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与扩张
阿拉伯帝国的形成
穆罕默德死后,他的亲信为了争夺继承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后选出了他的岳父艾卜·伯克为哈里发(632—634年)。艾卜·伯克首先镇压了国内各部落的叛乱,统一了半岛。然后开始对外扩张。到第二任哈里发欧默尔统治时期(634—644年),在“圣战”的旗帜下,乘拜占廷、伊朗和中西亚各国内部危机深重、国力削弱之际,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阿拉伯贵族和一般部落成员为了获得土地和战利品,纷纷应召出征。636年远征叙利亚,在约旦河支流雅姆克河畔打败了拜占廷的军队,攻陷大马士革、安条克、阿勒颇等重要城市,占领了整个叙利亚。638年,进攻耶路撒冷,不久占有全部巴勒斯坦。然后转向东方进攻伊朗。637年,占领伊朗首都泰西封。642年,灭掉伊朗萨桑王朝。同时,又派兵攻陷埃及。645年,又占领了昔兰尼加和利比亚。在欧默尔统治时期,还没有形成完备的国家制度,阿拉伯贵族和牧民之间的差别不很显著。按照古兰经的规定,每个战士都可分得一份战利品。到第三任哈里发鄂斯曼统治时(644—656年),阿拉伯国家政权便具有明显的贵族专政性质。国家行政和军队的高级职位都由鄂斯曼的亲信和倭马亚家族担任。倭马亚家族在叙利亚、埃及等地占有大量土地,并竭力扩张自己的势力。哈里发鄂斯曼(644—656年)开始,因哈里发的继承问题,引起伊斯兰教的教派斗争,这实质上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鄂斯曼任用自己的亲信和倭马亚家族的人担任各地的行政长官,并分配给他们大量地产和奴隶,却常常不给阿拉伯普通战士发放粮饷,引起广大阿拉伯人的强烈不满。阿里利用人民的不满来反对鄂斯曼的专横。656年,鄂斯曼在麦地那被暗杀,阿里当选为第四任哈里发(656—661年)。倭马亚家族的人不甘心丧失政权,以叙利亚总督摩阿维亚为首同阿里展开斗争,宣称阿里与谋杀鄂斯曼有关,不能担任哈里发。支持阿里的一派称为十叶派(“十叶”是阿拉伯语,意为“宗派”或“党徒”。
“十叶派”即阿里的党徒,他们认为阿里和法提玛的后代才能当哈里发。);支持摩阿维亚的一派则称为逊尼派(“逊尼”意为“行为”、“道路”;逊尼派全称为“逊奈和大众派”,意为遵守逊奈者;自称为正统派。这一派承认哈里发都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双方经过几个月的战争都未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准备以谈判解决。另有一部分不满意阿里的人,从十叶派中分离出去,形成哈瓦立及(哈瓦立及,意为“出走”)派。这一派反映下层人民的一些要求,故又称军事民主派。661年,阿里被一个哈瓦立及派分子刺死,摩阿维亚乘机即位为哈里发,建立了倭马亚王朝(661—750年)。首都由麦地那迁到大马士革,从此,哈里发成为世袭,不再选举。
倭马亚王朝统治时期,继续向外侵略。阿拉伯军队几乎同时向北、东、西三个方向出击。在西方,曾多次进攻君士坦丁堡,并向北非和西班牙扩张。698年,征服了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等西部地区,将领土扩张到大西洋沿岸。741年,征服了西哥特王国,占领了比利牛斯半岛,越过比利牛斯山,侵入高卢西南部。732年在波瓦都战役中,为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所败。从此,阿拉伯人入侵西欧内陆的势头终于被阻止。
阿拉伯的对外扩张战争
