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世界上最权威的六大教育法
卡尔·威特教育法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如的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而是全赖他的父母教育有方。
卡尔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就是这样一个痴呆儿,经过父母的精心教育,最后成了一名举世瞩目的神童,这不能不说是教育史上的奇迹。关于这一点,老威特始终强调:天才卡尔是我教育的结果。
老威特的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当孩子智力的光芒刚刚出现时,对他的教育就应该开始了”。在他看来,天才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内心潜藏着的能力发挥到十成。他坚信著名教育家爱尔维修的观点: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把卡尔造就成身体和精神全面发展的人才,让他从小就享受真理的滋味,比任何一个儿童都幸福,是老威特的教育理想。为了实现他的教育理想,老威特制定了严密的教育方案,发明了很多具体的教育方法。
总体来讲,我们可以把老威特的教育思想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卡尔先从母亲开始,催逼会毁灭天才,儿童潜能递减法则,不要让孩子的精力只用于消化,愉快是健康的关键,全面教育以及游戏教育。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卡尔学有所成后,人们开始议论起老威特培养孩子的动机。有人认为他是在用造就学者的目标来教育卡尔的;还有的则更赤裸裸,以为他是想造就一个神童而一鸣惊人。这种观点显然是扭曲了老威特对卡尔的教育目的。老威特从来没有想过要将卡尔的优秀才能在别人面前炫耀,也从来不曾想把卡尔刻意培养成天才。他仅仅是想让孩子的一生都生活在充满情趣的幸福之中,让卡尔在儿童时代就是一个非常健康、精神饱满的活泼少年,让他有健康的身体,丰富的学识和修养,也有优良的道德品质。这是任何一个父母都希望的。只是老威特做得更好而已。
老威特认为,爱好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抒情和非功利性。有人认为,老威特培养孩子绘画、音乐、文学方面的兴趣是为了想在人前炫耀,这是人们对他的极大误解。老威特从来不想把卡尔培养成某一方面的天才,也从来没有把他的才能向别人过分地显露过。
老威特说:“我只是想让卡尔能够成为一个接受完美的人,只是想让他的一生在充满情趣和幸福之中度过,仅此而已。”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期望——完美,相信也是所有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如果您也已为人父母,那么快行动起来吧,努力把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让他的一生都充满快乐幸福。
为了让卡尔全方位的发展,老威特不仅教给他很多“有用”的东西,也教给他很多在别人看来无用的东西。
比如老威特教会卡尔认识了池塘水中的倒影、阳光下的阴影,他还会很有兴趣地注视自己的手的影子,小手一翻一翻的,非常有乐趣。
这些可以帮助卡尔扩大视野,扩展联想的范围,形成更多的情感。因为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
老威特对卡尔爱好的培养都经过了精心的安排,首先从住宅开始做起。老威特在住宅的房间中,决不放置任何没有情趣和不相协调的东西:墙上贴着使人心情舒畅的墙纸,并且在上面挂上经过精心挑选的有边框的画;还尽力在室内摆设很有情趣的器具,决不摆设任何不合身份的东西。
如果有人赠送的礼物和家具的陈设不相协调,老威特决不会摆出来。在衣着上,全家人都极为讲究,并不是一定朴素和雅致。不仅是老威特自己,他也要求家人衣帽整齐,打扮得干净利索。
老威特在住宅的周围修上了雅致的花坛,栽上那些各色各样从春到秋常开不败的花卉。他从来不会种植那些没有情趣和不协调的花卉。
另外,老威特还培养卡尔的文学爱好。老威特从小就给他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到他能够自己阅读之时,老威特把一些好的文学作品推荐给他。很小的时候,卡尔就成了一个了不起的文学通,他几乎能背下所有的名诗,像荷马、维吉尔这样伟大诗人的作品,他都非常喜爱,并且很早就会写诗。
让孩子理性思考
威特父亲的教育方法是严格的,然而并不专制。所谓专制,是指强迫孩子盲从。威特的父亲反对专制,他不论在教育方法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注重讲道理。
他认为教育之重要就在于不蒙蔽孩子的理性,不损坏孩子的判断力。所以他在批评孩子时,与那些不分青红皂白就斥责孩子的父母不一样,威特的父亲则努力弄清事实,避免错误地批评孩子。在斥责或禁止他做某事时,总是一一说明原因,使孩子先在思想上弄通。绝不使孩子在挨了批评后仍不知道为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再没有比父母弄错了事实而错误地批评孩子更糟糕的了。退一步讲,即使父母的斥责和阻止是正确的,如果不让孩子知道其中的原因,那也是不好的。
