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爆表的“言值”,不一样的表达方式 - 董卿:做一个会说话的女子 - 李子涓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3章爆表的“言值”,不一样的表达方式

第3章爆表的“言值”,不一样的表达方式

最恰当的表达才是最美的表达

古人说:“较短量长,惟器是适。”恰当的,才是最好的;为人处事如是,说话亦如是。所谓最美的表达,从不是最华丽、最婉转的表达,而是最恰当的表达。

表达恰当,就是根据不同的对象、语境、场合,选择恰当的词语来表情达意。直白点儿说,就是说话要合适、正好、到位,让人听着舒服。

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便深谙个中三昧。

《中国诗词大会》现场,一位选手遗憾离场,脸上多少都带点儿沮丧,董卿没有按照惯常的“套路”去安慰,没说什么“越挫越勇,再接再厉”,也没说什么“希望下一次你的表现会更好”,而是轻声送上了一句:“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一句话,让选手湿了眼角。

会说话的人,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境下,总能第一时间洞悉他人的情绪,用最恰当的语言,表达最真切的关怀。话不多,却格外熨帖;言不重,却掷地有声;语不繁,却巧妙圆融。

湖南卫视的“言值”担当汪涵,在主持《天天向上》节目时,和嘉宾曾有过一次精彩问答。

那期节目,嘉宾们兴致勃勃地讨论起了太极拳,说太极能以柔克刚,看似柔和缓慢、没什么力道,却能四两拨千斤,以柔劲将人推出很远。说到这里,嘉宾欧弟就笑着问了一句:“我家在台湾,要推几下?”

这个问题,问得实在是有些刁钻与冒昧,汪涵的回答却很从容、很得体、很恰当。

他说:“台湾我们不推,我们要拉回来。”

现实生活与工作中,类似的情境、场合,比比皆是。这时候,最是考验人说话的功底,话若说得不恰当,把天聊死,或者干脆不上不下地尬聊,那就没什么意思了。

那么,如何把话说得恰当呢?

首先,要有同理心,有分寸感,懂得察言观色,照顾他人的感受。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情节:

薛宝钗十五岁生日,办及笄宴,请了个小戏班来唱戏,戏班子里有一个小戏子长得有三四分形肖黛玉。王熙凤便打趣说:“这孩子扮相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大家都知道她的意思,却没有人接话,只有史湘云接了话:“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

有人说,这是史湘云娇憨可爱,心直口快,是吗?

在那个时代,戏子属于下九流,地位最是卑微下贱,人人都瞧不起。而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当时官至兰台寺大夫、巡盐御史,是二品大员,说一位仕宦之家出身的大家闺秀像戏子,这是极大的侮辱。这样的“心直口快”,无疑是极不恰当的,或者,这已经不是“心直口快”了,而是相当的不懂眼色、不看场合、没有分寸。

这样的人,无论如何,总是让人喜欢不起来的。

话是说给别人听的,不是说给自己听的,说得好不好,恰不恰当,不仅要看有没有成功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情感,还要看对方是不是理解、认可、乐于接受并甘之如饴。

当然,这并不是说,说话的时候就得无条件地奉承他人,只照顾他人的感受,但在杜绝曲意逢迎的前提下,说话恰当一些,让对方听着舒服,让沟通变得更有效、更愉快,总没什么错处。

其次,要把话说得恰当,还要懂得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沉默。

有的时候,有些场合,保持沉默恰恰就是最好、最便捷,也最恰当的表达。

知名作家贾平凹先生有一位朋友,天生口吃,说话很慢,还结巴。

这一天,贾平凹和朋友一起出门散步,有个人过来问路,好巧不巧的,这人也是个结巴。

见状,朋友便笑着摇摇头,一语不发,还示意贾平凹回答对方的问题。

问路人走后,贾平凹很是疑惑地问朋友:“你怎么不自己回答?”

