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学习:孜孜以求的求知精神
每个人都是你的教师成功的方法不能复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环境和机遇,但绝大多数真正的成功者都有共同的特点——善于寻找生活中的榜样,学习和借鉴他们的经验。
杰弗逊17岁时就读于威廉与玛丽学院,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特别是在历史和语言方面。此外,他对农艺、数学和建筑学等也有浓厚的兴趣。后来他自行设计的蒙蒂塞洛宅邸,既具有传统的古典式建筑风格,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堪称为当时美国第一流的建筑,至今仍是美国最值得赞赏的乡间府第之一。
杰弗逊出身贵族,他的父亲是军中的上将,母亲也是名门之后。当时的贵族除了发号施令以外,几乎不与平民百姓交往。但杰弗逊没有秉承贵族阶层的恶习,而是主动与各阶层人士交往。他的朋友中当然不乏社会名流,可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仆人、园丁、农民或者贫穷的手工业者。他的优点便是善于从各种人身上学习,因为他知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金子般发亮的东西。
杰弗逊仪表堂堂,谈吐生动,富于朝气,喜爱社交。他善于演奏小提琴,常有机会在总督府与一些比他年长很多的社会名流一同演奏古典乐曲。杰弗逊跻身于这些名流之中,经常同他们交谈,获益匪浅。
有一次,他还劝说法国伟人拉法叶特:“你必须像我一样到普通民众家去走一走,尝一尝他们吃的面包,看一看他们的菜碗。只有你亲自这样做了,你才会了解到民众不满的原因,并会懂得正在酝酿的法国大革命的意义了。”
不耻下问,善于学习是杰弗逊的过人之处,他也因此比其他的领导者更清楚民众到底在想什么,到底最需要什么,这也是他成为一代伟人的原因所在。
不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都要善于向每个有专长的人学习,向含有真知灼见的任何一本书、任何一种见解学习。那种“我比我周围的人都聪明,因此我完全不用理会别人说什么。”的想法是错误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广泛、综合的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与弱点,你可以向每一个人学到很多东西,要看到每个人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林肯是美国人心目中最有威望的总统。说起林肯,谁都知道他的父亲是一个庸碌无为而且目不识丁的木匠,他的母亲也是平庸的家庭主妇。那么林肯怎么会有那么卓越的领导和管理才能呢?人们一定会认为林肯受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事实并非如此,不少美国人都知道,林肯所受的教育是极不完整和正规的,他一生中只上过几天的学校而已。在他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自己也曾对众人承认过这一点。那么谁是林肯的老师呢?答案就是在肯塔基州森林地带数位巡游的村儒学究,是他们在无意之中帮助了林肯得到长进。
林肯的教师还包括伊里诺州第八司法区的许多人。他曾每天和许多农夫、律师、商人商讨着国家大事和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很多知识和道理。林肯成功的秘诀就是:每个人都可能做他的教师。
犹太父母教育孩子说,老师和同学,乃至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请教的对象,对青年人而言,其实没有哪一个环境是所谓的好环境,也没有哪一个人是惟一的所谓好老师,只有不断变化的环境才是你最好的环境,也只有不断地向不同的人学习才是你最好的老师。
厚网捞起大鱼
在人生的竞赛场上,没有确立目标,不能在逆境中完善自己,是不容易得到成功的。许多人并不乏信心、能力、智力,只是没有确立目标或没有选准目标,所以没有走上成功的途径。
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在逛集市的时候,看见一位犹太老人摆了个捞鱼的摊子,他向有意捞鱼的人提供鱼网,并承诺捞起来的鱼归捞鱼人所有。这个年轻人一时童心大发,蹲下去捞起鱼来,但他一连捞碎了三只网,一条小鱼也没有捞到。
年轻人见老人眯着眼看着自己的蠢样、心中似乎正在暗自窃笑,便不耐烦地说:“老板,你这网子做得也太薄了,几乎一碰到水就破了,又怎么捞得起来那些鱼呢?”
老人回答说:“年轻人,看你也是念过书的人,怎么也不懂得这个道理呢?当你心生意念想捞起你认为最大最好的鱼时,你打量过你手中所握的鱼网是否真有那个能耐吗?追求不是件坏事,但是首先要了解你自己呀!”
