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的衰败
罗马哥特战争
第一次罗马哥特战争哥特人与罗马人之间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249—254年),是在达契亚和巴尔干半岛发生的。
罗马的北方行省达契亚,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在罗马皇帝图拉真时期(98—117年在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达契亚战争(101—102年;105—107年)之后,才归属帝国。
但是,罗马人对这一行省的统治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实际却没有部署任何军力或财力来加以防护。这里的人民也习惯了和平宁静的生活,从来没想过要进行战争。但是,238年春季,一支哥特人渡过多瑙河,开始对达契亚省进行骚扰性进攻。当时的多瑙河驻军长官德西阿斯,因防卫不力被元老院撤职,代之赴任的是图里乌斯·迈诺菲卢斯。242年,罗马皇帝戈尔狄安三世被迫在与波斯交战期间撤离前线,率军抵达莫西亚和色雷斯,以驱逐哥特入侵者,到罗马皇帝腓力(244—249年在位)时期,哥特人的进攻更为频繁,有文字记载的规模较大的入侵,发生于246年和248年。此后,罗马人在阿卢塔河(联接莫西亚与达契亚省的交通干线)沿线修筑了大批防砦,以制止哥特人的突然进攻。
248年,哥特人在其国王阿尔盖修斯率领下对罗马发动进攻。参加哥特人队伍的还有一些北方少数民族,包括喀尔巴阡山麓的喀尔巴阡人、巴斯塔奈人和黑海地区的萨尔马特人。为了应付这支蛮族大军的入侵,罗马大将德西阿斯率大军于248年底以前,进入多瑙河地区,在马尔西安堡(下莫西业首府城市)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由于该城受到哥特人长期围攻,城内居民恐怖异常,把大批金币藏在地窖里。
这成为后来考古学界的一大收获。
249年夏,罗马军队撤回意大利,哥特人随后又回到莫西亚。次年,哥特人国王克尼瓦的主力军(号称7万之众)突破了莫西亚防线,抵达厄斯库斯城下,控制了特兰斯瓦尼亚的重要山口。另一支军队则进入下莫西亚省,抵达色雷斯重镇菲利普城下。克尼瓦的军队东行至诺瓦伊,被驻守该地的下莫西亚将领迦鲁士击退。于是,哥特人暂避锋芒,回军折向莫西亚腹地雅特鲁斯河谷,包围了尼科堡。这时,德西阿斯已取得帝位(249—251年在位),在平定了内乱之后亲率军队火速来到多瑙河前线。
当德西阿斯大军来到莫西亚时,哥特人立即撤围转移。
两军相遇后,罗马军取得了优势,克尼瓦的军队损失了3万人之多。哥特军不敢战,立即南下菲利普城,欲同另一支哥特人会合。该城位于色雷斯境内,是亚历山大之父菲利普二世时建立的。德西阿斯误以为哥特人兵败溃逃,遂尾追不舍。但罗马军团多由重装步兵组成,动作极其缓慢。当哥特人已越过了海拔4000英尺的巴尔干高原时,德西阿斯的军队还在艰难地攀登什普加山口。在经过了一片荒无人烟的原野后,疲惫已极的罗马军在巴尔干山南麓的奥古斯塔—塔雅纳地方休息整顿。但他们没有意识到哥特人就在他们前方不远处。这时,哥特人迅速回军,袭击了罗马人的营寨。罗马人猝不及防,很快溃不成军。皇帝德西阿斯仓惶逃离战场。
