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勤奋:重视人生的每一步奋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犹太人在教育子女时,总是鼓励他们树立自己可以效仿的榜样,像他们一样拼搏奋斗实现自己的目标,被视为榜样的既包括犹太传统中的成功商人,也包括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但不管是谁,犹太父母都会辅导孩子结合自己的天赋和能力,树立恰当的榜样。
犹太父母告诉孩子树立榜样时首先观察要被树为榜样的这个人是否真的值得学习、效仿,一旦发现原来自己的榜样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孩子幼小的心灵会受到极大的伤害,影响他们正常世界观的形成。犹太儿童经常听大人们讲这个故事: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黑暗中,一只色彩绚烂的流浪汉——蝴蝶,没有目标地乱闯。忽然,它发现远方有一点点火光。“那是什么啊?”被火光迷惑的蝴蝶好奇地问。它想都不想就向火光快速地飞去。它靠近了火光,兴奋地绕着火焰飞翔。啊,多么美丽哟!不过,蝴蝶不满足于只欣赏一下火焰,它还想品尝一下,就像吮吸田野上的花蜜一样。它姿势优美地停在了半空,准备落在火焰上。啊!多么可怕的教训!它惊恐地一跳,逃开了。在火光的照耀下,蝴蝶发现自己缺了一条腿,还有非常漂亮的翅膀尖儿也被烧焦了。“这是怎么了?我遇到了什么事?”蝴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切的发生。这么美丽的“光亮”还能令人感到遗憾?真是难以想像!蝴蝶带着这种疑虑,休息了一会儿,等恢复了力气,又重新开始“品尝”。被火光迷惑的蝴蝶,眼睛紧紧地盯着窜跳的火焰,怀着占有它的决心,一头扎进了火焰。蝴蝶没有遇到任何东西的阻拦,一下子跌在油灯的油盆里。生命弥留之际,蝴蝶低声地嘀咕:“可恶的火焰!我渴望你给我带来光亮、带来幸福,而你却只给我死亡!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为自己疯狂的梦想哭泣!可惜,我明白得太晚了,是你使我遭遇不幸!”火焰听见蝴蝶的抱怨,心平气和地回答道:“可悲的蝴蝶,我可不是你想像的太阳!我是火焰。你知道么?火焰!不谨慎的人不但不会使用我,而且还会自焚!”
犹太父母用这则寓言教育孩子们:崇拜带光环的偶像,可能跟蝴蝶一样跌跟头。告诉他们无论在学习,还是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要选对榜样,不能像故事中的蝴蝶一样,错把火焰当作自己的偶像,结果送了性命。选对榜样并且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才能离目标越来越近。
从很古很古的时代起,鹰王就被认为是价值、尊严和权力的象征。它的形象被波斯人、罗马人、波兰人、德国人、奥地利人和西班牙人用做国徽。
有一只高傲的鹰王,在他年老的时候,选择了最高峰作为住所,并在那里独居多年。一天,他感到死期将近,就把所有的孩子叫到自己身边。等他们聚齐了,鹰王一个一个地看过他们,说:“我养育你们,目的是为了让你们从小就有能力看太阳。我把那些视力低下的孩子——你们的兄弟们都饿死了,因此,你们有资格,也有能力比其他鸟类飞得更高。所有不愿意送死的鸟,从来不会靠近你们的巢。”孩子们恭恭敬敬地听着鹰王的教诲,不断地点着他们高傲的头颅。停了片刻,鹰王继续说道:“所有的野兽都应该惧怕你们,但是,你们不能伤害尊敬你们的野兽,并且应该把你们吃剩的食物让给他们吃。”“是的,我们遵命……”所有的鹰一齐低声回答。“我马上就要离开你们了,”鹰王说,“但是,我绝不会死在巢里,我要飞向那辽阔的苍穹,飞到双翅能把我带到的天空,我要飞向那万能的太阳。假如能飞到那里,就让太阳的光焰焚烧我的羽毛,我再飞速地冲向地面,跃进大海。在大海中,我会神奇地复活和恢复青春,获得新生。这就是鹰的天性,这就是我们高贵的命运。”讲完之后,鹰王就开始飞行。它庄重、威严地先围绕孩子们居住的高峰飞了一圈。接着,他猛然向高空飞去,以便让太阳的光辉焚烧那一双疲劳的翅膀。
从鹰王那里,孩子们学到了宝贵的尊严。故事中的鹰王选择最高贵、最勇敢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用自身的行动为后来的山鹰们树立一道丰碑,成为他们的楷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青少年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孩子的年龄越小,榜样的感染力就越大。犹太人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他们认为,孩子出生以后,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及其家庭成员,其最初形成的行为习惯几乎都是从模仿家长而来的。因此,家长要特别重视榜样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作用,时时处处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马可连柯曾经讲过:“一个家长对自己的要求,一个家长对自己家庭的尊重,一个家长对自己每一行为举止的注重,就是对子女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如果家长处处以身作则,其一言一行就会成为子女的表率,这不仅可以提高和树立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威信,而且可以使家长牢牢地把握住教育管理子女的主动权。
