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金钱:世俗的上帝 - 犹太人教子枕边书大全集 - 宿春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十二卷金钱:世俗的上帝

金钱是现实的上帝

金钱给人间以光明,金钱给众生以温暖。金钱让说坏话的人舌头发硬,金钱让举起屠刀的人呆立发愣。金钱给神购买了礼物,敲开了神那紧闭的门。(《塔木德》)

钱对犹太人来说,绝不仅止于财富的意义。钱居于生死之间,居于他们生活的中心地位,是他们事业成功的标志。这样的钱必定已具有某种“神圣性”。钱本来就是为应付那些最好不要发生的事件而准备的,钱的存在意味着这些事可以避免发生。所以赚钱、攒钱并不是为了满足直接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对安全的需要!至今在犹太人家庭中还有一种习惯,留给子女的财产至少不应该比自己继承到的财产少。这种心愿代表着犹太人对后辈的祝福。犹太人的长期流散,使他们不可能鄙视金钱。因为每当形势紧张,他们重新踏上出走之路时,钱是最便于他们携带的东西,也是他们保证自己旅途中生存的最重要物品。

犹太人的宗教异端身份,也使他们不可能鄙视金钱。因为钱没有气味没有色彩,是犹太人在同其他宗教教徒打交道时惟一不具异端色彩的东西。

犹太人的寄居地位,也使他们不可能鄙视钱。因为他们原来就是用钱才买下了在一个国家中生存的权利。犹太人缴纳的人头税和其他特别税,名堂之多、税额之重,也是绝无仅有的。“犹太人若非自己在财政方面的效用,早就被消灭殆尽了。”这是犹太人与非犹太人之间为数不多的共识之一。

犹太人在历史上数次惨遭灭国之祸,他们被迫流亡世界各个国家。犹太人要想在当地生存就必须要缴纳各种高额的税金和说不清楚的捐税,甚至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制于他们所纳的捐税。信奉同一宗教的人一起祈祷要纳税,结婚要纳税,生孩子要纳税,连给死者举行葬礼也要纳税。假如他们少缴了什么税金,立即就会遭到驱逐和屠杀。

犹太人的四散分布,也使他们不可能鄙视钱。因为钱是他们相互之间彼此救济的最方便的形式。

犹太人的长期经商传统,也使他们不可能鄙视钱。因为尽管钱在别人那里只是媒介和手段,但在商人那里,钱永远是每次商业活动的最终争取目标,也是其成败的最终标准。

犹太人对金钱几乎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在两千多年的流浪历史中,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也没有自己的国家。他们只能在异国他乡寄居生存。他们惟一能掌握的便是通过商业经营而赚来的钱。金钱在这个世界上无疑成了万能的上帝。它不但给犹太人生存的机会,而且能为犹太人争得权利和地位。

他们流浪到各地,可以说没有权利、没有地位、没有尊严,但是他们有钱。有了钱,他们就获得了统治者眼里的价值,也就获得了自己生存的条件。只有金钱可以给他们提供一点保护,让他们感觉到安全。当他们遭到各地统治者驱逐的时候,金钱就可以换取别人的收留和保护;当当地人发起反犹暴乱的时候,他们就可以用金钱贿赂而求得一条生路;他们外出做生意的时候遭到土匪的抢劫,钱可以赎回他们的性命。钱是犹太人必不可少的东西。金钱对于犹太人来说,是他们能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上帝”,是可以永远保护自己,让自己平安的“上帝”。金钱,让世间的权势们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让犹太人真正地能够站立起来,重新获得世人对他们的尊敬。

一位银行家的儿子获得博士学位后,改信了基督教。这件事深深地伤了这位犹太教徒的心,尽管两个孙子经常来看他,他仍然闷闷不乐。

一天,银行家看到两个孙子在玩纸牌,便问他们在玩什么游戏。

“我们在玩银行家的钱。”孙子不假思索地说。

老头一听,喜形于色:“孙子身上仍然是我的血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了自己的发展,有些犹太人改信了基督教,但是犹太人喜欢金钱、崇尚金钱的习惯却是丝毫也没有改变。

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金钱在社会中的作用是不可以低估的。犹太人这样说:“富亲戚是近亲戚,穷亲戚是远亲戚。”犹太人的历史一再地验证了这个事实。当他们没有金钱的时候,就处于社会的底层,人们都看不起他们,说他们是“犹太鬼”,他们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凌辱和压迫。而等到他们有了钱,就可以和贵族平起平坐,让人们对他们钦慕和妒忌不已。

犹太人终于认识到了:在社会中,没有钱的人注定是可怜的人,而要获得尊严和尊敬就必须有钱。

在驻日本的联合国某司令部里,犹太士兵总是无端地受到多方的歧视,根本没有尊严可谈。犹太士兵只要走过,白人士兵必然要满怀憎恨而轻蔑地骂一声“犹太鬼”,任何人都可以随便地挖苦犹太士兵一番,而犹太士兵虽然恼火却无可奈何。

