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世界的起源及形成 - 影响世界历史的大事 - 宋涛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伊斯兰世界的起源及形成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回教、清真教、天方教,是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首传于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城,以后在世界各地获得广泛传播的宗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意为“顺从”,即顺从惟一真主“安拉”的意志。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现在全世界大约有8亿人信仰伊斯兰教,分布各大洲,特别集中在西亚、中亚、北非、东南亚各地。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现在全国共有10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即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塔塔尔族和保安族,共1,400余万人(据1982年人口普查数字)。

伊斯兰教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包括信仰(伊玛尼),即信安拉、信天使、信天经、信先知、信后世。

实践部分包括伊斯兰教徒必须遵行的善功和五项宗教功课(简称“五功”)。所谓“五功”即念“清真言”、礼拜、斋戒、天课、朝觐,简称“念、礼、斋、课、朝”。现分述如下:

伊斯兰教的信仰

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即所谓“清真言”)是:“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这里的真主,就是阿拉伯语的安拉。一个人只要承认这点,并用清楚的语言表白自己的信仰,在名义上就可以称为穆斯林。在这一基本信条之下,又分为五项信仰:

1.信安拉。确信安拉是惟一的真主,反对多神和偶像崇拜。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是不可见的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恩养者,清算日的掌权者,全能、全知、大仁、大慈、无始、无终、独一无二、永生、自存、无形象、无所在、无所不在、不生育、亦不被生。《古兰经》中列举了安拉的美名达99个之多,集中到一点,就是“信主独一”。在一个盛行多神拜物教的社会里,对安拉的这一概念,具有统一信仰的划时代的意义。

2.信天使。伊斯兰教认为安拉创造万物,天使也是安拉创造的。安拉派遣天使管理天国,但他们并无神性,只是执行安拉的命令。《古兰经》认为,人是安拉在大地上的代理者,天使也要向人祖下拜。人看不见天使。伊斯兰教在天使论中给哲卜利勒以最高的地位,据说是他把安拉的启示传达给穆罕默德。

3.信天经。伊斯兰教认为《古兰经》是安拉的语言,是通过穆罕默德而降示的一部安拉的经典,也承认在穆罕默德以前历代先知所传的经典如《旧约》、《新约》等为“天经”,但认为它们有的已经失传,有的经过后人篡改而失真,只有《古兰经》是最后、最完善的一部天经,为穆斯林所遵行。

4.信先知。伊斯兰教认为在每个民族那里都会出现一个先知,作为安拉的使者,向人们“报喜信,传警告”,但穆罕默德却被认为是一位最后的先知和安拉的使者,即“封印的圣人”。《古兰经》中所提到的先知,绝大多数是《旧约》和《新约》中记载的,这说明伊斯兰教是集闪族宗教(包括犹太教、基督教、哈尼夫思想、伊斯兰教等)之大成的宗教。

5.信后世。伊斯兰教的后世论,是《古兰经》中最生动的部分。第75章被称为《复生章》,认为世界将有一天,一切生命都会停止,进行总的清算,所有曾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的人,都将“复活”,集中起来,接受安拉的审判,决定赏罚,善人进“乐园”,恶人进“火狱”。后世的信仰,一直是历代先知的教训的主要部分,伊斯兰教把它列为信条之一。

有些学者把“信前定”列为信条之一,成为“六信”。

所谓“前定”,就是说,世间发生的一切事情,不论善恶,都是出自真主的意志。“前定”是伊斯兰教的一条重要教义,但在是否列为第六信仰上,伊斯兰教学者中尚有争议。

伊斯兰教的五功

伊斯兰教实践包括“五功”,它是一个穆斯林必须履行的宗教义务。“五功”的内容是:1.念“清真言”。“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是信仰的表白(即“作证”)。当众表白一次,名义上就是一个穆斯林。

2.礼拜。这是穆斯林面向麦加“克尔白”(天房)祈祷的宗教仪式,主要有:每日五次礼拜,分别在晨、晌、晡、昏、宵五个时间举行;每周一次的星期五聚礼(主麻拜);每年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的会礼。

3.斋戒。每年在教历九月(“莱麦丹”月)斋戒一月,每天从黎明到日落禁止饮食和房事等。莱麦丹月是《古兰经》开始下降和穆罕默德开始为圣的月份。

4.天课。这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课税。信徒的资财达到一定数量时,每年必须提出其中一部分散给贫苦的穆斯林。

天课原来是一种自由施舍,后来成为按信徒财产的不同种类以不同比率由国家征收的宗教税。近年来,在一些伊斯兰教国家中,天课与国家税收分开,又变成一种宗教性的自由施舍。

5.朝觐。伊斯兰教规定,一个穆斯林,在身体健康、经济能力许可、旅途安全的情况下,一生中至少应去麦加朝觐一次。一年一度的麦加朝觐,是世界性的穆斯林大集会。

一些伊斯兰教者想在“五功”之外增加一项“圣战”