阿拉伯对外扩张战争指阿拉伯哈里发国家公元7—8世纪强行吞并亚洲、北非和西南欧大片领土的行动。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年),阿拉伯人始以疾风扫落叶之势,囊括西亚,席卷埃及。倭马亚王朝的时期(661—750年),阿拉伯统治者继续大张挞伐,攻城略地,终于建立了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阿拉伯人之所以能于公元7—8世纪成功地进行一系列对外征服战争,是与其当时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密不可分的。
首先,从内部条件上讲,伊斯兰教的产生和阿拉伯半岛统一国家的建立,为阿拉伯人发动对外扩张战争提供了契机与保证。
当拜占廷帝国在地中海地区到处征战,不断向西欧进攻之际,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还处于原始公社制阶段。这里是草原和沙漠地带,土壤硗瘠,气候干旱,绝大多数是游牧民,农水草而居,氾毡幕,从6世纪起,阿拉伯西部成了拜占廷和波斯帝国争夺的对象。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海上交通的枢纽。东非、印度和中国等地的商品,从也门经半岛西部红海岸,再北运至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各个港口,向地中海沿岸出售。长期战争使阿拉伯西南部遭到严重的破坏。古代一度繁盛的阿拉伯南方各城,到7世纪,已是一片荆棘瓦砾,土地荒芜,人烟稀少,灌溉系统几乎全部废弃,城市一片萧条,商业急剧衰浇,南北货运税减。波斯侵占也门时期,大宗印度等地的商品改经波斯湾,上溯两河流域至小亚细亚和地中海,而不再走由也门经半岛西部红海岸、北至叙利亚的战线。
传统商路的改变,加深了阿拉伯社会固有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许多靠过境贸易生活的平民,更加贫困。驼夫、搬运夫和以保护商队为业的人,无以为生。阿拉伯社会内部,部落贵族与普通成员之间,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日益深刻和尖锐。阿拉伯贵族为了寻找出路,特别是麦加城的贵族,就提出从侵略战争中解决危机,通过掠夺,为发财致富开辟广泛的机会的主张。
公元610年,麦加城古莱西部落中有一个名叫穆罕默德的商人,十分熟悉犹太教、基督教及半岛上其他各种宗教思想。他根据当时阿拉伯的社会状况和民族特点,另创一教叫“伊斯兰”教。他把古莱西部落的主神安拉奉为宇宙惟一之神,而他自己则是安拉派遣到人间的“真正使者”、“最伟大的先知”。伊斯兰教是适应7世纪初阿拉伯社会的政治变革和经济要求而产生的。它的兴起,表面上是崇奉一神、打倒偶像崇拜的宗教革命,实质上是一场旨在结束阿拉伯民族分裂状态、建立统一国家的政治活动。如其教义中,以一神崇拜代替多神崇拜,扫除了建立统一国家的思想障碍;号召服从安拉和使者,进一步清除多神崇拜的影响,为建议统一国家铺平道路;提出团结对敌的口号,以共同信仰来打破血缘纽带,以民族和睦来代替互相残杀,以政治统一来代替分裂割据,从而为形成强大的力量,战胜敌对势力,建立统一国家,提供了前提条件;禁止利息、赈济贫民、宽待和释放奴隶等一系列社会改革政策,缓和了阶段矛盾,赢得了劳动群众的支持,在穆罕默德的宣传下,城市居民、农民和手工业者,很快接受了伊斯兰教,并在麦地那建立了神权国家。
后来,穆罕默德利用穆斯林教徒和麦地那的武装力量,征服了阿拉伯半岛的许多地区,到632年穆罕默德逝世时,整个半岛已经大体统一。团结、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在伊斯兰教团结对敌、进行“圣战”旗帜的指引下,迅即走向对外征服扩张的道路。
