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延安文学(2021年4期)》(12) - 延安文学2021 - 延安市文联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延安文学2021 >

第一百四十章《延安文学(2021年4期)》(12)

你知道长征后红一方面军爆发力有多大吗?张之俭

越苦难,越辉煌!

这句话放在红一方面军身上,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1934年10月17日,从江西于都集结出发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出发时是8.6万人,经过决定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红军锐减到3万余人。之后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与四方面军会合之后再分开,爬雪山,过草地,激战腊子口,到1935年10月19日,历时一年时间,纵横11个省,长驱25000里,终于到达陕北吴起镇,标志着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而这个时候,红一方面军剩下不足8千人,仅相当于出发时的十分之一。这支穿得破破烂烂、饿得一脸菜色、让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很是瞧不起的队伍,到达陕北后,历经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展示了惊人的爆发力,很快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之一,当然,说之一是谦虚的说法。

要知道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时1.7万人,到达陕北后还有1.4万。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时还有8万人,之后南下受阻,部队锐减到4万人,之后西路军全军覆灭,到改编八路军129师时,部队还有1.4万人左右。红25军从鄂豫皖出发时2980人,到达陕北是3400人,与陕北红军合编成15军团有7000多人,是四大主力长征中唯一人数增加的部队。与其它三支部队相比,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受到的损失之大,经历的战斗之惨烈,身受的苦难之深重,以及张国焘分裂带来的危害,自然是尤其严重,也是世所罕见。而之后,就像是被压到最底层之后的强力反弹,他们出现爆发式增长,也是世所罕见。我想,这个是跟苦难有关联的。

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胜利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通过东征与西征,以及与红15军团合编,组建115师,之后打了平型关大捷,用毛主席的话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了。

红1军团(红一方面军)与15军团合编

红一方面军在长征结束之后,因为人数太少,也可能有其它原因,中间有段时间改为陕甘支队,红一方面军中的两支英雄部队,林彪的红1军团和彭德怀的红3军团合并成红1军团,这时彭德怀说,要保留红军“老大哥”红1军团的番号,主动提出并做通红3军团干部战士的思想工作,把红3军团并到红1军团。之后,新编的红1军团和陕北的红15军团会师之后,中央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把红1军团和红15军团合编,这个时候1军团约8000人,15军团约7000多人,加起来就是15000人左右。之后红一方面军发起了东征和西征,东征最大的收获是扩红,一下就扩了8000名红军战士,红一方面军总人数达到23000人左右,当然这些人没有全部编入红一方面军。再然后就是西征,西征最主要的成绩是扩大了地盘,把陕甘根据地变成了陕甘宁根据地。这个大概就是毛主席说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这个算是红一方面军长征后的第一次爆发。

红一方面军编成115师之后第一仗:平型关大捷

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大体就是红一方面军改编为115师,红二方面军改为120师,红三方面军改编为129师。有意思的是这些国民党的番号,主要是来自于东北军被红军消灭部队的番号。东北军被蒋介石调到前线围剿红军,被红军打败之后,蒋介石借机取消了这些师的番号,后来红军改编,把这些番号又给了红军。

具体讲来,115师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红1军团,第二部分是红15军团,就是徐海东的红25军,加上陕北本地的红26军、27军组成的红15军团,改编之前已划归红一方面军建制。第三部分是红74师,这个部队是徐海东他们长征途中创建的鄂豫陕根据地地方武装,在25军北上之后,他们重新组建的部队,全称是红25军74师,1935年10月组建时700人左右,到1937年8月组建八路军115师留守处时,发展到2100人左右。当时115师总人数1.55万人。算起来,这个时候编入115师的红一方面军的人员,大约是六七千人的样子。

115师组建一个月后的9月25日,八路军取得了首战大捷——平型关大捷。这是八路军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的伏击战。这一仗参战方兵力八路军12000余人,日军4000余人。八路军伤亡600余人,日军伤亡1000余人。这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第一次跟日本人在华北战场上的较量,打破了日本人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这个算是红一方面军的第二次爆发。

