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宠妃VS宠妻24 - 还有这种好事儿? - 兰桂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67章宠妃VS宠妻24

第67章宠妃vs宠妻24

皇上同样

震惊,实在没想到沈钧会提这么个要求。方氏都去世十几年了,而贤妃入宫为妃、沈钧出入朝堂,同沈家断绝关系就相当于彻底丢掉沈家的助力。

家族一向一荣俱荣,即便贤妃不喜沈修远,但贤妃得了盛宠,其他官员面对沈修远就都会客气三分。而沈修远是礼部尚书,是朝廷大官,对他们兄妹也是有一定助益的。目前看来,断绝关系对沈钧兄妹有弊无利啊。

皇上登基后,始终将目光放在政务上,重在权衡,不计较自身的利益得失,也不在乎受过什么委屈,从不会冲动行事。如今在他看来,沈钧就有些冲动行事,沈修远并不像李肃那样宠妾灭妻杀害亲子,沈钧为已逝的生母求和离没什么意义。

像他父皇对他母亲从来都不好,但如今是他继承了父亲的一切,奉母亲为太后,成为了既得利益者。沈修远明显开始重视沈钧,看中沈钧做继承人了,沈钧何必在这个时候感情用事,把好处往外推呢?即便恨沈修远,也可以把沈修远利用个彻底吧?

皇上不太理解,但也没驳回,只是宣布退朝,叫沈钧到上书房回话。

皇上走后,沈修远怒气冲天,扬手就要打沈钧。沈钧冷着脸后退一步,看他的目光疏离又冷漠,“父慈子孝,先要父慈才能子孝。若不是祖父祖母相护,我早已死在各种意外之中,贤妃娘娘也早就被各种捉弄惊得病倒。既然沈家容不下我们,我们就随娘离开,相信娘在天之灵,一定早就想脱离这个虎狼窝了。”

沈修远怒斥:“胡言乱语!你……”

“还要我说更多吗?我念及祖父祖母,不愿多说府中那些事,沈尚书莫要逼我,相信你也不想落得李肃那样的下场。”沈钧说完对众大臣拱手行了礼,便大步离去。

沈修远又是愤怒又是心虚,怕沈钧不管不顾什么都往外说,虽然他不认为他有李肃那般卑劣,但在对待原配和沈钧兄妹方面,他确实有亏欠,自然不敢同沈钧对峙。

这一迟疑,就错过了最佳解释的机会。众大臣看他的目光都变了,似是没想到他是李肃那样的人,纷纷摇头离去。还有和沈修远不对付的大臣故意上前讥讽,“沈尚书身为礼部尚书,对规矩礼法似乎不甚了解啊。”

“沈尚书生了一双好儿女,可惜有眼无珠,不懂得珍惜。”

“这么好的孩子,沈尚书都轻忽至此,也不知被沈尚书捧在掌心教养大的几个,是多么钟灵毓秀之人。”

沈修远无法反驳,黑着脸匆忙赶到上书房求见皇上,但皇上并未见他,他只能站在大太阳底下等,而他一直没在乎过的儿子却在里面同皇上交谈。这一刻他突然无比后悔,怎么就被刘氏迷惑,无视了原配的子女呢?

上书房内,皇上不解地问沈钧,“你说和离之事,你同贤妃商讨过了?”

沈钧道:“是!早在贤妃娘娘未入宫之前,臣与贤妃娘娘便约定,要在合适的时机脱离沈家。皇上,当时臣与娘娘虽未曾琢磨出牛痘、记账法和稻田养鱼法,但臣与娘娘都立誓此生尽自己所能报效国家。

臣与娘娘希望是干干净净的,不与乌七八糟的沈家混为一谈,还望皇上成全。”

与聪明人说话不用明说,皇上已经领悟了他的意思。沈修远能力不足,皇上叫李德福查过当年沈修远是如何当上礼部尚书的,得知沈修远年轻时谨慎努力,虽不算太聪慧,但做事也很牢靠。于是在岳父方大将军的帮助下节节攀升,直到方家灭门,方氏去世,他已经升到了礼部尚书。

