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大国的智慧
第13章大国的智慧魅力四射的能源外交
俄罗斯能够实现经济的崛起和腾飞,与普京一贯奉行的能源外交是密不可分的。俄罗斯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拥有的石油、天然气等矿藏储备在世界名列前茅。因此在普京执政的时代里,以油气能源为纽带展开的和平外交和经济合作,是其能交好欧亚各国,积极发挥俄罗斯这个“双头鹰”优势的重要基础。
2000年,普京刚刚上台执政,便率先以石油出口为武器,向全世界拥护俄罗斯的发展并爱好和平的国家人民,慷慨出售其弥足珍贵的非可再生资源。他在能源外交中不但使得俄罗斯的外汇储备凌驾于欧美各国之上,达到了仅次于中国和日本的第三大外汇债权实体的水平,也极大地提升了俄罗斯的国际地位。
更为值得庆幸的是,国际社会中的能源竞争越发激烈,石油价格的增长也如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速度一样,逐渐提升。日本和欧盟变得愁眉不展,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感到如履薄冰,可是面对这一情形,普京却抚掌大笑。素来以石油出口为外交武器的俄罗斯,正可以化风险为机遇,在经济活动中发挥出大国应有的力量和优势。
能源外交,在苏联时代,由于自身经济政治体制的约束,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使苏联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始终未能彻底实现对美国的逆袭,并导致了最后的支离破碎。普京并不像眷恋维多利亚时代的丘吉尔那样,拼命地回忆俄罗斯的过去,精明务实的他放眼于未来,在改革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废除叶利钦时代太过自由化的经济政策的同时,大力开拓油气的输出,为俄罗斯进入世界经济市场奠定了雄厚而坚实的基础。
2003年年底,普京将石油寡头别列佐夫斯基轰出了国门,将霍多尔科夫斯基投入监狱,宣布将尤科斯收归国有。石油资源的国有化,为普京正式开展能源外交填充了强大的助推剂。以油气输出为主要驱动力,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才能以将近7%的高速突飞猛进。
在独联体国家之间,普京早已倡议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在能源贸易上取消关税制度,并在“统一经济发展空间”的环境布局上,协调独联体各国之间的能源关系。
2008年,次贷危机自美国而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2011年,为了推翻专制独裁的卡扎菲政权,美国联手多个西方国家发动了利比亚战争,两次剧烈震荡又引发了能源价格的增长和储量的进一步消耗,石油在外交贸易中的优势愈发明显了。
可以说,能源外交过程中,每一次引发的世界性的跌宕与曲折,在普京这里都能化作为俄罗斯带来福祉的可贵机遇。石油价格的一路飙升正体现了这一点。
除了石油外交成果丰硕之外,天然气也不乏可圈可点的非凡成就。但这种成就的开端,却是在一些不怎么顺畅的独联体内部冲突中开始的。而且,本次冲突的焦点,正是独联体“二当家”——乌克兰。
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能源争端,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乌克兰作为独联体第二大国,高度发达的工农业生产力本不在话下,矿产资源和石油储备方面,在欧亚国家内也能达到仅次于俄罗斯的水平。但对于乌克兰而言,唯一的局限便是天然气储量的稀缺,以至于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在独联体外交逐渐开展的背景下,天然气逐渐成为乌克兰不可或缺的进口产品。
除此之外,欧盟国家在天然气的进口过程中,有25%的储量也来自俄罗斯。而这些每年源源不断的气体,又有不少于80%的油气管道都要途经乌克兰来完成输送。因此说,天然气的输出,是俄罗斯与乌克兰促成和平外交的中流砥柱。