(为安拉之道而战),成为“六功”,但不为大多数学者同意。

伊斯兰教不仅是一个宗教,而且是一个思想体系,一个伊斯兰教作为主导因素的文化。“政教合一”是伊斯兰教社会制度的特征。

伊斯兰教的主要经典是被称为“安拉的语言”而为穆罕默德所传述的《古兰经》;穆罕默德的言行录——哈迪斯(圣训)是《古兰经》的补充。教法(沙利亚)是后来伊斯兰教学者根据《古兰经》和圣训,并参考被征服地区的法律和风俗习惯,因时制宜而制定的穆斯林“行为的规则”

或“法典”。研究教法的学问叫做教法学(斐格赫)。因对教法问题的看法不同而出现了许多教法学派,如哈乃斐派、马力克派、沙斐仪派与罕百里派。中国穆斯林在教法上遵行哈乃斐派的主张。伊斯兰教有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例如饮食、婚姻、丧葬、宰牲等,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民族、宗教和社会根源。伊斯兰教禁食自死物、血液、猪肉、未诵安拉之名而宰杀的牲禽等,还有禁酒,在《古兰经》中都有明文规定,在当时是对古阿拉伯人饮食禁忌上的一大改革。穆斯林严格遵守《古兰经》上的这些规定。但“为势所迫,非出自愿,且不过分的人,(虽吃禁物),毫无罪过”。

伊斯兰教主要有三大节日:开斋节(教历十月一日)、古尔邦节(教历十二月十日)和圣纪(先知穆罕默德的诞辰,教历三月十二日)。伊斯兰教有三大圣地: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伊斯兰教有两个主要教派:逊尼派(多数派)和什叶派(少数派)。什叶派也有自己的圣地和节日。

什叶派的圣地有纳贾夫、卡尔巴拉(以上在伊拉克),库姆和马什哈德(以上在伊朗)。什叶派的节日有阿舒拉节(教历一月十日)等。

创立与发展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创立之后,就对东西方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至今对世界仍发挥着作用。这一宗教于公元7世纪时产生在阿拉伯半岛,创立者是穆罕默德。

渴望得到解救的阿拉伯人

阿拉伯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汇处,因此,这里的居民在肤色上也兼有三个人种的特征。几乎被沙漠和草原所笼盖的阿拉伯半岛特别适合于游牧,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得这一地区在古代农耕业不发达时期,一直比其他地区先进。

在世界各地普遍进入定居的农耕时期以后,阿拉伯地区的优势地位便开始消失。到公元5至6世纪之后,世界上许多地区早已进入文明时代三四千年了,然而阿拉伯地区,尤其是贝都因人居住的地方,却仍然未能摆脱原始的落后状态。经济、文化停滞不前,部落间的战争连绵不断,人们经常为争夺牧场和水草而展开血腥的厮杀。

但是,靠近红海的汉志地区的情况却比较特殊。这里虽是不毛之地,但却是从南部沟通欧亚的商业要道。东方的商品从印度洋运到也门,然后再由阿拉伯商人用骆驼驮着北上,通过汉志地区到达地中海,再从那里转送到欧洲各地。

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为汉志地区带来了繁荣,其中麦加和麦地那城最为出名。

麦加城位于整个阿拉伯地区南北交通的中枢,那些长途跋涉的商人通常都要在这里歇脚。因为这里有一口诱人的清泉井,这在视水如油的阿拉伯人眼中是很不寻常的,这里还有一块巨大的不知什么时候从天上落下来的黑色陨石,阿拉伯人将它看成是一个圣物。为了供奉这块圣石,还建了一座庙,名字叫克尔白神庙。远近的阿拉伯人常常成群结队地专程到此拜祭。同时,他们往往还随身带来一些货物互相交换。久而久之,一个大规模的交易市场就在麦加形成了。

公元6世纪,为了争夺也门、波斯和埃塞俄比亚发生了战争,这就使原来经过汉志的商路被切断了,麦加城由此陷入了十分困难的境地。公元572年,波斯人占领也门以后,没有恢复原来的商路,而是把运到这里的商品改道波斯湾进入两河流域,然后再运抵地中海。商路断了,财路同样也就断了,麦加人的收入因此急剧减少,变得越来越穷。为了争夺财富,阿拉伯人各个部落之间加紧了互相的掠夺,战争由此更加频繁。

此时汉志地区的大多数阿拉伯人都感到十分痛苦,但是又没有人给他们指出一条出路。绝望中,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希望神能解救他们出苦海。伊斯兰教于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

