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唐诗(5) - 最美丽的古典诗词 - 雅瑟 舟东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37章唐诗(5)

第37章唐诗(5)

(1)妾:古代妇女自称。初覆额,指头发尚短,刚刚盖着前额。(2)剧:游戏。(3)骑竹马:儿童游戏时以竹竿当马骑。(4)床:这里指坐具。弄:逗弄。(5)无嫌猜:没有嫌疑猜忌之心,指天真烂漫。(6)始展眉:意谓才懂得些人事,感情也在眉宇间显现出来。(7)瞿塘:峡名,长江三峡之一,在重庆市奉节县东。滟滪堆,瞿塘峡口的一块大礁石。(8)感此:指有感于蝴蝶双飞。(9)坐:因而。(10)早晚:何时。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都在今四川省东部。(11)不道远:不会嫌远,即不辞远的意思。(12)长风沙:地名,距金陵七百里,水势湍险。【赏析】

《长干行》是乐府旧题《杂曲歌辞》调名,原为长江下游一带民歌,源出于《清商西曲》,内容多写船家妇女的生活。长干为地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此诗内容比较简单,但却写得优美动人。开头以妾(我)的口吻写到,当头发刚刚能够盖过额头的时候,我会折些花在家门前玩耍。你骑着竹木马过来,我们就快乐地绕着井栅栏做游戏。因为从小就是邻居,在一起玩,一起度过美丽的童年,一起跟着时间长大,所以两颗心从来就没有猜忌。长大以后,两个人便结婚了。

然后又写男子出去经商,女子在家殷切的思念,并不断地回忆往事,觉得日子过得太快,因为思念丈夫,满面愁容逐渐令红颜苍老。最后,她还痴情地说:“什么时候回来,提前告诉我,我远远地就去迎接你的归来。”

其中“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四句流传最广,因而为后世流传出最美丽的爱情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际上,这首诗不仅开创了一种“两小无猜”的爱情模式,也为后世提供了“两小无猜”的范本。《唐宋诗醇》评价此诗说:“儿女子情事,直从胸臆间流出,萦迂回折,一往情深。”十分恰切。

黄鹤楼/崔颢

作者简介

崔颢(公元704—754年),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著名诗人,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昔人已乘黄鹤去(1),此地空余黄鹤楼(2)。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3),芳草萋萋鹦鹉洲(4)。

日暮乡关何处是(5)!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1)昔人:指骑鹤的仙人。(2)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昌蛇山。(3)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4)萋萋:芳草茂盛。(5)乡关:故乡。

【赏析】

黄鹤楼因武昌黄鹤山而得名。《齐谐志》载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又《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说,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自古仙缘不断。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正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字作结;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作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以及“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代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骑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气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诗中“芳草萋萋”之语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呼应前面,也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是由于此诗艺术上的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兵车行/杜甫

车辚辚(1),马萧萧(2),行人弓箭各在腰(3)。

耶娘妻子走相送(4),尘埃不见咸阳桥(5)。

牵衣顿足拦道哭(6),哭声直上干云霄(7)!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9)。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10),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11)!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12)。

况复秦兵耐苦战(13),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14)。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15),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16)!

【注释】

(1)辚辚(lin):车轮声。(2)萧萧:马嘶叫的声音。(3)行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4)耶:同“爷”,父亲。(5)咸阳桥:便桥,汉武帝时所建,在今陕西咸阳市。(6)顿足:脚跺地。(7)干:读作一声,冲。(8)过者:诗人自称。(9)点行:指点名征调壮丁。频:频繁。(10)里正:唐时每有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11)荆杞:荆棘与杞柳,两种野生灌木。(12)陇亩:耕地。陇,同“垄”。无东西:不分东西,即行列不整齐。(13)秦兵:指关中一带的士兵。(14)关西:函谷关以西。(15)青海头:指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16)啾啾:呜咽声。

【赏析】

“行”本为一种乐府歌曲体裁。这首《兵车行》是杜甫的新题。战车在轰轰地前行,战马在萧萧地悲鸣,出征的人们,弓箭佩带在各自的腰间。爹娘、妻子、儿女都跑过来送别,尘土飞扬的路上,几乎看不到咸阳桥。亲人们牵着士兵们的衣服痛哭不止。哭声一直传到了天上,直冲云霄。这是“诗圣”杜甫描绘的一幅图景,用这哭声、烟尘,写出了冲天的怨气和悲愤。战争,让人们流离失所,拆散了一个又一个美满的家庭。

诗作的后面写了许多士兵离家的时候还是壮年,但归来的时候已经两鬓斑白。所以,杜甫说,生男孩不好,以后随军打仗难说生死,很多人空留一堆白骨在边境,没有人来收。新鬼喊冤旧鬼烦愁,在雨天里声声悲叫。所以,还是生女孩好,还可以嫁给旁边的邻居,至少不用去从军打仗。可是,杜甫的诗似乎没有料到另一种悲伤:在一个战争频繁的年代,女孩也一样没有幸福的生活。在连年的征战中,女子只有征夫,而永远没有丈夫。所谓家园,其实早已残缺不堪。无数的人无论是战士还是在家守候的“耶娘妻子”,他们都在战争里饱受伤害。

据史书上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见《资治通鉴》)杜甫的这首诗可以说是对那段历史真实的再现。

诗的最后几句触目惊心,“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这种白骨蔽平原、一战万骨枯的景象,骇人心魄又让人叹息,“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写得如此悲凉无奈,阴风猎猎,就好像死在边疆的战士鬼魂在呐喊、控诉。之前的尘埃不见咸阳桥的景象,此时在诗人笔下却化成白骨累累,这一强烈对比,其效果是不寒而栗的。穷兵黩武,劳民伤民。诗人满含愤慨与悲悯,将其对现实的不满与对黎民百姓的同情淋漓尽致地发诸笔端。

八至/李季兰

作者简介

李季兰原名李冶,生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她才貌出众,专心翰墨,善弹琴,工诗词。早年隐逸山林,成为女道士。与陆羽、皎然、刘长卿等交游。刘长卿称她为“女中诗豪”。《全唐诗》录存其诗十六首。

至近至远东西(1),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注释】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