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延安文学(2021年2期)》(5)
沉船
盖东林盖东林,本名盖春旭,辽宁丹东人。英国爱丁堡大学文学博士,作品散见于《延安文学》等。曾获第四届“延安文学奖”。
楔子
得知那个消息的时候,我正在编排新写的舞台剧。放下电话,有点不太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赶紧用手机打开微博,发现号称捱得住“8个一线明星同时出轨”的服务器已经炸了。
我感到心口挨了一记重拳,堵得慌,脑门儿上也冒出汗来,闭上眼睛,疲惫又厌恶地朝台上挥了下手,告诉演员们今天的排演结束了。
是的,一切都结束了。至少对我来说,一个时代结束了。
后来我病了一周,状似感冒,实则跟感冒毫无干系,只是人变得非常虚弱、厌食甚至有点厌世,整个人在狰狞的现实和冰冷的噩梦之间辗转反侧。我把自己关在家里,断绝和外界的一切联系,拉上窗帘,用投影仪一遍又一遍地观看那部半小时的短片。
这是我从她唯一一次参加的那期综艺节目里剪辑出来的,背景音乐是我自己配的,还拼接了少许电影里对她的特写。在这浓缩的半小时里,每一个镜头都是她,一切的一切都是最本真的她,或者说是我幻想中的她:一个纯粹的、可爱的、快乐的、羞赧的、温顺又叛逆的她,不掺杂一丝一毫外界的污秽与伤害。
投影仪的高亮光投射在墙上,望着她咪成月牙状的笑眼,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不知道什么时候把投影仪踢歪了,半梦半醒间,我恍惚看见映在窗帘上的她把额前的几缕长发撩到一边,冲我妩媚地一笑,一阵夜风拂过,她的笑脸也跟着起了涟漪。
时光在这一刻徘徊不前,她在人世漂浮的那短暂一生仿佛碎裂成无数张照片,被狂风怒卷回旋,把我也裹挟其中。
一
我知道过不了多久,其实应该早就开始了,那些认识她的、不认识她的、理解她的、误解她的、爱她的、恨她的人都要或公开或私下地去沉痛缅怀她或者得意洋洋地咒骂她,而我这篇凌乱的回忆也不可避免地将要汇聚到这个势不可挡的洪流中。我希望的是,我的这份微小的缅怀尽可能地拾取一点她如流星般划过天空时留给这个世界的那种星屑般珍贵的东西。我不是为了告诉世人什么道理,只是真诚地、迫切地、又不无悲痛和怀着惺惺相惜的心情想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恰好活在这个时代,并能亲眼见证这位影坛顶级巨星的诞生和陨落全过程,是件多么哀伤又幸运的事情。在沈明玉时代之前和之后的所有人,都永远无法直接感受到这位巨星的魅力,说句可能不敬的话,他们就像是一生都未见过阳光的盲人。
多年以后,会有后辈人指着电影里的沈明玉对你说,好羡慕你啊,曾经历过她的时代,我多想早生些年,能和她在同一个时空里呼吸,那会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在华语娱乐圈,沈明玉就是一个时代的日与月,不分昼夜地照亮了整片天空,其他所有明星和她相比都不过是些萤火之光,无法与之争辉。在她独霸影坛的四年间,“沈明玉”这三个字就是巅峰流量的唯一代名词。从大数据上看,在众多明星瓜分流量的娱乐时代,还从没有一个明星的流量占比达到她这种恐怖的垄断地位。
当然,对于一个女演员来说,许多人并不关注也不在意她的演技,而是拿着放大镜去观察她的外貌、生活、家庭和个人历史,并从中寻找赞美或攻讦她的依据。
其实我跟沈明玉算不上很熟悉,总共也不过和她见了三次面。除此以外,我对她并不比熟知她八卦的网友或者她的资深粉丝了解得更多。关于她的负面报道我基本都看了,我其实不想也不屑站出来和那些流言蜚语争辩些什么,因为我把和她见过几次面的印象和我所了解的她当成一种珍贵的情感珍藏在内心深处,不舍得拿出来与人分享。