安拉的使者

穆罕默德(意为“受到高度赞扬”)生于公元570年的麦加。他的父亲出身于哈希姆家族,以前是强盛的古莱西部落的望族,所以穆罕默德是这支贵族旁系的后裔。穆罕默德的父亲在穆罕默德出生前就去世了,穆罕默德的母亲也在他六岁时死去,在穆罕默德六岁至八岁时由他的祖父(克尔白神庙的管理人)抚养,八岁时祖父去世,由伯父收养。

穆罕默德的童年很苦,从小就得自谋生路。他当过放牧人,是一个半文盲,年青时他诚实可靠,相貌俊秀,在随伯父经商的时候,到过巴勒斯坦、叙利亚和许多地区。通过游历,穆罕默德增长了见识,对阿拉伯人民的各种痛苦也有了很深的了解。他又研究了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教义,知道了许多神话传说,同时也了解了这些地区的风土人情。另外,他还学会了观测天气、预测风沙和治病的本领。这一切都为他以后创立伊斯兰教打下了基础。

但是穆罕默德太穷了,他的抱负没有金钱和地位的保证,是无法得到施展的。于是在二十五岁时,穆罕默德和一个年龄比他大得多,名叫赫蒂彻的麦加富商的遗孀结了婚。

从此,他在经济上一下子有了保障,开始进入上层社会。

在麦加城外,有一座幽静的小山,当地人都称它希拉山。穆罕默德经常独自一人到山里的一个小山洞里冥思苦想。他一直在考虑创立一个可以被大多数阿拉伯人接受的宗教,使那些整天处于痛苦之中的同胞得到解脱。他参照基督教和犹太教的经典,将其中他认为阿拉伯人能够接受的教义和阿拉伯原始宗教中的一些教义设法结合起来。但是这个工作太艰难了,穆罕默德为此常常在山中呆上许多天。终于,在610年的一天,他豁然开朗,想通了最关键的道理。不久,他从山上下来,便开始传教,这就是后来的伊斯兰教。

“伊斯兰”一词在阿拉伯语中原意为“顺从”。按伊斯兰教的观点,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的复兴者而不是创始人。

所谓复兴是因为在漫长的历史中伊斯兰教发展到尔萨(公元元年—40年)圣人时代之后中断了五百多年,到穆罕默德为圣时才复兴了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宣称,世界上只有一个神——安拉,他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人的创造者,人只有生前服从安拉,死后才能进入天堂,否则死后就会被打入地狱。穆罕默德自称为安拉的使者,由于自己是安拉的第一个信徒,所以他就是信徒的先知,是安拉派到人间的使者,传达安拉的意旨。信仰安拉的人被称为穆斯林,意为信仰安拉和服从先知。

虽然伊斯兰教教义在解决社会矛盾方面,要求人民采取消极的态度。但在另一方面,又给教徒提出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如为人行善,买卖公平,救济贫困,照顾孤寡老人等。

6◇9◇书◇吧

此外,对偷盗和欺诈等犯罪行为,伊斯兰教义也规定要给予极为严厉的惩治。因此伊斯兰教教义也被信仰伊斯兰教的一些国家长期奉为法律。伊斯兰教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一夫多妻。穆罕默德本人就在赫蒂彻死后,又娶了八个妻子。穆罕默德的施教早年并不顺利,头三年只有30多个人皈依他宣传的宗教,还遭到一些麦加富商和奴隶主贵族的反对。因为伊斯兰教是一神教,同传统的古莱西部落的多神教是极不相容的。同时,教义中提出的施舍济贫的主张,也损害了大贵族和富商的经济利益。一些贵族和富商时刻准备谋杀穆罕默德。在这种险恶的情况下,622年7月16日深夜,穆罕默德率领他的信徒离开了麦加,移居到麦地那,这就是伊斯兰教的“徙志”,伊斯兰教把这一年定为伊斯兰历法的元年,历史上称为“希吉拉”,意思就是大迁移。

雅特里布与麦加不同,这里不是顽固的古莱西部落贵族统治的中心,手工业和商业也很发达,贫民也较多。在这里,伊斯兰教很快便被人们所接受。在此基础上,穆罕默德制定了“伊斯兰教不仅是宗教权威而且是世俗权威,管理人们事务的统一力量应是信仰而不是部落”这一流传至今的法则。

不久,麦加贵族向雅特里布发动了进攻,企图消灭穆罕默德的势力。穆罕默德将雅特里布的教徒组织起来,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同麦加贵族进行了多次的战斗,打败了麦加贵族军队的进攻。628年,穆罕默德和麦加的贵族们签订了停战条约,使双方的战争暂时停止下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