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山东竹枝词》(8)
聊城竹枝词水城
城环碧水水环城,
烟波十里楼台中。
人道江南水乡好,
数遍苏杭又几曾。
聊城的“江北第一水城”之名是近几年才叫起来的,追溯历史却可以提前几百乃至上千年。聊城地处平原,平原筑城少不了泥沙水土,这样当聊城成为鲁西重镇时,外围的取土坑也就成了水面。城区扩展水面也扩展,由最初的护城河变成湖——小湖,继而又由小湖变成大湖——比大明湖还要大出几倍的大湖。再后来,当内城无法容纳迅猛增长的人口时,湖外便成了新的城区。所谓“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景观便形成了。聊城人把水城定位为江北第一,我想了想,江南似乎也找不出第二个来。杭州有西湖,却是在城区外围;上海有长江、广州有珠江,却是贯城而去;武汉有东湖,湖内却并无城区;苏州、绍兴、乌镇、周庄是水乡,却也不过是小桥流水人家那样一种情形。由此我得出的结论是,聊城的水城天下独有——当然,还是不要用第一第二那样的字眼更为恰当些。
水上游
星月未归湖上明,
万千灯火两岸风。
轻歌载酒绕城看,
一夜醉倒半百翁。
为了加深我对水城的印象,2007年九月下旬,在我到达聊城的当晚,当地的同志特意租了一条游艇,邀我进行了一次夜游。夜晚的水城灯火灿烂,城湖相映,水天相映,令人陶醉迷恋,确是让我这个“半百仙翁”领略了一番水城特有的风情。
水城明珠
晓看如凤夜看虹,
开庭可见满天星。
亚洲第一非虚得,
超前始得不世功。
水城明珠大剧院位于东昌湖西岸,是聊城最具现代意味的大型文化设施,占地九千九百平方米,高三十三米,直径八十六米。剧院下部为钢筋混凝土底座,上部为能够旋转的拱形钢结构,且具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开启闭合功能;开启时犹如澳大利亚歌剧院,闭合时则有国家大剧院的气魄,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单体剧场。剧院外还有一个高四十四米、跨度一百二十米的长虹形观光塔。据介绍,图纸原本是为国家大剧院设计的,初建时议论纷纷,建成后却受到了上上下下的赞赏。
光岳楼
四面城门四座桥,
东西南北一里遥。
欲观狼烟今不见,
游人但赏水城娇。
光岳楼是聊城的标志性建筑,有人将其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中国三大名楼。光岳楼位于聊城古城中心,高九丈九尺,外观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过街式楼阁,建于明朝初年,原名余木楼,后更名为东昌楼、光岳楼。建造此楼的目的是为了“严更漏、料敌望远、报时、报警”,后来却成了俯瞰水城全貌的观光之处。
鱼邱湖
水城何曾唯东昌?
鱼邱湖畔有高唐。
莫道水浅城池小,
岸边楼盘正高扬。
鱼邱湖位于高唐县城中心,结构与东昌湖类似,只是要小得多,不过一千亩水面。湖畔有龙起山。据称,始建于后晋石敬瑭时期。
古运河
百万民众六年工,
血泪挥尽为歌笙。
千年都骂隋炀帝,
不知遗世有奇功。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始于吴王夫差,真正贯通则是隋炀帝时,元朝定都北京后又进行了改建。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曾经起过“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也有力地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明清时期聊城、临清一带盛极一时,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临清
十万商户百万民,
运河造就小天津。
缘何对图叹不住?
繁华散尽不着痕。
临清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可上追商代。明清运河漕运兴盛之时,临清是江北五大商埠之一,曾经盛极一时。我在临清时看到了一幅古城的复原图,那规模气势令人赞叹不已,可惜的是当年的风貌已无处寻觅了。
东昌府
茶马古道出丽江,
丝绸之路有敦煌。
欲知运河盛何处,
临清说尽说东昌。
聊城古称东昌,元明时期朝廷数次开通运河,为东昌府的发展繁荣带来了生机。据史书记载,其时东昌府“廛市烟火之相望,不下十万户”,商贾云集,百业兴隆,帆樯如林,舳舻相接,车马络绎,货积如山,外籍商人会馆傍河而立,崇楼高阁、殿宇名刹沿街比肩。清康熙皇帝四次亲临,乾隆皇帝九次驻跸,其盛况可见一斑矣。
山陕会馆
运河漕运比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