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政坛“柔道术” - 普京传:硬汉普京和他的权力世界 - 阿纳托利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2章政坛“柔道术”

第12章政坛“柔道术”梅德韦杰夫:是助手,更是助力

经过8年的艰苦努力,普京在俄罗斯的地位已经如日中天。金融寡头被扫地出门,三大恐怖元凶被先后铲除,经济水平也得到恢复和发展,国防力量东山再起,一张圆满的成绩单放在俄罗斯的历史荧幕上,无不绽放着“普京般”的绚烂和光辉。

但是,即便是功勋卓著的普京,也遵循着俄罗斯联邦的宪法精神和资本主义国度里起码具备的民主作风,在连任两届总统以后,选择卸任,更换新人。

8年来的兢兢业业,使得俄罗斯对普京的依赖越来越强。在即将下野的最后岁月里,他的内心必然矛盾重重。一方面,作为国家元首,他务必要做出自身对宪法精神的遵从,以免遗留下政治与国际的诟病;另一方面,承诺“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的普京,只有8年的总统生涯,这对他来说实在太短。

更何况,车臣问题还尚未彻底解决,俄罗斯仍在综合国力上逊色于美国和欧盟,而独联体国家中,还有萨卡什维利领导的格鲁吉亚在俄罗斯边境制造麻烦。这些悬而未决的难题,使得非为贪权、实为担责的普京难以释怀。

不论是出于自己的抱负,还是出于这个在坎坷和曲折中寻求崛起的国家而言,普京时代绝对不可就此结束!

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在体育柔道术的启发下,普京很快将这种战略应用在了政治上,他希望能通过寻求政治伙伴的方式延续自己的仕途。

经过精挑细选,一个可靠的政治伙伴跃入普京的视野。这个人,就是晚于普京在列宁格勒大学毕业,且曾与之共同供职于索布恰克麾下的师弟——德米特里·阿纳托里耶维奇·梅德韦杰夫。

梅德韦杰夫比普京小13岁,于1965年9月14日出生在列宁格勒,虽然与普京诞生在同一座城市,但他的出身与普京的平民家世截然不同。梅德韦杰夫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老梅德韦杰夫任教于列宁格勒工艺学院,母亲是一名博物馆管理人员。

家庭环境的不同,使得普京与梅德韦杰夫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普京在童年时代的大杂院世界里,培养出了一种好勇斗狠的尚武精神,信奉“与人斗,其乐无穷”的理念,他不断地在人生理想的土壤中播种属于自己的根脉和种子,而梅德韦杰夫自幼循规蹈矩,彬彬有礼的外表和俭朴低调的举止,显露出更多的书卷气。

梅德韦杰夫在一个比较顺畅的环境中长大,因此他的青年时代,谈不上平步青云,但至少称得上顺风顺水。

1987年,梅德韦杰夫以旁人普遍意料之中的成绩,于列宁格勒大学的法律系毕业,并在1991年母校更名为圣彼得堡大学以后留校任教,同时还是圣彼得堡对外关系委员会中的文化顾问。

普京和梅德韦杰夫的同事关系,就此拉开了序幕。对于那时的普京来说,梅德韦杰夫是他的老乡和小师弟;而对于梅德韦杰夫而言,普京则是他的大师兄、直属领导以及精诚合作的好伙伴。

1996年,索布恰克在圣彼得堡失势,普京和梅德韦杰夫这一对恩师的左膀右臂,不得不转战于莫斯科谋求新的政治前途。

1999年,普京进入了总统办公厅,并很快被叶利钦提名为代理总理。梅德韦杰夫在普京的引领下,也在办公厅之内拥有了一席之地。这也就意味着,“梅普”合作很早便奏响了前奏。

2002年,普京开始有意无意地提拔梅德韦杰夫这个师弟,并在不少场合中为梅德韦杰夫打气造势。这一年中,普京在梅德韦杰夫的辅佐下,在惩治官场腐败的问题中取得了颇有成效的进展。尽管在实践这一过程中,梅德韦杰夫很有可能只是挂了一个名头而已,但在更多人看来,普京的确是在梅德韦杰夫的帮助下完成了行政管理法规与国家公务员总统政令的体制改革的。

梅德韦杰夫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法令的目的在于加强社会对国家机构,也就是普京时期所打造的社会模式的信任。”这种语气明显表明,梅德韦杰夫辅佐普京政府的形式,以实现对普京提拔自己的报答,并希望能够与总统保持精诚合作的关系。

2003年10月30日,勤恳踏实、任劳任怨的梅德韦杰夫终于被提名为总统办公厅主任。他上台之初,便积极实现行政人员的整合。值得注意的是,之前在任的几位副主任凡是和普京政见一致的,都获得了重用和晋升。而一些反对普京政治路线的,均被梅德韦杰夫扫地出门。