自那之后,许是无人督促,许是发觉自身能力当个尚书已是勉强,没有再攀升的余地了,便懈怠下来。到亲生父母离世,头上再无人压着他,他就更懈怠了,处理事务也开始出错。

也就是说,沈修远能有今天,大半是靠方家。可沈修远不知感恩,被刘氏拢住之后,竟已诰命品级为借口,允许刘氏不给方氏行礼,还纵容刘氏伤害方氏留下的子女。若不是沈老爷子和沈老太太护着,沈钧与沈云萱怕是儿时就没命了。

如今沈云萱宠冠后宫,沈钧考上状元还得到重用,眼看会越来越好,沈修远却在走下坡路。所以他们兄妹不愿意让沈修远占到半分便宜,沾到半点光。

以沈修远的能力与心态,怕是要晚节不保,给他们提供的助力有限,还有可能成为他们的污点和拖累,尤其是将他们视为眼中钉的刘氏,和另外几个弟弟妹妹。与其防备他们、管束他们、给他们荣光,倒不如一刀两断,桥归桥,路归路。

这种事其实闻所未闻,父母大过天,要像李肃那样才能决裂,否则就算方氏和离,儿女也不能带走。但皇上又有些私心,他希望能帮沈云萱做些事,既然沈云萱觉得沈家人是拖累,那不如决裂,让沈云萱只有沈钧一个亲人。

如此一来,以沈钧的能力,将来一定能成为沈云萱的助力。而沈修远若再犯错,他也不必顾忌,可以直接处置,将尚书之位换上自己的人,于朝堂更有利。

皇上没想多久便下了圣旨,圣旨上重点夸赞沈钧德才兼备,发现牛痘功在社稷。关于和离之事,因过去太多年没什么证据,且沈钧和沈云萱还念着祖父祖母的情,皇上便没提那些害人之事,只说大师批命,言沈钧兄妹与沈修远无缘,做不成一家人,沈钧兄妹为了沈修远的平安康健,特求随母和离,与沈家断绝关系。皇上感念他们的孝心,特例允准,令其兄妹随母和离。

另外皇上还给沈钧赐下一座府邸,之看那府邸的位置,百官便知沈钧绝非池中物,将来的官位绝对不小,对他更重视了几分。

而这份圣旨一出,沈修远立即成了全京城的笑话。谁不知道他当年说大师批命,要把沈钧送到祖籍乡下才能养大?结合沈钧退朝后说的那几句,不难猜到当年是刘氏要害沈钧,沈钧才不得不躲到乡下。所谓的大师批命不过是好听的借口罢了。

如今沈钧算是把一切都还了回去,用同样的借口说他们兄妹与沈家无缘,必须分开才能平安康健。沈修远能反驳吗?他敢反驳,沈钧就要撕破脸将沈家所有事都说出去。就算没有证据,他还能做沈钧的父亲,他的名声也败坏了。

他如今是礼部尚书,真要为了强留离了心的儿女,自毁前程吗?权衡之后,他选择了和离。他还有两儿一女,儿子是一文一武,女儿是将军夫人,将来未必会差,他没必要把自己搞得那么难堪。

更何况这是皇上下旨,他若求皇上收回成命必定会伤筋动骨。这样不孝的儿女,不要也罢!最可恨的便是之前他被沈云萱骗了,心怀愧疚补偿他们兄妹,打开库房随他们搬,家中许多好东西都搬进了紫竹轩,圣旨一下,沈钧直接把紫竹轩搬空了!

早知他们这般忤逆,他一个铜板都不给他们!

沈钧搬到新宅,第一件事就是改随母姓,沈云萱也一起改了。从此他们就叫方钧和方云萱,入方家族谱!