但到了2005年,乌克兰爆发了“橙色革命”,新兴政权迅速向西方国家靠拢,这对俄罗斯自然构成了不可忽视的潜在威胁。刚刚除掉恐怖头目马斯哈多夫的普京,哪里容得下这样的局面?他顾不得庆祝,马上对乌克兰局势采取能源外交政策的调整。他宣布从本年起,取消向乌克兰出售低价天然气的惯有政策,这也直接激化了独联体内“大哥”和“二哥”之间的能源矛盾。
是年年底,两国针对天然气问题展开会谈。普京态度强硬,面对乌克兰首脑狐假虎威的抗争,丝毫不为所动,双方的讨价还价一直延续到了2006年1月1日。为了顾全大局而不造成独联体的分裂,普京单方面降低了乌克兰在管道送气过程中的少许压力,这场矛盾才稍显缓和,乌克兰也因此保留了天然气的优惠进口权利。
然而到了2008年,眼看普京即将卸任,乌克兰再度针对天然气的债务偿还问题向俄罗斯发难。普京并未因马上离开总统宝座而将冲突的解决问题留给梅德韦杰夫,他在卸任之前,在债务问题上做出适当的让步后,果断下令:“国内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要先后两次降低对乌克兰的供应量,减少到原数量的50%。”面对如此强硬的立场,乌克兰只能见好即收。
至2010年4月21日,就任俄罗斯联邦总统的梅德韦杰夫与乌克兰时任总统亚努科维奇在乌克兰城市哈尔科夫再度举行会谈,试图进一步解决天然气争端。俄罗斯表示既往不咎,对于乌克兰的出口关税仍会一如既往地予以减免。而乌克兰也以延长俄罗斯的黑海舰队在塞瓦斯托波尔军港的驻扎时间作为对俄罗斯的回报。从此,俄乌两国针对天然气的债务问题,画上了一个暂且圆满的句号。这次外交活动,让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继续维持了长达四年的友好关系,直到2014年克里米亚争端的发生。
除了乌克兰外,“梅普”组合也一样没有放弃对欧洲国家的能源外交进展。
早在2010年,在俄罗斯业已取得的经济成就的支撑下,一条打通俄罗斯与欧洲国家的天然气输送管道宣布正式开启。这条管道就是如今名满天下的“北欧天然气输气管道”。这条漫长的管道,发自俄罗斯,途经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沿途再度经过“欧洲大陆的十字路口”——德国,随后便可扩散至荷兰、比利时等国家,最后抵达英国,与英国的北海油田遥相呼应。
管道的竣工,标志着俄罗斯在欧洲国家的天然气供应量方面已占据了90%的份额。其中很多欧洲国家如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对于俄罗斯的天然气几乎是全盘依赖。
及至2012年普京再度回归总统宝座以后,其继续巩固俄罗斯的“能源”外交。在对独联体组织和欧盟的外交中,成就业已尘埃落定的同时,普京又将外交的恩惠施向了亚洲——天然气的管道直接伸向远东地区,其欲建设供应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东盟国家的各个分支,溯及欧亚各国,以进一步扩大俄罗斯能源外交的成果。
然而,能源外交也并非始终一帆风顺,除了早年间与乌克兰的天然气问题外,一场关于石油降价的危机,在2014年年底不请自来。
石油价格一反常态地转向了低谷,东方媒体纷纷猜疑,这是否是美国的一场类似“星球大战”的经济阴谋?
有力的凭证,便是俄罗斯《独立报》里的一篇题为《石油摧毁》的文章,该作者曾明确指出:“近期国际油价大幅下跌是沙特和美国的一个阴谋。”
普京看在眼里,脸上却仍是惯有的笑容,他对此表示,俄罗斯的发展“已经看到了春天”。事实上,外人在他这种乐观的态度后面,很难洞察出他内心的恐慌:“我们对形势总体满意。我相信市场会在明年第一季度或者接近年中的时候再次恢复平衡。”
随后,在2014年12月1日这天,普京以俄罗斯政府的名义又一次发表演说,将出售所持的该国最大石油生产商俄石油19.5%的股份。
2015年年初,对于国际油价持续下跌的问题,普京在参加亚欧峰会后泰然自若地表示:“不排除一场针对俄罗斯、针对俄财政和经济状况的阴谋正在上演。”此外他在国内的一次讲话中,对于一些“幸灾乐祸者”也给予了针锋相对的警告:“说到阴谋论,阴谋随时都在上演。但阴谋家本身也会遭遇沉重打击。”
普京的自信并非癫狂与虚妄,毕竟作为一个在历经恐怖袭击与次贷危机等“大风大浪”中频频登陆胜利彼岸的大国领袖,区区的一次油气降价问题,又怎能将其撼动?
