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唐诗(2)
第34章唐诗(2)
这首《春江花月夜》以“孤篇盖全唐”的美誉流传千古,被闻一多赞为“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包含了五种景色,诗题就令人心驰神往,而这五种意象,都包含了自然的循环往复与人世的更迭。集中体现了人世间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一片引人探寻遐想的奇妙艺术境界。轮回的春天,流动的江水,花开花落是时光的一份见证,千古月光照耀着古今的人们,而清凉的夜色也陪衬了如水般的岁月和生活。所以,张若虚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道江月在等待什么人,只能看见长江流水,绵绵不绝。《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中的旧题。关于此诗题创制者,“未详所起”;也有说是陈后主所作,或者隋炀帝所创作。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题名“春江花月夜”的诗作共七首,除张若虚这一首外,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而以张若虚这首最上,历来有“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盛誉。
很多著名评论家都说,刘希夷的“红颜与白头”,张若虚的“宇宙与人生”都是一种对生命和青春的歌颂,说他们扭转了唐朝宫体诗旖旎的诗风,象征了初唐的刚健与昂扬。也许,就整个唐代诗坛来说,他们确有如此之作用。但作为一个优秀的诗人来说,反倒是他们的“惆怅”成就了个人诗歌史的巅峰。在这“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历史长河中,每个人都“弱若微尘,短如一瞬”,对青春和生命的咏叹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
作者简介
岑参(约公元715—770年),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君不见走马川(1),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2),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3),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5),幕中草檄砚水凝(6)。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7)。
【注释】
(1)走马川:又名左末河,即今新疆车尔成河。(2)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米泉县境内。(3)金山:指天山主峰。(4)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的声音。(5)连钱:马斑驳的毛色。(6)草檄(xi):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7)车师: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吐鲁番县。
【赏析】
有人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意气风发的时代,因为强大,也因为壮美。塞北风光独特的魅力。加之唐朝战争频繁,且胜战较多,所以,正如岑参所说:“功名祇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只有金戈铁马的纵横,才能更好地泼洒青年人的赤诚。而这份热烈的冲动,也燃烧了更多的激情。而在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织下,苦寒之地的边塞荒凉,也常常变为诗人眼中的奇绝美景。
岑参的边塞诗似乎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语意新奇,壮烈而又瑰丽。诗歌从茫茫黄沙入手写起,戈壁的荒漠与寂寞都在这幕天席地的浑黄中展开。首先是狂风怒吼,那些像斗一样大的碎石,随着狂风满地滚动,飞沙走石的险境历历在目。匈奴借着草黄马肥的机会,率领大军来侵犯大唐江山。将士们晚上都不脱盔甲,顶着如刀的狂风在暗夜里行军。最为奇特的是那些同样劳累的战马,在寒冷的天气里,可以看到马毛上虽然沾着雪,却因连夜行军的奔跑,而令它们浑身冒着热气。但是天寒地冻,那热气一遇到冷空气,反而形成了一串串冰花凝结在战马的身上。而军帐里正打算起草檄文,却发现砚台里刚刚倒出来的墨水也凝成了冰。
在这呵气成霜的时候,诗人的笔墨却似乎更加酣畅淋漓。他说战士们顶风冒雪的姿态一定会吓倒敌军,料想连仗也不用打了,我们就可以胜利还朝。虽然这只是岑参浪漫的幻想,但他对边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描摹,却给人以蓬勃的激情,豪迈的气势与力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1),胡天八月即飞雪(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
散入珠帘湿罗幕(4),狐裘不暖锦衾薄(5)。
将军角弓不得控(6),都护铁衣冷难着(7)。
瀚海阑干百丈冰(8),愁云惨淡万里凝(9)。
中军置酒饮归客(10),胡琴琵琶与羌笛(11)。