其次,从国际方面看,7世纪初,拜占廷和波斯因彼此间长期战争以及外敌入侵,国内人民反抗斗争,已是精疲力竭,国力十分虚弱,这便给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建立及成功地进行扩张战争,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客观条件。
拜占廷帝国与波斯萨珊王朝之间,为夺取西亚霸权、垄断从波斯湾经两河流域到地中海和小亚细亚的商路,进行了长期的战争。6世纪时,双方反复争夺战略要冲亚美尼亚及控制东西方海上贸易的也门。7世纪初,波斯占领了拜占廷帝国的安提俄克、大马士革、耶路撒冷和亚历山大港。以后,拜占廷转入反攻。627年,尼尼微一战波斯大败,被迫归还所占全部土地。波斯与拜占廷互争雄长,导致双方元气大伤,国力消耗殆尽。
6世纪下半叶,波斯先后遭到伕哒和突厥的入侵。6世纪时,斯拉夫人不断进犯拜占廷,占领色雷斯和马期顿等地。外敌入侵,加速了两大帝国的衰微。
6世纪时,拜占廷的君士坦丁堡、巴尔干、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等地,爆发了多次城市和农民起义。602年,多瑙河驻军暴动,占领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杀死了皇帝摩里斯。5世纪末,波斯发生了由僧侣马资达克领导的人民起义,波及全国,直到529年才被镇压下去。科斯洛埃斯一世(531—579年在位)即位后,暴动仍不时发生。人民起义严重动摇了拜占廷帝国和波斯萨珊王朝的统治。
正是由于两大帝国国力的虚耗,才使其面临阿拉伯人势如破竹的进攻,不能进行有效的防御和抵抗,只落得损兵折将,丢城失土,一败再败。
穆罕默德死后,艾卜·伯克尔继任,改称“哈里发”,意为“安拉使者的继承人”。艾卜·伯克尔集国家元首、宗教领袖、最高立法者、最高裁判者和军队总司令诸职于一身。他击败那些只是口头表示归顺而实际独立的部族,统一了全阿拉伯,接着着手进行侵略扩张战争。当时,拜占廷和波斯两大强国经过二十年长期战争,都已精疲力尽,两败俱伤。拜占廷由于经济不振,无法对东方各行省进行经济补助,迫使他们向阿拉伯求援。这种情况对阿拉伯侵略扩张的推行和伊斯兰教的传播,极为有利。
当艾卜·伯克尔准备出兵时,阿拉伯的一些贵族都积极支持。他们认为,对外侵略战争不仅可以夺取新的商路和土地,发财致富;而且也是缓和国内矛盾的最好办法,只有发动对外侵略,才能缓和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才能把叛服无常的各氏族部落领袖的利益和麦地那政权统治者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从而巩固和发展已经建立起来的统一政权。这些战争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阶段。
战争的第一阶段(634—656年)
叙利亚既是商队贸易的总汇,东西交通的枢纽,又是富庶的膏腴之地。艾卜·伯克尔决定首先攻占叙利亚。事实上,早在穆罕默德时期,就曾派其义子宰德·伊本·哈列赛袭击过死海东南的穆厄台,但两度尝试都归失败。
艾卜·伯克尔写信给麦加、塔伊夫、也门、纳季德和希贾兹的阿拉伯人。号召他们参加圣城,激起他们从拜占廷人手中夺取战利品的欲望。
633年秋(一说634年春),艾卜·伯克尔派出两支军队(每队约3000人,一说7500人),从阿拉伯半岛出发,途经叙利亚沙漠,去攻打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一支由阿慕尔·伊本·阿绥统帅,攻打巴勒斯坦东南部,另一支由叶齐德·叔尔哈比勒和艾卜·欧拜德率领,攻打古代称为莫阿比的地方。阿拉伯军在死海南边打败了拜占廷驻巴勒斯坦的总督塞基阿斯,并于加沙附近,几乎全歼塞基阿斯残部。拜占廷皇帝希拉克略组织反击,艾卜·伯克尔命令正在巴比伦尼亚作战的“安拉之剑”哈立德·伊本·瓦利德驰援。这时,哈立德已夺取了希拉王国。哈立德忽忙率领一支由数百骆驼骑兵组成的精锐队伍从希拉出发,越过沙漠,经都麦特·占德勒(今焦夫)和古拉基尔,向北直趋大马士革东北不远的关隘素瓦。经过十多天的沙漠急行军,哈立德突然在大马士革附近出现,包抄到拜占廷军的后方。哈立德击败援助拜占廷的迦萨尼军队后,和阿慕尔于大马士革南边的布斯拉会师,哈立德被任命为联军的最高统帅。