普京时代的俄罗斯,一直在外交中矢志不渝地坚守着能源外交的策略,这让普京和俄罗斯这个伟大的国家,都在国际舞台上魅力四射,熠熠生辉。
“白熊”与“黑马”
2008年,普京退居幕后,开启了俄罗斯历史上属于“梅普”的时代。而就在同一年,美国的政坛格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普京斗争、合作达8年之久的小布什下野,代之而起的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具有黑人血统的总统贝拉克·奥巴马。
奥巴马出生于1961年8月4日,比普京小9岁,是地地道道的黑白混血出身,在他童年的印象中,“父亲像沥青一样黑,母亲像牛奶一样白”。
奥巴马在学生时代,曾经遭遇了不堪回首的父爱缺失,但由于母亲教导有方,一直在海外接受教育的他逐渐胸怀大志,并且在坚持不懈的奋斗中,于1991年成功获得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自此开启了律师生涯,同时也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里担任宪法学教师。
在小布什执政的后期,对外战争取得一系列胜利的同时,也爆发了一些不可忽略的社会问题。由于深陷因伊拉克战争与阿富汗战争而造成的经济泥潭,以至于社会失业率猛增、财政赤字扩大,甚至综合国力显露出衰退迹象。
奥巴马在竞选总统期间,顺应当时的民意,打出了“变革”的旗号,提出了完善医疗保险和社会福利待遇、减轻税收负担等一些有利于中产阶级以下阶层的建议,并承诺自己在当选总统16个月后,定能完成从伊拉克撤军。
奥巴马致力于照顾穷人、团结议会党派等,更努力恢复和延续美国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
他精彩的演说、帅气的形象以及对缓解社会矛盾所体现出的坚决和自信,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好感,他的得票率在2008年9月将对手麦凯恩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并成功升任为美国历史上第44任国家总统。
对于奥巴马的竞选成功,美国的《纽约时报》高度评论:“这是至关重要的一刻,因为尽管100年来出现了公民权利和立法;尽管有马丁·路德·金的黑人民权运动,可是如果占美国多数的白人不选出一个黑人做总统,那么就不能意味着美国南北战争的结束。”
奥巴马这匹“黑马”的逆袭,为美国人带来了一线希望。但若从大国博弈的角度看,对于俄罗斯而言,这反而意味着一个比小布什更加可怕的对手出现了。
不过,奥巴马在外交过程中,极其重视对俄罗斯的关系。从他本人来说,他本身也是一个普京的崇拜者。但是忌惮于小布什直面硬汉普京而一度尴尬的教训,他将比较具有亲和力的梅德韦杰夫视为和俄罗斯搞好外交关系的砝码。
梅德韦杰夫和普京都表示,为了谋求共同发展的需要,美俄之间应当恢复有关民用核协议的合作状态。而奥巴马也承诺,美俄之间应当联手制裁核危机的始作俑者之一的伊朗。梅德韦杰夫对此认同,并对奥巴马做出了承诺——美国空军在打击伊朗的过程中,飞机如果需要经过俄罗斯的领空,俄罗斯一定会提供必要的保护和支持。
“白熊”与“黑马”之间的博弈与合作,自此拉开了序幕。但由于“梅普”组合之间,梅德韦杰夫的笑脸只是表面,普京“冷血”的表情才是支撑俄罗斯外交的支柱,因而在与梅德韦杰夫交谈合作的时候,奥巴马感到的是顺畅,双方达成的合作协议,也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制裁伊朗的方面。可一旦与普京展开会晤,奥巴马则会显得小心,以至于他在2009年与普京第一次展开会晤以后,“二人就几乎没有眼神交流”。
2012年,普京告别了总理之位,重新回归到总统的宝座上,这也给了奥巴马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美国和俄罗斯,围绕着两个强势领袖之间,其竞争态势再度进入白热化的阶段。
普京将梅德韦杰夫时代俄罗斯和美国签署的很多核协议条约中,凡是不利于俄罗斯的条款悉数作废,这让奥巴马在环北极区域的战略布局变得一片混乱。
2012年6月18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七次峰会在墨西哥洛斯卡洛斯举行。在参加这次峰会的诸多首脑中,最受关注的就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会议中,两位领导人举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会晤,主要焦点是叙利亚危机的“共识”。
尽管在化解叙利亚危机的过程中,两位军事大国的领导人应当在很多立场上抱有一致性的看法。但是,普京和奥巴马之间却几乎并不注意对方,肢体语言也很冷漠,恰似一场气氛环境都显得“冷冰冰”的“商务会谈”。
针对叙利亚危机,奥巴马秉持着世界第一大国的高端姿态,首先在新闻发布会上郑重其事地宣称:叙利亚各方除了要做到立即停火、启动政治进程之外,更“必须设立政治进程,以避免内战和我们过去几周看到的恐怖事件”。
尽管普京也表示,在奥巴马的话语信息中,能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找到不少共同点”,但是纵然奥巴马一再回避像小布什那样与普京发起的正面冲突,最终也没有在两个多小时的会谈中挖掘出任何温情,非但脸上看不到任何笑容,单在媒体之前需要握手的同时,两人却也都没有起立。
本次会谈的结果,加上几次见面时的冷漠,传到国际媒体那里,有关两人“不和”的说法便逐渐成为国际新闻中的热议。这种情形和小布什与普京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小布什虽然知道大国与大国之间要以竞争为基本的生存原则,对此也曾对普京存有敌意,可在与普京会晤的时候,却总是力求展现二人之间的亲密与友好,因此媒体中存在“乔治-弗拉基米尔秀”的说法。早在2001年斯洛文尼亚小布什首次会晤普京的时候就表明:“有一点感觉到普京的心灵。”
尽管奥巴马力求回避与普京的“口水战”,主观上促进与普京的伙伴关系,可是一旦进入会晤阶段,反而常遭遇冷场,尽管在本次峰会上,奥巴马对普京说过这样的话:“我期盼再次出访俄罗斯,也期望在美国招待你。”
然而不久之后,又一起令奥巴马恼火的事件发生了。2013年9月4日,普京接纳了美国“棱镜门”事件的发难者爱德华·斯诺登,普京对其避难申请的接纳,使得美俄关系再度紧张。奥巴马一怒之下,取消了g20峰会之前的俄美双边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