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永远激情 - 永远激情:马云的7个高效能思维习惯 - 牧诚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章永远激情

第2章永远激情短暂的激情是不值钱的,只有持久的激情才是赚钱的

黑暗之中,我们大家一起摸索,一起喊叫,一起往前冲!我在后面喊,你们只顾往前冲就是了!就是往前冲,一直往前冲!十几个人手里拿着大刀,啊!啊!啊!向前冲,有什么好慌的!

——马云

只要不死,就会继续战斗

马云:启动资金必须是pocketmoney(闲钱),不许向家人朋友借钱,因为失败的可能性极大。我们必须做好接受“最倒霉事情”的准备。但是,即使泰森把我打倒,只要我不死,我就会跳起来继续战斗!

说到激情与高效人生,我们都会想起《速度与激情》这部电影。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人生充满精彩,要想获得高效的生命体验,就必须让自己的人生富有激情。

马云就是一个永远充满激情的人,他崇尚激情创业、激情创新、激情冒险,他只用了十年时间就缔造了中国互联网的神话,这样高效的成就显然得益于他的激情人生。

初次互联网“触电”后,马云就对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产生了强烈的渴望。于是,他毅然辞去了大学教师的职务,开始了一系列的宣传及推广工作。

马云的第一个创业项目就是后来争议很多的“中国黄页”。由于创业之初互联网不为人知,一切都像是天方夜谭,没有人相信可以用互联网做生意,马云不得不承担起宣传和普及互联网的重任。马云的创业资金并不多,所以根本没钱做广告。为了宣传互联网,鼓励企业使用互联网做生意,马云就一家一家地演示游说,向他们推销互联网,推销中国黄页。

为了宣传互联网,马云不管时间和地点,也不放过任何机会。有人甚至在杭州的大排档里见到马云手舞足蹈地向身边的市民大侃互联网。提及此事,马云毫不在意地说:“我有一副天生的好口才,为什么不能在大街上宣传我的公司?”马云像着了魔一般宣讲互联网。逢人就讲,无处不讲。马云那时的角色,就是狂热的义务宣传员和疯狂的推销员,甚至被人斥为“疯子”。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连数日不知疲倦地奔波,马云终于拿到了第一单生意——与一家民营衬衫厂合作。虽然第一单的支票只有1.5万元,但却是中国黄页业务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它第一次向公司三个创始人证明,马云的这个史无前例的商业模式“也许有戏”。

当时,许多企业的老总怀疑电子商务是骗人的东西。尽管马云有足够的诚意,但他还是无法打动客户。为了拿下一家企业的生意,说服这位老总,马云甚至一连跑了五趟。最后,马云还为其收集了大量有关电子商务的资料,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向其讲解电子商务这种新型商业模式,称在网上做广告比在其他媒体上做有更广泛的效应。可是,任凭马云费尽口舌,老总还是将信将疑。面对这块难啃的骨头,马云没有放弃。

1995年8月,马云在摄像机前证明了互联网的存在,并将播出的节目复制了十份,然后带着其中一份视频材料再次敲响了那位老总的大门,当企业老总看到了电脑上显示的自己企业的网页时,终于同意付款。尽管以后的每一单依然艰难,但马云依然激情不减。

正是因为激情,在遭遇不被人理解的尴尬和无奈时,马云没有灰心。试想,假如马云因为屡遭碰壁而选择放弃的话,后果将是怎样呢?也许这世界上将不会有阿里巴巴存在,也不会有淘宝、支付宝、阿里妈妈等企业。因为激情,所以会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抓住任何机会,寻找突破。正所谓“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大抵就是激情所驱使吧。

一个激情四射的创业者最大的优点是从来不会因道路曲折而选择放弃追寻原本美好的未来。但如果与目标发生冲突,他们会调整航向,重新启程。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马云最后毅然选择放弃中国黄页,开始了他的第二次电子商务创业。

1999年2月21日,杭州湖畔花园马云家,马云妻子、同事、学生、朋友共18个人围着马云,只见马云猛一挥手,大声说道:“从现在起,我们要做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的b2b将为互联网服务模式带来一次革命!”

接着,马云从身上掏出钱往桌上一放:“启动资金必须是pocketmoney(闲钱),不许向家人朋友借钱,因为失败的可能性极大。我们必须做好接受‘最倒霉事情’的准备。但是,即使泰森把我打倒,只要我不死,我就会跳起来继续战斗!”马云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坚定地说:“现在,你们每个人留一点吃饭的钱,将剩下的钱全部拿出来。”

这些人虽然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经历,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之处:对马云的无限忠诚。他们全被马云身上的激情所感染了,毫不犹豫地决定跟马云一起大干一场。而这18个人,就是阿里巴巴后来的“十八罗汉”。

