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延安文学(2021年4期)》(13)
延安时代开始了!——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前后胡松涛
1936年,延安叫肤施。
黄土高原深处的肤施,是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在这片土地上,秦、汉设置高奴、定阳,南北朝设置广武、临真,隋改为肤施。肤施,来源于清凉山万佛洞中刻画的尸毗王割肤饲虎鹰的佛教故事,肤施就是“施肤”。宋、金、明、清数朝,这里均属延安府。
1936年夏,中共中央率领红军落脚陕北保安。而在肤施地盘上,则驻扎着东北军王以哲的部队,他们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对象。早在1936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就发出了《为红军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同年5月5日,又发出《红军军事委员会关于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号召联合抗日一致对外。中共中央建立了以叶剑英为首的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下设安塞、延安两个工委,采取多种方式,对东北军和国民党地方武装开展统战工作。
“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杨虎城为了防止蒋介石嫡系部队对西安发动进攻,收缩东北军、西北军的兵力,集中于西安周边。他们给中共中央发来电报,要求红军接防肤施。按照红军与东北军达成的协议,东北军在12月15日前撤离肤施,肤施交给红军接管。
1936年12月18日,红军接管肤施
12月15日,天寒地冻,东北军撤离肤施。
这一天,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要求中央军委警卫团政委黄春圃(江华)立即带领队伍接管肤施,争取和平解放,如果不行,再武力解决。
黄春圃接到命令,带领红一团和军委手枪连的部分战士,于15日中午赶到肤施。他们来到肤施城北门,得知城内还驻扎着国民党地方民团和县府保安队。为避免冲突,红军没有直接进城,暂时驻扎在城外。
黄春圃等一面与肤施县长高锦尚谈判,一面派人进城做瓦解民团的工作,并布置红军形成对肤施城的军事包围。
红一团团长黄罗斌、政委钟玉山(钟辉)带领部队占领了肤施古城周围的清凉山、宝塔山和西山等制高点。游击队、赤卫军也陆续占领周围的各个山头,白天挖工事,晚上点烟火,制造声势,威慑城中的武装力量。
16日这天,周恩来来到肤施,他要从这里乘飞机去西安,处理西安事变。高锦尚县长到机场为周恩来送行。送走周恩来之后,高县长邀请黄春圃进城晚餐。席间,有人悄悄给黄春圃送信,说国民党反共分子绥德专员带着一百多人也在城里。黄春圃一听,怕反共分子捣乱生事,立即找个借口从饭局脱身,返回城外,连夜研究接收肤施的方案。
方案决定:如果城内的民团明天不撤退,红军即武力进驻肤施。
同时,黄春圃司令员写给高县长一封信,连夜送了过去:“共同设法,恢复交通,维持治安,一切行政组织,毫不变动。”
这些天来,“西安事变”的消息影影绰绰地传来,城内的民团和县府人员惶惶不可终日。他们得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又看见西安来飞机接走了共产党的周恩来,更加惶恐。16日晚,延安民团团长李翰华带着自己的人马离开肤施,那个绥德专员也连夜潜回绥德。
17日凌晨两点左右,红军解放安塞县时逃到肤施的安塞民团团长唐海燕和肤施民团队长曹清俊率部起义。
天一亮,黄春圃率领红一团等部队进城,收缴了民团的武器,接管了县府、县党部各机关和所有的军械、物资仓库。
红军一进城,立即宣传西安事变的消息。红军战士对老百姓说:“不要怕,不要慌张,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中国人要一致抗日。”
城里的老百姓这时才知道:出大事了,蒋介石在西安被扣留了。
一位叫角麟的青年教师从外地到肤施任教,无意间走进这一段历史。他在《速写陕北九十九》(1937年2月)记载了红军进入肤施前后的经过——
“我是12月11日到了此地的,12日平静无事,13日就发生很大的变化了。驻在此地的军队,12日夜里,向南撤退了。有了什么事故呢?谁也不知道。……人心是非常惊慌了。”
17日中午,“红军的代表进城了”“进城来的红军,衣服褴褛,实在不成样子。他们把住的地方安置好了,就好像没有纪律的一样,到处乱跑。看到可以走(进)的人家,他就走进去。我们学校也来了一些,一进门,他笑嘻嘻的说:‘你们还怕吗?现在不要怕了!’看他的样子,好像叫花子一样,但他一谈起话来,世界的和平阵线与侵略阵线,中国的抗日阵线与亲日阵线,他清楚得很。”
——“好像没有纪律一样,到处乱跑”是他的观感。他不知道,这是红军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是与群众打成一片。
黄春圃率领红军进城后,根据中央指示,组成以王观澜、黄春圃为首的工作委员会,王观澜任书记,具体负责接管中的各项工作。根据军委命令,成立城防委员会,白志文任司令员,黄春圃任政治委员,在白志文尚未到任的情况下,黄春圃代理城防司令,负责肤施的军事工作。