哥特人转而包围了菲利普城。城内守军将领朱利乌斯·普利斯库斯在此危急情况下背叛了帝国,自立为帝,企图博得哥特人的青睐,拱手让出了菲利普城。但哥特人并不信守诺言,而是在进城之后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死者计10万之众。许多居民,包括元老贵族被哥特人掳为战俘。普利斯库斯本人也未能侥幸活命。
这时,德西阿斯已率其残部退至多瑙河岸的厄斯库斯城。在此整顿了军队,并与迦鲁士率领的援军会合。他在哥特人后方筑起一道鹿砦防线,使一批忠勇的将士把守各路山口,欲阻止北方喀尔巴阡山的蛮人南下与哥特人会师。同时,他令迦鲁士防守多瑙河沿线,以阻断哥特人之退路。当时,德西阿斯身体已十分虚弱,甚至不能行军、登山,而且军马兵力也很不足,因为罗马帝国的高卢和东方各省正在发生暴乱,帝国政府已没有机动部队可以自由调动。因此,德西阿斯别无选择,只能在多瑙河沿线守株待兔,以雪当日劫营之耻。
后来,哥特人被罗马人完全包围了。他们军中的精英在菲利普一战中损失惨重;加之当地居民饱受蹂躏,已不可能为军队提供足够的军粮。哥特人企图用他们掠得的战利品作为议和的交换条件。但是,德西阿斯求胜心切,拒绝接受任何议和条件。这样,哥特人被迫背水一战。251年6月,双方军队在莫西亚省一个不知名的小镇弗卢姆·特莱布拉尼(今多布罗加,在保加利亚境内)附近相遇。哥特军构成三道防线,其第三道防线的前沿阵地是一片沼泽。克尼瓦企图利用德西阿斯求胜心切的情绪,把罗马军诱入他的圈套。战斗一开始即异常激烈,德西阿斯的儿子埃尔尼乌斯·埃特卢斯库斯在战斗开始不久即中箭身亡。德西阿斯强忍悲痛,继续指挥战斗。罗马军迅速突破了哥特人的二道防线,向第三道防线发起进攻。这时,战况发生了根本的转折。罗马军欲夺取穿越沼泽地的小路,恰恰中了哥特人的计谋,因为这里处处是淤泥,一不小心,就会遭没顶之灾。罗马人难以停留,也不能前进,在一动即陷的淤泥中,他们手中的投枪根本投射不出去。可是,日耳曼人则习惯于沼泽地作战。他们身材高大,投枪又长,可以在远距离杀伤敌人。罗马军在这场战斗中伤亡惨重,皇帝德西阿斯亦壮烈牺牲。
德西阿斯逝世后,他的部将迦鲁士继承帝位。德西阿斯之子霍斯蒂利安虽也被首都人们拥立为帝,但他很快即被迦鲁士杀害了。迦鲁士独揽大权后(251—253年在位),同哥特人签订了和约。在和约中,迦鲁士答应使哥特人保有他们的战利品和大批有才华的战俘;同时供给哥特人一切军需给养,助其撤离帝国领土,另加上一笔贡金;哥特人则许诺他们不再侵犯罗马边境。
此后二年间,哥特人并没有停止活动。他们会同其他各族于252年骚扰了帝国的欧洲诸行省。253年,哥特人从海上向小亚地区发动了第一次远征,蹂躏了以弗所和佩西努斯。同年春天,哥特人首领克尼瓦再次向帝国索要更多的贡金,下莫西亚戍军首领伊米利乌斯·伊米利亚努斯在反击哥特人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并自立为皇帝。10月前后,迦鲁士在发兵讨伐伊米利亚努斯时被其部将杀害。而伊米利亚努斯亦被弗利里安所取代。