在7、8月光景,据说在巴勒斯坦境内介于赖木莱和拜特·吉卜林两地之间的艾扎那代因发生了一次大战。在这场血战里,穆斯林联军征服了阿莱申率领下的拜占廷人。阿莱申逃往耶路撒冷,他的将官们终于制止住队伍不再逃窜,把他们在约旦河对岸重新集合起来。他们又在贝桑挖堤决口,使得约旦河上的渡口都不能通行,但是哈立德还是渡了过去。
635年1月,哈立德又向敌人发动进攻,敌人这时已经集合于贝桑东南,外约旦西部山坡上的斐哈勒(希腊名佩拉),哈立德逼使敌人后退,并且乘胜追击一直到大马士革。与此同时,一支人数较少的穆斯林队伍又从无人防守的乡野地区向北推进,占领了赫姆斯城(古名厄麦萨)。前一年曾经从那里出发作战的希拉克略皇帝这时已经退守安提阿。哈立德就在大马士革城外同拜占廷人又打了一仗,接着又把他们包围在城里。围攻了半年之后,在634年9月大马士革投降了。这时不知道为什么缘故,最高统帅已经不是哈立德,而改由艾卜·欧拜德担任。
第1任哈里发艾卜·伯克尔死于634年,欧麦尔继承其事业,继续对外扩张。
欧麦尔(634—644年在位)继续对叙利亚发动强大攻势。继布斯拉、大马士革攻陷之后,巴勒贝克、霍姆斯、哈马及其他城市也相继落入阿拉伯人手中。希拉克略集结由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叙利亚人和迦萨尼人组成一支5万多人的军队,命其弟西奥多拉斯率领,准备与阿拉伯人决战。
636年8月20日,雅尔穆克一战,哈立德全歼拜占廷军,西奥多拉斯战死。阿拉伯人乘胜北进,直抵陶鲁斯山脉。欧麦尔又派哈立德和萨比特去征服耶路撒冷。该城在被围困两年以后,于638年向阿拉伯人投降。欧麦尔亲自批准了比较宽厚的投降条件。640年,恺撒里亚请降。同年,阿拉伯人在夺取重要港口克萨里亚后,最终完成了对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征服。
641年,阿拉伯人又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向西,进攻埃及;一路向东进攻波斯。下面分别述之。
埃及地处亚、非两洲的交接点,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它的首府亚历山大港是通往北非的门户,又是拜占廷的海军基地。埃及土地肥沃,有“拜占廷粮仓”之称,阿拉伯人早就把它视为一块肥肉。
639年,西路军由阿慕尔统帅4000人,从巴勒斯坦沿历史上有名的滨海路线,向埃及进军。阿慕尔精明强悍,足智多谋。早在伊斯兰教产生以前,他就屡次带领商队去过埃及,对埃及的城市和道路非常熟悉。639年12月,阿拉伯军夺取阿里什。次年初,攻占埃及东部门户法拉马仪(培琉喜阿姆)及其他重要城市。
阿慕尔向尼罗河三角洲顶端推进时,被阻于今开罗附近的巴比伦堡,就地待缓。巴比伦堡坚固难攻,守军约有2.5万人,统率这支军队的为亚历山大港主教兼总督居鲁士和西奥多拉斯,他们是从亚历山大港赶来防守巴比伦堡的。不久,祖拜尔·伊本·奥瓦本率援军到达,与阿慕尔军合力攻城。西奥多拉斯逃回亚历山大港,居鲁士被困于巴比伦堡内。阿拉伯人派出以黑人俄巴德·伊本·萨米特为团长的代表团,去尼罗河的劳达岛与居鲁士谈判媾和条件。代表团提出伊斯兰教、贡税和宝剑三种选择,居鲁士同意缴纳贡税,并立即回到亚历山大港,把媾和条件送往拜占廷王宫。希拉克略皇帝拒绝了媾和条款,以卖国罪放逐了居鲁士。641年4月6日,阿慕尔和祖拜尔发动猛攻,巴比伦堡陷落。阿拉伯军蜂拥入城,“安拉最伟大”的胜利喊声响彻巴比伦堡的各个大厅。