“可是我觉得这个不是主要原因,关键还是觉得你的网太薄,根本捞不起鱼。”
“年轻人,你还是不懂得捞鱼的哲学!这和世人所追求的爱情、事业、金钱都是一样的。当你沉迷于眼前目标的时候,一定要衡量自己的实力。”
拉比告诫世人说:人的生命虽然各有长短,有的人长命百岁,也有的人青壮之时夭折。但不管怎样,每个人都有宝贵的一生,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因此,人必须珍惜自己难得的一生,在这有限的人生中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实现自己的愿望。
不要“三分钟热血”
在你的生活中,至少有一个领域应当是你最感兴趣的、最认真的,要将重点集中在这件事情上,它可能是你的工作、业余爱好,也可能是某些集体活动。你必须对某件事情有所擅长,而且擅长到能使你自己暗暗为之自豪的程度,从而使你知道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犹太人大卫·布朗是一位英国商人,他的发迹过程,就是他一生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的实现过程。他生于1904年,父亲经营一间小型齿轮制造厂,几十年来一直惨淡经营,仅仅能够赚取一点生活费。尽管如此,布朗的父亲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人,他总结自己没有选好奋斗目标的教训,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为此,他严格要求布朗要勤于读书学习,还规定每逢假日布朗就到自己的齿轮厂去参加劳动工作,与工人们一样艰苦工作,绝不特殊照顾。
布朗在父亲的教育下,在工厂里工作和劳动了很长时间。逐渐熟悉了工业技术和知识,养成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形成了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而且知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才的道理。这样,布朗父亲教育儿子的目标总算实现了。而布朗自己的奋斗目标,不在于齿轮厂方面,而是想利用自己在齿轮业务积累的经验,往生产赛车这个方向去发展。他通过观察,发现当代人对汽车使用已经普及,预感到汽车大赛将会成为人们的一种流行娱乐。这就形成了他自己的奋斗目标——大力发展赛车。凭借着这个信念,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成立了大卫布朗公司,不惜投入大量资金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搞设计,采用先进设备机器进行生产。1948年在比利时举办的国际汽车大赛中,布朗生产的“马丁”牌赛车一举夺魁,大卫布朗公司因此名声大振,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布朗从此走上发迹之路。正是布朗对自己生产赛车的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使布朗父亲及布朗自己确立的目标都实现了,可谓一箭双雕。
每个人都要求自己至少能做好一件事。你不可能在各个领域都做得很好,也没有必要这样。正如一位百发百中的神枪射击手,如果他漫无目标地乱射,其结果可想而知。正如驴子一天到晚绕着石磨不停地转动,但是什么地方也到达不了,正是因为它没有确定的目标的缘故。要向布朗一样,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矢志不移地为之努力。
凡是具有创造力、努力工作的人,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自己的愿望,那他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动力;而如果他的愿望一会一个,太多变化,那么他很有可能只有三分钟的热血,什么事都做不成。
36岁的斯蒂芬·史匹柏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制片人,好莱坞电影史上十大卖座的影片中,他个人囊括四部。他是怎么能在这样的年纪里就有这么伟大的成就?他的事迹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史匹柏在十二三岁时就知道,早晚有一天他会成为电影导演。在他17岁那年的某天下午,当他参观完环球制片厂后,他的一生就此改变了。那只不过是一次普通的参观活动,但对于他却远远不是。在他窥得电影全貌后,当场他就决定要怎么做。他先是偷偷摸摸地观看了一场电影实际的拍摄,然后与剪辑部的经理长谈了一个小时,才恋恋不舍地结束了参观。
