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经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 犹太人教子枕边书大全集 - 宿春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十三卷经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跟哈默一起冒险无限风光在险峰,要获得高额的利润,就必须有勇气冒巨大的风险。

美籍犹太商人、世界石油大鳄哈默最大的一次成功在利比亚。20世纪60年代末,早已功成名就的哈默此时已年近花甲,却到利比亚把赌注押在两块油井租地上,投入巨资后滴油未见。他的计划被董事会中的绝大多数人称为“哈默的傻事”。顶着巨大的压力,哈默坚持把险冒到了底。无论是哈默本人,还是西方石油公司的35名股东及3万名职员,一提到此事,都会惊叹不已。对于一个像西方石油公司那样的一个大集团,从来没有碰到过类似利比亚的事情,这类事情也许是千年不遇的。

在意大利占领利比亚期间,独裁者墨索里尼为了寻找石油,在利比亚花了大概1000万美元,结果却一无所获。壳牌石油公司大约花了5000多万美元,但打出来的井都没有任何商业价值。埃索石油公司在花费了几百万收效不大的费用之后,在准备撤退的时候,却在最后一口井里打出油来。西方石油公司到达利比亚的时候,正值利比亚政府准备进行第二轮出让租借地的谈判,出租地区大部分都是原先一些大公司放弃了的利比亚租借地,其中包括若干孔“干井”的土地和许多块与产油区相邻的沙漠地。根据利比亚法律,石油公司应尽快开发他们的租借地,如开采不到石油,就必须把租借地还给利比亚政府一部分,共有来自九个国家的四十多家公司参加了这次投标。

尽管哈默和利比亚国王私人关系良好,充满了信心,但前途未卜。因为,他不仅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而且同那些石油巨头们相比竞争实力悬殊太大,真可谓小巫见大巫。但哈默深信决定成败的关键不仅仅取决于这些。

哈默的董事们都坐飞机赶了来,他们共在四块租借地中投了标。哈默的投标方式不同一般,投标书采用羊皮证件的形式,卷成一卷后用代表利比亚国旗颜色的黑、绿、红三色缎带扎束。在投标书的正文中,哈默还加了一条别家公司从未提及的:他愿意从尚未扣税的毛利中拿出5%来供利比亚发展农业用。此外,还允诺他的公司将在国王和王后的诞生地库夫拉附近的沙漠绿洲中寻找水源。另外,一旦中标,他们还将进行一项可行性研究,就是一旦在利比亚开采出水源,他们将出资同利比亚政府联合兴建一座制氨厂。

最终,哈默终于得到了两块租借地。让那些强大的对手大吃一惊的是:这两块租借地都是其他公司耗巨资后一无所获而放弃的。正如他们所想的那样,这两块租借地不久就成为哈默烦恼的源泉。他们钻出的前三口井都是滴油不见的干井,有500万美元打了水漂,包括打井费近300万美元,另外还有用于地震探测和向利比亚政府的官员缴纳的不可告人的贿赂金共200万美元。于是,董事会里开始有许多人把哈默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叫做“哈默的傻事”,甚至连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哈默的知己——里德也失去了信心。

但是哈默凭着自己的直觉顽强地坚持下来。就在创业者和股东之间发生意见分歧的几周时间里,第一口油井出油了,随之而来的是,另外八口油井也出油了,而且是超乎寻常的高级原油。更为重要的是,这块油田位于苏伊士运河以西,运输非常方便,大大节约了保管费和运输费。与此同时,在另一块租借地上,工人们钻出了一口日产703万桶自动喷油的珊瑚油藏井,这是直到那时利比亚最大的一口井。紧接着,哈默又投资1.5亿美元修建了一条日输油量在100万桶的输油管道,而当时西方石油公司的资产净值只有区区4800万美元,不到最近一次投资的1/3,足见哈默的魄力与胆识。随着实力的增长,哈默又大胆地吞并了好几家大公司。这样,西方石油公司一跃而成为世界石油行业的第八个巨头。哈默一系列事业的成功,完全归功于他的魄力和胆识,他不愧为一个犹太大冒险家。

成功的犹太人往往都像哈默一样,具有大胆的创新精神。他们重视传统却不拘泥于传统,而是审时度势,敢于打破最正统的和因循守旧的宗教束缚,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一切新事物。他们所具有的冒险传统和实业精神,引导他们进入一片独创性的、边缘性的和全新的生存领域。漂泊不居的生活迫使犹太人不断冒险,久而久之,冒险就成为犹太人的习惯。犹太儿童无论是学习《圣经》的教诲,还是经商的技巧,拉比都会让他们勇于尝试、敢于冒险。

与风险“亲密接触”

当机会来临时,不敢冒险的人永远是平庸之辈。(《塔木德》)

要想做成任何一件事都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当失败的可能性大时,却偏要去做,那自然就成了冒险。问题是,许多事很难分清成败可能性的大小,那么这时候也是冒险。而商战的法则是冒险越大,赚钱越多。当机会来临时,不敢冒险的人,永远是平庸之人。而犹太商人大多具有乐观的风险意识,并常能发大财。