工作委员会立即开展工作,行使地方行政权力,颁布法令政策,释放政治犯,发放粮食救济贫民,建立延安各界抗日救国会和各种群众组织。
肤施城内有三千左右的居民。许多漂亮的房屋和院落已经空无一人,它的主人是大地主或国民党官员,早已闻风而逃。同时,肤施四乡的一些土豪劣绅和有钱人家从乡村躲进肤施城内。周围的农民已经建立红色政权,老百姓听说肤施已经解放,纷纷涌进城内,捉拿本乡本土的土豪劣绅。工作委员会按照统一战线政策,发布规定:进城抓土豪劣绅的,必须经城防司令部批准,不能随便抓人,不准没收商店作坊,以保持秩序的安定。
不久,党中央和中央机关将要从保安迁到肤施的消息传来,全城洋溢着一片欢乐的气氛。延安抗日救国会及各街道分会广泛宣传红军北上抗日和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学生们练唱抗日歌曲,商会筹集给党中央和红军的礼品、慰劳品,各方面都在准备迎接党中央的到来。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
1月10日,毛泽东和中央机关从保安动身,前往肤施。
离开保安这天,毛泽东抱着她刚出生不到一个月的女儿,高兴地说:“我的娇娃,你赶上好时光哩,我们就要到城里住呢。”
1月10日,毛泽东一行翻山越岭,途经张家渠、阳条、井沟岔、背沟村,行程46华里,傍晚时分到达志丹县侯市乡寺儿台村。
1月11日晨,毛泽东一行从寺儿台出发,经侯坡、王南沟、樊庄、冯庄、白庄、李家沟、小桥沟村,行走60华里,到达安塞县王窑乡高沟口村。毛泽东住在老乡高丕信家里。高丕信82岁的时候还记得毛泽东住在他家时的情景。他说:毛主席来的那年我才10岁,毛主席来了后,家里给他腾出窑洞。第二天,毛泽东离开的时候,高丕信看见毛主席骑着白马,还有个女人坐在架窝子里给一小女孩喂奶。
1月12日,毛泽东一行离开高沟口,经白渠、白坪、招安、枣湾、茶坊、云坪、侯沟门、黄崖根村,行程60华里,到达安塞县沿河湾乡碟子沟村。
1月13日,毛泽东一行从安塞碟子沟出发,经沿河湾、河庄坪进入肤施地界。
一路上翻山越岭,不是高高的山,就是深深的沟,树木的叶子都落光了,许多小鸟在树林里飞来飞去。途经关隘之处,可以看到山顶上的碉堡,不过里面都是空的,这里已经成为红军、游击队控制的地区。除了远远地看见几只狼,一路上安全顺利。红军军事顾问李德说:“以前我们从瓦窑堡向保安是在黑夜的掩护之下,并时刻防备敌人的袭击。而这次转移到延安,是在大白天进行的,实际上没有采取什么防备措施,周围还充满了胜利的气氛。”
为了保证中共中央安全进驻肤施,军委警卫团团长黄霖带领部队精心做好警卫工作。
1月13日一大早,黄霖和肤施抗日救国会正副主任曹化山、马生有带领群众代表,赶到离城八九里的杨家湾路口,迎候党中央的领导同志。
陕北的1月,正是数九寒天,刚刚下了一场大雪。各界群众踏着积雪拥向北门外,迎接中共中央的到来。欢迎人群中,有城乡群众、机关干部、学生和游击队战士,还有从四乡赶来的群众代表。他们从北门一直排到数里外的大砭沟沟口。大家高举着五颜六色的旗帜,上面写着“热烈欢迎党中央进驻肤施”“中国共产党万岁”“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
下午2点左右,毛泽东、张闻天、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经北川,沿杨家湾、兰家坪、杨家岭小路,又说又笑地走了过来。各界代表立即跑向前去迎接。
黄春圃、黄霖等向中央领导同志介绍了各界的代表。毛泽东、张闻天、朱德同代表们一一握手问好!
一位同志牵来一头披红挂彩、脖颈上吊着铜铃的高大骡子,请毛泽东乘骑。
毛泽东衣着简朴,头戴一顶红星八角帽,身着一套棉军服和一件很旧的灰色大衣,脚上穿的是双布棉鞋。他看一眼骡子,并没有骑乘,而是和代表们肩并肩,边走路边交谈。
当中央领导走到大砭沟沟口时,沿路两旁响起了锣鼓声、唢呐声和鞭炮声。
毛泽东、张闻天、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微笑着,频频向群众点头挥手。人群中响起了欢呼声、口号声和歌唱声。
警卫团团长黄霖紧跟着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警惕地注视着欢迎的人群。经过延安城门,黄霖一抬头,吓了一跳。原来,在城门墙垛上,架着一条条黑亮的枪,枪后面站着一伙看热闹的府衙门官兵。黄霖的心“扑通”“扑通”跳着,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眼睛不眨地盯着城墙垛上的那几个枪口,手里紧抠着驳壳枪的枪机,随时准备出手……
中央领导在群众簇拥下走进北门,经过钟鼓楼,一直到达延安抗日救国会的院内。
到肤施的第一天,毛泽东住在二道街抗日救国会驻地罗廷祯家院的东厢房里。
1月14日,抗日救国会在城东门内大操场召开群众大会,欢迎中共中央进驻肤施。会后,在仙园饭店设宴,为中央领导同志洗尘。
从长征走过来的革命者,真的是一身尘土。党中央率领中央红军自1934年10月从江西苏区出发,一路走一路打,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落脚陕北。接着,东征西征,几年来一直处于战争状态。一身风尘的革命者,来到延安,终于进入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中。
1月20日,毛泽东移居到凤凰山下中医郎中李建堂的院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