老威特说,一旦孩子失去正常的判断力,那么他一生就不能正确地判断事物的正误好坏了。他在书中写道:
如果卡尔对他人说了些鲁莽的话,我并不马上斥责他,而是先立即给对方道歉:“我家卡尔是在乡下长大的,所以才说出这样的话来,请您不要介意。”这时卡尔就已省悟到自己可能说了不合适的话,过后他一定会询问个中原因。等他问我时,我才向他说明:“刚才说的那些话从道理上来讲也没什么不对,而且我也是那样认为的。但是在别人面前那样说就不好了。难道你没有发现,当你说了之后,n君的脸都怔得发红了!人家只是因为喜欢你,又碍着爸爸的面子,所以才没有作声。但他一定很生气,后来n君之所以一直沉默不语,就是因为你说了那种话。”我这样对卡尔讲明道理,也不会伤害他的判断力。
为了让父母真正全面地理解这种教育方法的好处,老威特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论述:
假设在我向卡尔提出批评以后,他继续反问:“可是我说的是真的呀。”这时我就会进一步开导他:“是的,你说的是真的。但是n君很可能想:‘我有我的想法,你那么小的孩子知道什么。’再说即使你说的话是真的,你也没有必要非将它说出来不可。因为那已经是人人皆知的事,你没有发现别的人都是沉默不语吗?如果你认为那事只有你才知道,那你就太傻了。再打个比方,大人指责孩子的缺点本来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许多缺点,说出来也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即使这样,人们对你的缺点不是都装着不知道吗?如果你以为人们都不知道你的缺点,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人们已知道你的错误但都沉默不语,这是因为考虑你的面子,为了不使你丢脸而已。这样你就明白了人们对你的好意了吧。而你在发现别人的缺点以后应该怎么做呢?也应当这样。圣书上不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吗?道理就是这样。所以在人面前,揭别人的短是很不好的。”
听了上面的开导后,孩子由于年幼肯定还是感到困惑,因为他们的心理还不像成年人那样复杂,而且这种处世方法很可能被视为不诚实或过早地世故。但老威特觉得父母这样做有他的道理,且听他是怎样对卡尔做出解释的:“不,不能说谎。说谎就成了说谎的人,伪君子。你没有必要说谎,只要沉默就可以了。如果所有的人都互相挑剔别人的毛病和过错,并在别人面前宣扬,那么世界不就成了光是吵架的世界了吗?那我们也就不能安心地工作和生活了。”
老威特的教育方法就是这样的合乎人情。由于他的教育是合情合理的,绝不专制,所以没有蒙蔽孩子的理性,伤害孩子的判断力。当然老威特的这种“成人化”的教育,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效,还得益于他对卡尔的语言潜能开发。由于卡尔语汇丰富,通达词义,所以一点就透。
世间的一般孩子,由于语汇的限制,父母往往在实施这种合理的教育时就会碰钉子。因此,我们经常发现父母见到孩子在这种场合的表现后,就会当面训斥,有的还拳脚相加,还怪罪自己的孩子不懂礼貌,但就是不检查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为了使孩子更加明辨事理,必须尽早教给孩子以丰富的语言知识。
在襁褓中进行体能教育
人们见到卡尔时常说:“这孩子体格太好,不像个天才。”因为他们仍在坚持“才子多病”的旧观念。然而,这是毫无根据的。有句谚语“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这才是有根据的。的确,有的天才体弱多病,但这种看法是不对的。那些病弱的天才如果健康,一定会是更加伟大的天才。而且身体健康的天才人物也并不少,如:韦伯斯特、布莱恩特、亨利·比卡、威特芬、珍妮·林德、阿德里娜·巴奇、萨拉·木哈忒、朱里亚·乌德·浩、约翰·卫斯里、路易斯、阿尔科克等。这些人不仅身体健康,而且体格魁梧很有力气。
威特父亲的教育理念,是要造就身体和精神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他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尽管他在书中没有着重写体育,但是威特在儿童时代就是一个非常健康、精神饱满的活泼少年,并且一生都是健康的。从这一点来看,他对卡尔的体育锻炼还是有一套办法的。
卡尔的健康一再使人们惊异,这是因为老威特从婴儿期就对他进行体能训练。
天气晴朗时,老威特和妻子把卡尔带到田野里,让他眺望绿色的原野。并且,老威特非常注意让卡尔的身体能自由自在地活动,不把他包起来,以免妨碍他手脚自由活动。也不给他围围巾,把嘴和脸弄歪。天气好时经常让他在屋外睡觉,以便接受阳光沐浴,呼吸新鲜空气。当他在屋内睡觉时,在洁白的床上铺上鸭绒褥,便于他的手足自由活动。因为这种活动就是婴儿的运动。所以婴儿睡觉时,绝不能像布娃娃那样把他裹得紧紧的。因为一个健康的人需要的是自由而不是束缚,哪怕这种束缚看起来很舒适。
卡尔6周时,长得很大,像4个月的孩子。这是威特夫妇让他经常呼吸新鲜空气,进行运动的结果。这里所说的运动是从他两三周时开始,比如让他光滑的木棍上作悬垂运动。生物学的理论说:“个体发育是整体发育的短暂重复。”所以婴儿是可以像猿猴那样在木棍上作悬垂运动的。当然,这不可以勉强地做。还有一种训练是让孩子抓住父母的手指,由于婴儿与生俱来的“把握反射”,他就像吊单杠一样用力拉起自己的上身。等到两个月大反射消失时,他的胳膊已经练得相当有力,这可以为提前进行爬行训练创造了条件。
