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说话是如此重要 - 心理学与说话技巧 - 隋岩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章说话是如此重要

第2章说话是如此重要声音是人的第二张名片

《红楼梦》第三回,黛玉进了贾府拜见贾母后,正和贾母谈论着自己体弱多病和吃药的事,听到了后院中有人笑着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正在纳闷,贾府中人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岂会有人如此放诞无礼,便见到了姗姗来迟的王熙凤。

作者对王熙凤的描写,先用工笔实写的方式描写她的外貌和穿着,最后一句“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点睛她的性格。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也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方法。

艺术来源于生活,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的表现必定是从生活中汲取的真实材料。一个人说话的方式、说的内容、遣词造句,都是表现其个性特征的方式。说话时,第一个被他人知觉的信息便是声音,当看不到本尊时,音质、音调、语速变化都会形成某种印象。心理学家认为,形成第一印象时,38%的信息来自声音,所以说声音是人的第二张名片。

声音能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态和情绪状态,精力充沛的人说话底气十足,铿锵有力;病恹恹的人说话气若游丝,有气无力。情绪、情感、年龄、喜好等,也会从声音中体现出来。同时,一个人说话声音的高低会体现其个人素养和修为。

一次,幼婷在公司等电梯。每到下班高峰时间,写字楼里的电梯总是特别繁忙,尤其是高层梯,常常上到18层就客满,然后直接下去,幼婷站在23层等了三趟,电梯不是路过不停,就是直接从低层下去了。十多分钟后,幼婷终于等到了一趟,电梯门“唰”地一下打开时,幼婷眼前一亮。在众多男性当中,站着一位高挑妩媚的女子,幼婷偷瞄了一眼,她虽算不上绝色,但也是个大美女。

“从来不知道,楼上公司还有这么一号人物”,脑子里带着问号的幼婷木呆地进了电梯。门“呼”地合上了,幼婷贴着门口的角落站好,大略打量了一下电梯里的情况。在最里面站着的都是西装革履的男子,一个个疲惫不堪的样子,想必是工作不力,又被上司责骂了。他们是楼上一家证券公司的职员,幼婷经常能在电梯里碰到他们。美女身边则是两三女性,她们应该是好友,电梯开门,有人进来时,她们几个人窃窃私语,而且互相照应。不得不承认,有这样一个女子站在人群中,其他不管男人还是女人,通通变成了路人甲,光芒都被她占去了。

电梯一层层地下降,几乎每一层都会停一下,走走停停,搞得幼婷头晕晕的。终于到了一层,幼婷本想快点出门,没想到被美女一行人抢先了一步,美女呼朋引伴地走出电梯,大声地招呼着等在大厅里的朋友。听到她说话,跟在后面的幼婷大吃一惊,她的声音沙哑而粗粝,音调很高,而且语态粗俗,不时地蹦出一句脏话。幼婷诧异地看着美女一行人走出旋转门,心中一阵惋惜:这么美的女子,上天竟然只给了她一副好皮囊,没有灵魂就算了,连一副好嗓子也如此吝啬。

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人们对声音是有偏爱的,女性偏爱声音低沉、雄厚的男子,男性偏爱嗓门亮的女子。针对非洲坦桑尼亚的一个部落的研究证明,声音低沉的男子比那些声音高亢的男子更具有吸引力和繁殖能力。科学家这样解释,女性认为低沉的声音代表男性健康、权威、有男子气概;而男性喜欢女高音,他们认为这样的女性更具有吸引力,有女人味和青春活力。

嘉宇对自己的声音魅力有着亲身体会。上中学开始,嘉宇就因为声音好听而在学校里备受喜爱。他的声音属于中低音,十几岁时听起来,有点少年老成的味道。嘉宇是学校的广播站站长,经常代表班级参加校内的演讲比赛,有时还会代表学校到区里参加比赛。

因为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嘉宇爱上了唱歌,他买了大量的唱片,边听边学,刻意模仿港台歌手的腔调,梦想有一天成为新一代的情歌王子。为了这个目标,嘉宇还报名参加过电视台举办的歌唱大赛,可惜初赛都没通过就被淘汰下来了。