但后来一想,我原不该如此自私,这对其他像我一样崇敬和热爱沈明玉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于是我决定为了那些和我一样的人建立一间关于沈明玉的文字博物馆,以供大家追忆缅怀。我没有想要拉拢任何一个误解她、谩骂她和明里暗里幸灾乐祸的人,只是想单纯地为同道中人做一点微薄的贡献,可以说这是一项自愿的、无私的、心有戚戚焉的无偿服务。
二
我是一个三流编剧,在这个圈子里,我算是个边缘人士,属于那种既饿不死也始终无法吃饱的人。我的不幸在于我最火的几部作品基本都是作为枪手写的,虽然它们拍成电影后有些票房和口碑大热,但都没有署我的名字。反而我拥有独立署名权的本子大多卖得不太好,后来我把原因总结为:我没那种命。
其实在娱乐圈混饭吃的,红或者不红,机遇很重要,但更多时候要看命。所以当我第一次听到沈明玉这个名字,知道她当时才十六岁时,我以为她命很好,这么年轻就有机会出演电影了,后来才知道是我错了。
第一次见到明玉的时候是个夏天,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她刚过十七岁生日,我们是在一家咖啡店见的面。一同前来的还有她的经纪人常泽——一位三十多岁的沉稳男士,后来我还私下里和他喝过几次酒。那时候明玉主演的处女作电影《慢动作》刚上映,正急于选定她的第二部电影,我是被派来推销自己的剧本的。
实际上当时我这个剧本已经卖给了一家公司,电影正处于立项阶段,各方面都在洽谈中。明玉的团队正好在选剧本,我的本子进入了他们的第二轮筛选,明玉执意要见一见每一个本子的编剧,仔细谈谈其中的人物。
那天我是提前到的,捧着剧本又读了一遍,刚要点支烟,就看到穿着一袭镶花白色公主裙的明玉和一身笔挺西服的常泽一前一后走了进来。
确切地说,明玉是蹦蹦跳跳来到我面前的。当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好可爱的小姑娘!
十七岁带着婴儿肥的明玉正处在后来粉丝们所爱称的“胖玉”阶段:这时候的她还是胖嘟嘟的圆脸,粉嫩嫩的两颊圆鼓鼓的;一双眼睛水汪汪的,一笑起来就弯成了两道月牙儿;眼睛下面是大而饱满的卧蚕;鼻子细而精巧;中长的头发如波浪般垂在脸颊两侧;浑身散发出少女独有的那种明艳动人,让人联想到新鲜水果的果香。
她扑到我面前先是张开嘴给我看了看牙,然后恶作剧般笑嘻嘻地问我:“呐!怎么样?我的牙漂亮吧?我刚矫正过了!”
是的,这就是明玉对我说的第一句话。作为陌生人的我和她只是初次见面,可她却毫无保留地把内心的喜悦分享给我,这是明玉给我的第一印象——一个毫无防备的孩子。
交谈过程是愉快的。明玉的处女作《慢动作》是部对标《蓝色大门》《情书》的纯爱小清新电影,明玉出演的是个纯情可爱少女,谈了一段甜蜜又苦涩的初恋。由于这个角色本身没什么太大的亮点,剧情也有点苍白贫瘠,只有摄影和布光可圈可点,所以票房走势一般,评价也都是差强人意。不过后来明玉倒是凭这个角色拿到了金马奖的最佳新人奖提名,也算是个不错的开始,为以后的金马奖之旅铺了路。《慢动作》后,明玉团队的策划人决定立刻让她转型,于是第二部电影的剧本选的都是些偏成熟和叛逆的少女角色,我的剧本《烧酒少女》正好符合他们的预期。
在简单的自我介绍后,我就给他们讲起了我的本子。虽然定位也是部青春片,但《烧酒少女》里的女主角个性极为鲜明、叛逆、反传统、反父权,甚至言行间还带有一点点微妙的性暗示;她抽烟,也喝酒,人设就如“烧酒”一般辛辣、浓烈,又带着醇香。
我讲完后,明玉笑了一下,眼睛弯成了桥,用音量很小的声音、很有礼貌地对我说:“读了您的剧本,本以为您是位阿姨,没想到是位叔叔。您对少女心境的精准把握和描绘真是令人吃惊。”接着她就谈起了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老实说,我才是结结实实地吃了一回惊。
明玉对角色的感悟和理解远远超出了同龄人的水准,甚至剖析到人物的内心深处,把我都没仔细想到的潜意识层面一一罗列了出来:本来我以为我写的女主角无疑是深深恨着她的父亲,可明玉却说服了我,她说那是一种别样的爱,表面是恨,内核却仍然是某种带着依恋的爱。因为无论怎样,她都无法容忍父亲的缺席,那只会让她更加孤独。毫不夸张地说,明玉把我笔下的人物升华了。
