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唐诗(3)
第35章唐诗(3)
明朗的山,纯净的水,夜里的霜,都如此清透、洁净。树木上那些各色花朵也开始渐渐透出浅黄。试着登上高楼,清气入骨,哪里像春色那样撩人情思,引人发狂。刘禹锡将春和秋放在一起对比,写出了秋天的朴素、爽朗与纯净。第一首诗,志向远大,如一鹤冲天;第二首诗,心地高洁,如明山净水;两首诗既纠正了前人“逢秋寂寥”的忧伤,也展示了诗人的志向与情操,可谓“一箭双雕”。“以诗言志”是中国诗歌历来的传统,文人们常常借助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志向。而诗人在秋词中对秋高气爽的歌颂,正是唐朝蓬勃激情的具体显现。秋风秋雨、秋月秋花,常常不是缠绵的愁绪,而是带来清新和凉爽。
刘禹锡对于秋天的感情,似乎都是清凉、爽利的。好像唐代的秋天从不拖泥带水,而是干净、利落,给人以振奋,促人以豪情。昂扬的精神面貌和情怀,常常给人以朝气蓬勃的力量。
中隐/白居易
作者简介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1),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
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
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
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
贱即苦冻馁(2),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注释】
(1)丘樊:即园圃,乡村,此处指隐居之处。(2)冻馁:寒冷和饥饿。
【赏析】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这是传统文人对隐居的定义,也是他们对生活的理想。“看破红尘惊破胆,吃尽人情寒透心。”能够超脱红尘羁绊,忘怀得失,淡看花开花落,笑对云卷云舒,的确需要心灵的清修,而如何修炼正是对隐者的区分。有才能的人参透红尘,远离人群,在深山野林间躲避尘世的烦恼,但这只是小隐。
诗人白居易认为,更厉害的是中隐之人,他们不单纯依赖世外桃源的宁静,而是选择在鱼龙混杂的市井之地修炼。世事繁华,唯我清静,这才是中隐的境界。但是,最厉害的要数大隐。大隐就要隐在热闹喧哗、卧虎藏龙的朝廷,一腔救国救民的情怀,却丝毫不为名利所动,权倾朝野同样泰然处之。这才是真的隐士,在古人看来,唯有胸怀天下又虚怀若谷的人,才是隐者中的顶尖人物。
诗人在诗中说,大隐在朝堂,小隐在山林。尘外寂寞又荒凉,朝廷又过分喧嚣,不如就在做官的当中隐居,有个三品闲职,不闲不忙,优雅从容。能够在富贵荣华和疲于奔命中找到一份稳定的惬意,在大小隐逸的夹缝间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与所在,才是中隐的至高境界。于是诗人写道:“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这似乎有点像禅宗的修行。小乘乃是跳脱在山野之外,不理俗事的一种自我完善;而大乘正是深居闹市,于红尘中修炼的扶危济困。
如果能够在大小之间,繁华与清净,富贵与贫贱中找到平衡的支点,既不用受政治的掣肘,也不用为生计而奔波,亦官亦隐,半出半入,才是真正中隐的乐趣。白居易的这首诗显然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想法。
从军行三首/王昌龄
作者简介
王昌龄(公元690—756年),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官至秘书省校书郎,代表作品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1),黄昏独坐海风秋(2)。
更吹羌笛关山月(3),无那金闺万里愁(4)。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5)。
【注释】
(1)烽火:又称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2)海:唐诗写西北边塞而称海者,非海洋。或谓青海湖,或说是瀚海,即沙漠。(3)关山月:乐府横吹曲名,内容多写戍边生活。(4)无那:即无奈。金闺:古时称年轻女子的居室为闺房。(5)楼兰:历史上,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赏析】
这是王昌龄《从军行》四首中的三首,辽阔的疆土,壮丽的河山,常常能令诗人们生发出一腔豪迈;而这份冲天的志向,又以恢弘的诗篇丰富了大唐的雄壮。黄沙漫漫,白雪皑皑,边塞生活的劳苦与艰辛,恐怕是许多诗人早已预料到的。
第一首诗的内容写的是烽火台上,孤独的城楼矗立在荒凉的狂野上。举目四望,秋意渐浓,凉风一起,更添寂寞之情。此时,忽然传来笛声,曲调悠扬,如泣如诉。如高适《燕歌行》中有诗云,“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想起久别的妻子,这个时候,也一定坐在深闺里想念远征的人吧。
读至此,不禁令人深深叹息。这长长的思念如漫长的征途,又像茫茫的荒漠,不知何时才是尽头!戍边出征的将士,他们的苦总是蕴涵着浓烈的思乡情,对故乡亲人妻子的思念,似乎就像苍茫辽阔的大漠一样无边无际。
第二首《从军行》角度显得新颖。诗人起笔本是一派歌舞欢腾的景象,音乐和舞蹈不断地变换,翻新出新的曲调,但换来换去总是离别的伤情。这样的曲子总是能拨动人们的愁绪,而这愁绪又似乎总也听不尽。于是将士们想起那长城,长城上高高的静静的秋月,苍茫悲凉,冷月无声。试问,这些烽火台上的征夫,歌舞欢庆的士兵,哪一个不是别家而来,谁能没有归家的渴望!岑参在《碛中作》一诗中说,“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平日战火纷飞,生死一念的战场让人无暇顾及内心的感情。唯有在寂静的秋风中,落日的余晖下,才能想起故乡的温暖。
第三首诗则是对古代戍边将士的军旅之苦与征战的决心的形象刻画,同时也展示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大气苍茫。首句写到青海上空,长云漫卷,渐渐遮住了雪山。站在孤城之上,遥望远远的玉门关,不禁想起家乡和亲人。“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中,深藏了战争的长久与艰苦,时间的流逝犹如滚滚黄沙,在身经百战中,渐渐磨透了将士们身上厚重的铠甲。这漫长的军旅生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可是,没有短暂的分离也便没有长久的相聚,只有打退了外族的入侵,才能回归田园,过幸福的日子。然而想一想,还是要鼓励自己,激励同伴,于是写下这样的豪言壮语,“不打败敌人绝不还家。”辛劳与责任,光荣与梦想,都在气势如虹的边塞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将环境氛围与人物的精神感情很好地融汇在一起,极具感染力。
别董大/高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