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诗经(3) - 最美丽的古典诗词 - 雅瑟 舟东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4章诗经(3)

第4章诗经(3)

《毛诗序》认为这首《召南·草虫》是“托男女情以写君臣念说”,是臣子对君王的忠诚与怀念等,但后人把它理解成一首描述女人思念在外丈夫的诗。诗歌用起兴的手法,从草虫展开,写道:

草丛里的蝈蝈不停鸣叫,不时还会有几只蚱蜢蹦过。思念起想见却久未见的人,我怎么不忧心忡忡呢?要是我真的能够见到他,我的心才会降落下来,才会平静下来。登上高高的南山,来采摘蕨菜,见不到那个我想见的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又愁又烦无处宣泄。要是我真的能够见到他,我的思念才会停止片刻,我才会高兴异常。登上高高的南山,来采摘蕨菜,见不到那个我想见的人,心里如此的悲伤。要是我真的能够见到他,我灼伤一般的心才能舒畅,我才能得以放心。秋天,本来就是一个伤感的季节,当虫子销匿、草木枯萎,寒冬将至,无疑将是最容易思家和思归的时候。远行的人啊,你在远方是否能将我想起?帘卷秋风,人比黄花瘦。你身边凋零的花朵,你看见了吗?那也是我憔悴的容颜。

在《草虫》里,本该是和煦宁静的春日,草长莺飞,卉木萋萋,蝈蝈在暗处弹琴,蚱蜢不时跳出来撒野,在生机勃勃的四季里,周围的热闹与她无关,她的心里是哀伤的,她的眼里是灰暗的,只有她思念的那个君子,才是她全部的热闹和风景,只有见到他,她才能是四季的热闹中笑靥如花的另一种风情。

召南·采萍(于以采萍,南涧之滨)

于以采萍(1)?南涧之滨。

于以采藻?于彼行潦(2)。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3)。

于以湘之(4)?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

谁其尸之?有齐季女(5)。

【注释】

(1)萍:大萍,水草名。(2)行潦(hánglǎo):沟中积水。(3)筥(ju):圆形的竹筐。(4)湘:烹煮。锜:三角锅。釜:无足锅。(5)齐:同“斋”,恭敬的样子。季:少。

【赏析】

在《召南·采萍》中采集萍藻来做祭品的是位待嫁的少女,她的名字叫季女,或者是对一个女子的美称,其实这些都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待嫁的少女的美与纯洁,那种懵懂的感觉。草木溪石,五谷农桑,春夏交替,一切都清新无比,世事在她的眼中还有待进展,她似一幅还未绣出的画,期待一切。只听她问道:

哪里可以采摘到绿萍?就在南边山麓溪水滨。哪里可以采摘到绿藻?就在清水塘那的浅水沟。用什么来装绿萍藻?有那圆篓和方筐。用什么煮鲜萍藻?有那锅和那釜。何处安放这些祭品呢?祠堂那边窗户下面。这次谁来敬神祭祖呢?待嫁少女恭敬又虔诚。

在周秦时代,浮萍有着特殊的意义。宋代学者王质在《诗总闻》中说萍藻:脱根于水,至洁。不过后世的浮萍,意义发生变化,因为无根,最容易让人想起漂泊,所以在历来诗人的笔下,被称为飘萍。

然而也正因如此,浮萍生于水中,长于水中,连根都在水中浸泡,依此被当做最干净最纯洁的,远离不洁净的土壤,以至于我们的先祖都愿意拿它当做祭品祭奠先人。而两千年前的这种纯洁感觉,我们的先民们觉得也只有水中那“至洁”的萍藻才能够与之媲美,这样就诞生了这首优美的诗歌。

这首《采萍》里的少女,即将出嫁了,她的心里充满了期待和憧憬。这些采集来的普通的祭品和烦琐的礼仪,都蕴涵着当时人们的寄托和希冀,因而围绕着祭祀的一切活动都无比虔诚、圣洁、庄重。采萍、盛之、湘之、奠之、尸之,这一系列程序,一个至洁的待嫁少女完成了她生命中这次最重要过程,在这之后,证实她终于一切都准备完毕,可以出嫁了,此刻她成为这个季节中最耀眼的花,等待着被采摘。

风雅颂,赋比兴,我们的先民们只用简简单单的一个萍藻就表示了“至洁”的概念,并且还如此让人心动。

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

蔽芾甘棠(1),勿翦勿伐(2),召伯所茇(3)。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4),召伯所说。

【注释】

(1)蔽芾(fèi):树木高大繁茂的样子。甘棠:杜梨,一种形态高大的落叶乔木。(2)翦:同“剪”。(3)召(shào)伯:即召公。茇:草舍,这里指居住。(4)拜:拔。