接着,阿拉伯人的铁骑奔向埃及首府亚历山大港。驻防亚历山大港的军队约5万人,另有拜占廷全部海军的支援。
阿拉伯军队仅2万人,没有战舰和攻城机械,在数量上和装备上都处于劣势,而且人力的补充十分困难。但是,阿拉伯人的士气高昂,虽屡被弩炮击退,仍不撤离。641年2月,希拉克略去世。其孙君士坦丁二世(641—668年在位)执政后,重新起用居鲁士,令其返回亚历山大港。这位主教希望脱离拜占廷,效忠阿拉伯人。641年11月,居鲁士向阿慕尔立约投降,接受成年人缴纳人丁税和以实物缴纳土地税的条件,并答应不让一个拜占廷士兵重返埃及,不让拜占廷人收复失地。幼弱的君士坦丁二世批准了这个条约,拜占廷帝国的富饶省区埃及,就这样落到了阿拉伯人手里。
攻占埃及后,阿拉伯人分成两路继续西进。642—643年,阿慕尔率北路军,沿海岸古道直奔彭塔波里斯(今利比亚昔兰尼加一带地方)北部;欧格白·伊本·纳菲厄率南路军,由法尤姆沿古商队的绿洲之路,向彭塔波里斯南部和费赍进军,阿慕尔军很快占领巴尔卡,包括莱瓦塔在内的黎波里柏柏尔人纷纷投降。通过这一系战争,阿拉伯人夺取了拜占廷在亚洲和非洲的全部领土的2/3。
正当拜占廷在阿拉伯人的进攻面前节节败退、惶惶不可终日之际,波斯的萨珊王朝也遭到阿拉伯人东路军的沿重打击,国运岌岌可危。
早在艾卜·伯克尔时期,哈立德和舍伊班族族长穆桑纳·伊本·哈里赛的联军,就已占领幼发拉底河畔的希拉王国,拔除了波斯西部边境的屏障。634年11月,波斯趁哈立德增援叙利亚之机,在希拉的幼发拉底河桥头全歼阿拉伯军。635年10月至11月,穆桑纳反攻获胜。欧麦尔认识到,尽管萨珊王朝国势衰微,但它仍然拥有一支庞大而战斗力又强的军队。不摧毁萨珊王朝,消灭这支军队,不但希拉难以保全,而且后患无穷。因此,欧麦尔选派赛耳德。伊本·艾比·瓦噶斯为总司令,率军6000人,出征伊拉克。637年5月31日,赛耳德和波斯首相鲁斯塔木在希拉附近的噶底西叶激战。是日,天气酷热,狂风大作,尘埃蔽日,这对来自沙漠中的阿拉伯人非常有利。结果波斯军大败,鲁斯塔木战死。赛耳德乘胜向北追击,637年6月占领萨珊王朝首都泰西封;尔后,阿拉伯人连连取胜,以破竹之势长驱东向;640年,陷胡泽斯坦;641年,克摩苏尔;642年,进行尼哈温德会战,波斯军惨败,伤亡10万人以上。会战刚一开始的时候,阿拉伯军队即占领了胡尔万东北的卡尔马新,因此也就控制了进入这个山国的几条隘口。在尼哈温德,阿拉伯军队与敌军发生接触。波斯军队的人数较多,战争一连持续了几天,有一个时期双方打得胜负难分。阿拉伯军队统帅努尔曼本人战死,其后继人胡德赫法·亚曼则取得了最后胜利。波斯国王叶兹德吉尔德三世(即《新唐书·西域传》所记之伊嗣埃)逃往中亚。651年,被木鹿(今中亚土库曼境内的马里)附近的一个磨坊主杀死,萨珊王朝灭亡,整个伊朗全部并入阿拉伯哈里发的版图。在同波斯人作战同时,阿拉伯人也在644—645年逼近了印度边境,于650年夺取了伊斯塔赫尔城。651年到达阿姆河,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的一部分,相继于50年代归顺哈里发国家。
战争的第二阶段(7世纪末至8世纪30年代)领土的扩大,提高了阿拉伯的国际地位,同时也造成了内部的分裂。各部落家族之间展开内战。661年,军事民主派取胜,叙利亚和埃及的阿拉伯大贵族拥立倭马亚家族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亚为哈里发,称穆阿维亚一世(661—680年在位)迁都大马士革,从此建立起倭马亚王朝。
倭马亚王朝期间,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仍然非常尖锐。
但由于阿拉伯人加强了自己的军队,故一直没有停止向外扩张。
