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多才巧思,让你的话更有范儿
第2章多才巧思,让你的话更有范儿
腹有诗书语自华《春秋》中有云:“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
言无止境,雅俗随心,说话是一门广博的学问,要学好,终非一日一时之功,亦非一技一器可成。言如沙砾,唯有千百次的打磨,才能蜕凡化彩,变成莹润晶洁的珍珠。
不同的人,打磨语言的方式自然不同,然而,毫无疑问的是,读书,永远都是其中最便捷、最有效,也最能持之以恒的那一条。
腹有诗书语自华,古今皆然。不信?看看董卿!
董卿爱读书,读书成痴,众所周知。
一次,董卿接受采访,主持人问她:“若你只能带三件物品到荒岛上去求存,你会带什么?”董卿脱口而出的第一个答案就是“书”。对她而言,爱书、读书早成了生命的本能。
董卿是什么时候爱上书的呢?她自己大概也说不清。或许,是父亲板着脸告诉她,“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每天花在照镜子上的时间还不如多看些书”的时候;又或许是母亲把一张张列好的书单递给她的时候。
哪怕初时多少有些不愿,但真的沉浸书海后,她却着了迷,从此,一迷数十年,一发不可收拾。现在哪怕再忙,她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来看看书,否则,心中就有些不安定。
她说:“不读书就像没有吃饱饭一样,精神上是饥饿的。”
为了满足自己饕餮一般的“精神”,董卿读了很多很多书,涉猎极是广泛,虽说不上博古通今,却也是学富五车。她读书的时候,眉眼间总凝聚着一种认真的气质,即便是再匆忙,她也不曾一目十行,看到精彩处,还会做些摘录,写些读书笔记。在她的社交账号、微博空间、论坛里,我们常能看到她分享的摘抄,不多,却句句经典。
读一本书,难吗?很简单!难的,其实是坚持。真正能数十年如一日坚持阅读的有几人?寥寥可数!而董卿,正是其中之一。
“我始终坚信,读过的书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董卿如是说。事实上,世界的确是公平的,所有的努力与付出都会得到回报,而书也给了董卿丰厚的回报。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一位深爱诗词、多年阅读不倦的父亲深深触动了董卿,节目现场,她即兴以阿根廷著名盲人巨匠博尔赫斯的诗相赠:“上天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主持《朗读者》节目时,她也频频爆出金句,譬如:“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
真正会说话的人永远都是有大格局、大器量、大学问、大胸襟的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话亦如是,好的口才,好的表达,从不在华丽度,而在其深度与广度。
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旅经欧洲的时候,应邀参加一场名流晚宴。
宴会上,衣香鬓影,高朋满座,不少人微笑着恭维兄弟俩,还有人鼓动兄弟俩发表一下演讲。
彼时,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刚刚在美国试飞成功。
盛情难却,大莱特在众人的簇拥下拿起了话筒,然而,他并没有长篇大论,也没有述说发明过程的种种艰辛,反而,只说了一句话:“据我所知,鸟类中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
此话一出,立即赢得满堂喝彩。
大莱特的言简意赅、话蕴哲理,源自他丰富饱满的人生经历以及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人生高度。
换言之,经历多了,站得高了,看得远了,人的见地、格局、认识自然就不一样。
格局起自眼界,眼界源自认知,人生的经历无法复制,时光也不可能陡然加速,但那藏在岁月转角的一卷卷书籍却能为我们补足这些短板与缺陷。
行万里路或许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去做,但读万卷书却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前提只有一个,那就是坚持。而且,书读得多了,眼界开阔了,格局提升了,见闻增广了,看尽了人生百态,经历了世态炎凉,懂得了人心莫测,看多了“痴傻愚顽”,情商自然而然便提高了,做起事、说起话来自然也便有条不紊、掷地有声。
所谓“语自华”,指的从不是言语的华丽,而是言语的深度、广度、高度与亮度。
有的地方,我们从不曾去过,或许,今生也不可能去,却能从书籍中饱览它的妩媚与壮丽;有的人,我们从来都不曾接触过,或许,也永远不可能去接触,却能从书籍中与其隔空相见并对话;有的事情,有的情绪,我们或许一生都不会也没有条件去经历,但从书籍中却能深入体验千百回……