对许多人而言,故事到此为止,但史匹柏可不一样,他很明确,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于是第二天,他借了套西装,提起他老爸的公文包,里头只有一块三明治,再次来到摄影现场,装出一副他是那里的工作人员的样子。当天他故意避开了大门守卫,找到一辆废弃的手拖车,用一些塑胶字母,在车门上拼成“斯蒂芬·史匹柏”、“导演”等字样。然后利用整个夏天去认识各位编剧、导演、剪辑,终日流连于他梦寐以求的电影世界里。从与别人的交谈中学习、观察并发展出来越来越多关于电影制作的感觉。
终于在20岁那年,他成为了正式的电影工作者——放映了一部他拍得不错的片子,因此与环球制片厂签订了一纸7年的合同,导演了一部电视连续剧。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史匹柏为什么能够成功呢?因为史匹柏知道他所追求的目标,并矢志不移地向目标迈进,同时知道做法,善于学习,用恰当的目标,为自己铺就了成功的道路。
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时还要注意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不能异想天开、哗众取宠。
有一位卡车司机叫拉利·华特斯,他毕生的理想是当一名飞行员。高中毕业后他便加入了空军,希望成为一位飞行员。不幸的是,他的视力不及格。因此当他退伍时,只能看着别人驾驶喷气式战斗机从他家后院上空飞过,而他只有坐在草坪的椅子上,幻想着享受飞行的乐趣。
一天,拉利想到一个办法,可以实现自己的飞行愿望。他到当地的军队剩余物资店,买了一筒氦气和45个探测气象用的气球——那可不是颜色鲜艳的花花气球,而是非常耐用、充满气体时直径达四英尺的大气球。
在自家的后院里,拉利用皮带把大气球系在草坪的椅子上,再把椅子的另一端绑在汽车的保险杆上,然后才开始给气球充气。接下来他又准备了大量的三明治、饮料和一支气枪,以便在想要降落时可以打破一些气球,使自己缓缓下降。
完成这些准备工作后,拉利便坐上椅子,割断拉绳。他的计划是缓缓地降落回到地上,但事实并不像他想得那样。当拉利割断拉绳,他并没有缓缓上升,反而是像炮弹一般向上发射;他也不仅只是飞到200英尺高,而是一直向上升,直停在11000英尺的高空!在那样的高度,他当然不敢贸然弄破任何一个气球,因为那样会失去平衡,在半空中突然坠落。于是他只有停留在空中,飘浮了大约十四个小时,他完全不知道该怎样回到地面。
终于,拉利飘到了洛杉矶国际机场的进口通道。一架法美航机的飞行员发现了他,并通知指挥中心,说他看见一个家伙坐在椅子上悬在半空中,膝盖上还放着一支气枪。洛杉矶国际机场的位置是在海边,到了傍晚,海岸的风便会改变方向。到那时候,海军立刻派出一架直升机去营救,但救援人员却很难接近他,因为螺旋桨发出的巨大风力一再把那自制的新奇椅子吹得越来越远。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他们终于停在拉利的上方,放下一条救生索,把他慢慢地拖上去。
拉利一回到地面便立刻遭到逮捕。当他被戴上手铐,一位新闻记者大声问他:“华特斯先生,请问你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拉利停下来,瞪了那人一眼,满不在乎地说:“人总不能无所事事。”
故事中的拉利不顾实际想让自己飞起来,结果就飞起来了,却差点为此影响航班的正常运行及自己的性命,实在是毫无意义的冒险。
当然,人各有志,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和不同背景下,人的志向会发生变化的。
几年前的一个炎热的夏天,一群工人正在铁路的路基上工作。这时,一列缓缓开来的火车打断了他们工作。火车停了下来,最后一节特制车厢的窗户被打开了,一个低沉而友好的声音响了起来:“是你吗,大卫?”大卫·安德森——这群工人的负责人回答说:“是我,吉姆,再次见到你真高兴。”于是,大卫·安德森和吉姆·墨菲——整段铁路的总裁,进行了愉快的会面。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愉快交谈后,两人热情地握手道别。
大卫·安德森的下属立刻包围了他,对于他是铁路总裁墨菲的朋友这一点,他们感到非常震惊。大卫解释说,23年以前他和吉姆·墨菲是在同一天开始为这条铁路工作的。其中一个人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大卫:“那为什么你现在仍在骄阳下工作,而吉姆·墨菲却成了总裁?”大卫非常惆怅地说:“23年前我为每小时1.75美元的薪水而工作,而吉姆·墨菲却是为这条铁路而工作。”
