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悬疑世界·罪食》(10) - 悬疑世界 - 蔡骏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悬疑世界 >

第二百四十二章《悬疑世界·罪食》(10)

主角们都死了吗?

王若虚当在我初中时期刚开始练习写小说的时候,临摹的对象是侦探推理文学,这种作品一般不死上几个人是说不过去的:毒杀、枪击、勒毙、溺亡、刀捅、石块砸脑袋、推下悬崖……死亡是侦探小说的必需品,却又那样轻易和廉价,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他们更关心凶手的动机和手法,很少关注受害者的故事和感受(生前),谁叫侦探推理玩的就是智商而不是情商呢,考验的是智慧而不是情感,尤其是福尔摩斯先生这样的天才侦探。这个情况的改善,是到了《名侦探柯南》里,每次真相大白,目暮警官或小五郎经常要补刀一句、升华一下人文主题:“难道因为这个就可以杀人嘛?!”配上比刚看到尸体时还要严肃的表情,很主旋律有没有?甚至已经形成了套路,套得大家都忽视了这句公益广告潜台词:珍爱生命、远离谋杀。

在干掉了差不多一个加强连的倒霉配角之后,我在高中时代写起了校园言情,角色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但一出现,就必定是车祸或者绝症。我后来算了一下,有两个女主角死于解放卡车或者18轮集装箱大卡,一个男配角死于坠楼,一个男主角死于心脏病,男主角的母亲死于癌症,以及忽然玩消失的女二号、忽然出现的有钱的亲生父亲——看上去很狗血?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些都是我18岁以前的光荣事迹,那时的我没有见证过真实的死亡,所以让作品里的角色去死,就像用衣袖擦掉桌子边角上的一星半点灰尘那样轻易,年轻的我比成吉思汗、教父科莱昂或者曼森家族要冷血得多,认为他们的死亡天经地义,死得其所。

可是转折点发生在我大学二年级,我们学校里发生一起车祸,两个骑摩托车的男生在转弯时没把控好,车速太快,车子侧翻,两个人斜飞出去,脑袋双双磕在马路牙子上——以上这些自然是后来听人描述的,因为转角那个地方是网球场,当时有四十来个上网球课的学生目睹了这些——我和我同学路过的时候,事故现场围了一大堆人,罹难者被盖上了白布,只露出四只脚,可以认出来一双气垫运动鞋和一双平底休闲鞋。

这可能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在火葬场之外见到尸体,感谢那块白布,我没有留下什么心理阴影,感谢那两双再普通常见不过的鞋子,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下以往作品中的死亡:哀伤的死亡,惊恐的死亡,愤怒的死亡,卑劣的死亡,悲壮的死亡……它们都敌不过那两双鞋子,那两双可能你买过、我也买过的鞋子。

可能很多人会以为,一个小说家经历某件事情之后,不再轻易将人物写死,那么那件事情一定很激烈,很残酷,很血腥,很震撼——最好是一场海啸一场地震一场屠杀什么的——但并非如此,那可能是别人的经历,而不是我的。就只是那两双鞋子,改变了我之后的创作态度,我第一次认识到,死亡的威力和弱点,都在于它的真实。威力在于它能在现实生活里终结一切,弱点在于在小说的虚拟世界中,死亡最好要有充分的动机。很巧的是我的另一个同学认识这两个死者,他后来告诉我,这场车祸没有玄机,没有酒驾,没有毒品,没有失恋,就是两个平时习惯开快车的人一时大意了,转弯时正对面开来一辆慢行的汽车,摩托车太快下意识避让,慌了神,出了事。作为学生,你当然可以把这个真相写进自己的人人网日志,但要是作为小说家就这么写进作品,读者会一脸纳闷:嗯?就这样?就这样玩儿完了?读者可能更愿意接受这两个人当时在车上打电话或者发生了争吵或者有一个人中了咒怨蛊毒在转弯时看到了可怕的幻觉……

而对于笔力尚浅的大学二年级的我来说,这是两难的选择,你是如实描述死亡的真实,还是屈服于读者的固定思维?我的答案是投机取巧,让角色轻易不要死。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刻意规避死亡,唯一的例外,就是将那场车祸真实地【还原】到小说里——毋庸置疑,两位死者都是配角,他们的死亡只是一个开场,为后来的故事发展提供了一个【意外】的诱因。

大学二年级到毕业三年后,我作品中的死亡越来越少,只有一个男配角死于郊区的车祸。直到2009年,湖北出了一个新闻,三个大学生为了救落水少年而溺亡。那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我根据新闻上的名字去了他们的人人网主页,上面有无数慕名而来的大学生们“一路走好”和红蜡烛的留言——但有一个学生没有人人网账户,我就想,为什么他没有呢?或者,假如有,但是没有允许访客查看的权限呢,他会是怎样一个人?他们生前都是怎样的人?于是短篇小说《火花勋章》就诞生了,上来就告诉读者,里面的四个大学生都为了救人去世了,我不想太多去描述意外发生时他们的故事,我也不愿意去描述意外发生后的那些新闻故事,我想知道,我想描述的,是意外之前,死亡之前,那些生命的普通和弱点,就像那两双鞋子,普通,随处可见。于是四个性格、背景、境遇截然不同的男生女生在小说里呈现了出来,他们的无奈、困惑、沮丧、失落,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那些低谷期那样——这个时候我已经不去【考虑】是否真实,而是【认定】了真实,小说的人物并不是真实新闻里的人物,但他们在死亡和真实面前都已经无所畏惧,我终于知道了描写死亡的真谛:死去,是小说作品里【死亡】的配角,【活着】,才是它的主角。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