有个叫威尔逊的犹太人,由于他的军衔低微,因此更是受尽了白人士兵和高级军官们的歧视。大家都看不起他,背地里经常议论他,他也饱尝了人们对他的各种侮辱。但是他拥有犹太人智慧的头脑。一开始他口袋里也没有钱,他就省吃俭用,积攒一小笔钱,然后他就把这笔钱借贷出去。在白人士兵里花钱大手大脚的现象很普遍,他们总是等不到发薪水的时候,就囊中羞涩了。他们看到威尔逊有钱,就迫不及待地向他借。

威尔逊就借钱给他们,同时还要求他们在一个月内还清,且附带高额的利息,但是那些士兵们早就管不了那么多了。威尔逊收到这些利息之后总是继续攒起来再借贷给那些士兵们。对于没有钱可还的人,威尔逊就让他们把他们自己的一些值钱的东西做抵押,然后再高价卖出去。这样,过了不多久,威尔逊就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他还买了两部车和别墅,他变成了士兵里面的“大款”。这些待遇即使是高级军官也未必可以享受得到。那些经常过山穷水尽、灰头土脸日子的白人士兵,对威尔逊趾高气扬的样子再也没有了。他们对威尔逊惊羡不已。

威尔逊用自己的富有为自己赢得了尊严。

犹太人认为金钱是上帝给的礼物,是上帝给人以美好人生的祝福。他们对金钱的热爱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生存的需要,而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更是美好人生的必需的手段和工具。

简言之,金钱成为犹太人现实的上帝。

下面来看看金钱这位现实的上帝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救赎犹太人的。

由于历史和宗教的原因,犹太人的命运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遭受异族排挤时,在面临反犹分子的血腥杀戮时,他们不止一次地“请”出了“钱”——这位现实的上帝。这时,我们或许能明白犹太商人不惜一切赚钱的真正原因了。对他们来说,赚钱就是为了生存。

在历史上,金钱曾多次充当了犹太人的“保护神”。17世纪的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当时,荷兰已经一方面摆脱了西班牙的军事政治统治,另一方面摆脱了宗教的干涉和纷争。工商业尤其是商业发展很快,它的资本总额比当时欧洲其他所有国家的资本总额还要多。

1654年9月,一艘名为“五月花”的航船由巴西抵达荷属北美殖民地的一个小行政区——新阿姆斯特丹。这里属于荷兰西印度公司的前哨阵地。

“五月花”为北美带来了第一个犹太人团体——23个祖籍为荷兰的犹太人,他们是为了逃避异端审判而来到新阿姆斯特丹的。但当他们筋疲力尽地抵达这里时,出于宗教偏见,当地的行政长官彼得·施托伊弗桑特却不允许他们留在当地,而是要他们继续向前航行,并呈请荷兰西印度公司批准驱逐这些犹太人。

但是,施托伊弗桑特没有想到,当时的荷兰已不是中世纪的荷兰,犹太人也不是毫无权力和任人宰割的。这些新来的犹太人一方面据理力争,一方面设法与荷兰西印度公司中的犹太股东取得了联系。在犹太股东,也就是施托伊弗桑特的“雇主”的有力干预下(荷兰西印度公司对犹太股东的依赖远甚于对施托伊弗桑特的依赖),这个小行政区的行政长官不得不收回成令,准许犹太人留下,但保留了一个条例:犹太人中的穷人不得给行政区或公司增加负担,应由他们自己设法救济。这个条件对犹太人来说毫无意义,因为自大流散以来,犹太人就没有向基督教会乞讨过。他们有足够的能力照顾好自己。这些犹太人就此定居下来,并且建立了北美洲第一个犹太社团。以后,这里发展成了北美洲最大的犹太居住区。

就这样,犹太人用金钱铸造了一根魔杖。然而,这根魔杖的无上法力又指向何处呢?钱对于犹太人来说,绝不仅是财富的象征。在他们看来,金钱保证了生存,指挥了政治,推进了慈善。

众所周知,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反作用于经济。精明的犹太商人早已参透了金钱与权力之间的玄妙。他们以金钱为饵,换来了政治上的发言权,又倚靠着政治资本,在商场上肆意驰骋。

“国会山之王”是美国政治活动家保罗·芬德利在其所著的《美国亲以色列势力内幕》一书第一章的标题,也是他对美国犹太人院外活动组织“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简称美以委员会)的称呼,从这一称呼,我们不难看出美国犹太人对美国政府的最高决策层的决定性影响。用该书中的话来说:“美以委员会实际上已有效地控制了国会所有的中东政策行动,这绝非夸大之词。参众两院的议员,几乎无一例外地遵照其旨意行事,因为多数人把美以委员会视为一股政治势力在国会的直接代表。一位议员能否连任,这股势力可以说是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

