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呼唤阳光》(7)
松风柏韵
一
一座巍峨的、金碧辉煌的古庙,一株高耸的、枝叶峥嵘的古柏。香烟缭绕。古庙外、古柏旁,一群道士手抱“太极图”,齐齐地跪在垫上念着经。为首的大炼师(60多岁)头戴九莲巾,道貌岸然,神情虔诚;微闭的双眉下,闪着两团晶莹的泪花。
他的面前是一座肃穆的“灵位”。“灵位”上一行金字:“如师如祖齐之华仙位”。
“灵位”前,松柏花草铺成的灵床上安卧着一位年青英俊的战士;黄衣黄帽,洁白的胸章上印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字样。
许许多多百姓和学生、绅士模样的人聚拢四周。人们满怀悲痛悼念死者,有的在抹眼泪,有的默默祈祷……
一侧的古柏下默立着一排解放军战士,司令员(40岁)和晓雁(26岁)站在中间。他们注视着面前的情景,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念经的声音更响了。
又响起了钟声。“当——当——当——”太乙天钟浑重宏亮的声响传向四面八方。
太城,青烟如柱,微风不吹。
岱顶,云涛似雾,挽臂低垂。
大颗大颗的泪珠顺着晓雁的脸颊滚落下来。念经声、钟声在她耳边交汇,渐渐地化做了急骤的枪声……
二
急骤的枪声。
一道土堰前,某部营长齐之华(28岁)、区中队教导员晓雁,率领战士们奋勇抗击敌人的进攻。
已是黄昏时刻,战斗愈发激烈了。成群的土顽军“呜呀”地叫着向前扑来。
齐之华一脸尘灰,沉着地指挥着抗击。
二连长(30岁)左臂负伤,卫生员给他包扎;他一把推开,骂一声:“娘个姥姥的!”用右臂操起机枪狂扫。
小教员(20岁)的眼镜被震碎了,枪无法瞄准了,又抓起手榴弹投去。
机枪狂扫,手榴弹飞爆,敌人被压住了。
一座古墓后,土顽团长老伍(40多岁)气急败坏地向一群炮手咆哮。
炮口喷火,敌人又发起了进攻。
土堰后。炮弹连连爆炸。一颗炮弹飞来,土堰被炸塌了半截,躲在一侧的齐之华倒在了地上。
“营长!”通讯员小龙(16岁)惊呼一声。晓雁闻声跑过,两人扒开土块扶起齐之华。齐之华的腰和腿上淌着血。
“之华!齐营长!”晓雁呼喊着。
齐之华睁开眼看了看,随即跃起,向土堰扑去——他没有成功,又倒下了。
晓雁上前扶住,齐之华一把将她推开,指着土堰艰难而坚决地:“快!”
晓雁坚毅地点了一下头,示意小龙扶住齐之华,随即跃到土堰前。
土堰前,二连长又一次中弹趴在了地上。
晓雁命令一名战士背下二连长,拉过机枪,用银铃般的声音喊道:“同志们!坚决挡住敌人,保证大部队胜利完成任务!”
机枪又吼叫起来了,各种武器也一齐发出怒吼,扑近了的敌人纷纷倒毙,落荒而逃。
阵地一侧,一位年青的战士飞奔而来。
他把一张指令交给晓雁:“司令员命令你们立即撤退。”
夜幕四垂。晓雁和战士们抬着齐之华、二连长等负伤的战友,匆匆撤离。
背后,敌人的枪弹雨点般地向土堰倾落。
三
夜。月色昏淡,雨云聚集,风吹林响。
晓雁带领队伍沿着山路急急而来。她不时看着被抬着、背着的伤员们,心如火急。
队伍踏上大路。不远处出现了一座庞大的建筑群的轮廓。晓雁低声传话,部队又加快了速度。
他们来到一座古庙前。庙门关闭,门楼竖匾镶金大字:太庙。晓雁上前敲门,无人应声;她用力一推,庙门竟然开了——门是虚掩的。她略一沉吟,命令部队进庙。
这是一个宽敞的庭院,里面一座大殿里亮着灯光。晓雁示意部队停住,自己来到大殿前;透过窗户看去,里面塑着一座神像:太上老君手拄一柄虬拐,拐头上竟是一朵精心雕刻的莲花。
晓雁正要入殿,殿门开了,一个小道士——金童(14岁)推门而出,看到晓雁和院里的部队大惊:“你们?”
晓雁和蔼地:“小师傅,我们想在这里包扎一下伤员行吗?”见金童不敢吭声,又道:“我们是解放军……要不我去见见你们师傅?”
“不,不。”金童慌忙摆摆手,示意不要乱动,退走了。
晓雁指挥大家把伤员抬到庙廊进行包扎。她来到齐之华面前,边帮助包扎伤口边关切地问道:“怎么样?”
齐之华强忍疼痛摇头,说:“大家快两天没吃东西了……”
晓雁:“我这就去想办法。”
金童从内殿走出,迎着晓雁:“大炼师有话,道教重地,外人不得擅入。你们快走吧。”
晓雁一怔:“小师傅,我们……”
金童:“我们师爷的规矩,向来不与兵家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