当时,在场的人一共凑了50万元本金,引起互联网风暴的阿里巴巴即将横空出世。

回首马云的创业过程,你会发现,激情和从不妥协在主导着一切。试想,倘若没有当初的激情,马云怎么可能说服十几个人同自己一起奋斗创业呢?作为一个活力四射的创业者,马云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信心,更是无与伦比的希望。有人说,马云天生就有一种无法解释的吸引力,他可以在一无所有的时候让别人追随自己,也可以在自己什么也不懂的时候就拿互联网赚钱,他可以在自己的手下们功成名就之后还让他们沉浸在对自己的崇拜中。而这一切,也许只是因为马云身上无处不在的活力和激情。

一位知名企业家,需要具备特立独行的精神。而马云自信不自负的性格似乎早已预示着他未来事业的成功。可以这么说,马云的信心指数是一个优秀的商业领导人所需要的最佳水平——自信而富有激情。

马云高效课堂

生活中许多人在对待生活和工作时,总是缺乏激情,他们没有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往往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生活中稍遇挫折就心灰意冷,而一个富有激情的人永远不会被打败,因为激情会让一个人无所畏惧。

要有“疯”劲,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马云:现在我就是拿着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

英特尔公司ceo安德鲁·葛洛夫说:“我笃信‘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句格言。只要涉及企业管理,我就相信偏执万岁。”葛洛夫是这样理解偏执的,他套用了马克·吐温名著《傻瓜威尔逊》中的一句话:“愚蠢的人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聪明的人却说,把你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看管好那个篮子。”葛洛夫的意思是说,聪明人相信自己能够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并且会尽一切可能去实现这种可能。

“将不可能变成可能”,这一直是马云一路走来都在用实践证明的一件事。在许多人眼里,马云是个“疯子”“狂人”,他也笑说自己和阿里巴巴是“一路被人骂过来的”,这也许就是马云的偏执。但那又怎样,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偏执狂生存的世界。在所有的偏执狂身上,我们能找到一些共同的特质,他们眼光独到、语言犀利、智慧深邃,更重要的是你在他们身上能看到一种疯劲,一种逆潮流而行的偏执激情!就是因为这种常人难有的偏执激情,他们最后都将自己的“狂言”变成了现实。

1999年,当全世界的互联网企业都在克隆美国模式时,马云却另辟蹊径。他颠覆了所谓的“二八原则”,提出了“八二原则”——为中国80%的中小企业服务,并语出惊人:“听说过捕龙虾富的,没听说过捕鲸富的。”

2000年,当全世界的网络弄潮儿都想尽办法、绞尽脑汁从投资人口袋中圈钱时,马云又“发疯”了——他居然拒绝赫赫有名的全球“网络风向标”——日本软银公司的老板孙正义的3000万美元,而他的理由仅仅是“钱太多了,我不能要”。最后,这个“疯子”脑子一热,只收了2000万美元。

2003年,全球电子商务巨头ebay收购国内c2c在线拍卖领域的老大易趣,实现了强强联合,准备独霸中国网拍市场。两“易”的合并,对国内企图继续在c2c领域分一杯羹的人来说,无疑是个令人绝望的信号。而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这一年的5月,马云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进军c2c,准备向ebay易趣发起挑战。当马云将这个听起来有些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决定告诉当时阿里巴巴的首席技术官、曾在雅虎美国工作过数年的吴炯时,对方吓呆了:“jack,你疯了吗?你这样会害了公司,我在雅虎跟ebay交锋了这么多年,输得心服口服,那是个太可怕的家伙……”当时的马云固执己见,谁也不管。当一个富有激情的人做出决定时,纵然八匹马也拉不回。2003年7月,阿里巴巴就风风火火地在上海、杭州、北京同时宣布:投资淘宝网,进军c2c领域!

此后,一场“蚂蚁对大象”的商业战争就此拉开了帷幕。结果,不到两年时间,淘宝网占领中国c2c市场70%的份额,而那个强大的对手ebay选择“止损”出局了。此时,马云的狂言再起:“现在我就是拿着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总结战胜ebay易趣的经验时,马云说:“ebay是大海里的鲨鱼,淘宝则是长江里的鳄鱼,如果我们在大海里对抗,我肯定斗不过它。但如果我们在江河里较量,我们能赢!”

从马云的这些偏执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他身上无处不在的激情。所有的偏执狂几乎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一旦他们认准了某个方向,就会拼尽全力向目标发起总攻。他们通常不会太在意外界的目光,但这并不表示他们狂妄自大,相反,这些想法他们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个正确的方向,加上勇往直前的激情,相信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成功的到来。

有一句话叫“不疯魔不成活”,对一件事热爱到发疯,狂热到几乎倾尽生命,然后付出不求回报的努力,那么你就能将这件事做好,就能在你所钟爱的领域活出精彩。曾有位作家说:“做一件事成功的秘诀,就跟追求人生其他很多宝贵的东西,如工作、爱情、婚姻、幸福……一样,就是:你必须想要!非常、非常想要!想要到想疯了!想要到为了得到它,付出别人想象不到的努力。大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得不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并不是因为我们命不好,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想要到发疯!”