做了几年明星梦之后,嘉宇因为成绩不佳,没能升入大学,父母不想让他继续做白日梦混日子,遂将其送到了技校,学习理发的手艺。嘉宇没有心情学什么理发,他还在梦想着有一天星探能够听到他的好声音,将他签到唱片公司做歌手。

长期的反叛让他和父母的关系特别糟糕,终于有一天,嘉宇决定放弃学业、逃离父母、逃离让他梦想破碎的地方。他跟着女朋友从河北来到桂林——女朋友的老家。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身无分文,不认识一个朋友,只有一个学了半吊子的手艺——理发。嘉宇想要和女朋友过上幸福的生活,首先就要想办法生存下来,嘉宇花了一千多块钱,置办了两把专用电吹风、几把椅子、墙壁镜和一些简单的工具,又向女朋友的表姐借了一间空置许久的小门市,草草准备一番,嘉宇的小理发店就开起来了。

在大陆最南端的城市,背井离乡、举目无亲,嘉宇的理发手艺也不是最好的,和本地人开的理发店相比,嘉宇没有任何优势。好在,他操着一口京味儿普通话,在这个略显偏僻的南方城市,从嘉宇嘴里出来的北京味儿特别受欢迎。不少顾客因为爱听他说话而光顾,女孩子则偏爱他的男低音,觉得他讲起笑话来特别性感。

嘉宇很快就意识到这一点,晚上回家后,他还会特别搜集些笑话、相声段子背下来,第二天说给客人听。慢慢地,街坊邻居一传十、十传百,都知道街角处有一家理发店,老板是一个风趣、幽默的小伙子,不仅爱说话,说话声音还特别好听。就这样,嘉宇顺利地度过了初来乍到的第一年,理发店的生意越来越好,他和女朋友的幸福生活也有指望了。

声音是带有能量的,温婉的声音让人觉得安心,产生信任感;甜美的声音让人愉悦,乐于倾听;低沉而富有磁性的男低音通常是性感的象征;小女子娇滴滴的声音,常常让男人升起保护欲。声音是人的第二张名片,也是一个人个性的一部分,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够充分运用声音的优势,会给生活和事业带来好运,将真实的感情融入声音中,亲切地传递给对方,便在无形中塑造了自我形象。

说话从支支吾吾开始

你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吗?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说话的?最开始说的是哪种语言?讨论的是哪方面的问题?谁第一个讨论天气?又是谁第一个开口赞美异性?既然人类是从大猩猩进化来的,那我们的祖先最开始说的难道是“猩猩语”?

没有人知道,人类的祖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开口说话的,最新发现的古化石证明,180万年前的人类祖先已经开始用话语交流了,那时候没有系统的语法、发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近似乱吼乱叫,就像今天的狗叫、狼嚎一样,先人们谈论的自然是和打猎、天气、洞穴、食物有关的话题。

第一个研究这个问题的人是来自苏格兰的蒙波多。1773年,蒙波多出版了有关人类起源的著作。他认为,人类是从鸟类那里学会说话的,鸟类的语言和人类一样,有音调、有节奏,单个音符没有意义,组合在一起才能表达含义。而且,人类和鸟类都用大脑的左半球控制语言。

后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遗传学家认为,人类最初的语言是咂舌。他们的研究对象是非洲坦桑尼亚的部落,部落中人的语言有类似打响指、吧唧嘴的声音,占据全部语言的40%。其他部落也发现了类似情况。

按照这个假设,人类的语言是从猴子那里学来的,弹指、咂嘴声向来是猴子的特长,这些声音后来进化为语言中的辅音,猴啸则被人类发展成元音。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则认为,人类的第一批单词来自疼痛、愉悦,是对各种情绪的自然反应。

