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山东竹枝词》(9)
泰安竹枝词泰山
襟海携河坐平川,
沧海桑田等闲观。
最是谦谦真君子,
披肝沥胆育家园。
写泰安不写泰山无论如何说不过去。可千百年来,从《诗经·鲁颂》中的“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到孔子的“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再到张衡的“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从之梁父艰”和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泰山有关的诗文何止千万!秉笔伏案,确有老虎吃天不知从哪儿下口的感觉。好在泰山是天下人之山也是家乡人之山,而在家乡人的眼睛里,泰山不过是一位阅尽世间沧桑,却始终默默守护家园,无私地奉献着雄伟、宽厚、青绿、泉水、景色……的老人。而窃以为,这或许才是更为真实和可爱的泰山,不知然否?
日观峰
沐月观日半天风,
云海苍茫无尽穷。
怎得一览扶桑色,
岱岳假我眼千重。
泰山日观峰位于玉皇顶东南,登临其上既可观赏旭日初升的壮丽场景,亦可晴览山色阴观云海。宋代诗人梅尧臣有诗云:“晨登日观峰,海水黄金熔。浴出车轮光,随天行无踪。正视刺我目,攒集如剑锋。照曜万物兴,磨灭万物凶。”清朝山东布政使李兴祖亦有诗说:“才听天鸡报晓声,扶桑旭日已初明。苍茫海气连云动,石上游人别有情。”二十年前我曾两登日观峰,但都没得目睹日出的盛景,此次有意再登,可惜时间紧促,只得再寻来日也。
无字碑
封禅向来为国安,
立碑更在千秋传。
如何古碑无一字,
想是汉武寄青天?
泰山无字碑可谓无人不知,然而碑是何人所立、为何而立,千百年来一直是一个疑案。我更相信汉武帝说的,不仅因为史书上有过汉武帝“东上泰山……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的记载,更因为从情感上说,我更相信有着经天纬地般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更有把自己的功过交由天地和后人去评判的胸襟和气度。这让我联想起武则天的无字碑,或者武则天正是受了汉武帝和泰山无字碑的启发才立起无字碑来的?此非史,趣谈耳。
经石峪
大字鼻祖榜书宗,
惊世妙语写真经。
千秋都说是至宝,
依旧山溪伴清风。
泰山经石峪石刻,位于斗母宫东北一公里处的山谷溪床上,上有隶书《金刚经》两千五百多字(现尚存一千零六十七字),是现存摩崖石刻中规模空前的巨制。石刻用笔从容,风神淡泊,雍容大度,结体斜倚相生、充满个性,被尊为“大字鼻祖”和“榜书之宗”,据称为北齐时所作。当地政府在溪床周围建起围栏,以示保护。然则风吹雨淋日月无情,经石峪如何避免剥蚀和破坏,仍然是一个紧迫而又严峻的问题。
醉心石
谁信顽石也醉酒,
天旋地转十亿秋。
且惊且叹一路走,
红门未出说逍悠。
那天与泰安的朋友从经石峪下来,一路而行,路边不时出现一方方桶状的、石心呈涡旋状的观赏石,有的名之曰“桶状构造石”,有的名之曰“涡柱构造石”,并且介绍说这种石头的同位素年龄为十二亿年,是低黏度岩浆在特定条件下以涡阵形式流动经冷凝而成的;它们成群产出,相互叠置,排列有序,十分壮观。我仔细观察,认定确有独特之处,却不知为什么总是打不起精神来。直到临近红门,眼前出现“醉心石”三字时,神情才忽然一振,连呼几声说:“好!这个名字太好啦!”自然界鬼斧神工千奇百怪,对于人而言,却只有那些具有某种文化潜质,能够拨动心弦,在人们心灵的回音壁上激起涟漪的东西,才称得上是美的和好的,也才具有融汇生命、点燃激情的意义和力量。由此我想到了文学,想到了生活中的许多许多。
傲徕峰
青峰剑指不及腰,
泰山不傲君何骄?
梁父长吟知今古,
好汉更须向灵霄。
傲徕峰是泰山西路第一峰,气势雄伟,傲指苍天,但海拔不过九百多米,因此当地群众有“傲徕峰高,不及泰山腰”之说。梁父是泰山下的一座小山,《三国演义》载,诸葛亮躬耕陇亩时喜做《梁父吟》,以寄情志耳。
冯玉祥墓
布衣将军丘八诗,
解甲赋闲泰山时。
不求阔美但为国,
怎奈英雄运不支。
冯玉祥是著名爱国将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为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于1932年三月隐居泰山,1933年至1937年又曾两次在泰山做短暂停留。冯玉祥墓在泰山西溪口东侧,一色泰山花岗石砌成,墓壁上镌有郭沫若手书“冯玉祥先生之墓”几个大字,并有冯玉祥浮雕头像和自题诗《我》。
泰山女儿茶
青桐涧中发新芽,
少女舌尖采春华。
红楼梦中有佳话,
几多翁婆颜如霞。
泰山女儿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相传乾隆皇帝到泰山封禅时提出要品当地的茶,因为当地没有茶树,地方官只得选派几名少女,从泰山深处采来青桐芽,用泰山泉水浸泡后又用体温暖热献上,不想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赏。有诗云:“泰山青桐涧,产茗青桐芽。昔日入贾府,人称女儿茶。流传逢盛世,而今发春华。清醇香气浓,常饮面如霞。”
缆车
两步一景足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