犹太人相信“风险越大,回报越大”,“财富是风险的尾巴”,跟着风险走,随着风险摸,就会发现财富。

确实,犹太商人长期以来不仅是在做生意,而且也是在“管理风险”,就是他的生存本身也需要有很强的“风险管理”意识。所以在每次“山雨欲来风满楼”时,他们都能准确把握“山雨”的来势和大小。这种事关生存的大技巧一旦形成,用到生意场上去就游刃有余了。有不少时候,犹太商人正是靠准确地把握这种“风险”之机而得以发迹。

公元1600年前后,摩根家族的祖先从英国迁移到美洲来,到约瑟夫·摩根的时候,他卖掉了在马萨诸塞州的农场,到哈特福定居下来。

约瑟夫最初以经营一家小咖啡店为生,同时还卖些旅行用的篮子。这样苦心经营了一些时日,逐渐赚了些钱,就盖了一座很气派的大旅馆,还买了运河的股票,成为汽船业和地方铁路的股东。

1835年,约瑟夫投资参加了一家叫做“伊特纳火灾”的小型保险公司。所谓投资,也不要现金,出资者的信用就是一种资本,只要在股东名册上签上姓名即可。投资者在期票上署名后,就能收取投保者交纳的手续费。只要不发生火灾,这无本生意就稳赚不赔。

然而不久,纽约发生了一场大火灾。投资者聚集在约瑟夫的旅馆里,一个个面色苍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很显然,不少投资者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件。他们惊慌失措,愿意自动放弃自己的股份。

约瑟夫便把他们的股份统统买下。他说:“为了付清保险费用。我愿意把这旅馆卖了,不过得有个条件,以后必须大幅度提高手续费。”

这真是一场赌博,成败与否,全在此一举。

另有一位朋友也想和约瑟夫一起冒这个险。于是,两人凑了10万美元,派代理人去纽约处理赔偿事项,结果,代理人从纽约回来的时候带回了大笔的现款。这些现款是新投保的客户,出了比原先高一倍的手续费。与此同时,“信用可靠的伊特纳火灾保险”已经在纽约名声大振。这次火灾后,约瑟夫净赚了15万美元。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能够把握住关键时刻,通常可以把危机转化为赚大钱的机会。冒险是上帝对勇士的最高嘉奖。不敢冒险的人就没有福气接受上帝恩赐给人的财富。

犹太人是天生的冒险家。

犹太大亨们个个都经历过各种各样的风险,他们在风险的惊涛骇浪中自由地活动,做了一场又一场风险的游戏。

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做大,所面临的风险是长期的、巨大的和复杂的。企业由小到大的过程,是斗智斗勇的过程,是风险与机会共存的过程,随时都有可能触礁沉船。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风险,如财务风险、人事风险、决策风险、政策风险、创新风险等。要想成功,就要有“与风险亲密接触”的勇气。不冒风险,则与成功永远无缘。风险总是与机遇、利益相伴,如影随形。如果一个商人整天只是想着要发财,要成功,要赚大钱,但是往往却因为怕担风险,对未来心存胆怯而裹足不前,那么他就很可能与成功失之交臂,只有事后叹息、后悔的份了。

一位很成功的企业家邱德根曾经这样说过:“我不信命运,我从风浪中拼出来,建立了自己的事业,即使到最后一刻也不会放弃,我的许多生意都是在风险中度过的。”

中国人喜欢求同的思维方式亦是源远流长,可上溯至孔夫子的“中庸思想”。具体而言,就是表现为不敢为天下先,正如俗语说的“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所以一般来讲,中国少有变革,“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不得善终。

其实很多事在未真正完成之前,都是具有风险性的,常常会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时候,也常常会有看似平静,但内部暗藏危机的时候。商业场上更是如此。但是一旦你勇于去开始,敢于去克服那些困难,那么在最后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那些看似难以捉摸的风险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财富!

在逆境中发财

请主降下磨难,考验我对主的信仰;请主降下苦痛,把我和普通人区分;请主给我以逆境,让我成功。(《塔木德》)

我们每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以前,就被注定了要背负起经历各种困难折磨的命运。既然是前生注定,今生的苦乐就是难以避免的。做生意顺利的时候,财源滚滚而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旦遇上风险逆境时,就要过一段节衣缩食的日子。不够坚强的人在逆境来临时,就会匆匆结束这次旅行,提前承认自己的失败;而足够坚强的人却深深懂得,我们就是为经历这些逆境而来的。

灰心丧气、失望抱怨是最常见的一种态度,这也是人们最正常的一种反应;一蹶不振、就此撒手、沉沦颓废也是一种态度。很多人就这样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了;忍耐、等待又是一种态度,他们坚信事物是变化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不准哪一天时来运转,就可以东山再起了;还有一种态度,把逆境视若寻常事,任凭你风吹浪打,我依然如闲庭信步,不为所动,这种人已经彻悟了人生,拥有了大智慧。