抗战时期迅速扩张

红一方面军改编成八路军115师后,主要分成三大块,聂荣臻带领一部分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罗荣桓带领师部和343旅创建了山东抗日根据地,而黄克诚带领344旅创建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经历八年抗战,都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一、115师独立团骑兵营教导队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平型关大捷之后,根据中央指示,115师主力由五台山南下晋西南,开始创建晋西南根据地。115师一部及军政干部共约3000人,在聂荣臻率领下留驻五台山地区,着手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这是115师第一次分兵,当时分兵的工作还比较微妙,聂荣臻点名要林彪红4军时的政委、时任115师政训处主任罗荣桓负责这项工作。罗荣桓征求林彪、聂荣臻两位首长的意见,将115师独立团、骑兵营、教导队等约三千人留给聂荣臻,其余主力部队南下晋西南。

副师长(10月份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后改为政治委员)聂荣臻受命后,带着115师的八路军,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于敌后开创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包括同蒲路以东,津浦路以西,正太、石德路以北,张家口、承德以南广大地区。

到1945年上半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扩大解放区的指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各战略区向敌伪发动了猛烈的春夏季攻势。在大反攻中,晋察冀边区部队歼灭日伪军7万余人,收复了张家口、承德、宣化、山海关等70多座城市,正规军发展到32万余人,民兵发展到90余万人,根据地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二、115师师部及其343旅为主创建的山东抗日根据地

115师两个旅,343旅由原红1军团为主组建,344旅由原15军团为主组建,344旅由八路军总部直接指挥。343旅主要到了山东,和山东当地党组织一起,创建了山东抗日根据地,这个是抗日战争时期发展最好的根据地。红一方面军和115师是这样分步进入山东的:

1937年7月,红一方面军警卫师师长张经武来到山东,领导山东抗日游击战争,12月山东抗日游击队合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由张经武任总指挥。

1937年9月,115师343旅政治委员萧华率军政干部百余人,由山西到达冀鲁边区,同当地抗日武装会合,统一整编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创建冀鲁边抗日根据地。

1937年年底,由115师343旅685团改编的苏鲁豫支队,于年底到达(微山)湖西地区后,与山东纵队挺进支队合编,创建了以丰县、沛县为中心的湖西抗日根据地。

1939年3月,115师代理师长陈光、政治委员罗荣桓率师部和343旅686团进入山东,先后与山东纵队第6支队、苏鲁支队等部会合,开辟、扩大和巩固了鲁西、泰西、鲁南抗日根据地。

1942年8月1日,山东纵队改称山东军区,归第115师指挥。

1943年3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各级党委成为各地区党政军民的最高统一领导机关,山东军区与115师合并,成立了新的山东军区,罗荣桓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黎玉任副政治委员,萧华任政治部主任,辖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清河、冀鲁边六个军区,所属部队主要编为13个主力团,使山东抗日根据地在战略方针和军事建设上达到完全的统一。9月,罗荣桓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

到抗日战争胜利时,山东解放区和冀鲁豫解放区所属的山东诸县,人口3500万,占全国抗日民主根据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军队33万人,占全国军队总数的四分之一。歼敌60余万人,占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歼敌总数的三分之一,共产党员30多万人,占全国党员的四分之一。

三、115师344旅进入新四军序列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

1940年5月,黄克诚奉命率八路军第2纵队344旅(115师344旅)和新编第2旅共1.2万余人,由冀鲁豫根据地南下,配合新四军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6月下旬,黄克诚率部在皖北涡阳县与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第6支队会合。

七八月间,八路军第2纵队和新四军第6支队,以及1939年5月南下创建皖东北根据地的八路军115师苏鲁豫支队、10月进入皖东北根据地的原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等部,合编为八路军第4、第5两个纵队。第4纵队由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留在豫皖苏地区执行向西防御的任务。第5纵队由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配合已经渡过长江北上的陈毅、粟裕所部,东进淮海,开辟苏北根据地。

10月10日,由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5纵队南下占领盐城,新四军陈毅部北上进抵东台,两军的先头部队在盐城、东台之间的白驹镇胜利会师,这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联成一片,八路军和新四军联成一片,开辟了华中最大的一块抗日根据地。

皖南事变发生后,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重建,陈毅任代理军长,刘少奇任政治委员。八路军第5纵队编为新四军第3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治委员,主要任务是保卫和建设淮海、盐阜两块抗日根据地。随后成立了中共盐阜区党委、盐阜军区、中共淮海区党委、淮海军区和淮海、盐阜区行政公署。