罗马的内乱助长了哥特人侵略的气焰。254年,哥特人又一次渡过多瑙河,劫掠了色雷斯,直抵萨洛尼卡城下。但最后被罗马军队击退,且损失惨重。于是哥特人进入希腊半岛,希腊的居民陷于极度恐慌之中,他们修复了温泉关和科林斯地峡的防御设施,重修了雅典城墙,但却没有一支有力的军队能够有效地打击哥特人。因为与此同时,西部各省也受到蛮族的侵扰,潘诺尼亚、莱茵河流域及伊利里亚都处于危机之中。为了保卫家园,希腊人进行了积极的准备,许多城乡居民组织起民兵,参加抵抗侵略者的战斗。254年以后,哥特人开始把其注意力转移到黑海的小亚细亚沿岸地区。
第二次罗马哥特战争
罗马人与哥特人第二个回合的冲突(259—261年),主要发生在小亚细亚和黑海沿岸。而且,哥特人以骚扰性进攻为主,双方没有进行大规模战斗。
由于罗马军民在多瑙河一带对哥特人的成功抵抗,哥特人暂时停止了对巴尔干半岛和多瑙河沿岸的骚扰。罗马皇帝弗利里安在位(253—259年)期间,哥特人开始向黑海和小亚地区发展。在今刻赤海峡附近的博里斯蒂内河流域,驻于乌克兰地区的哥特人及萨尔马特人,时常对帝国的小亚领土进行骚扰性进攻,罗马军队在此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抵抗。
当时,在刻赤海峡周围地区,有一个博斯普鲁斯王国。
这里本是古希腊移民和一些半开化的蛮族人建立的城邦,在罗马帝国早期,曾被米特拉达梯吞并,奥古斯都以后,归属于罗马帝国。3世纪中后期,博斯普鲁斯王国发生内讧,一些篡位者把哥特人引入王国腹地。不久,哥特人控制了博斯普鲁斯王国的舰队,开始进行海上冒险活动。哥特人所控制的这支黑海舰队是由结构十分简单的小船组成的。小船皆用圆木凿成,平底,上有风帆,在暴风雨来临时,则张起临时船篷,以利船上人们避风雨。哥特人虽不善长航海,但其企图劫掠黑海南岸富庶之地的愿望,压倒了一切恐惧。
哥特人约于254年第2次进行黑海冒险,他们沿海岸东向航行,但收获不大;次年则攻占了罗马帝国东疆的庇底厄斯城和特拉比松德(今土耳其特拉布宗)。庇底厄斯城中守军曾在其将领萨克希阿努斯指挥下进行了英勇抵抗。但因萨克希阿努斯被调离该城,哥特人立即攻进城市,随后,哥特人航行300英里至黑海东端的特拉比松德城下。这座城市亦建于古希腊殖民时期,罗马皇帝哈德良在此建立了人工港口。城市规模很大,有1万守军,两重城墙。但是,城中守军纪律松弛,长年沉溺于声色享乐之中,有苟且偷安之心,无流血护城之意。哥特人看到了守军的这一弱点,在夜里用木柴捆贴城墙垒起了高高的柴堆。然后,手执武器沿柴堆爬上城墙,攻入了毫无防备的城市。城市居民惨遭杀戮,罗马守军则仓惶地从另一城门逃遁。城里神庙和宫殿也受到惨重破坏。哥特人攫取了城内贵族积蓄的无数珍宝,抓获了大批战俘。紧接着,哥特人又毫无顾忌地掠夺了本都省。他们的船只满载珍宝停靠在特拉比松德港口,被俘虏的青壮年则被捆去为哥特人划船。于是,哥特人凯旋回到博斯普鲁斯王国,略事休整后又开始第三次黑海航行。
256年,哥特人的大规模舰队又开始其海上冒险活动。