朋友说:“我口吃,人家也是口吃,我要是回答了,人家会以为我是故意模仿戏弄他。”

很小的一件事,折射出的却是一种修养,一种推己及人的态度,如此,虽一言不发,却更胜口若悬河。

只不过,这种分寸感的拿捏,这种语言表达上的得体,这种前后进退的把握,并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学会的,需要以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来逐渐地沉淀,很多人都求而不得。更何况,绝大多数时候,出于礼貌、出于尊重、迫于形势等种种原因,我们并不能自由地、随心所欲地保持沉默。所以要把话说得恰当得体,还得掌握一些说话的小技巧。

1.模仿对方的语言习惯、重复对方的语言

人与人交往,总存在着一个从陌生到熟识的过程。

初次相见,彼此之间,常常一无所知,你不知道我的爱好,我不懂得你的审美,这个时候,贸然说些不尴不尬的话,很容易把天给聊死,可是不聊天、沉默,反而更尴尬。这时,与其东拉西扯、牵强附会,让彼此都尴尬,倒不如模仿一下对方,让气氛迅速融洽。

举个例子,对方是个动漫发烧友,喜欢各种二次元的事物,常常说些“cosplay”“手办”“柯南”“樱木花道”“火影”“卡哇伊”之类的,你或许不懂,甚至根本就没接触过,但这并不妨碍你把天聊下去,你可以顺着对方的话语来,他说喜欢“cosplay”,你可以顺势问他“cosplay”是什么。他说喜欢火影柯南,你可以说我听说过,很感兴趣,希望能多了解,就是平时没时间看,请他给你讲讲剧情。他说这个很“卡哇伊”,那个很萌很二次元,你也可以顺着说,说你觉得xx也很卡哇伊。

如是,彼此有了共同的“语言”,关系自然会迅速拉近,而且,适当的“模仿”“重复”,很容易让对方共鸣,不致产生鸡同鸭讲的尴尬,沟通起来自然也更顺畅。

2.不用或少用否定性词汇,多用中性、柔和的词汇

没有谁喜欢被否定,哪怕他/她真的错了。希望被认可、被尊重是人的天性。所以,会说话的女人从不把“不对”“错了”“不可能”之类的词语挂在嘴边,即便是对某些观点不赞同、有异议,也会采取先扬后抑的方式,委婉地表达看法,表达不同意见时,也会用些中性柔和的词汇,以照顾对方的情绪与感受。

诸如此类的小技巧,还有很多。比如,说话要简洁,不要喋喋不休;比如要因人对事,同样是赞美,有的人听了如沐春风,有的人听了却觉得你是在讽刺;又比如,说话要注意语序、语调、动作,顶着一张冰块脸、硬邦邦地说“谢谢”,不是在道谢,而是在兴师问罪。

言而当,知也。恰当的表达是一个女人学识、涵养、智慧、情商的最有力展现,是一个女人钝感力、选择力、觉知力、情绪力、思考力、创造力的完美复刻;一个会说话的女人,并不一定口才多么出色,但说出的话却总能让人感觉温暖、舒适、愉悦。

最恰当的表达才是最美的表达。

你来我往话家常,融洽又贴心

家事国事天下事,古今多少事,最真不过平常事;官话套话漂亮话,一生多少话,最妙不过家常话。

真正会说话的人,都是“拉家常”的高手。

第十三届cctv青歌赛团体赛首轮比赛现场,来自陕西横山县的原生态唱法选手李光明深情献唱《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歌声激越,充满了淳朴豪迈的气息。然而,因为不是专业出身,演唱时难免缺乏一些技巧,且在综合素质考问环节得分不佳,最后,这位带着黄土高原醇厚气息的小伙子还是被淘汰了。

分数打出来后,李光明看上去很是失望颓丧。这时候,董卿走了过去,柔声和他拉起了家常。问他今年多大了,家里父母好不好,喜欢什么,工作压力大不大,有没有结婚等等,当听说小伙子已经三十岁,连青春的尾巴尖都快抓不住了,却还没结婚时,不禁为他着起了急,说要传授他点儿恋爱绝技。

聊着聊着,李光明的脸上不由自主地露出了微笑,现场略显冷清、尴尬的气氛也跟着迅速回暖。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交际总是难以避免,与陌生人交谈更是口语交际的一大难题。

难在哪呢?

不外是性格、爱好、背景、学历、价值观、成长背景等不同而造成的“无话可谈”或者“鸡同鸭讲”。换句话说,就是圈子不同、见识不同,缺乏“共性认知”,找不到深入交流的“切入点”。你聊的他/她不懂,他/她说的你毫无兴趣,甚至有些嫌恶;如此,聊不了两句,也就冷场了。

所以,沟通交流的关键,还是在一个“共”字。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