1942年底,中共淮海、盐阜两区党委和军区合并,成立中共苏北区委、苏北军区和苏北行政公署,黄克诚任苏北区党委书记、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金明任区党委副书记。根据地军民在苏北区委领导下,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地方武装,多次粉碎日、伪军大规模的“扫荡”和“蚕食”,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1944年,华中新四军向日、伪军发动攻势作战。苏北军民发起高沟、杨口战役和沿海攻势作战,攻克敌据点40余处,使淮海、盐阜连成一片。1945年8月,苏北抗日军民举行大反攻。9月攻克淮阴、淮安。10月,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决定发起盐城战役,11月攻克盐城。至此,苏北敌占区全部解放。

解放战争时期的迅速扩张

解放战争时期的扩张,十万大军进东北开始,应该说这是一着绝妙好棋。再到后来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再到解放后的抗美援朝,把红一方面军的辉煌推到了极致。

一、四野东北野战军:来自山东和苏北根据地

1945年9月14日,黄克诚以个人名义向中共中央发电,提出《对当前局势和军事方针的意见》,建议立即派部队赴东北,并应尽量多派,“至少应有5万人,能去10万人为最好”,以创建一块大的战略根据地。

9月23日,中央军委即令其率新四军第3师主力3万余人进军东北。9月28日率部出发,马不停蹄,日夜兼程,跨陇海、过黄河、穿津浦、越华北,于11月25日进抵辽宁锦州附近,胜利完成挺进东北的战略任务。

1945年10月底,罗荣桓领导的山东军区部队陆续出发,除个别部队走陆路外,绝大多数都是分三批乘船到东北的。山东军区开创了我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渡海行动。10月24日,罗荣桓接到中央的电报,要他“率轻便指挥机关,日内去东北。”除6万余人正规部队以外,山东军区还派往东北20个基干团,约3万人。这样,山东军区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向东北共输送了9万人的干部、战士。在罗荣桓一行到达东北的前后,除万毅和萧华所率领的干部、战士外,还有许多山东军区的部队到达东北,成为东北民主联军的中坚力量。

在此期间,毛主席从全国各根据地抽调了大批正规部队进入东北,计有:冀热辽军区部队,华中新四军第3师(即黄克诚部),359旅刘转连部(原红6军团一部分),警一旅,山东军区滨海支队,山东军区第1、2、6、7师等部约11万人(不包括冀东部队新发展的人数)。另外还有由延安抽调的炮兵学校和各根据地派到东北的可组成100个团架子的干部,共有2万左右的党政军干部,包括20名中共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占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政治局委员四人(彭真、高岗、张闻天、陈云),占中央政治局委员的三分之一。这些部队和干部大都于10月至12月先后抵达东北。

对比这组数字,也就是说,11万部队中,约有10万是罗荣桓和黄克诚带过去的,前身都是115师,也就是红一方面军。有意思的是,东北部队的司令员林彪和政委罗荣桓,也就是红一方面军在浏阳永和成立时的红4军的军长和政委。在他们的率领下,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由11万余人发展到150万人,成为各大野战军中实力最强的野战军,占全国军队总数的三分之一。

二、三野华东野战军:山东根据地部队与华中新四军组成

罗荣桓率领6万多部队和约3万人的基干团抵达东北,剩下的20余万正规军,加入了后来的山东野战军。

原文在六#9@书/吧看!

1945年9月,罗荣桓部北上之后,中共中央,新四军军部率主力一部北调山东,新四军兼山东军区。

10月15日,进至鲁南的新四军部队和山东军区第8师组成津浦前线野战军,由新四军军长陈毅指挥,阻击国民党军沿津浦路北进。1946年1月7日,津浦前线野战军改称山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黎玉任政治委员,宋时轮任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主任。

1945年11月10日,留在苏、皖两省的新四军部队组成华中野战军,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治委员,刘先胜(秋收起义二团连长)任参谋长,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

1946年1月13日,国共双方达成的《关于停止军事冲突的协议》生效后,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进行休整,开展百日大练兵运动和进行支援解放区建设等工作。5月,华中野战军第8、第6纵队改编为第1、第6师,同时增建了第10纵队。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