毫无疑问,这股力量就是美国犹太人的力量。说得更明确些,就是由美国犹太商人的经济权力衍生出来的“政治权力”。美国犹太人虽然占全世界犹太人的40%,但以其600万人口的数量,只占美国总人口的3%,投票人的4%,凭什么“予夺”议员的连任资格?他们凭的就是手中掌握的大量的金钱。

在犹太人的历史上,金钱这东西一直都是他们赖以存活的根本。金钱可以在他们被异族追杀时买通别人以得到收留;金钱可以在他们被人看不起时买回自己的尊严,得到尊敬……金钱对于犹太人来说是如此的重要。犹太人将其视为现实生活中的上帝也就不难理解了。

金钱无贵贱之分

金钱平等,因此人格平等,于是怀有赚大钱的欲望才好。金钱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平等的,它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塔木德》)

有一位演讲者在一个公众场合演讲。他拿起了50美元,高举过头顶:“看,这是50美元,崭新的50美元。有谁想要?”结果所有的人都举起了手。然后,他把这张纸币在手里揉了揉,纸币变得皱巴巴的了,然后又问观众:“现在有人想要这50美元吗?”所有的人举起了手。

他把这张纸币放在地下,用脚狠狠地踩了几下。纸币已经变得又脏又烂了。

他拿起钱来,又问:“现在还有人想要吗?”结果还是所有的人都举起了手。于是他说:“朋友们,钱在任何的时候都是钱,它不会因为你揉了它,你把它踩烂,它的价值就会有任何的变化。它依然可以在商店里花出去。”

为什么那张钞票在那个演讲者的手里揉皱了,又被他踩脏弄破了,还是有人想要它呢?

因为钞票就是钞票,钞票是没有高低贵贱的。它不会因为受到了什么“待遇”就有所差别。

它还是以前一样的价值,和其他等面值钞票的价值是一样的。只要它们的价值一样,钞票都是平等的。

犹太人就是这样的观念。他们从不以自己做的生意小而自卑,在他们看来,所有的生意都是由小做到大的。那些成天只想干一番大事业,对一些小生意提不起兴趣的人,到头来一事无成。因而在他们的经商历史中,他们从不会喜“大”厌“小”。他们喜欢把“钞票不问出处”这句话挂在嘴上,实际上是在教人们创造和积累财富必须处心积虑,必须巧捕商机,必须妙用手腕。

钱是货币,是一个人拥有物质财富多少的标志,有时候更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象征。它本身不存在贵贱问题。犹太人的赚钱观念和我们的传统观念不一样。他们丝毫不认为拉三轮、扛麻袋就低贱,而当老板、做经理就高贵。钱在谁的口袋里都一样是钱,它们不会到了另一个人的口袋里就不是钱了。

因此他们在赚钱的时候,不会觉得钱是低贱或高贵的。他们不会因为自己目前所从事的职业不好而感到自愧不如。他们在从事所谓的低贱职业的时候,心态也表现得十分平和。

更主要的是由于犹太人对金钱不问出处,这样保证了他们的思想丝毫不受世俗观念的拘束。在他们的眼里,什么生意都可以做,什么钱都可以赚,即使“卖棺材的也可以赚钱”。

正是因为犹太人认识到金钱的性质,所以,犹太商人在投机时,对于所借助的东西,是不存在一点感情的,只要有利可图,且不违法的事情,拿来用就是了,完全不必过多考虑。

犹太人认为“金钱无姓氏,更无履历表”。他们不像有些国家和民族那样,把钱分为“干净的钱”或“不干净的钱”。他们自信,不管通过什么方式、什么途径,只要是通过自身辛勤劳动合法赚来的钱,都是心安理得的。因此,他们通过千方百计的经营,尽量赚取更多的钱。不管这些钱是农夫出卖了产品得来的,或是赌徒赢来的,还是知识分子以脑力劳动得来的,都是收之无愧,泰然处之。

赚钱有术的犹太人数不胜数,以放债发迹的亚伦就是典型的一例。

这位移居英国的犹太人从打工开始,用积蓄的一点小钱做些小生意。由于生意的扩大,他需要资金周转,不得不向钱庄或银行借钱。他在自己的实践中发觉,向别人借钱的代价确实太高,往往与商业经营获得的利润相差无几。他想,自己辛辛苦苦经营全为银行打工,而且风险比银行还大,倒不如自己从事放债业务合算。几年后,他开始了放债业务。他一边维持小生意经营,一边抽出部分资本贷给急需用钱的人。另外,他又从银行贷来利率相对较低的钱,以较高的利率转贷给别人,从中赚取差额利润。有些等钱应急的生产者或个人,宁愿以月息20%借贷,这样,等于100元放贷1年,可获得240%的回报率,这比投资做买卖更能赚钱。亚伦正是盯着这个赚钱的路子,才迅速走上发迹之路的。亚伦63岁逝世时,留下的钱财在当时英国是首屈一指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