所以,在日常的具体生活中,家长要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起模范带头作用。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到;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做一名好学生,父母首先要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出一番成绩来;要求孩子在思想品德上和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家长自己首先要与邻里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不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斤斤计较,不占小便宜,公正无私。
如果家长能始终如一地这样严于律己,就会给孩子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会赢得孩子的信赖与尊敬,因为家长本身的言行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巨大的教育力量。
试一试才知道
鼓励孩子勇于尝试,让孩子不断提升自我。
有一个故事叫《小马过河》,说的是从前有一匹小马驹,它第一次过河,但是不知道河的深浅,就去请教正在河旁的老水牛和小松鼠。老水牛对小马驹说:这条河的水很浅,可以过得去。而小松鼠却对小马驹说:这条河的水很深,过不去的。小马驹听这么一说就没了主意,跑去问妈妈,妈妈建议说:你自己下水去试试,不就明白了吗?小马驹听了妈妈的话,跑到河边小心地趟了过去。原来河水并不像老水牛说的那么浅,也没有小松鼠说的那么深。
这个故事中的小马妈妈教育小马的方法就很得当。小马妈妈不是直接告诉小马可不可以过河,而是让小马自己去“试一试”,让它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方法与我们很多父母的“训诫”教育相比,能使孩子更深刻地体验到实践的重要性。
犹太人经常强调这一点: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但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只是直接灌输自己的过往经验,代替孩子回答问题,而不是启发孩子,让孩子在亲身实践中得出自己的答案。
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认知的过程,大人的经验固然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但孩子的亲身体会要比大人的教诲深刻得多,即使孩子在亲身体会的过程中犯错误,我们也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因为他们有能力去犯错误,也同样有能力改正自己的错误,在犯错误中得到正确的答案,那是最珍贵的。
犹太儿童还经常听长辈们讲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森林中的动物,不论是足智多谋的,还是勇猛强悍的,谁也弄不清楚森林里到底发生了什么灾祸,摸不清楚在那棵粗壮繁茂的古树下面隐藏着什么可怕的动物。这个消息传开之后,传闻变得越来越捉摸不定,大家议论纷纷,最后,大家都说古树下面出现了可怕的怪兽,森林动物的末日到了!动物们胆战心惊地聚在一起商量,一个个苦思冥想,最后,他们不得不求助于狐狸。他们说:“狐狸老兄,你是森林动物中最善于思索最聪明的天才,请你发发善心,设法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探听一下,古树下面到底藏着什么怪兽。”