法国的萨特用了几乎10年的时间来写他的第一本书。在这10年的时间当中,萨特只专心撰写这唯一的一本书,三易其稿,可是最后却不幸遭到了所有出版商的拒绝。而英国作家托尔金把自己大半辈子的心血都花在他的三部曲史诗《行会首领》上。试想如果没有一个远大的愿望和梦想支撑着他们,他们会有这么大的动力吗?他们会牺牲自己生命中这么多宝贵的时间吗?很多艺术家长达几年地专攻一本小说、一部戏剧或一幅画作,过着完全没有保障的生活,常常经济拮据,陷入贫困,但所有这一切他们都可以置之不顾,只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演员、舞蹈家和歌唱家也是如此,虽经几年的奋斗仍然不成功,但是他们却从不肯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是过了很久的艰苦生活才成名的。如果问他们:付出这么多艰辛值得吗?他们会回答说:必要的话,还会一直这么做下去。在他人的眼里一个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梦想也许会显得很古怪,但这恰恰是一个人拥有的真正财富。犹太人教育孩子们要在少年时代就拥有自己的梦想,矢志不移、坚持不懈地向目标努力奋斗。
爱之深,责之切
只有爱不见得能培养和教育出优秀的孩子来,而应该把热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总统。他的业绩在全美国民众中是有口皆碑的,人们在谈论他所受到的家教时也同样津津乐道。
他出身于富豪家庭,父亲学法律出身,是美国有名的商人,家里很有钱。罗斯福的父亲和母亲年龄相差26岁,当罗斯福出生时,父亲的年纪已经很大了。罗斯福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很早就离家在外,罗斯福的降生给这个本来就十分幸福和睦的家庭带来了无比的欢乐。幼小的罗斯福自然成为父母关注的中心。然而,罗斯福的父母并不是娇惯他,而是严格地管束他,特别是罗斯福的母亲。她为小罗斯福安排了严格的作息时间表:7点起床,8点吃饭,然后跟家庭教师学习二三小时才可以休息,下午1点吃饭,午饭后又学到4点才能够自由活动。
小罗斯福玩游戏时总习惯于自己是赢家,为了教育他,有一次母子二人玩一种棋类游戏,母亲故意不让着他,接连几次赢了儿子。小罗斯福生气了,母亲故意不理他,并坚持让儿子向自己道歉。结果,小罗斯福认输了。
正是父母从小对罗斯福的严格要求,才使他比同龄人自立、自律,促使自己不断奋进,取得骄人的成就。
犹太人像世界上所有的父母一样很疼爱孩子,但在他们视为传统的教育问题上,对下一代的要求极为严格。拉比认为,对孩子来说,严格要求是很重要的。因为孩子们往往缺乏经验,是非界限有时弄不清楚,而且对自己行为和情感往往也不善于独立控制。如果家长对他们不严格要求,他们往往不能自觉、主动地学习和按行为道德标准来行动。因此,就更需要父母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有严格的要求,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严格教育时,若不能了解孩子的特点,具备基本的教育知识,盲目地严格要求会造成教育失败。家长的见解高低在把握分寸时起着关键的作用。不能对孩子的教育以“严”失误,但也绝不能溺爱孩子、放任孩子。还有的家长或宽或严都缺乏依据,凡事随心所欲,教育效果就更难保证。自己一高兴,对孩子百依百顺,该约束的也放任不管;自己心里有气,一点小事就将孩子大加管束,严厉得可怕;有的父母平日一贯溺爱孩子,从来不提要求,学习、品德、锻炼放得很松,时间长了,孩子的坏毛病出来了,父母感到问题严重,立即急刹车,进行严格管教,不择时间、场合,方法粗暴,强迫孩子保证以后再也不犯错误。然而多时积累起来的毛病是不可能因家长突然严格要求就立即消失的,所以这种严格也是无济于事的。
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就是说,严格要求正是出于深切的爱。所以,做父母的不应该受盲目的爱所支配,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当然严格要求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态度严厉、动辄打骂训斥,而是要做到以合情合理为前提。同时,态度应该是耐心的,循循善诱的。父母对子女一定要怀着带有严格要求的热爱,千万不要溺爱姑息孩子、过分地宠爱孩子与迁就孩子。一定要有分寸,有理智。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有良好个性品行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