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如此说服最好 - 心理学与说话技巧 - 隋岩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4章如此说服最好

第4章如此说服最好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尚元是一名保险公司推销员。在保险行业摸爬滚打十多年,尚元熟悉了整个行业规则,也摸清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进入大客户部后,尚元接触的都是团体保险项目,和他会谈的也是对方的重量级代表,经理、总裁级别的人物。一次,尚元通过朋友关系联系上某制药公司的总经理孙总。孙总的公司有正式员工300人,如果孙总为每一个员工买一份保险,尚元一年的工作业绩就完成了。

第一次见面,简单寒暄过后,尚元把公司的险种做了大概的说明,并且强烈推荐员工大病医疗保险,为了便于孙总了解,尚元还事先做了一份彩色图表。但是,讲解的效果并不好,孙总听得哈欠连天,另外几位副总也没有太大兴致。尚元知趣地停了下来,约定下次再来拜访。

第一次见面不顺利,对推销员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如果客户第一次就对产品没兴趣,以后提起兴趣的可能性将更小,也就是说,出师不利就意味着一败涂地。尚元深知其中道理,不过他还想再试一次。下一次,他要打有准备之仗。

第二天,尚元趁孙总公司快午休的时候拜访,他没有直接找孙总,而是约了他的秘书古古。古古是一个20岁出头的小姑娘,是孙总的表侄女,别看她年轻轻的,其实人小鬼大。古古跟在尚元后面进了餐厅,点完菜古古便表明立场:“别怪我没警告你哦,贿赂我也是没用的,我什么都不会说,也不会帮你送任何礼品!”

“我不是来问你商业机密的,也没有礼品要送,只是有两个问题想问你。”

“问问题哦?你还挺特别的,和别人不一样哦——那你问吧,能说的我会告诉你的。”说着,古古一手拿一个面包,自在地吃了起来。

“上次到贵公司拜访,我看到孙总书橱里放了许多关于《论语》的书,办公桌上也摆着《论语》,孙总最近在研究《论语》吗?”

“你就问这个啊?”古古诧异道,“对呀,最近我帮他买了好多书,据说是听了于丹的讲座,觉得很受启发,所以决定研究一下,还报名参加了一个研讨班,和大学教授讨论下心得之类的。怎么,你也对《论语》感兴趣?”

“研讨班?在哪里?孙总都什么时间参加?”

“就在公司附近的一个大学里,什么时间吗?这个我要回公司查一下。”

“那你查到之后,能发给我一份吗?”看着古古疑惑的表情,尚元补充道,“其实我对《论语》也挺感兴趣的,苦于无人交流……”

“这样啊……行,回去我给你发到邮箱里。”

没过两天,古古就把孙总在研讨班的课程表发给了尚元。初战告捷,尚元连夜啃了一本《论语译注》,随后去研讨班报了个名,也成了其中一员。在研讨班上偶然遇到,孙总有点惊讶:“你也懂《论语》?”

“不懂,只是有兴趣而已,这不是来学习了吗?孙总,您一定对《论语》有所研究吧,讲讲您的高见?”

“高见谈不上,只是稍微研究了一下,听了一些于丹讲的《论语》,有的地方我比较赞同,有的地方我还是持保留意见。”

尚元谦虚道:“我也听了一些于丹的讲座,但还真没听出来她有讲得不对的地方,还望您不吝赐教。”

说到孙总感兴趣的话题上,他的兴致一下子就来了,和尚元细致地讨论起来,还大谈他的学习心得。两人相谈甚欢,孙总对他产生了相见恨晚的感觉。一来二去,尚元和孙总从研讨班的同学成了朋友,尚元的保单也顺利拿下。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聊天时,每个人想聊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聊自己的感觉,朋友也好、客户也好,没有人会对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投入过多的热情。如果想要进一步交流,就要设法抓住对方的心理,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开始聊,面对客户的时候更要如此。所谓投其所好、避人所忌,为了和客户找到共鸣,为了避免话不投机半句多,就要对着对方的心窝说话,把话说到对方最关心的地方。

但凡拜访过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人,都会吃惊于他的知识渊博,不管来访者谈论什么话题,牛仔、骑兵、纽约政客或者外交官,罗斯福都能和对方交谈下去,甚至相谈甚欢。罗斯福真的是博学多才,对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有所了解吗?当然不是。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罗斯福的来访者都会提前登记在备忘录上,来访前一晚,罗斯福会精心准备。他会了解来访者感兴趣的话题,阅读大量资料,以便在第二天的交谈中有话题聊。如此“临时抱佛脚”的效果非常好,否则也不会引来无数人关于罗斯福学识渊博的赞叹。罗斯福深知一点:打开话题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对方感兴趣的地方聊起,找准话题就能和对方产生共鸣。

想要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准备工作就要做得全面一点,比如了解对方的性格、兴趣爱好。有的人性格急躁,有的人稳重踏实,有的人胸无点墨却非常自负,有的人学富五车却谦虚谨慎,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也就定下了说服的大体模式——是疾风骤雨式还是循序渐进式。

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是找到话题最好的方法。有的人喜欢画画,有的人喜欢音乐,有的人喜欢收集变形金刚,有的人喜欢打理盆栽,每个人都希望和志趣相投的人聊天,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因此,面对初识的朋友或者工作上的客户,不妨从他感兴趣的话题入手,由此打开话匣子。

当然,总是有一些不知趣的人,明明聊天已经变成了倾诉,变成了单口相声,还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说着只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我陶醉。别人对他的话题是否感兴趣,坐在对面的人是否已经哈欠连天、昏昏欲睡,当事人全然不觉,好像自己真的变成了太阳,星星月亮都要围着他转一样。这样的人,不用说客户不买账,连朋友都会相继弃他而去。

说话、聊天、谈客户,这都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交流和互动,一味地自说自话是最不明智的。让对方对话题厌倦,只顾着看时钟“滴滴答答”地走,脑袋里想着“对面的人嘴巴一直在动,好像鱼缸里的金鱼啊!”这样算是交流吗?