由于动物们苦苦恳求,狐狸推辞了很久,最后,他才答应去看看。但是,狐狸根本不想为了别人的安危去冒生命危险。因此,他迟迟不肯动身。狡猾的狐狸思索了半天,决定先派自己的朋友、好奇心极强的喜鹊去看个究竟。喜鹊在古树四周飞来飞去,观察了半天,才发现在茂密的古树树叶中有两颗闪闪发光的亮点,还听到不停扇动翅膀的声音。喜鹊急急忙忙地飞回来,把所见所闻告诉狐狸,喜鹊自己也吓得胆破心惊。狐狸立刻召集森林中的动物开会,说:“朋友们,我们大难临头啦!森林要毁灭啦!古树下面出现了个大怪物。目前,我们还没法看清怪兽的獠牙和鬼脸,也无法听到他的鸣叫和怒吼。不过,我可不想拿自己的生命当儿戏,我也奉劝各位,别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狐狸的话音刚落,就夹起大尾巴,窜入密林深处逃命去了,其他动物也一窝蜂似地跟着他逃进了森林。
其实,那棵古树下并没有什么怪兽,一只大眼睛的猫头鹰在茂密的叶丛中栖息着。此时此刻的猫头鹰也感到莫名其妙,它不知为什么森林中的动物都惊恐地逃跑,也不知为什么森林变得死一般的沉寂。动物们都不能做到身体力行,不能探究问题的究竟,结果弄得自己惶惶不可终日。
孩子也是一样。孩子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会有许许多多的疑问。做家长的要意识到疑问是孩子求知的动力。犹太家长在孩子有了疑问的时候,先不忙着给孩子正确的答案,他们会因势利导,让孩子在疑问中探求事情的真相,借此启发孩子的探求欲望,这样,孩子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将会得到加强。家长们都应该像犹太家长那样,鼓励孩子勇于尝试,让孩子不断提升自我。
时间是最宝贵的财产
生命不可重复,时间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对时间的损失我们永远无法追偿,谁能抓住时间,谁就是成功者。
犹太人很早就领悟了这个道理。不仅如此,犹太人更把时间看成是生命。犹太家长经常给孩子讲下面这个故事来教育他们要珍惜时间。
为庆祝鼠王5岁大寿,众鼠纷纷献上礼物。按照惯例,谁的礼物最好,最受鼠王欢喜,就由谁当下一任宰相。这是一步登天的唯一的竞争机会,鼠民们绞尽脑汁,提前一年就开始准备了。一只老鼠打着一个大圆筒子上殿了。“此为何物?”鼠王感兴趣地问。“这叫电动刮胡刀,是人间最新式的产品。”那只老鼠把肩上的电动刮胡刀放在地上,打开开关,电动刮胡刀发出了“嗡嗡”的声音。老鼠把脸凑过去,不一会儿,胡子就刮干净了。“这玩艺儿不错,”鼠王点点头。“谢鼠王陛下!”那只老鼠兴奋得满脸通红。送东西给人家,还要说谢谢!另一只老鼠抱着一个小盒子向鼠王叩头。“鼠王陛下,这是臣送给陛下的珍珠霜。”“珍珠霜?”鼠王觉得今年净是新鲜货。“涂了它,能使皮肤光滑细嫩。”老鼠打开瓶盖,一股香味直冲鼠王扑来。鼠王抠出一点儿,往屁股上涂。他把“皮肤”听成了屁股。“鼠王陛下,这是涂……”老鼠突然停住了,他不敢说是涂脸的,要是鼠王听见管他的屁股叫脸,非得发怒不可。“涂什么?”鼠王问。“是涂屁股的。”老鼠诚惶诚恐。“我这不是正在涂嘛!”鼠王接着涂。向鼠王奉献礼品的鼠民络绎不绝。鼠王身边的礼品已经堆成了山。
一只小老鼠背着一只闹钟来到鼠王面前。“我把人间最宝贵的东西奉献给鼠王陛下。”小老鼠把闹钟放在鼠王跟前。“这不是表吗?”鼠王纳闷了。“不是表,是时间。”鼠王问:“时间?时间是什么?能吃?”“人认为时间是最宝贵的东西。”小老鼠拿出一摞纸,呈献给鼠王。鼠王接过一看,都是人类称赞时间的话,当然,小老鼠已将人的文字翻译为鼠文,并在文末注明了原文出处。“人间一切,时间最宝贵。”鼠王边翻边念。“浪费时间是犯罪。”“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时间就是一切。”
“一切!”鼠王大惊,“时间就是一切!这么好的东西,我怎么早不知道!快把时间拿来!”鼠王迫不及待地说,他急于要得到人间的一切。小老鼠指了指闹钟:“陛下,这就是时间。”“胡说!这不是表吗?”“启禀陛下,表里面装的都是时间。”小老鼠把他知道的所有关于表和时间的关系告诉了鼠王。“这么说,我现在就有了一切了?”鼠王大喜。“正是这样。”小老鼠说。“朕任命你为宰相!”鼠王宣布。从此,鼠王使用上了时间。不再靠往墙上划道来过日子了。
鼠王最害怕死,说来也怪,他在没当官时一点儿也不怕,随着地位的升高,就越来越怕。到当上鼠王时,就怕得要命了。鼠王最大的愿望就是长生不老,活得越长越好。一天,鼠王忽然想起了“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他立即召见宰相。“一天多少个小时?”鼠王明知故问。“24个小时。”宰相不明白他的用意。“朕的时间今后改为每天20个小时。”鼠王下旨。聪明的宰相恍然大悟,鼠王是要偷时间呀!他每天偷四个小时出来,就可以比别人多活好多天了!“陛下英明!”宰相说,“这样,陛下就可长生不老了!”鼠王大喜。从此以后,掌管鼠王时间的闹钟每天只走20个小时,省下的四个小时推迟到第二天使用。渐渐地,鼠王又觉得不满意了,他下令每天只使用12个小时。这样,鼠王的寿命增加了一倍。时间既然这么宝贵,鼠民们一下子从人间偷来了成百上千只表,几乎每鼠一只。为此,鼠王专门颁发了圣旨:圣旨关于使用时间的规定:一般鼠民——每天36小时;大臣——每天26小时。发现私下偷时间者,处以极刑。鼠王成了掌管时间的最高权威。不知为什么,他希望他的臣民活得短一些,多换几代。时间也成为鼠王对臣民赏罚的工具。有功的臣民,鼠王奖他每天减几个小时。犯法的臣民,鼠王罚他每天增加几个小时。有一次,一只老鼠连续七天未向鼠王献礼,鼠王罚他的时间是一天走100个小时!
