到大儒,博士,这不比这群人在这里苦苦哀求,却连许多博士弟子面都见不到要来的干脆。

荆州襄阳书院

“阿父,我不要去长安太学,求你了。”庞统哭诉道。

“不行,赶紧跟为父回来,这一次无论如何,为父也要将你送进太学。”庞统父亲说道。

“你看儿在襄阳书院都学的如此困难,朝廷太学想要进去还需要参加长安大选,儿哪有那个能耐。”庞统一边被拖拽着回去一边继续哭诉。

“其他人看不出来也就罢了,为父怎么会看不出来,为父听说你刚来襄阳学院半年左右,就把老师教授的东西全都学会了,就这还想要蒙骗为父。”庞统父亲继续说道。

“又是五叔告的密吧,要不是我年龄小,早就想换掉他了。”庞统依旧不屈不挠的说道。

“别想了,这次前去朝廷太学,为父也会让你五叔陪同你前去。”庞统父亲笑着说道。

“阿父,我去还不行吗?”庞统实在无招了。

这些年来,庞统小时候为人朴实,表面上看上去并不聪明,但他父亲却将家族的希望全都寄托到他的身上,所以便带着他四处求学,为了躲避家中要求,庞统在外面也装作一副愚笨的样子。

只是庞统毕竟还小,对知识的热爱又怎么可能隐藏的住,所以还是极其容易露出马脚,所以才引发了上面的这一幕。

在庞统无奈的表情下,他的父亲终于将他送上了前往长安的马车,随行的便是他五叔,当然此次前往长安的,自然还有其它襄阳书院的学子。

这样的现象发生在大汉江山的每一处角落,不管在哪一个时代,都有望子成龙的父母,更多的学子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他们都被送上了前往长安的马车上。

这就是大汉太学的号召力,在过去,太学对学子的号召力甚至比朝廷对士人的号召力都大,太学兴盛之时,曾经有多达三万余人在太学求学。

可是自从灵帝去世之后,太学已经荒废了几年,这几年来,无论是太学生还是博士,大儒,都离开了太学,另寻出路。

如今太学重启的消息在学子之间已经彻底传开,不管是有才华的,还是没有才华的,他们都非常乐意前去长安一看究竟,至于这沿途的费用,对于这个时代的学子而言,基本上都是不困难的,哪怕是寒门学子。

面对着远超过预期的学子数量,张明很是头疼,他也没有想到第一届太学招生居然来了这么多的学子,光是三辅地区的学子就有好几百人,整个司隶校尉部来了估计约有上千人的学子。

张明之所以制定免费招生的策略,就是因为他担心第一届太学招生来的人很少,所以想要通过免费招生的方式扩大生源量,可结果狠狠的打了他的脸,这群学子实在来的太多了。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