他们这次沿着海岸西向航行,步兵随同舰队在岸上行军。这支大规模舰队穿过博里斯蒂内河口、德聂斯特河口和多瑙河口,渡过了博斯普鲁斯海峡,抵达小亚城市卡尔西顿。尽管这里有着坚固的城防。有数量上占优势的守卫部队,但由于军队腐败,厌战,他们没有进行任何抵抗,见到哥特人舰队的桅杆即弃城而逃了。城内丰富的武器和粮食、金钱储备皆落于哥特人之手。随后,哥特人劫掠了尼科米底尼斯、布尔萨等。这些小亚古城的居民已习惯了和平生活,对于突如其来的侵扰毫无思想准备,因此,哥特人的进攻和劫掠都十分顺利。
夺取布尔萨后,哥特人向马尔马拉海上的小岛基齐库斯出发。这时,已进入雨季,暴雨连日,河水猛涨,阻断了哥特人在陆上的进军。于是,哥特人只好在赫拉克利亚休整,到秋分时节即启程返航。因为哥特人认为,秋冬季节在黑海航行,是不明智之举。于是,哥特人在黑海和小亚的入侵,暂告休止。
第三次罗马哥特战争
哥特人第三次实行大规模的入侵(267—269年),是以巴尔干半岛和希腊腹地为主战场的。
罗马皇帝加列努斯(259—268年在位)统治后期,哥特人的入侵又开始了。267年,他们仍从黑海出发,渡博斯普鲁斯海峡,毁灭了卡尔西顿,掠夺了尼科米底,然后进入伊奥尼亚,在以弗所烧毁了月神庙,并在回军时毁了特洛伊古城遗址;接着,小亚西部的利底亚、弗里吉亚和比西尼亚等地均遭涂炭;最后,哥特人取道卡帕多细亚和卡拉提亚回到赫拉克利亚港口。当罗马大将奥登纳修斯率军匆匆赶到赫拉克利亚港时,哥特人已满载掠获物和战俘扬帆远去。
268年,在前几次冒险中均获大胜的哥特人又开始准备新的进攻。他们在德聂斯特河口集结了一支庞大的队伍,据最保守的估计,仅船舶即有500艘。另一些史料中则说有2000到5000艘。如果按每艘船载25—30人计算,哥特人海军可达1.5万左右;另有32万步兵在黑海岸随舰队西行。
无论如何,这是3世纪以来侵入罗马领土的最庞大的日耳曼人军队。舰队主要由黑海岸的航海民族赫鲁利人组成,陆军成员多是哥特人,另外还有黑海及南俄罗斯地区的其他民族。这支大军的目标已不是在黑海地区掠夺,而是直出博斯普鲁斯海峡西行,欲进入色雷斯和希腊腹地。博斯普鲁斯海峡欧洲一岸的拜占廷,和与它隔海相望的赫里索城,受到了这支舰队的侵扰和掠夺。但在穿越海峡时,由于水急浪大,通道狭窄,一些经验不足的水手无以应付,许多船只撞到岸边,有的则互相碰撞而损坏;加之罗马海军的进攻,这支海军出海峡后,已元气大伤。侥幸留存的舰队,沿途蹂躏了马尔马拉海和爱琴海上的岛屿和沿海城市。其中有基齐库斯,莱姆诺斯,斯基罗斯,科林斯,斯巴达和阿尔戈斯等。当时,已有300年之久未受战争侵害的希腊人,正在罗马官员克莱奥德姆斯领导下修复城防设施。但有一支哥特人进入了彼雷埃夫斯港,随后抵达雅典城,并大肆掠夺。驻守雅典的罗马官员德克西普斯迅速集结了雅典的部队,吸收了一批略有军事知识的雅典市民计2000人左右,占领了橄榄园的有利地形,构成严密的封锁线,以限制哥特人活动、迫使其撤出雅典。这时,克莱奥德姆斯在海上对哥特人的舰队发动了进攻,并大获全胜。在雅典守军的海陆军联合打击下,哥特人退出雅典,取道维奥蒂亚、伊庇鲁斯、马其顿北上。在经过菲利普城时,曾经攻城而未克。另一支驶出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舰队,在阿索斯山下休整后,包围了卡桑德拉和萨洛尼卡城。