日子一长,鼠王又不满足了。他决定把自己的时间减少为每天零小时。这样,他就可以永远不死,永远当鼠王了。于是,鼠王的闹钟停止了运转。他成为世界上第一只不长岁数的鼠王。这下鼠民们可慌了。原先,他们生活中惟一的希望就是盼鼠王死。只有鼠王死了,他们才有当鼠王的可能——尽管这可能小得可怜。这下可好,鼠王的岁数原地不动了!鼠民们傻眼了,再没有比知道自己肯定当不上鼠王更令鼠民们伤心的事了。一天,鼠王忽然觉得在自己的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再一想,原来是自己不过生日了,鼠民们也不给他送生日礼物了。不行,还得过生日!鼠王既不想长岁数,又想过生日,这可怎么办好呢?宰相献计道:“您可以把表针往回拨——您的时间倒着过。这样,您既可以庆祝自己的生日,比如先过四岁生日,然后是三岁生日。……又可以越活越年轻。”鼠王兴奋了!他可以倒着使用时间!鼠王一高兴,下旨每天减少宰相的时间五个小时!宰相磕头谢恩不止。
筹备庆祝鼠王四岁生日,准备进献礼品的圣旨发出了。鼠民们只得像往常一样,纷纷绞尽脑汁,准备礼物。这次生日出乎鼠民们意料,那么多礼品都没引起鼠王的兴趣,而宰相的一句话竟博得了鼠王的欢心——宰相留任了。宰相只说了一句:“陛下比去年年轻了!”从此,每逢鼠王过生日,鼠民们争相奉献上美好的言辞,说他越活越年轻——尽管鼠王已老态龙钟。鼠王有时也觉得奇怪,怎么年龄越小走路越困难呀?可又一想,刚生出来的小鼠是不会走路的呀!鼠王坦然了。
终于,隆重庆祝鼠王零岁生日的时候到了。这时的鼠王,已经不能动弹了,真像刚刚出生的小老鼠,还需要别人喂他饭吃。鼠王的眼神儿也不行了,他看见来祝寿的鼠民们都空着手!鼠王忽然明白了:过了零岁就没有了呀!鼠王慌了,他下令赶快把他的时间停住,别倒着过了!可是已经晚了,鼠王的话谁也听不清了。鼠王在庆祝自己零岁大寿时,死了。临死前,他后悔莫及——应该在一岁生日时把时间停住。据说,下一任鼠王接受了前任的教训,他的表针既没动弹过,也不想过生日。不知他是否一直活到现在。
时间究竟是什么,它又有多宝贵,绝大多数人是无从知晓的。许多时候,当人们领悟到时间的宝贵时,时间已匆匆而去。“时间就是生命”,这已经是人们听得耳膜都起了老茧的话了。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有多少人知道时间的宝贵呢?儿童基本没有时间观念,因为他们的生命才刚刚开始,时间还远没有尽头。可时间已像飞轮一样飞转了,等到他们长大后,他们才能真正认识到时间的重要,于是,便开始了与时间的赛跑。可是,与时间赛跑,就好比马在风中跑一样,永远都在风里跑。同样,我们永远跑不过时间。当我们感叹人生庸庸碌碌,一事无成时,时间却如流水一般,已冲走过半。人生不可重复,“生命既已逝,盛年不再来”,对时间的损失我们永远无法追偿。
犹太人把时间看得很重要,他们把时间和商品对等,提出“切勿盗窃时间”的口号,认为占有别人的时间就像偷窃别人金柜中的钱财一样可耻。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以秒计算,分秒必争,这种强烈的时间观念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
有一位犹太拉比带来一块背面镌刻着“爱惜光阴”四个字的手表,他把这块表拿给学生们看,学生们认为这根本就是俗套,不以为然。拉比惊异于学生的无动于衷,他对学生说:“有一句俗话叫‘时间就是金钱’,其实这句话说得并不对,因为它让人产生误会。假如说时间就是金钱的话,我们就只能为金钱所辛劳,为时间所驱使。因为金钱的欲望是无限膨胀的,而时间却总有限,用有限的时间去追逐无限的金钱,我们就永远不可能成功,只能一直受到时间和金钱的双重压迫。金钱可以增值,而时间却永远不会停息,不抓住时间就意味着永远失去。”“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应改为“时间就是人生”或者“时间就是生命”,我们不是做时间的奴隶,而是做时间的主人,从而做生命的主人。
人与动物不同之处体现在:人懂得时间的不可重复性,一维性。说到底,时间观就是我们人生观之重要意义。我们永远思索着怎样去驾驭时间、去安排时间。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创造最丰富的价值。我们能亲身体验时间的机会只有一次,我们必须好好把握这次机会。因此,我们在珍惜时间、体验时间的同时,更应该善待人生。我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和生命中去寻求人生价值的平衡。一方面,不能做工作狂,抓紧了时间,却忽视了人生的乐趣;另一方面,也不能只会享受人生,却放纵了时间,一事无成。