我注意到,在明玉畅谈角色的过程中,青涩的表情里有时会浮现出大人的持重感,并透出一种难以言说的坚定;她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呆萌少女,虽然看上去明明很单纯可爱,却不知为什么总是笼罩着某种阴影,或者说,十七岁的她已然拥有了成人的气质;从她的话语、声音、表情和不向大人献媚的说话方式里,我明显感受到一种超越其新人演员身份的力量蕴藉其中。
总之,与后来业界广为传言和媒体大肆报道的那个任性、乖张、暴躁、傲慢和爱耍大牌的沈明玉不同,我所见到的明玉是个可爱又成熟的孩子,十分讨人喜欢。
我们当场就决定了合作。如果说《慢动作》让沈明玉拿到了进入娱乐圈的入场券,那么《烧酒少女》则是她在辉煌炫目又交织着苦痛折磨的名利场里朝着无上荣光迈出去的第一步。
迄今为止,《烧酒少女》是我署名编剧里的最佳电影,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是当年的大热。这其中明玉的功劳不亚于我,因为这几乎是我俩共同创作出的作品。如果说《烧酒少女》的剧本是我的思绪化作的果实,或者说是我要传达的一种讯息,那么明玉则将剧本里所含的梦想、爱和泪水全部接纳后转化为更为宽广、深邃的东西,并拓展出了崭新的意义。能够赋予剧本新生命和灵魂的人,我认为应称之为艺术家。从未接受过任何表演训练的明玉在十七岁时就凭本能做到了这一点,所以称她为天才艺术家并不为过。我无法想象其他任何一名女演员去饰演“烧酒少女”可以达到同等的效果。从某种程度来说,是明玉成就了我。我和明玉的合作仅此一次,后来我写的作品再也没能超过《烧酒少女》,这就是明证。
《烧酒少女》的成功使沈明玉一下子迈入了一线少女电影演员的行列,并让她拿到了金马奖影后的提名,人们惊讶于一个胖胖萌萌的未成年女孩竟然在大银幕上展现出超越其年龄的成熟与气场、一种带有危险感的魅力和堪称具有冲击性的爆发力。
“早熟”是媒体给刚出道的沈明玉最多的标签,各路八卦记者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深挖她的家庭背景和成长史:从“原生家庭的破裂”“紧张的母女关系”“父亲心中不得宠的女儿”到“抽烟喝酒的不良中学生涯”等等,结合《烧酒少女》的影响,媒体大张旗鼓地给沈明玉营造出了“不良少女”的形象。而这种人设与其他年轻女演员的乖乖女形象大相径庭,带有标新立异的酷炫感,且和她的外表相比有种反差萌,所以明玉的公关团队也认可了这个人设,并在后面推波助澜,热搜的文案都是与之相关。
其实和大众一样,我自己也对明玉的早熟及其背后的原因非常感兴趣,心中有很多疑惑,这些疑惑后来在和她的经纪人常泽的私下接触中陆续得到了答案。
我第一次私下约常泽一起喝酒是《烧酒少女》上映半年以后的事了,那时候他已经给明玉当了一年多的经纪人。提起明玉,他叉起双臂,叹了口气,像下了一番决心似的开始说:“做她的经纪人感觉很复杂,有开心的事,也有痛苦的……”
常泽跟我同岁,在做明玉的经纪人前也跟过几个二三线的明星,但是带小姑娘还是头一次。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时公司分配下来也没想太多,只是为了混口饭吃,硬着头皮上。”他告诉我,由于第一次带未成年的新人,他提前做足了功课,把明玉的个人资料仔细看了一遍,再加上后来明玉和他谈心时自己透露的,基本可以拼凑出明玉从小到大真正的成长史。