总而言之,腹有诗书语自华。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只要坚持,无论遇到谁,不拘什么场合,我们都能有话可说,亦能言之有物。
平常话也可以说得很优雅
一千个人笔下,有一千种颜色;一万个人口中,有一万种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平凡可以用远方的诗意来定格,琴棋书画诗酒花的婉蓄博雅可以用田畔的炊烟来袅娜。习惯把生活诗意化的人,追求华丽、出彩、高大上的表达,而习惯了把诗意生活化的人,则更乐意把优雅融入“俗气”满满的平常话里。
一次做访谈节目,谈及“金钱”与“孝道”,董卿没有引经据典论述孝文化,而只说了句:“你再有钱却不懂得孝顺父母,别人照样瞧不起你。”
很直白、很生活的话,甚至在某些吹毛求疵的“文化人”看来,这话说得“有些没水平”“太朴实”。
而如此“没水平”的话,董卿其实说过很多次。譬如,她说:“父母再坏,生你养你,永远开着大门等你归来,要尽孝。”她说:“感情再固,折腾多了,也容易出现裂缝。”她还说:“人再傻,世界这么大,最傻还轮不到你,别放在心上,下次不犯就是了。”
以言可见人,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说的话,折射的便是我们的修养、态度、性格、人生、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深藏的灵魂。所以,很多人在与人沟通时,都潜意识地想要把话说得更好听、更动听、更有范儿、更上档次一些,以免被人看轻。
然而,所谓“范儿”从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更不是非要弄一些“专业术语”“哲人哲理”来充门面的“高大上”。能展现一位厨师厨艺水平的不是工序繁复的佛跳墙,而是最简单的水煮白菜;能体现一个人说话水平的也不是“之乎者也”“天文地理”的旁征博引,而是口头语,是我们每天都在说的平常话、家常话。
吴越王钱缪寄家书给回家归省的妻,不曾诉深情,也没有表相思,而是娓娓地话起了家常,其中,有一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话,在当时,就是口头语、大白话,但岁月流岚,这句“白话”却成了最美的“情话”。
说话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为了沟通,而不是为了炫文采。
平常话,有的时候的确“很土”“很俗”,但是却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你我本俗人,为什么不能说“俗话”呢?更何况,平常话并不代表“粗俗”,平常话同样可以很优雅地说。
曾经火爆整个网络的情歌《两只蝴蝶》,歌词其实也很平常:“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亲爱的,你张张嘴,风中花香会让你沉醉。亲爱的你跟我飞,穿过丛林去看小溪水……”
这歌,乍听,很是浅白朴素,但细细琢磨,朴素寻常的话里却别有一番风情。
所谓雅俗,所谓高下,不过只是一种外在的观感,阳春白雪固然好,但有的时候,下里巴人代表的才是生活最真实的模样。多读两本书,多模仿模仿,谁都能做到咬文嚼字,但是,要把平常的话说到位、说到家、说得优雅有味道,却是极考验人的语言功底的。
无论是主持《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还是主持“青歌赛”、春晚、《欢乐中国行》,董卿说话,多数时候都是深入浅出的。她没讲过什么大道理,和嘉宾、选手交流的时候更乐于用聊天、拉家常、讲故事的形式。被感动时,她会落泪,会说:“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泪的人,而是含着泪水继续奔跑的人。”谈到声音,她很自然地感慨:“声音啊,虽然是用来听的,但是一注入感情,就变得有分量。”面对被辛劳染白了鬓发的男人,她很暖心地说:“您比我大,我就叫您一声‘大哥’。”
有些话,其实并不需要怎么加工,原汁原味最好;有些话,稍稍调整转换,便能活色生香。
大拙若巧,大巧若拙,腹中藏着诗书、胸中含着器量,积累到了、历练到了,最平常的语言亦能自带芬芳。
所谓会说话、有水平,并不是好听再好听,而是你来我往的互动,是你知我知的共鸣,是话里话外的投契,是把复杂的话简单地说,普通的话动人地说,家常的话温暖地说,言传心声,言随情动,如是,纵便是最常见、最普通、最“土”、最“俗”的话,亦能发酵出一派优雅从容。
创新的表达更胜妙语连珠
何谓新?不是对旧的否定,不是对古的抗拒,而是用一种与众不同的、独树一帜的语言对思想、情感、故事、人物等进行再次叙述与表达。
人人都说,“白得像云朵,蓝得像天空,绿得像草地”,你也这样说,别人听着会不会觉得听多了有些腻烦?相反,若你打破常规,说,“白得像床前的明月,蓝得像你的眸光,绿得像青春的衣裳”,或者说,“白得像伊人翩跹的裙角,蓝得像多瑙河的波光,绿得像蓬勃的向往”,是不是更能让人记住,更吸引人?
央视有一档户外大型综艺节目,名为《欢乐中国行》,由董卿、张蕾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