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山东竹枝词》(10)
烟台竹枝词烽火台
凭高临海筑烽台,
狼烟只待倭匪来。
哪知毁于英人手,
风情百年始重开。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王朝为了防御倭寇,在奇山脚下建起了一个守御千户所,同时在北山上修建了一座昼则举火、夜则燔烟的烽火台——简称烟台,这就是今日烟台市的起始。烽火台高六点五米,一色特大青砖砌成,在长达四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烟台最具标志性的建筑。1862年英国人依据《天津条约》将烟台辟为通商口岸后,次年便拆掉烽火台,建起了一座用以指引海上航船的灯塔。直到1990年,烟台市政府另外建起一座灯塔,才在原址上恢复了烽火台的旧貌。如今的烽火台早已不见了烽火,它的故事却令人长相思之也。
挡浪坝
洋人洋枪商埠开,
洋港洋船风涛摔。
一日筑起挡浪坝,
良港年年月月财。
1861年烟台被英国人选定为通商口岸后,港口建设成了第一桩要务。芝罘湾不仅水深而且视野开阔,又有芝罘岛做天然屏障,确是天然良港之所在。但由于其时船小、抗风能力弱,与黄海相连处时有大风浪涌来,因此,1915年承担建港工程的荷兰人在海中修起了这座挡浪坝。据称,挡浪坝的建成和新拖船命名典礼的举行,标志着烟台港从此跨入现代港口的行列。
官邸
西洋小楼亦寻常,
细问详察贲脉张。
海关都为洋人设,
官邸更胜渣打行。
烟台成为山东第一个开埠通商口岸后,先后有十七个国家在烟台设立了领事或代理领事,英、美、德、法、日、丹麦等六国在烟台山上修建了领事馆和别墅、官邸等三十多幢欧式建筑。了解烟台的历史,自然不能忽略这些欧式建筑。但2008年春我漫步于这些欧式建筑群中时,开始并没有太多感受,直到走进一幢被称之为“正副职税务司长官邸”的小楼,并且从展出的图片中认识了当时负责烟台港的东海关关长汉南、负责大清国的总海关关长赫德时才悚然一惊,觉出了一种少有的震撼:一个国家的海关竟然完全为外国人所设,完全把持在外国人手里!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做丧权辱国,丧权辱国……
沿海开放城市
长风破雾天地阔,
沿海开放第一波。
港城名播五洲远,
一日千里踏浩歌。
新中国成立之后,烟台市的城市建设和各项经济、文化事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作为与日本、韩国一衣带水的海港城市,改革开放伊始,烟台即跨入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的行列。从被迫开埠建港到改革开放、走向四方,经历了中国近代社会风风雨雨的烟台,终于迎来了最为辉煌的时期。
百岁桶王
实业兴邦数芳华,
葡萄美酒第一家。
亚洲桶王今犹在,
更胜新人披红纱。
“张裕酿酒公司”是1892年由著名爱国侨领张弼士先生创立的,拉开了中国葡萄酒工业化的序幕。1912年孙中山先生曾亲临张裕并留下了“品重醴泉”的题词。张裕地下酒窖始建于1894年。古老而又神秘的地下大酒窖历经百年沧桑,至今仍被视为中国葡萄酒窖藏的典范,其中三只容量为十五吨的百岁桶王,更是成了人们关注的中心。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曾两次到过张裕,对百岁桶王并没有留下太多印象。2008年春我再次站到三只披红挂彩的百岁桶王面前时,心中却油然生出诸多感慨。人生倥偬,年轻人是不会太在乎古董的,而在上了年龄的人那里,古董的含义却往往一言难尽。君以为然否?
卡斯特酒庄
沙滩大海举目观,
阳光美酒不思还。
三s中华第一座,
酒庄其实是名园。
卡斯特酒庄是张裕集团与法国葡萄酒业巨头卡斯特集团共同打造的中国第一座严格遵循3s原则(阳光sun、大海sea、沙滩sand)兴建的世界级葡萄酒庄园。酒庄占地两千余亩,其中优质葡萄园一千八百多亩,每到葡萄成熟季节,游客可以亲手采摘、品尝名贵葡萄,还能在酿酒师的指导下自酿美酒。酒庄的主体建筑为欧式风格,几年前我曾前去参观和品尝过,至今记忆犹新也。
渤海会战
黑红招摇满眼旗,
万船竞发龙口西。
南来对虾北来网,
九月豪情与天齐。
这里描述的是渤海大会战的场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对虾资源,1964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每年秋天,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等五个省市的成千上万只渔船,都要在渤海湾里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围捕对虾的会战。为了亲身体验大会战的气氛和生活,1990年秋我跟随一条一百八十五马力的渔船,在渤海湾里“战斗”了八天八夜,随后创作和发表了中篇小说《海猎》。渤海湾大会战是一场激情挥扬的战役,可惜由于资源的锐减乃至于枯竭,当年的场景已经不复存在了。
流网
随波撒下十里长,
海上筑起一铜墙。
虾蟹往来皆俘虏,
渔歌放唱天海光。
流网好像是专门为渤海湾大会战设计的。在无边无际的海面上,一条流网就是一道漂浮的长城,除了绵延相接的一支支渔旗,你什么也别想看见。可随着收网的机声,流网出水时的好戏就多了。进入流网最多的当然是对虾,其次则是螃蟹,鱼类很少。那时对虾价钱高数量也多,螃蟹是作为不受欢迎的角色被随意处置的。流网当然放的是一个海流,靠的也是一个海流,而海流是只有老渔人才看得清和摸得准的。
甩鲅鱼
一条白布代金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