有人把逆境看作是一种人生挑战,在外在的压力之下,他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自己的潜力有了新的发现,自身的价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还有一些人好像就是为逆境而生的,一帆风顺的时候,他也许会昏昏欲睡,而一遇逆境,有了压力,他反而精神抖擞,变成了一个新人。

面对逆境,能坦然面对的当推犹太商人。他们能在危险来临时,仍泰然自若地做生意,甚至把逆境看成是做生意的最好时机。

在两千多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中,犹太人一直处在逆境之中。在这漫长的日子里,他们学会了忍耐和等待,学会了低调处事做人,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发展的智慧。

把这种智慧运用到商业操作中,就形成了犹太商人在逆境中发财的生意经。

犹太实业家路德维希·蒙德学生时代曾在海德堡大学发现了一种从废碱中提炼硫磺的方法。后来他移居英国,将这一方法带到英国,几经周折,才找到一家愿意同他合作开发的公司。结果证明他的这个专利是有经济价值的。蒙德由此萌发了自己开办化工企业的念头。

随后他买下了一种利用氨水的作用使盐转化为碳酸氢钠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他参与发明的,当时还不很成熟。蒙德在柴郡的温宁顿买下一块地,建造厂房。同时,他继续实验,以完善这种方法。实验失败之后,蒙德干脆住进了实验室,昼夜不停地工作。经过反复而复杂的实验,他终于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

1874年厂房建成,起初生产情况并不理想,成本居高不下,连续几年企业完全亏损。犹太人在逆境中的坚韧性格帮助了蒙德,他不气馁,终于在建厂6年后的1880年取得了重大突破,产量增加了3倍,成本也降了下来,产品由原先每吨亏损5英镑,变为获利1英镑。

后来,蒙德建立的这家企业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生产碱的化工企业。

没有在逆境中坚持不懈、默默奋斗的品格,蒙德也就不会取得后来的非凡成就。

日本水泥大王、浅野水泥公司的创建者浅野总一郎,他23岁时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失魂落魄地从故乡富士山走到东京来。因身无分文,又找不到工作,他一段时间每天都处在半饥饿状态之中。正当他走投无路时,东京的炎热天气启发了他。“干脆卖水算了。”他灵机一动,便在路旁摆起了卖水的摊子,生财工具大部分都是捡来的。“来,来,来,清凉的甜水,每杯1分钱。”浅野大声叫喊。果然,水里加一点糖就变成钱了。头一天所卖的钱共有6角7分。简单的卖水生意使这位吃尽千辛万苦的青年不必再挨饿了。

浅野后来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无用的东西,任何东西都是可以利用的,只要有利可图,就赶紧去做。”浅野卖了两年水,25岁时已赚了一笔为数不少的钱,于是开始经营煤炭零售店。30岁时,当时的横滨市长听说浅野很会使人们看似无用的东西产生价值,就召见他说:“你是以很会利用废物闻名的,那么人的排泄物你也有办法利用吗?”浅野说:“收集一两家的粪便不会赚钱,但是收集数千人的大小便就会赚钱。”市长问:“怎么样收集呢?”浅野说:“盖个公共厕所,我做给你看,好不好?”这样,浅野就在横滨市设置63处日本最初的公共厕所,因而他就成了日本公共厕所的始祖。

厕所盖好之后,浅野把汲粪便的权利以每年4000日元的代价卖给别人,两年后设立一家日本最初的人造肥料公司。也许你会感到震惊,设立日本最大的水泥公司——浅野水泥公司的资金,是从这些公共厕所的粪便上赚来的!

浅野日后成为了大企业家,就是由于他对任何事都能够好好地加以利用。也就是说,人的困境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反而能给予他一个转机,使他涌起无比的勇气,使他更加聪明,更加能勇往直前。因此对人生厄运不该恐惧,应感谢才是。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东西,赚一切可以赚的钱,这是商人的精明之处。

盖尔·博登也是一个善于在逆境中发财的人,正是这一点,使他有了辉煌的成功。

早年,博登埋头于发明创造。他先是发明了脱水肉饼干,但却未给他带来多少好处,相反,却使他在经济上陷入窘境。

有了第一次失败的教训,博登未被击倒。又经过两年反反复复的试验,他终于又制成了一种新产品——炼乳,并决定把它推向市场。

博登的第一步是要寻找专利保护。博登发明的炼乳,是一种纯净、新鲜的牛奶,牛奶中的大部分水分在低温中利用真空抽掉。但是,博登为他的制造方式寻求专利权时,得到的答复是产品缺乏新意,并且,专利局官员告诉他,在已批准的专利申请存档中已经有数十种“脱水乳”的专利权,其中包括一种“以任何已知方法脱水”。博登并不甘心,又一次提出申请。但他的第二次申请又再度被驳回,因为专利官员判定“真空脱水”并非必要的过程。第三次申请仍被拒绝,理由是博登未能证明“从母牛身上挤出的新鲜牛奶在露天地方脱水”与他的制作方式的目的不一致。

三次申请,三次被驳回,并未把博登击倒。他对专利权仍然穷追不舍,因为他坚信他的创造。他的第四次申请终于被批准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