普京在有梅德韦杰夫支持和追随的前4年里,获得了很高的总统执政成就,并顺利获得了总统的连任,以至于在国家杜马中有了极有分量的地位。但是,普京毕竟已获得了连任,这也就意味着2008年到来之际,一个普京之后的新人必然会登上总统宝座,肩负起“照看好俄罗斯”的艰巨使命。

对于普京以后的总统候选人,国际舆论议论纷纷。普京也始终隐瞒着自己的想法,尽管他在中国上海曾经表示,接替他这个总统位置的,或许是一个“并不那么为人所熟知”的政坛黑马,原因是,俄罗斯在总统换届的工作上“由人民做出选择”。

在国际和国内舆论的种种猜测中,梅德韦杰夫一直被忽略,他始终处于焦点人物的范围之外。而对普京一贯唯命是从的国家总理弗拉德科夫,则是很多人猜测中的总统候选人。

此外,政府中的副总理伊万诺夫在俄罗斯政坛中也颇具人气,他频繁出现在各种公众场合和外交场合中,十分高调,由此被大家猜测或许他会成为接替普京权柄的新星。

就在各种猜疑频出之际,普京将上述两位国家总理先后解职,这也使得总统候选人的人选到底是何人再度扑朔迷离。

普京将两位总理解职以后,又提拔了一位临时的新总理。这一举动,引发了西方国家媒体的关注和质疑。尽管普京提拔的这位新总理有着“正派、专业和智慧”的禀赋,但提拔总理的权力毕竟要由新任总统来完成,而普京也并没有完全肯定这个临时提拔的总理就一定会承袭自己的总统位置。

由此推断,便可一目了然:能够成为普京以后新的总统候选人的,其在政治权力的地位上必然要与之志同道合。

就在疑问重重的俄罗斯政治环境中,梅德韦杰夫出乎众人意料地于2007年12月10日脱颖而出,被普京和他的政治心腹们共同提名为新总统的候选人。

次年,梅德韦杰夫在普京早已铺好的平坦大路上登上了总统的宝座,从此,标志着“普京时代”进入了一个特殊的时期。而普京,则从2008年5月7日开始,在就任俄罗斯国家总理的同时,担任统一俄罗斯党主席。

普京将梅德韦杰夫推向了总统的位置,而实际上,梅德韦杰夫的所有执行倾向性,都代表了“普京政治”的另一种版本。

普京退居总理和国家杜马第一大党的最高领袖,使得自己在暂时离开总统宝座之后,仍然在国家杜马中享有话语权。根据俄罗斯宪法的规定,总统可以罢免总理,但不能违背国家杜马的意愿。而普京的这一步妙棋,使得他成为一位“无法罢免的总理”,以至于俄罗斯人纷纷惊呼:罢免总理比总统更难。

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普京踌躇满志,前往中国北京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就在他刚刚到达北京不久,格鲁吉亚这个很不安分的国家在其青年总统萨卡什维利的策动下,发动了一场出乎意料的战争。

普京和萨卡什维利之间积怨已久,本来就孕育着一场潜在的较量。殊不知,就在普京刚刚松了一口气的时候,格鲁吉亚便率先发难。普京不得不暂时回国,与自己的政治盟友梅德韦杰夫共同应对这场“以小凌大”的格鲁吉亚战争。

“五日战争”

21世纪初期,年少有为的萨卡什维利将自己的恩师一脚踢开,借助“玫瑰革命”的力量让自己获得了国家领袖的宝座后,在国内的威望陡增;而在国际舞台上,他主动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政治靠拢,普京隐隐感受到独联体大家庭内部也许会进一步分裂。

普京纵然抵御住了“颜色革命”对俄罗斯的威胁,但也时刻不忘自己的大志——不仅是拯救俄罗斯,而且是维护整个欧亚地区的安全,乃至于全世界多极化格局的稳定。

萨卡什维利除了在政治倾向上对普京心存芥蒂,格鲁吉亚还在一项国际争议中不满俄罗斯的“大民族主义”。在格鲁吉亚国内,有一个名叫南奥塞梯的自治州,州内的俄罗斯族裔人口占据大多数。由于南奥塞梯在政治诉求和民族认同等诸多方面与俄罗斯境内的北奥塞梯共和国存在很大程度的一致性,所以其与格鲁吉亚政府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这让萨卡什维利心烦意乱。

尽管早在1992年,俄罗斯、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开始精诚合作,立足于解决格鲁吉亚与南奥塞梯之间的遗留冲突,甚至还由三方共同组建维和部队,但这也丝毫改变不了南奥塞梯谋求独立自治的要求和初衷。

