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生物历史》(1) - 文化之美·文明之光 - 曾勋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三十七章《生物历史》(1)

生物古记——早期生物学

辽阔的中华大地蕴藏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从远古时候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他们辨认和品尝各种野生动植物,从中获得了种种经验和知识,并以当时的方式记录了下来。甲骨文象形文字,表明人们对生物世界的思考。《禹贡》等早期古籍,展示了当时华夏大地动植物分布概况。

《庄子》等对食物链的记载,对后来动植物研究有积极影响。

此外,古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反映了早期生物资源保护思想,具有生态学意义。

甲骨文中的动植物知识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使用过的一种文字。这些刻在动物骨骼上的象形文字,有不少反映了三四千年前人们对生物世界的思考。

商代甲骨文中有不少动植物的名称。反映了当时人们已能根据动植物的外形特征,辨认不同种类的动、植物,从而出现最早的动植物分类雏形。

1899年秋,清代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得了疟疾,就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买了一剂中药。王懿荣是金石学家,也是个古董商,他担任的国子监祭酒是当时朝廷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

中药买回来后,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面有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画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

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非大篆也非小篆。

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进行深入研究,王懿荣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2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收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

王懿荣把这些奇怪的图案画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最后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

王懿荣对甲骨的收购,逐渐引起当时学者重视,而古董商人则故意隐瞒甲骨出土地,以垄断货源,从中渔利。王懿荣好友刘鹗等派人到河南多方打探,都以为甲骨来自河南汤阴。

后来,清代末期另一位金石学家罗振玉经过多方查询,终于确定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洹河之滨的小屯村,从而率先正确地判定了甲骨出土处的地理位置。

后来的研究者根据这一线索,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就是现在的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

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所以研究者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

而王懿荣也被称为“中国甲骨文之父”。

据现代学者研究,商朝甲骨文是我国比较成熟的文字,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同时其中还有许多关于动植物的信息。

甲骨文中关于动植物的字形结构很有特点。比如,植物有禾、木两类,甲骨文的草、木不分,有时草、竹也不分,禾,即由木分化而来。

甲骨文中的“禾”字,就像成熟下垂的禾穗,是禾本科作物形象的反映。甲骨文中有许多带禾的字,如黍、稻等。

甲骨文中的“木”字,就是树木的形状,从木的栗字,就形似结满了栗子的树木,其他带木的字还有桑、柳、柏、杏等。

甲骨文中还有4种象形鹿类动物的名称,就是鹿、麝、麋、麞。虽然它们整体形象不同,有的有角,有的没有角;有的角短,有的角长并有分枝;有的腹下有香腺,有的没有。

但这些作为动物名称的象形字,都有一个共同的象形的“鹿”作为它们的基本形制。这里面,实际上包含有将一些性状相近的动物归为一个类群的意思。

鹿是古代狩猎最重要的对象。所以古代人很熟悉鹿的生活习性。甲骨文中有“麓”字,形状就像鹿在树林中间。

鹿喜欢在山林中生活,以鹿所喜爱的树林栖息地表示山麓,正是古人造字的原意,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了解。

在甲骨文中,龙的写法有四足,而且麟文、巨口、长尾,就像鳄鱼的样子。扬子鳄在史籍中称为“鼍”,甲骨文中把“鼍”写得像一张伸展开的鳄鱼皮。鳄鱼有一张血盆大口,巨齿成排,鳞甲坚硬,四足修尾,水陆两栖,鸣声如雷,都与“龙”的特征一致。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龙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

此外,甲骨文中动物类的字还有虫、鱼、鸟、犬、豕、马等。这些文字,同样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

总之,甲骨文中关于动植物的文字知识,表明当时的人们已能根据动植物的外形特征,辨认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从而出现最早的动植物分类雏形。这在我国古代生物学发展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阅读链接]

清代末期金石学家王懿荣对甲骨文刚做出确认时,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形势发生动荡,他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皇室人员为避难离京后,王懿荣彻底失望了。

他对家人说:“吾义不可苟生!”随即写了一首绝命词毅然服毒坠井而死,年方56岁。

王懿荣殉难后,他所收藏的甲骨转归好友刘鹗。刘鹗于1903年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后来,人们在王懿荣的家乡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建纪念馆,以纪念这位“中国甲骨文之父”。

早期动植物地理分布

地球上某一动植物的群落类型在地表的分布,早在很久以前就被人类所逐渐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于长期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大大增加了对华夏各地动植物的了解。

在《禹贡》、《山海经》、《周礼》等早期古典著作中,都蕴藏有丰富的有关动、植物地理分布方面的知识。

据传说,大禹在治水时派一个叫竖亥的人,测量东西间和南北间的距离。

竖亥又名“太章”,是一个步子极大,特别能走的人物。他率领专员,踏遍了中华大地,进行了较精确的测量。他们在测量时,发明了测量土地的步尺,还有量度的基本单位尺、丈、里等。

竖亥从东极到西极大踏步行走,测得2.334575亿步,又从南极到北极大踏步行走,测得2.37575亿步。

大禹根据竖亥测得的结果,又测量了洪水的深度,然后从昆仑山取来息壤,治平洪水。息壤就是草木灰,据说它能自己生长,永不耗减,与水势相抗衡。

大禹又根据山川土壤和植被情况把华夏大地划定“九州”,它们分别是: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九州的土壤和植被情况反映在了《尚书·禹贡》当中。

《禹贡》的出现与我国战国时代的人们为发展生产,而对各地的自然条件进行评价具有密切关系,它记述了九州、山川、土壤、草木、贡赋等情况。其中对兖州、徐州、扬州的土壤和植被情况有很好的记载。

《禹贡》记载:在兖州,土壤是灰棕壤,草本植物生长繁茂,木本植物长得挺拔高耸,土壤肥力中下;徐州的土壤为棕壤,草质藤本植物生长良好,木本植物主要为灌木丛;扬州的土壤是黏质湿土,长着大小各种竹林和茂盛的草本植物,并长有许多高大的乔木。

《禹贡》指出,不同的土壤上所生长的植物是不一样的。由于地域不同、地理条件的差异,草木种类就不一样。所以,种植的粮食作物也应根据具体情况而有所差别。《禹贡》的作者正是通过动植物情况的调查记录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的。

除上述3个州外,《禹贡》还记述了荆州的贡品中包括杶、榦、栝、青茅及各种竹子。杶就是香椿、榦就是柘树、栝是桧树。此外还记述了豫州出产各种纤维植物等。

其实,对于先秦时期动植物的地理分布情况,《山海经》和《周礼》两部著作则有更详细的描述。

《山海经》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经西汉刘向父子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而成。它是一部大约起自东周迄至战国的著作,还有秦汉学者的添加和润色。是作者基于对一些地区情况的了解,加上有关各地的神话、传闻写成的。

全书具有较强的地理观念。

《山海经》中描述的动植物分布情况总体而言是比较粗糙的,描述地域较为笼统,涉及的生物虚实不清。

只有《中山经》比较清晰,这可能与作者是中原人有关。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