因为想要到发疯,所以这时候人的精神状态是最饱满的,也就能够做出最好的东西来。从这一点来看,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大都具备近乎偏执的激情。

原通用电气董事长兼ceo杰克·韦尔奇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偏执狂,他认为坦诚是人类最可贵的优秀品质,于是他在通用电气讲了整整20年的“坦诚”,他偏执地认为企业只有消灭官僚主义,才能获得良性发展,于是坚决地同官僚主义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

戴尔公司的创始人迈克尔·戴尔也承认自己是个偏执狂,他坦诚地说,自己总是生活在恐惧中,总担心一些关键因素会发生变化,然后所有的事情比如客户、业务、产品等都发生变化,所以,他偏执地认为必须永远对这些因素保持警惕,不能松懈。

华为的任正非更是如此,少年时代的苦难记忆在他心底埋下了永恒的烙印,让他时刻对生存问题怀有严重的焦虑感,这种焦虑让他偏执于技术创新,而不愿涉足其他领域,因为技术创新门槛较高,抗风险能力强,存活的概率也就较大。

因为偏执,所以会在某个方面倾尽所有的热情,会寻找一切方法,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来实现自己的想法。因为偏执,所以他们才成就了最好的自己。

生活之中,我们之所以常常抱怨自己做事效率低下,或者对工作产生厌倦,对生活失去信心,变得无精打采、精神不振、消极沉郁,原来是因为自己从没有那么疯狂地想做一件事,或者去得到一件东西。如果我们真的有那种想要到发疯的渴望,我们将不会变得郁郁寡欢、消极度日,因为对于心中有梦想的人来说,他的身上是会“发光”的,你能从他身上看到或感受到那种追逐希望的激情。

马云高效课堂“疯狂”并非不正常,“偏执”并非不理智;对一件事能够“疯”起来,对自己心中认定的目标能够偏执起来,就能将自身的激情激发出来。因为足够想要,所以才能得到。

做你最想做的事情

马云: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一个问题,就是任何一个企业家面对的问题很多很多,但无论如何,你一定要做你最想做的事情。

当代著名的精神病专家威廉·孟宁吉博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主持过陆军精神病治疗工作。他说:“在军队中,我发现了挑选和布置的重要性,即让适当的人去做适当的事的重要性以及使人相信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一个对自己的工作毫无兴趣的人,会认为自己被安排在一个错误的职位上,他会感觉到自己怀才不遇,并由此导致情绪低落。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患上精神病,也会留下精神病的隐患。”

事实正是如此,一个人如果不喜欢某样事物,被逼着去做某件事,那么效率一定是极低的,即使他迫于压力,最终完成了这件事,也不一定做得好。而一个对事物感兴趣的人,他不仅能够高效率地完成任务,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将事情做到最好。而这,归根结底是源于激情。当一个人从事他所热爱的工作时,才最有激情,这种激情能够使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华。

马云不懂电脑,不懂管理学,他不仅不会高薪聘人,对进来的人还减工资。但是,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世界,马云不仅没有倒下去,还创造了一个神话。这是为什么呢?一位it业的老总给出了答案:“马云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他知道自己想做的是什么,而且坚持去做了,所以,他做了别人做不到的事。”

看看马云的成功历程,我们会发现这句话说的确实很有道理。

创业之初,马云的教师生涯已经进入了“辉煌期”,但这不是他的追求。虽然当时他还没有找到内心真正的发展方向,但是他已经清楚,教学并不是他一辈子所追求的东西。后来通过创建“中国黄页”、北上在国家经贸委的一段时间的工作学习和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电子商务大会的经历,马云才真正明白了,互联网是他一生所钟情的东西,所以他又义无反顾地离开了经贸委。

从“中国黄页”和经贸委的两次撤离让马云懂得,自己最感兴趣的才是自己最想做的,人只有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才有激情。此时此刻的马云对自身及外部环境进行了深入剖析,他最终意识到,和其他互联网经营者不同,自己既没有丁磊那样的国内名校出身,也没有杨致远的海外留学经历,自己一直生活在草根阶层,所以这就注定了自己的构想和当时所有的电子商务模式不同——不去做15%大企业的生意,而应该去做85%中小企业的生意。当真正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和方向后,马云开始了行动。

在2005年的亚布力会议上,马云这样说道:“有人说只有具备了许多条件才能成功。往往来说,一个人的成功是说不出来的,分析出来的人往往是在大学里写书的人,真正的实干家往往边说边做。北方企业家说: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而南方企业家说:我该怎么做?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一个问题,就是任何一个企业家面对的问题很多很多,但无论如何,你一定要做你最想做的事情。”

“做你最想做的事情”,这不仅是马云给别人的建议,更是自己的肺腑之言。马云对自己有着透彻的了解,他常常说自己性格非常外向,活泼好动,是个闲不住的人,比较喜欢和人打交道,喜欢冒险,喜欢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马云还坦言,自己具有很强的沟通和演说能力,这一点从他活泼的教学风格和成功拉拢企业老总加入“中国黄页”的经历中都可一一洞悉。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