古今中外,每一个有成就的人都是珍惜时间的楷模。爱国将领冯玉祥为了学习英语闭门谢客,在大门上挂出了写着“冯玉祥死了”的牌子。待到学有所成,又把“冯玉祥复活”挂了出去。法国作家雨果成名之后,一张张请柬雪片般飞来。对此,他没有陶醉,他明白这要耗去生命的一部分。于是他毅然拿起剪刀剪下自己的一半头发和胡子,使自己无法出门。待到头发、胡子长全了,世界名著《悲惨世界》也问世了。哥白尼写《天体运行》用了三十年,达尔文著《物种起源》花去二十二年,歌德写《浮士德》耗去六十年……他们的时间从何而来?正像鲁迅先生所说,他们是把别人用来喝咖啡、闲聊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工作上。
富兰克林说:“今日必须工作时,就当工作,因为你不知道明天你会遇到什么阻碍。一个今日胜过两个明日;今日事今日毕。”
犹太人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打算”先生有个伙伴,他的名字叫“不去做”,你曾经碰巧遇见他们吗?他们是否拜访过你?这两个家伙一起住在一间叫“从未成功”的屋子里,听说“原来可以”的鬼魂,经常来纠缠他们。形容的多么贴切啊!犹太人把时间看得如此重要,在工作中也往往以秒计算,分秒必争。一旦规定了工作时间,就严格遵守。下班铃声一响,即使是打字员,他们只要再花几秒钟时间再打10个字就能完成的一件公文,他们也不再打而下班。强烈的时间观念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而把时间和商品对等,使盗窃时间就像偷取别人金柜内的金钱那样可耻。
歌德的儿子,在自己的纪念册里摘引了别人写的一段诗:“人生在这里有两分半钟的时间,一分钟微笑,一分钟叹息,半分钟爱,因为在爱的这分钟中间,他死去了。”歌德偶然看到了儿子纪念册上的这些话,很不满意。他认为对人生采取这样玩世不恭的态度,太不严肃了。于是他提笔写道:“一个钟头有六十分钟,一天就超过了一千。小儿子要知道这个道理,人能够有多少贡献。”歌德认为,把一生只当作两分半钟,嬉戏人生,那就只能无所作为,浪费宝贵的光阴。真正用每一分钟作为时间单位来计划自己的一生,争分夺秒地学习、工作和创造,那就成了时间上的大富翁,就可以比那些用年、月、日来计算的人,多做许多事。他给儿子写的这首诗,正是抓住了对孩子教育中的这个关键问题。他不但在言论上这样教育儿子,而且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一首诗里写道:“我的产业是多么美,多么广,多么宽!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地是时间!”他把时间集中地用到他的文学事业上。他写名著《浮士德》就用了前后六十年的时间。直到1832年3月22日,这位将近八十四岁的老人在临死前,还伏在自己的桌上写作。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他对儿子的教导,同时也为后代做出了榜样。
孩子们在家中有父母的叮咛;到学校,有老师的教诲。可是,有多少人真正重视,自觉珍惜,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时间呢?犹太家长们经常教育孩子说:“人若不去享受神赋予的快乐,是一种罪恶;但如果过分享乐,同样是一种罪恶。真正懂得珍惜时间的人,就知道善待人生,珍惜生命,享受生活。适当享乐,抓紧时间,完善生命,这才是最美好的。”怎样对待时间呢?聪明者,利用时间;愚昧者,等待时间;有志者,赢得时间;无志者,放弃时间。愿我们是聪明者、有志者!儿童是一个民族的希望,要让他们从小就养成珍惜时间的意识,这个民族的明天才会更好。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翻开那些成功犹太人士的奋斗史,我们总会看到:他们都是将自己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自我做起,不断超越自己,而最终成就为强者。