说话是一项非常难学、复杂的运动,和练习小提琴、学杂技差不多难度,因此,小孩子才需要用近10年的时间才能修炼到成年人的说话水平。

人类说话的能力是从10万年前声道的进化开始,人类的嘴变得越来越小,不再向前突起,舌头开始变灵活,受控制,脖子开始变长。脖子变长使舌头下移,喉咙也下移,喉咙处准备了足够的空间,作为声音的发生器。但这样的进化也有缺点,进食时食物路过喉咙,很容易卡在那里,堵塞临近的呼吸道——人之所以会被噎死,便是源自于此。

大多数人说话的时候都没有意识到,说话是人类独有的能力。现代人类能处理各种语言、语法,通过一系列的声音和音调,运用数以万计的词汇进行交流。人类的发音器官无外乎肺、喉咙、口腔、舌头和嘴唇,和黑猩猩相比,人类有更长的喉咙、更小的嘴,因为人类能唱歌剧、打电话,而黑猩猩不能。

对比人类的嘴唇和动物的嘴唇,一个重要的区别是人类的嘴唇是外翻的,自然界的其他动物都不是这样的。即使是大猩猩、黑猩猩这样的人类近亲,它们闭上嘴巴时,嘴唇的表面是看不见的,只有人类的嘴唇才显露在外面,给人柔软、丰满的感觉。

为什么人类会长出这样的嘴唇呢?答案在人类的进化之路上。大猩猩的胎儿在16周大时,嘴唇和人类嘴唇特别相像;胎儿发育到26周大时,嘴唇特征消失不见,外翻的嘴唇缩了回去,就像它们的父母亲,当胎儿逐渐长大,它的嘴唇终生保持内缩状态。

人类的胎儿则始终保持外翻的嘴唇,出生后,父母很快就注意到婴儿肥嘟嘟的嘴唇,婴儿用这双肥嘟嘟的嘴唇吸食奶水。而大猩猩的婴儿无法用嘴唇发力,需要用下颚的肌肉力量吸食奶水,因此,大猩猩的婴儿吃奶时,就像人类在挤牛奶。从外观上看,女性的嘴唇比男性更突出、隆起,在现代审美中,越是丰满的嘴唇越给人性感的印象,比如美国女星安吉丽娜·朱莉、香港女星舒淇。

话不只用嘴说

说话和听话,虽然属于言语交流,但是人们注意到的不仅仅是对话中的语言,还有相伴的表情、眼神、手势和语气。有时候,这些表情变化、肢体变化,甚至比语言本身更具有说服力,面对说谎者时,听他说什么不重要,看他的表情、眼神、肢体动作,更能看穿他的谎言。

人在感觉舒服、安全的时候,会露出笑容、两眼发光,如果内心喜悦,还会不经意地舞动手脚、扭动肢体;人在受了委屈的时候,常常会大声啼哭。如果一个孩子瘪起小嘴,通常代表他要开始哭了;一个人在劳累时,则会对人爱理不理,时不时地打哈欠,对外界的变化不再专注,或者干脆一个人躲起来,好好地睡上一觉;在感到愤怒时,人会咧嘴,上唇紧紧含住下唇,横眉冷对,这时恶毒的语言也会破口而出;在感到歉意时,人则会弯腰、低头,声音变小,表情充满内疚。

玮婕爬到书架上抓猫,一不小心踩空了,从书架上掉了下来,一大摞书散落下来,连同爸爸最爱的紫砂壶一起摔在了地上。那把紫砂壶可是爸爸的宝贝,是他费了好大力气,花了大价钱才从一个内行朋友那里淘来的,买回来之后,就一直摆在书架上没舍得用,他还在用旧茶壶泡茶,被玮婕这么一碰,好好的壶摔成了两半儿。

玮婕扭伤了脚,妈妈带着她到医院打了石膏。回家时,玮婕见爸爸坐在茶几边上,手里拿着他那把已经用了十几年的紫砂壶,默默地啜饮。玮婕拄着拐杖,怯生生地走到茶几旁边,倒了一杯茶给爸爸,说道:“爸,我给您泡了十几年的茶,知道您特别爱惜茶壶,所以我也很小心,生怕弄坏了您的宝贝。可是今天不知道怎么的,脚一滑就踩空了,您的壶也掉地上了,对不起。”玮婕颤巍巍地说着,脸上带着无辜和内疚,声音越说越低,低到几乎听不见。爸爸虽然生气,看到女儿如此诚恳地道歉,安慰玮婕说:“摔了就摔了吧,人没有摔坏就好,过来让我看看你的脚……”