纷纷暮雪下辕门(12),风掣红旗冻不翻(13)。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白草:西北的一种牧草。(2)胡天:指塞北的天空。(3)梨花:春天开放,花为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4)珠帘:以珠子穿缀成的挂帘。罗幕:用丝织品做的幕帐。(5)狐裘(qiu):狐皮袍子。锦衾(qin):锦缎做的被子。(6)角弓: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7)都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铁衣:铠甲。(8)瀚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9)惨淡:昏暗无光。(10)中军: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的营帐。饮归客:宴饮回去的人,指武判官。饮,动词,宴饮。(11)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这句指在饮酒时奏起了乐曲。羌笛:羌族的管乐器。(12)辕门:军营的大门。(13)风掣(chè):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掣:拉,扯。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赏析】
武判官其名不详。判官为唐时官职名,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
塞外风光的奇特与莫测,是安居中原内地的人们所无法料到的。如果不是亲历战争,恐怕岑参也很难从变幻莫测的气候中,捕捉到灵感的火花。作为由南方而来的战士,岑参对北方的生活充满了好奇。
这首长诗便是对塞北风光的生动描绘。平地而起的北风,吹折了“白草”。八月秋高气爽之际,胡地竟然已经开始大雪纷飞。而大雪骤然降落,犹如一夜春风,千朵万朵的梨花沉沉地压在枝头。北风吹,大雪飞,塞外苦寒美,诗人在这里就像“发现新大陆”般,以惊喜的笔触来描绘塞北的风景,一切都显得那么神奇。诗的末尾处,岑参送客来到路口,漫天飞雪再也找不到客人。山回路转,只有雪上空空地留着马蹄的痕迹。在这歪歪斜斜的脚印中,岑参看到了什么呢?苦寒之地的奇景、豪情,抑或是如白雪一般悠悠不尽的思乡与惆怅。
本诗被作为唐朝边塞诗的上品佳作,尤其那句“千树万树梨花开”,更是脍炙人口,令人称绝。
题都城南庄/崔护
作者简介
崔护,字殷功,唐代诗人。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气清新。《全唐诗》存其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1)。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2)。
【注释】
(1)人面桃花:原指女子的面容与桃花相辉映,后用于泛指所爱慕而不能再见的女子,也形容由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也作“桃花人面”。(2)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赏析】
诗的大意很简单,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在这扇门前喝水,看到青春貌美的姑娘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今年的这个时候,故地重游,发现姑娘已不知所踪,只有满树的桃花,依然快乐地笑傲春风。
关于诗中所隐喻的这段故事,在唐代孟棨的笔记小说《本事诗》中,有过记载。在那年清明节的午后,刚刚名落孙山的崔护独自出城踏青。后来崔护忽觉口渴,恰好行至一户农家门外,便轻叩柴扉,讨一杯水喝。门里传来姑娘轻柔的询问:“谁啊?”崔护说:“我是崔护,路过此处想讨杯水喝。”院门打开,年轻美丽的姑娘温柔地端了一碗水送给崔护,自己悄然地倚在了桃树边。崔护见姑娘美若桃花,不禁怦然心动。可是,即便大唐再开放、宽容,但生活在“非礼勿视、非礼勿言”的封建时代,男女之间的禁忌还是颇多的。所以,这次偶然的邂逅并没有再多的情节了。第二年的清明,崔护又去了南郊踏青。据传,他看到门上一把铁锁,怅然若失地写下了这样的诗行。崔护题完诗后,依然有许多放不下的心事,到底惦念着,几天后又返回南庄。结果,在门口碰到一位白发老者,老者一听崔护自报家门,便气急败坏地让崔护抵命。
原来,去年自崔护走后,桃花姑娘便开始郁郁不乐。前几天,刚好和父亲出门,结果回来看到这首诗写在墙上,便生病了。终日,茶饭不思,睡卧不宁,没几天就把自己折腾死了。崔护听后,深深地感动了,他跑进屋里,扑倒在姑娘的床前,不断地呼唤姑娘,“崔护来了”。这感天动地的痛哭,竟真的令姑娘奇迹般地活了过来,与崔护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封建社会,除了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很多年轻人根本接触不到其他的异性。所以像这首诗中隐喻的那种一见钟情对于他们来说,显得尤为珍贵。“人面桃花”的明媚和“人面不知何处去”的落寞,吟诵出的即是诗人的感喟。
整首诗以“人面”和“桃花”为线索,贯串通篇,反映出了诗人对失去美好事物的无限怅惘之感。“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更是被传为诗坛佳句。
乌衣巷/刘禹锡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