沈明玉是上海人,与那些铺天盖地的八卦营销号写的家境贫寒、童年悲惨不同,明玉的家境算得上中产阶级,童年一开始也没有悲惨,反而可以说是被幸福包围的。转折点是在她七岁的时候,那年明玉的父亲在外面的女人给他生了个儿子,在重男轻女的宗族观念和家族压力下,父亲提出了离婚,转而组建了新的家庭。明玉的母亲因此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将家庭破裂的原因归咎到明玉身上,怨恨明玉不是男孩,打她、骂她、虐待她,还经常把她锁在壁橱或浴室里。对母亲来说,明玉就像一个任其出气的沙包。小学时期的明玉确实是不快乐的,朋友很少,放了学也不想回家,因为回去便要独自面对母亲的歇斯底里和折磨。母女之间与其说是母亲照顾女儿,不如说是女儿照顾母亲。明玉九岁的时候就成了一家之主,学会了做饭和做家务,收到父亲给的赡养费后仔细经营两人的吃穿用度,从而养成了她勤俭持家的习惯。家庭的重担压在小小的明玉身上,使她整天闷闷不乐,只有每个月去见父亲一面的时候,明玉才会高兴一点。
明玉对父亲的感情极其复杂:她既恨父亲狠心抛妻弃女,害母亲得了重度抑郁症,只能拿她撒气;同时又深切渴求父亲的爱,怀念小时候还没有那个同父异母的弟弟来瓜分这份父爱的珍贵岁月。明玉在家陪着母亲时可以说是度日如年,每个月只有一天可以见到父亲,每每这个时候明玉都像偷偷约会似的,避着母亲提前精心打扮一番。在父亲面前她总是表现得非常乖巧、懂事、得体,从来不责怪父亲和他的家族,哪怕过年时他们会拒绝明玉的上门拜年。明玉对父亲新家庭的态度也是拿捏得极准,她经常流露出对弟弟的一点点羡慕,但程度把握得刚刚好,从没有越轨到嫉妒的地步。尽管还没见过弟弟,明玉常常会购买或者亲手做点什么小玩意儿让父亲转交给弟弟,希望以此讨得父亲的欢心。她也确实达到了目的,每次见面时父亲都会额外给明玉一些零花钱,有时还会给她买新衣服。
就这样,还是小学生的明玉通过察言观色,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和父亲的关系,并尽可能地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父爱。但随着弟弟的长大,心思细腻敏感的明玉越来越觉得父亲对她的爱此消彼长。
不肯服输的明玉开始苦苦思索自己的出路:不能一味地装可怜,这会招惹父亲的反感;也不能扔下母亲不管,去父亲的新家庭,尽管她一直有所铺垫,让继母对她的印象很好。
后来是父亲的一句话,让明玉找到了新的方向——扮演父亲的小情人。
那是明玉十四岁的时候,出落得亭亭玉立的她穿着父亲新买的米黄色连衣裙,在他面前像花仙子一样转了一圈。父亲声音低沉地说了一句:“你长大了,越来越漂亮了。”明玉敏锐地捕捉到父亲说这句话时的眼神里不仅仅是父亲对女儿的爱,还隐藏了一点点隐秘的情欲,那是一个男人对漂亮的成熟女性近乎原始的野蛮冲动。
聪明的明玉立刻抓住了父亲的这种欲望,并加以利用。她开始扮演起父亲的“情人”角色:像大人一样倾听和分担他工作上的烦恼;跟着父亲出席酒宴,凭着年轻貌美为他“挣面子”,当有人一脸淫笑地问明玉是不是父亲的干女儿时,明玉总会对之暧昧地一笑,不置可否;父亲给明玉买的衣服越来越贵,越来越成熟;到后来,由于她的伶俐乖巧,父亲谈生意时总会带上明玉,她成了父亲的公关利器。
从这件事上,明玉发现可以用自己身上的某种天赋去取悦和操控别人。
明玉从四岁开始学习古典芭蕾舞,一直到十四岁为止,十年间风雨无阻,没有缺过一节课,其认真的态度和热情让她的舞蹈老师印象非常深刻。十四岁那年,明玉拿到了全国少儿芭蕾舞大赛冠军,也就是这一年,她突然和老师说不想跳舞了,她要做一名演员。
之后的两年间,明玉陆续去一些招募小女孩的剧组试过几次镜,都因气质不符等原因被拒,但她从没放弃过,一直在寻找机会。十六岁时明玉翘课来到《淑女》的剧组,那里正在面试小演员。剧里的女一号是当红女星,试镜的小演员是扮演她在剧中的妹妹。当时来试镜的小女孩很多,排了好长的人龙,剧组临时搭了个台子,让每个孩子上台表演一小段剧本里的对白。这段对白只有一分钟,本是姐姐和妹妹的对手戏,试镜的孩子只需说妹妹的台词部分,扮演姐姐的女明星就在台下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