人在说话时,其实是动用全身各个细胞来传递信息,表达情绪的。动作、语调、表情,这些都是说话时的帮衬,能让一句话更充分地表达出来,就像是看电影,人们不仅在接收视觉信息,同时也在接收听觉信息,如果是4d电影,还会有感觉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也是如此,对于听话者来说,说话者的抑扬顿挫、一举手、一抬眉,都是现场直播。

高二b班的修二是班里最受欢迎的人,而他之所以最受欢迎,是因为他将“做一个受欢迎的人”作为高中生活的目标。事实上,他也的确做到了,b班的同学将他看成中心人物,在其他年级、其他班级,修二的人缘也特别好。

最受欢迎并不妨碍修二的小癖好,他在上课时最喜欢做的就是收集老师的动作和表情。老师在讲向量也好,在讲第一宇宙速度也好,修二永远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用画正字的方法计算每一位老师的举手投足。

根据他的统计,语文老师一堂课会提裤子17次,最多时一堂课提了23次,大概因为那天他用了一条不太合适的皮带;数学老师是一个老太太,她的习惯动作包括扶眼镜、挥动三角尺和用拖布杆戳地,她在修二备忘录上的最高记录是:扶眼镜34次,挥动三角尺12次,用拖布杆戳地8次。

在所有老师中,修二最喜欢记录的人是川上老师。川上老师35岁,男性,未婚,传说中川上没结婚是因为他长得太老,35岁像53岁。修二则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川上老师的说话方式太特别,没有女人愿意听他说话”。

川上老师讲话时的确非常好笑,他习惯一边举起右手在空中画圈圈,一边嘴里念叨着“话不能这样说……”每次陷入和同学的辩论时,川上老师都会这样做,作为发表个人意见的开头。比如挑选文化祭的节目时,小谷建议:“川上老师和我们一起演出吧,我们是一个师生和睦的班级,不是吗?”

另一同学说:“和川上老师一起演出,不是像带着爷爷参加文化祭一样吗?”

川上老师连忙反驳道:“话不能这样说,爷爷是不能参加文化祭的,我是老师……”

修二建议说:“那我们投票表决吧,不同意川上老师参加的请举手。”全票,小谷被迫也投降。同学继续说:“川上老师,不好意思,这是民意。”

川上老师显得有些无奈,“话不能这么说……”

“难道川上老师想要违抗民意吗?”

“话不能这么说……”

下课铃响,学生们瞬间作鸟兽散,只有川上老师还在画着圈圈,重复着“话不能这么说……”

手的动作在说话时占的比重不大,但对说话效果的影响很大。手势具体、鲜明、形象,能表情达意,能让对方感受到美感,还具有特殊的功能,比如聋哑人的手语。潇洒的手势会给听话人以适度、协调和美感,为说话者加分。手不随意乱动能充分显示此人稳重、诚实、文雅得体。

站在众人面前说话的人,比如课堂上的老师、演讲会上的学者、大型会议的主持人,如果不重视手势,或如石佛一般站立,或者手插裤袋,或者双手一直按在讲台上,没有任何动作,即使讲述的内容精彩,也失去了吸引力。如果运用手势不当,其效果是一样的。

说两句话,机械地比划一下子或者一直重复一个习惯的动作;动作过多,三句一个招式,好像在打降龙十八掌,只会令人眼花缭乱,不得要领;如若手势过于夸张,还会让人感觉滑稽、别扭。

据统计,说话时70%的时间是不需要动手动脚的。通常情况下,需要加强语气、引人注意时,就需要手的帮忙了。在其他时间里,将手自然放好就可以。真正笨拙的事并非双手静放不动,而是无节制地运用手部动作。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