萨卡什维利能发动“玫瑰革命”,并在革命胜利之后实现总统的连任,也足见这个野心勃勃的青年的确了不起。虽然血气方刚,行事显得鲁莽,却也懂得韬光养晦。

2008年8月6日,他召见俄罗斯驻格大使和南奥塞梯的地方官员,承诺他们不会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发生任何冲突。

可是,当总理普京离开莫斯科飞往中国,又逢总统梅德韦杰夫休假,俄罗斯人民稍稍放松了一点,萨卡什维利便在两日后悍然发动军事突击。北京奥运会的圣火光芒,已经映照在世界各地每一个和平的角落,可格鲁吉亚却悍然出兵,兵锋直指南奥塞梯。历经近20个小时的战斗,格鲁吉亚军队以压倒性的优势顺利攻克南奥塞梯的首府茨欣瓦利。

萨卡什维利毕竟年轻,初生牛犊尚且不怕猛虎,得意忘形的山猫,则更不会知道北极熊铁掌的厉害。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的萨卡什维利,居然撩拨俄罗斯,并直接袭击了驻扎在格鲁吉亚境内的维和部队俄罗斯分队。

闻听萨卡什维利的军事行动以后,俄罗斯人民对他的食言倍感震怒,梅德韦杰夫马上结束了假期,回到克里姆林宫,召开国家紧急会议,决定扭转战场上不利于南奥塞梯的形势。

不过,远在中国的普京却丝毫不以为意,参加了中国为北京奥运会举办的国宴之后,他并没有马上返回莫斯科,而是继续在人民大会堂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展开会晤。当纳扎尔巴耶夫不无忧虑地提及格鲁吉亚的时候,普京仅仅表示“俄军会采取报复行动”。

事实上,普京的淡定与沉着并非一种自我欺骗,相反,他胸有成竹。在熟悉了战情之后,他对这场战争做出了明确的判断——格鲁吉亚军队必败。

原来,此次萨卡什维利出兵,虽然兵力不少于2万,堪称国家兵员体系中的大手笔,但坦克却只有128辆,战斗机尚不足10架,而且这为数不多的装备大多是苏联时代的一些老旧装备,莫说与俄军对垒,就连自身的联合作战能力尚不能自成体系。

于是,根本不需要普京亲临前线,也不需要梅德韦杰夫全局部署,俄罗斯军队马上便对格军采取了反攻作战。就在梅德韦杰夫召开国家紧急会议的20分钟后,俄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在坦克、装甲车和战斗机的掩护下进入南奥塞梯境内,并在半个小时内迅速夺回了南奥塞梯的首府,至晚间时分,其与俄罗斯的维和部队顺利会师。

在战场上,一方是摩掌霍霍的北极熊,一方却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山猫,双方在布满冰面的沙场上进行了一番并不激烈的较量后,在北极熊强大的威压之下,山猫的三招两式很快变得不堪一击。俄军按照国防部事先的军事部署,在当地的俄罗斯维和部队的配合下,以东西两线的波浪式进击,锋利如同方天画戟似的铁掌只那么用力一挥,便将山猫的整个身体一分为二,格鲁吉亚的2万军队在南奥塞梯节节败退,非但没能守住茨欣瓦利,就连自家首都第比利斯都不能保全。

从茨欣瓦利到第比利斯的进军过程中,俄罗斯空军如同猛鹰出击,格军为数不多的坦克、步兵战车和汽车,仿佛毫无藏身空间的猎物,留下的瓦砾和残骸铺满大地,显得惨不忍睹。俄罗斯空军在短时间内袭击成功,机械化部队随之一鼓作气,向第比利斯的方向阔步前进。

2008年8月9日,就在普京总理从北京返回莫斯科,准备指挥全局作战的时候,俄罗斯军队先于总理的回归,提前控制了战场的全局。萨卡什维利迫于军事压力,不得不宣布格鲁吉亚单方停火。随后,在一些零星的局部抵抗陆续宣告失败以后,8月13日,俄罗斯才宣布停火,这场格鲁吉亚战争,以俄军胜利告终。更出乎意料的是,战争从开始到结束,只用了五天时间。由此,这场战争又被称为“五日战争”。

执政数年之久的萨卡什维利,其积攒下的威望、功名与成就,仅仅在五天的时间内便悉数化为乌有。他在战争失败后,不得不宣布辞去总统职位,这不但意味着他已经沦为普京的手下败将,也昭示着格鲁吉亚彻底失去了南奥塞梯。

与老辣的普京相比,萨卡什维利未免过于天真。他本以为格鲁吉亚在占领茨欣瓦利之后,美国和欧盟都会站在他这一边,格鲁吉亚便会与美欧大国并肩作战,让俄罗斯如芒刺在背。可他却不曾想过,德国、法国、英国乃至于意大利这些欧洲强国,怎会因为一个小国,而与能源大国、军事大国俄罗斯为敌?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