老威特还培养孩子喜欢洗澡的天性。如果水温过高或过低,孩子就不愿洗澡,所以,他一开始就注意调节水的温度。他和妻子每天都给卡尔洗澡、按摩手脚,这样既能发展他的触觉,又能促进血液循环和肢体的灵活。从卡尔一岁时起,老威特就教他洗脸、洗手和刷牙,一天要洗几次,早起和晚上睡觉之前都要刷牙。卡尔吃完食物后,也让他刷牙,并且从小时起就教他用手绢擦鼻涕。
老威特把卡尔是否能自由自在的活动看得非常重要,有一次甚至为此还大发脾气。有一次,老威特和妻子去教堂做弥撒。家中只有女佣和卡尔。女佣是个非常善良的女人,她总是很细心地照顾卡尔。可是,当老威特和妻子回到家看到卡尔的情形时,发现卡尔被严严实实地裹在被子里,满脸通红,“哇哇”大哭着。于是,老威特不顾她们的阻拦,揭开了包裹在卡尔身上的被褥,仍然让他在床上自由自在地活动,只是又在壁炉里多加了一些柴火。这时,卡尔不再哭了,他显得非常高兴,非常满意。
愉快是健康的关键。老威特首先把卡尔周围的环境布置好。周围的气氛阴郁,孩子必然会消化不良,身体不健康。因此,孩子居住的房间从最初起就应是令人心情愉快的。
这样,经过营养和体能两方面的精心培育,威特从出生时体弱多病的婴儿长成了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
充分挖掘儿童潜能
关于这一点,老威特有他自己的解释,他说,如果一棵树正常状态生长,它能够长30米高,那么这棵树就具有可以长到30米高的可能性。同样,一个孩子要是在理想的状态下成长,可以成长为一个智商高达100分的人,因此我们就认为这个孩子具有100分的高智商。具有这种智商的人就是天才,而这种天赋是人人内心都潜藏着的,因此只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教育就可以让他成为天才。
充分发挥儿童的潜能是卡尔·威特教育法的目的,这也是老威特的教育理想。他认为世上天才不多的原因就是没有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教育以至于孩子的潜在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如果能尽早地挖掘诱导孩子发挥出这种潜能,这样就能培养出伟大的天才了。
儿童虽然具备潜在能力,但这种潜在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则在变化。在老威特看来,儿童潜能是递减的,比如说生来具备100度潜能力的儿童,如果从一生下来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一个具备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那也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成人。这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的能力实现就越少。这就是为后人熟知的著名的儿童潜能递减法则。
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某种智力发展的这个最佳期非常关键,它对人一生的智力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千万不要错过。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最佳期。
老威特指出,任何动物的潜能都有各自的发达期,而且这种发达期是固定不变的。倘若不让其在发达期得到发展,那么以后也很难发展了。
儿童潜能递减法则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所以教育孩子的第一要旨就要是杜绝这种递减。而且由于这种递减是因为未能给孩子发展其潜在能力的机会致使枯死所造成的。因此,教育孩子的最重要之处就在于要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发展其能力的机会,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尽早发挥其能力。
儿童心理学指出,儿童的最佳发展时机是在婴幼儿期,即从生下来起到3岁之前。我们说,这个时期是天才核裂变的时期。
蒙台梭利教育法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等,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她的传记被列入12位“帮助世界的人们”传记丛书之一。英国教育家赞誉她为“20世纪赢得世界公认的推进科学和人类进步的最伟大科学家之一”。在日益重视素质教育的中国,以她的思想为基础创立的蒙台梭利婴幼儿早期教育班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青睐。
蒙台梭利的幼儿早期教育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0岁开始的早期教育,是人的智能开发和训练的最佳时期。孩子年龄越小,智力发展的可能性越大。如果剥夺了孩子这一最佳时期受教育的权利,对孩子的发展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如果完全剥夺孩子这一早期教育的权利,孩子的智能将被无情地埋没。
第二,对孩子各种感觉训练和智力潜能的开发,有着(0~6岁)年龄段的关键期和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