这时,罗马皇帝加列努斯的大军已赶到伊利里亚,与另一支罗马军队会合于纳苏斯城(今尼什);海军舰队也进入爱琴海待命。在纳伊苏斯城外,罗马军与哥特军交锋。罗马军先败后胜,歼灭哥特人大军逾5万人,许多哥特人在流动战车阵内拥挤而死。这时,罗马后方发生奥勒俄卢斯的叛乱,迫使加列努斯回军西顾。在米兰城外,加列努斯被自己的部将谋杀。克劳迪乌斯继承帝位(268—270年在位),继续组织对哥特的战争。当哥特人因缺乏给养而从设于格萨克斯的大车阵中撤至马其顿地区时,又两次受到罗马骑兵的打击而退却。269年初,另一支哥特军渡过多瑙河,但由于饥饿和瘟疫的打击损失甚大,幸存者被罗马人俘获,用于从军或耕耘。
270年春,克劳迪乌斯染上瘟疫去世。哥特人和汪达尔人残部又组成联合部队渡过多瑙河进入帝国领土。罗马皇帝奥勒利安(270—275年在位)率军抵抗,经过了1天的激战后,罗马人和哥特人都不想继续对抗下去,双方签订了和约。和约允许哥特人自由地回到他们家乡多瑙河北岸,但他们需向罗马人提供2000名士兵,包括骑兵。和约同意,罗马人将在多瑙河沿线设立定期集市,与哥特人进行物资交易。这2000名士兵将由罗马皇帝亲自统辖,使之受到罗马文化的正规教育,并使他们与罗马上层贵族通婚,实现罗马人与哥特人的民族融合。更重要的是,罗马宣布放弃达契亚省,从这里撤出所有的军队,从而使哥特人和汪达尔人在此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原来驻于该省的罗马军队和居民则撤往多瑙河南岸。这样,罗马人似乎是退却了,但在实质上,却使哥特人成为罗马北疆的主要防卫军队。另一方面,不肯随大军南迁的罗马居民,留在了当地,与哥特人共同生活和劳动,帮助他们掌握了罗马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开始过定居的农业生活。多瑙河两岸的商业和文化交流也因此得到繁荣发展。从此,哥特人和罗马人间保持了较为友好的关系。
第四次罗马哥特战争
第四次罗马哥特战争(376—378年),是居于帝国境内的哥特人为反抗帝国统治者的暴政而进行的斗争。
376年,由于匈奴人的入侵,结束了哥特人与罗马帝国间的和平关系。匈奴原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秦汉时期成为中国边境要患。汉武帝时期匈奴人被汉将打败,从此衰落。公元1世纪以后,匈奴人由于内部争夺单于位的冲突,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入居塞内,逐渐与汉人杂居、融合;北匈奴仍坚持与东汉王朝对立,处境日艰,遂于公元1世纪后期西迁乌孙,康居,约于4世纪出现在欧亚之交的草原上。不久,匈奴人击败了黑海以东的阿兰人,越乌拉尔河,伏尔加河,又打败了顿河草原上的阿兰人,于374年出现在黑海北岸,与东哥特人发生冲突。不久,匈奴人又打败了东哥特人,以黑海与多瑙河北岸地区为基地,向西哥特人发难。西哥特人无力抵抗,遂欲越过多瑙河边境,进入罗马帝国。