询问之前坦白自己

每一次认识新朋友时,柏蔓都会主动和人打招呼,笑着问候对方道:“你好,我叫柏蔓,请多关照”。通常情况下,她都会听到相似的回应,“你好,我叫君豪……”“你好,我叫蔷蔷……”等,有时候,也会碰到奇怪的对象,对方只冷冰冰地回答一句“你好”,然后就没有下文了,柏蔓只好接着问一句:“请问你怎么称呼?”这时对方才会报上自己的名字。

柏蔓第一次见到书宁,就遭遇了长久的冷场,搞得柏蔓很尴尬。

“你好,我叫柏蔓,柏树的柏,藤蔓的蔓,来自企业管理专业,请多指教。”第一次在登山社的办公室见到书宁,柏蔓一如既往地介绍自己。结果,书宁只丢过来一句“你好”,就坐回去整理桌上的资料了。

“请问你怎么称呼?”

“哦,我叫林书宁。”

“shu宁?还是su宁?”由于书宁发音不准,柏蔓没有听清楚。

“书本的书,宁静的宁,林书宁。”

“哦……那你也是企业管理专业的吗?你读几年级啊?”

书宁继续低头整理,“不是,我是机械工程专业的。”

“那你读几年级啊?”

“三年级。”

“哦!”见书宁没什么兴致的样子,柏蔓只好停止连珠炮般的问题,要不然他会以为这个奇怪的人在做人口普查吧。

和书宁的第一次见面不太顺利,可慢慢交往下来,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只是有点慢热。当他们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后,重新提起第一次见面的场景,书宁常常抱怨道:“第一次见面,不用问那么详细吧!”

“只是礼貌性地介绍而已,姓名、专业,这些不是自我介绍时经常说的吗?”

“谁是那样的,我才不像你那样什么都一股脑儿地说出来呢。”

“你名字又不是很难听,为什么不自己报上来,非要等人家问!”为了这个问题,柏蔓和书宁讨论过很多次,但是未见成效。下一次,书宁见陌生人时,还是一样地温吞,若非对方像柏蔓那样刨根问底地丢出来一连串问题,书宁绝对不会主动报上自己的名字,更不用说具体的自我介绍了。柏蔓总是调侃他说:“你该不会相信,随便把名字告诉别人,会被妖怪抓走吧?”

像书宁这样不肯主动透露个人信息的人有很多,尤其在英国。英国人非常强调个人空间,即privacy,因此,英国人很少没说上两句话就问对方名字。他们连自己住房子都在远离闹市的地方,如果旁边有邻居,则用篱笆相隔,以免房内人的起居生活被外人所知;两个英国人见面只会谈论天气,若是天南地北地侃大山,会被看成失态或者没有教养。如果一个北京人问迎面走来的英国人:“吃了吗?去哪啊?”他会被吓到的。

如果你想问一个英国人的名字,最好先介绍一下自己,这样看起来不会那么唐突。当然,结果很可能对方只告诉你一个姓,史密斯或者布朗。英国人的寡言并非傲慢,而是出于对他人的尊敬,担心自己的多言打扰了他人的安静。相应地,如果有人过来打扰,通常他也不会接受,诸如家庭关系如何、收入多少、属于哪个党派、是否喜欢喝酒之类的问题,最好不要问出口,否则只会落个没趣。

这种性格或者做派,在商业谈判上会非常吃亏,尤其在试图说服别人时,不轻易表露态度或者不表露真实的态度,会使交流遇到困难。在沟通中说服别人,常常是打着为对方考虑的旗号为自己争取利益,这样的说服很容易让“老江湖”看穿,看出你的不真诚。这时候,则需要以完全暴露自己的计划、企图为代价,换取对方的信任,如果连名字、专业这样的个人信息都谨慎小心,如何能做到坦白内心真正想法呢?

在s城经营一家妇婴用品公司的柯德最近听闻,来自省会的文娜妇婴用品公司准备在s城开分公司,公司老总文娜已经到s城实地考察过,对当地的妇婴用品市场也非常熟悉。柯德经营的公司是一家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他的小公司已经难以为继,很快就要关门了。他希望能争取到和文娜合作的机会,既可以帮助她的事业扩展,也可以延续自己公司的经营。

柯德和文娜的第一次见面。

“你好,我是文娜妇婴用品公司的总经理,我叫文娜。”

“你好,我叫柯德。”在文娜压迫性的气场里,柯德有点不自在。为了公司的未来,柯德硬着头皮向文娜提出合作的计划。

“我的公司虽然是一家小公司,但是立足本地,已经在当地占据了一定市场,如果贵公司与我们合作,想必您不需要太多的前期投入,就可以在这里落地生根。”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