【赏析】

《召南·甘棠》中说的召伯就是召公,作为周文王的庶子,他在周武王平定天下之后被封在陕右。武王去世之后,他与周公一起协助年幼的成王治理国家。当时他主张实行德政,时常会出巡民间,为百姓解决实际的困难,可是每次外出,从来不去扰民,就连住宿也自己解决。他经常在高大的甘棠旁搭建草屋,百姓有什么冤情也就在甘棠树下得到解决,召伯受到了百姓的爱戴。后来他曾经建过草屋的甘棠也被百姓爱惜地保护起来,百姓甚至不忍去修剪,淳朴的劳动人民当然不会忘记他,写了诗歌来歌颂他。他们唱道:

郁郁葱葱的棠梨树,请不要剪割不要砍伐,因为那曾经是召伯的居住处。郁郁葱葱的棠梨树,请不要剪割不要毁坏,因为那曾经是召伯的休憩处。郁郁葱葱的棠梨树,请不要剪割不要拔折,因为那曾经是召伯的解脱处。

先秦或者更早时候的人们比我们这些后来者更为开朗,他们大多开口就能唱出美丽的歌谣。《诗经》中最为精彩的《国风》部分,就是我们的祖先当年在田间地头劳动时随口唱出来的。有对爱情、劳动、美好生活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对压迫、欺凌的怨叹与愤怒,也有对好的领导者的歌颂,这首甘棠就是其中之一。

对统治者来说,这将是多么大的欣慰,得到人民如此的拥戴!人一生的记忆有着一定的容量,当一切都最终老去,一切都被时间洗刷干净的时候,谁还能属于谁,谁还能记得谁?而召伯便在这简约的《诗经》文字中,被永久地铭刻下来。

来自民间的疾苦就是通过这些民歌被周王及其他诸侯所了解的,如此召公的好形象就被大家传播开来。

召南·有梅(有梅,其实七兮)

摽有梅(1),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2)。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3)。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注释】

(1)摽(biào):坠落。有:助词,无实义。(2)迨:趁。(3)塈(ji):取。

【赏析】

《摽有梅》是《召南》中具有代表性的诗,比恢弘壮丽的周南诗灵活有余,不时有口语点缀,似是我们日常的对话,不免有些雨中江南小镇与北京城的感觉,生活味道的凝重,更加体现出当时的民风。

梅子落地纷纷,树上还留七成。有心求我的小伙子,请不要耽误良辰。梅子落地纷纷,枝头只剩三成。有心求我的小伙子,到今儿切莫再等。梅子纷纷落地,收拾要用簸箕。有心求我的小伙子,快开口莫再迟疑。

《召南·摽有梅》运用比喻的手法,直白,值得玩味。诗中的“七兮”和“三兮”都是虚指,七及其往上表示的是很多的意思,三及其往下就是很少,因为古代生产力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东西也少,即使东西多的数不过来的时候就用多来表示。所以,在最前边的两句中说的意思就是,快去摘那些梅子吧,你看果子还有七成,还比较多,还可以多挑挑,你们这些小伙要是喜欢我的话,快去挑黄道吉日来求婚吧。

诗中的这个女子很聪明,可爱伶俐,在话语中把自己比喻成杨梅,请小伙子们采摘,是对爱情直白大胆的表达。

随着梅子树上的果实渐渐掉落,身边的闺中密友也一个个陆续嫁掉,女子的心有点急切了,于是接下来唱出的日子数目就变少了:由“七”减到“三”——树上的梅子可就只剩下三成了,要来下聘礼今日也好,要是你不下,明天人家来迎娶了也说不定,到那时候你后悔可就来不及啦。女子的心确实有些急切了,梅子落地,眼看婚期将尽,怎能不急?

诗中女子毫不掩饰自己对爱情的渴求,大胆用语言表达出来,情感炙热。女性在内心深处对情感寄托的欲求是最真实的,所以对《摽有梅》的女主人公,人们一直给予讴歌与称赞。

据史书载,春秋时期晋国人范宣子来到鲁国,想请国君帮助晋国伐郑,却又猜不透鲁国国君的心思,就吟了这一段:“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诗歌运用到政治上,范宣子既表达了请求的意思,又给两国双方留下回旋的余地。鲁国国君是个明白人,听了以后,也吟诵了一段诗《小雅·角弓》:“骍骍角弓,翩其反矣。兄弟婚姻,无胥选矣。”意思是说,弯弓的弦线要时常调整,兄弟亲戚之间,也要时常叙叙旧,要不然关系都疏远了。言下之意是,我们两国是亲戚关系啊,彼此的事不分,我同意帮你们打郑国。诗的政治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与这首诗歌要表达的意思相近的是唐朝杜秋娘的《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缕衣》中用鲜花来指代时光,花朵悄无声息地枯萎,留下无数叹息,意蕴犹在,相比《摽有梅》则更能让人触目惊心。因为它直奔主题——青春的大好时光,就随着杨梅落了一地,伴着哗啦啦的声音。青春与爱情多么的令人焦急啊。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