376年春,哥特人抵达多瑙河岸,苦苦哀求罗马当局允许他们过河。他们表示,若帝国允许他们定居于色雷斯和莫西亚地区,他们愿为帝国提供兵源,并遵守帝国法令,做帝国的顺民。地方官立即把这一信息火速报送朝廷。皇帝瓦伦斯(364—378年在位)召集文武官员讨论此事。大多数官员乐于接受这一事实。因为,自3世纪以来,多瑙河沿岸长期受到战争的侵害,土地荒芜、城市凋敝、人烟稀少,哥特人的到来将有助于这些地区农业的振兴和罗马军队兵源的补充。于是,帝国政府允许哥特人渡过多瑙河,定居于莫西亚省。据史料记载,当时进入帝国领土的人数达30—40万,其中有半数以上的青壮年可以从军。皇帝瓦伦斯令边界将领采取措施安排哥特人定居,并供应粮食。开始,这些蛮族颇为遵纪守法。但是,腐败不堪的地方官吏和将军们利用这个机会,挪用贪污了帝国拨下来用于哥特人安家的费用,迫使哥特人出卖子女换粮;他们还任意捉拿无人保护的哥特人,强迫他们为自己种地,或把他们卖为奴隶。统治者肆无忌惮地虐待哥特男子,奸污他们的妻子,侮辱他们的孩子。许多哥特人不堪虐待,乘船渡海到小亚定居。留下来的哥特人,对政府的愤怒之情也日益高涨。最后,他们终于忍无可忍,于376年夏天发动了起义。参加这次起义的,不仅有西哥特人,而且有来自多瑙河北岸的东哥特人,阿兰人和匈奴人。
多瑙河地区的罗马人(农民、奴隶、隶农和士兵)也参加了起义,声势十分浩大。起义军在哥特人首领弗里迪盖伦领导下,杀死贵族,或把他们驱赶到多瑙河北岸,夺取了他们的土地。对起义不加抵抗的城市则保持其自由,免纳租税,也不受侵害。罗马将领吕皮西那斯企图镇压这股声势浩大的起义巨潮,但在马尔西安堡惨败。当罗马政府匆忙在各省调集的援军集结起来时,起义军已控制了整个莫西亚。377年秋,两军在萨利西斯相遇,罗马军战败。罗马军中的日耳曼将领在这次讨伐他们自己同胞的战斗中表现甚为出色,但未能挽救罗马军的败局。不久,哥特人完全控制了色雷斯,对首都君士坦丁堡造成极大威胁。一场生死决战不可避免。
当时,东罗马皇帝瓦伦斯正在波斯前线,闻讯立即于378年4—5月紧急回师,稍事休整后于6月底开赴色雷斯前线。这时,哥特人已控制了什普加山口,并北据尼科堡,南守维罗亚,扼住了巴尔干半岛的中段。西罗马皇帝格拉提安(359—383年在位)也派大将塞巴斯提亚努斯率领援军来到,占领了色雷斯重镇亚得里亚堡,固守城池。弗里迪盖伦遂令哥特人退守卡比勒休整待命。此时,西罗马皇帝格拉提安率领的另一支援军也正向亚得里亚堡赶来。最初,瓦伦斯不顾军士疲惫,欲立即与西帝的援军会师,率军匆匆越过马里查山口。恰在此时,罗马人发现弗里迪盖伦的军队在向南移动,瓦伦斯担心哥特人会切断自己的后路,遂立即回师亚得里亚堡。然后,弗里迪盖伦又向布鲁克—德尔奔特山口迂回,造成欲切断瓦伦斯与首都之联系的假象。这就使瓦伦斯必须在等候援军和立即交战这两者之间做出选择。瓦伦斯选择了后者。他过低地估计了敌人的力量,满以为自己会轻易取胜,这一错误的判断导致他的失败。
378年8月9日黎明时分,双方军队开始出发,到中午时,双方阵线已清晰可见。罗马军仍由传统的步兵构成,以步骑兵混合军团居中,骑兵保护两翼。哥特人则排成传统的战车阵,弗里迪盖伦为了赢得时间,一开战即放出和谈的烟幕,但当他的骑兵从远处的牧场飞驰赶来时,弗里迪盖伦立即不失时机地向罗马军发动攻势。罗马军团正在全力攻击哥特人战车阵时,一支骑兵仿佛从天而降,冲垮了罗马军的左翼。罗马人猝不及防,被哥特骑兵践踏于马蹄之下,拥挤于战阵之中。罗马军的步兵左翼亦被突破,中军和后卫在骑兵冲击下大乱。罗马步骑军团和步兵大队的军士们,在惊慌失措中被挤压成堆,无以立足。