在东方,阿拉伯的势力从伊朗一直扩张到印度河流域和中亚。穆阿维亚以巴士拉为基地,大举东侵。664年占领阿富汗北部的喀布尔;十年后,越过乌浒河,侵入中亚。瓦立德一世(705—715年在位)时期,呼罗珊长官库泰拔·伊本·穆斯林(即《册府元龟》所记之屈底波)于705年攻占吐火罗斯坦首府巴里里。706—709年,征服布哈拉及周围地区;710—712年,陷撒马尔罕和花剌子模;713—715年,深入到药杀河(今锡尔河)流域。至此,阿拉伯人完全征服了河外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穆斯林政权。
东方战场的另外一支阿拉伯军队,在哈查只的侄子穆罕默德·伊本·卡西木统率下,也不断取得胜利。710年,攻占莫克兰。711—712年,占领信德(印度河下游和印度河三角洲)。713年,侵入南旁遮普的著名佛教胜地木尔坦。
这些地区,以后完全伊斯兰教化。
在非洲,阿拉伯人继续西进。667年,欧格白·伊本·纳菲厄带领400骑兵,从锡尔特出发,对的黎波里南部沙漠和费赍的叛乱部落,进行讨伐,阿拉伯人在利比亚沙漠的势力,得以巩固。欧格白还远征突尼斯南部地区,攻下了加夫萨,降服了所有的绿洲。670年,穆阿维亚任命欧格白为易弗里基叶总督,并给他增派1万名骑兵。同年,欧格白开始建筑凯鲁万城,并以此为基地,对马格里布发动猛烈的攻击。他摧毁了拜占廷人在北非的根据地,杀戮了无数的柏柏尔人,并派兵到处劫掠。据说,他曾打到大西洋沿岸的吉尔角,面临波涛汹涌的海洋,才勒住自己的坐骑。684年,欧格白在班师途中被柏柏尔人袭击,于比斯克拉附近阵亡。他的尸体就地埋葬,他的坟墓成为人们朝圣的民族胜地。欧格白死后,拜占廷人与柏柏尔人结成同盟,夺回了易弗里基叶。
693年,叙利亚名将、迦萨尼人哈萨尼·伊本·努尔曼被任命为易弗里基叶总督。哈萨尼重新占领凯鲁万城,并于698年将拜占廷人逐出迦太基(遗址在突尼斯)和其他沿海城市。哈萨尼把矛头转向奥雷斯山区。那里柏柏尔部落联盟的首领为一女巫,她因诡计多端而被称为达西娅。她把奥雷斯山区到内富萨山区的柏柏尔部落联合起来,共同抗击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初战失利,退至的黎波里以东地区。不久,哈萨尼再度发起攻势,两军激战于奥雷斯。由于部下叛变,达西娅战败被杀。拜占廷人退出迦太基,柏柏尔人遭到严重打击,倭马亚王朝由此在易弗里基叶站稳了脚根。
700年左右,穆萨·伊本·努赛尔接替哈萨尼为易弗里基叶总督。穆萨以摧枯拉朽之势,很快便席卷了中马格里布和西马格里布,夺取了丹吉尔,柏柏尔人望风披靡。与此同时,穆萨的海军袭击了西西里岛、萨丁岛、马略卡岛和海诺卡岛。
经过三十多年的反复搏斗,阿拉伯人终于永远清除了拜占廷人在北非的势力,彻底挫败了柏柏尔人的抵抗,成为地中海南岸的主人。
北非荡平后,富庶的西南欧立即成为阿拉伯人下一个掠夺目标。
伊比利亚半岛是西南欧的门户,是中世纪欧洲最美好的地区之一,当时,统治半岛的西哥特人,属基督教的阿里乌派。当地土著居民(西班牙——罗马居民)信奉基督教的罗马天主教,他们把阿里乌派视为异端。西哥特人在西班牙专横跋扈,广大人民十分痛恨其统治。阿拉伯人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闯进西南欧大门的。
711年春,一支由300名阿拉伯人和7000名信仰伊斯兰教的柏柏尔人组成的部队,被派到比利牛斯半岛,深入侦察西哥特王国的领土。711年7月,阿拉伯军在詹达湖岸边的巴尔白特河口与西哥特国王罗德里克的军队相遇。由于对罗德里克篡夺王位不满者的倒戈,西哥特的2.5万之众被完全击溃,罗德里克下落不明。阿拉伯人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很快便占领了马拉加、科尔多瓦和西哥特首都托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