在犹太社会中,个体的存在是高于家庭,乃至家族的存在的。但这并不是说家族的存在不重要。在个人的成功方面,家庭或家族并不是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自己,是个人的努力与奋斗。正是基于此种认识,我们才有马克思、弗洛伊德、奥本海姆、爱因斯坦等这样伟大的智慧头脑,而他们并没有来自一个显赫的家族,他们依靠的惟一的是自己。就犹太商人而言,那些威仪四方,名震天下的巨贾富商们,更是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不断积累,不断壮大自身实力,最终成为功成名就的代表。
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人来世间,都有各自的使命,唯有尽量发挥自己的优点,为人们服务,才能展现生命的妙用。
从前有位哲人,有一天,这位哲人的朋友告诉他:“君主给了我一些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们拿去种,长出来的葫芦果然很大,可以容纳五升的水,但是装满水后拿起来就破了。既然无法装水,我就把葫芦剖成两半当勺子,可是因为它太宽,深度又浅,所以也不方便使用。我一气之下就把它打破了。”这位哲人听了,惋惜地说:“哎呀!多可惜,既然不能用来装水,那你为何不编一个网把葫芦网住,然后系在腰间,这样不就可以在水上载浮载沉、悠哉游哉吗?多逍遥自在啊!若懂得使用它,它就是很好的东西,可惜你不会用,竟然把它毁坏了。”
这位哲人说的这番话,和人生的道理很相似,人各有优缺点,我们要了解自己的优点在哪里,尽量发挥它的妙用来为人们服务,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所以,能够真正认识自己,才是最有用的人生。所谓“欲知人,先知己”,若不认识自己,只想了解别人,是本末倒置,也是很痛苦的事。想认识自己,就要反观自心,一定要多用心!
海伦·凯勒女士在一岁多的时候,因为生病,从此眼睛看不见,并且又聋又哑了。由于这个原因,海伦的脾气变得非常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摔东西。她家里人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便替她请来一位很有耐心的家庭教师沙莉文小姐。海伦在她的熏陶和教育下,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她了解每个人都很爱她,所以她不能辜负他们对她的期望。她利用仅有的触觉、味觉和嗅觉来体会周围的环境,努力充实自己,后来又进一步学习了写作。几年以后,当她的第一本著作《我的一生》出版时,立即轰动了全美国。海伦·凯勒虽然遭遇不幸,但是她能克服不幸,完成大学教育。以后更致力于教育残疾儿童的社会工作,这种努力上进的精神,实在值得孩子们效法,海伦·凯勒真可算是个残而不废的人。海伦·凯勒能够不因残废而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努力上进,所以最后才有卓绝的成就。小朋友既聪明又健康,如果能够明白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个道理,那么他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
美国连锁店先驱卢宾,最早也是一个穷光蛋。他17岁时随着“西部大淘金”的浪潮去加利福尼亚,但淘金并没有为他挣来多少钱。后来他做一些小商小贩的买卖,才开始赚一些钱。他的钱越赚越多,并且将自己的生意扩大到城市,直到发明连锁经营的方式。他的生意才越做越大,以致像滚雪球一样,历经数年的时间,终于成了大富翁。
金融世家罗思柴尔德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迈耶·罗思柴尔德也是一个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条脏乱犹太街的穷小子。开始时他贩买古钱币,并苦苦经营了20多年,终于得到世人对古钱币的喜好而命运陡转,成了富翁,并最终涉身金融领域,一发不可收拾,最后成了威震欧洲乃至全球的金融大亨。
牛仔裤的创始人利维·施特劳斯,服装大王罗森沃德,美国电报大王萨尔诺夫,股票神人孔菲德等等都是以自己为起点,白手起家,从一无所有,而最终成为富翁大亨的犹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