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交朋识友,心中有数(2)
第14章交朋识友,心中有数(2)
狼性法则40
不必知心,贴心就好狼是团队的榜样。狼族的历史就是自然界中最卓越团队的历史。但是这种团队意识,并不是那种亲密无间的,因为狼族深谙这样一个处世之道:不必知心,贴心就好。
从某种意义上说,“知心”不是美德,而是灾祸的种子;朋友、夫妻、兄弟、同事之间,无不如此。
人的内心有一个不欲为人知的隐秘堡垒,在这个堡垒里,他是主人,有无上的权威,一旦这个堡垒被攻破,再也没有隐私,他便会出现失去隐蔽物,暴露在众人面前,缺乏安全感的慌乱;而为了重建这个堡垒,他会反抗攻破他内心堡垒的那个力量,甚至施以报复,消灭那个力量,以保持堡垒的不再被侵犯。
因此说,“知心”是不可能的,不但你知不了别人的心,你也不愿别人知你太多的心。而若强欲知心,便会引起对方的抗拒,启动他的自卫系统;这对两个人的关系自然是有负面的影响。
万一你是个灵慧的、很容易知别人之心的人,那么你千万别自以为聪明,向对方表现你的知心术。
三国时代的杨修就因为太聪明,很会揣摩曹操的心,照理,曹操应说“知我者,杨修也”,可是他却把杨修杀了,原因就在于杨修不时把他的聪明表现出来,让曹操失去了安全感。
一个人如果心里面在想些什么你都知道,你想他会不会学曹操?
对上司、对同事、对朋友,甚至在兄弟、夫妻之间也都是如此。“知心”不是美德,而是灾祸的种子。
因此,与其“知心”,不如“贴心”。
知不知心是另外一回事,表现出来的须是贴心。
所谓“贴心”,简单地说就是“体贴的心”,一种主动关怀对方的心和被动倾听对方心声的心。如果你对他的心思也有所了解,那么不可表现得太多,也不可表现得太深,而且应针对无关紧要的事来表现,其他的事,装作鲁钝好了。不过,在态度上仍要表现出和他的“贴心”,否则你和他的关系也会产生变化。
你最好不要要求有“知心”的朋友,因为一旦有人知道你的心,你的日子也会很难过的。“贴心”就可以了,而这也正是“朋友”的含义。
狼性法则41
会给面子,会做面子
到目前为止,人类驯服了所有的动物,但只有狼还没有被人类驯服,因为狼族有着自己血性的尊严,任何外在物种都不能使它们屈服。
中国人最讲究面子问题,很多利益可以失去,但面子不能失去。
也因此,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某某人太不给面子了!”“这是面子问题,不是原则问题!”
大多数人都认为:面子被丢光了,这一口气非讨回来不可。
“面子”是什么呢?“面子”是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尊严”、立足的“根本”,换句话说,、代表的是“地位”,所以你若当面羞辱某人,某人因为觉得被同仁看笑话,而很没“面子”的话,他是有可能为此和你拼命的。
所以,在社会上行走,你一定要了解“面子问题”,否则处理失当,会对你的人际关系和事业带来很大的困扰。
但是,“面子问题”又很微妙,有关面子的事情,大多不好明说,只能靠自己体会,但只要抓住两大原则也很容易把握。
第一个大原则就是不要做出“不给面子”的事。例如:
1不要当面羞辱人,包括同事、上司、属下、朋友,尤其是人身攻击的羞辱更是不宜。
2对某人有意见,应私下沟通,不要当面揭发,以免对方下不了台。
3强龙不压地头蛇,勿越界管人闲事。
4“打狗看主人”,勿因意气而羞辱对方的手下。
5遇到分输赢的场合,手下留情,不必赢得太多。
6“心中有别人”,也就是有上司、有长辈,不要逾越自己的本分。
7不要抢别人的功劳,也不要抢别人的机会。
这一方面还有很多,总而言之,只要心中怀着对对方的尊重,替对方着想,那么你就不致于做出“不给面子”的事了。“不给面子”的事最易引起是非,所以必须小心谨慎。
第二个大原则就是主动“做面子”给对方,例如:
1替对方在同事、朋友及上司面前说好话,为他做公关,但不可太肉麻、露骨、刻意。
2对方有喜庆的事,主动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庆贺。
3对方有难言之苦时,要不动声色,不让外人知道,主动地替他解决。
4适当地赞扬他,协助他建立他在人群中的地位。
在这方面,同样,具体的做法也是说不完,总而言之,带着“我能替对方做什么,让他有面子”的想法来做就对了。
这两大原则,前者可避免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后者则可积极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你的付出,也必然得到回报。
也许你会说,“面子问题”太虚伪了!是有些虚伪,但中国人的社会就是这么回事,你忽略这个问题,就会吃苦头。
狼性法则42
乐于忘记,不念旧恶
在狼群中有两只狼发生了争执,最后发展为互相撕咬的结果。直到两只狼伤痕累累,气喘嘘嘘地倒在地上。过了几天后,两只狼的伤痊愈了,它们又重新投入到狼群中,共同去捕猎了。
乐于忘记是一种心理平衡,有一句名言叫作:“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痛苦不堪,何必?这种人,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就可能导致疯狂的报复了。
因此说,别人对我们的帮助,千万不可忘了,反之,别人倘若有愧对我们的地方,应该乐于忘记。
乐于忘记是成大事者的一个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进。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炀帝的郡丞,他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就亲自向隋炀帝检举揭发。后来李渊灭隋后要杀李靖,李世民反对报复,再三强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驰骋疆场,征战不疲,安邦定国,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战功。魏征曾鼓动太子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样不计旧怨,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为唐王朝立下了丰功。
宋代的王安石对苏东坡有一些成见,应当说,也有那么一点“恶”的行为。他当宰相之时,因为苏东坡与他政见不同,便借故将苏东坡降职减薪,贬官到了黄州,搞得苏东坡十分凄惨。然而,苏东坡胸怀大度,他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旧恶。后来,王安石从宰相位子上下来后,两人关系反倒好了起来。他不断写信给隐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叙友情,互相勉励,或讨论学问,十分投机。
相传唐朝宰相陆贽,有职有权时,曾偏听偏信,认为太常博士李吉甫结伙营私,便把他贬到明州做长史。不久,陆贽被罢相,贬到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陆有点私怨,便玩弄权术,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意在借刀杀人。不想李吉甫不计旧怨,而且,“只缘恐惧传须亲”,上任伊始,便特意与陆贽饮酒结欢,使那位现任宰相借刀杀人之阴谋成了泡影。对此,陆贽深受感动,便积极出点子,协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图报复,宽待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人与人最难得的是将心比心,谁没有过错呢?当我们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时,是多么渴望得到对方的谅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