改姓又震惊了所有人,入了方家族谱就是说从此无论生死,他们都与沈家无关了!沈修远直接气得病倒在床,倒是刘氏这次没有闹。她虽然心疼方钧搬走的那些好东西,但她的心腹大患终于没了。

反正那两兄妹总是和她作对,故意让她给个牌位行礼也就算了,还要败坏她的名声。若继续如此,她还有活路吗?她名声坏了还会影响两个儿子的婚事。倒不如断绝关系,沈家就一定是她儿子的了,且她就成了唯一的沈夫人,再督促沈铭上进,让沈云蓉帮衬家里,让谢琨提拔沈钰,她将来一定有好日子过,所以方钧改姓对她来说是好事,还特意给沈云蓉去了一封信,说以后沈云蓉就是沈家唯一的姑奶奶了。

沈云蓉气得半死,她与谢夫人不和,全仗着有个宠妃姐姐,才能狐假虎威让谢夫人退让。如今沈云萱成了方家人,和她半点关系没有了,还明摆着讨厌沈家,这让她

还怎么借势?

谢夫人在沈云萱改姓的当天,就要收回掌家权,态度强硬了很多。幸好在她掌家的这段时间,把府里重要的下人都换成了自己人,可以不用听谢夫人的话了。她便以谢老爷、谢夫人养病为由,命人看着他们静养,继续自己掌家,都没去看他们一眼。

听说把他们气病了,沈云蓉翻了个白眼,哪有那么容易病?上辈子他们活了好些年才死呢,可见身体底子好。虽然外面都传是沈云萱亲自侍疾才救了他们,但她不信,沈云萱又不懂医,还能比太医郎中会照顾人?她为二老请了太医,还找了府医日日诊脉调理,就不信他们能出事。

等谢琨回来,她将府里打理好,还将公婆照顾得极好,谢琨就算为了面子也得给她敬重。这就够了,到时候让她身边的丫鬟做姨娘,去母留子,她的位置就稳了,只等着做侯夫人、老封君就成了!

如此想着,沈云蓉又叫人给公婆送去不少补品,还叮嘱厨房多给二老做些好东西补身体。

宫里的后妃知道沈云萱改名方云萱都震惊不已。皇后因祖父去世,家世比不上梁妃,时常觉得矮了一截,底气不足,结果沈云萱身为尚书子女竟和父亲断绝了关系,入了早已没人的方家族谱,这不是自断臂膀吗?

皇后试图找出此举的益处,却觉得有弊无利,完全不能理解贤妃兄妹的做法,只当她是宠冠后宫、声名远扬,有些自傲了。怕是觉得这一切都是靠自己,不需要家族的支持吧?

皇后是亲身体验过人走茶凉的,祖父死后,她家中的许多事都办得都不顺利了。所以对于贤妃的冲动,她觉得好笑,也觉得是自己的机缘,只要贤妃行差踏错,她便能将凤印宫权拿回来,将贤妃踩在脚下!

梁妃更是笑岔了气,她还当贤妃多么心机深沉呢,原来是这么感情用事。亲娘都死了十几年了,还纠结刘氏没对牌位行礼。父亲开始重视他们兄妹了,他们非要记恨儿时那点不公,随母和离。

明明能做沈家的继承人,得到沈家的一切,偏偏和沈家断绝关系,这不是蠢是什么?只是他们运气也太好了,看看杂书竟能看到牛痘,在乡野长大竟然了解牛痘,硬是立下了大功。

就让他们再风光几日,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只要让她抓住机会,她一定要狠狠报复回来!

不管怎么样,在其他人眼里,方云萱兄妹就是没了沈尚书做后盾,一下子变得势单力薄起来。众人提起他们都会感叹一番,大家都没发现,在他们心里,无论是新科状元还是贤妃的威胁性都大大降低了。

这就是方云萱的目的。他们兄妹必定会越来越耀眼,适当遮掩锋芒是很有必要的,能让别人轻视他们就更好了。

他们的底气是记忆之书,是方钧的才能和他师父那边的势力,也是皇上。这些外人都不清楚,才会以为他们势弱了,他们自己却底气十足。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