战场上的皇帝卫队、轻装军队、投标兵、辅助兵及步兵等,在哥特骑兵冲击下,阵脚已乱。右翼骑兵和轻装步兵见大势已去,遂撤离战场。这时,被暴露于敌军面前的主力步兵陷于十分可怖的境地:他们侧翼被围,后有骑兵压阵,前有哥特人战车掩护下的大批哥特军士,无处可逃;但他们的队形又太过密集,在敌军的挤压之下无法还击;他们的长矛互相碰撞,七倒八歪,既站不起来,也无法挺枪战斗,很快被哥特骑兵击溃。到夜幕降临时分,瓦伦斯所带6万精兵已死伤4万多,只有少数人逃离战场,与先行逃命的右翼部队会合逃遁。瓦伦斯本人战死沙场。
哥特人在亚得里亚堡赢得的胜利,不仅是一次被压迫者反抗罗马暴政的胜利,而且是骑兵对步兵的胜利。它宣告了罗马的重装步兵将退出战争的舞台,起而代之的是灵活机动的骑兵。于是,哥特人当之无愧地成为中世纪骑士的祖先。
第五次罗马哥特战争
第五次,即最后一次哥特战争(379—382年)的主战场是巴尔干半岛北部。
亚得里亚堡之战完全毁灭了东罗马帝国的军队,因为瓦伦斯调去镇压哥特人起义的军队,是波斯前线和亚洲部队的主力。瓦伦斯死后,在小亚细亚及其他有哥特人居住的地区发生了罗马人对哥特人移民和雇佣军的报复性大屠杀,这使取胜的哥特人更加怒不可遏。于是,他们进行了十分残酷的破坏性战争。战争持续了三年之久,直到狄奥多西大帝(379—388年在位)登基以后这种混乱局面才告一段落。
狄奥多西本是西罗马的将军,他父亲也是远征不列颠时期的名将。当亚得里亚堡之战进行时,他已卸甲归田,在西班牙闲居,瓦伦英逝世后,西帝格拉提安为了挽救东罗马帝国的危难,重新起用狄奥多西,并使他成为东方皇帝。狄奥多西到任后,由于瘟疫和饥饿,哥特人已撤离萨洛尼卡,狄奥多西不失时机地进驻该城。萨洛尼卡是北希腊重镇,位于爱琴海北岸,城内有公路直通多瑙河和君士坦丁堡:该城的优良港口停泊着来自亚洲和埃及的商船,可以源源不断地从海上得到给养和援兵。因此,萨洛尼卡是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要塞城市。狄奥多西以萨洛尼卡为基地,兵分两路对哥特人进行了讨伐战争。他的部将莫达雷斯率军东向色雷斯,扫除哥特人残部,他本人则北上抗敌,沿途进展顺利。但当年冬季(379年)狄奥多西突染重病,几临死亡边缘,对哥特战争无法进行,已取得的成功亦付之东流。哥特人在弗里迪盖伦率领下蹂躏了塞萨利、伊庇鲁斯和阿黑亚;另一支哥特军直取潘诺尼亚,威胁西部帝国。西帝格拉提安在此关键时刻又一次派出援军,制止了哥特人北上之势。381年夏天,格拉提安的军队抵达萨瓦河上重镇西尔米乌姆(今密特罗维查,在南斯拉夫境内),在此与哥特人议和。格拉提安在和约中允诺,帝国将为哥特人提供给养,而哥特人将为帝国提供士兵。9月,格拉提安与狄奥多西的军队会师。不久,哥特人的领袖弗里迪盖伦去世,由于群龙无首,他们遂离开帝国边境而北上,从此不再构成对帝国的威胁。
382年,狄奥多西与哥特人正式议和。和约中,狄奥多西允许哥特人继续在莫西亚定居,并把哥特人中的精英编入自己的卫队。这些哥特人没有被编入罗马军团中,而是直接向皇帝宣誓效忠,成为皇帝的亲兵;皇帝则给他们一笔年俸。此后,帝国的安危主要系于这些蛮人“同盟者”身上,因为他们实质上成了帝国军队的骨干。这样,哥特人与罗马人在战场上的公开对抗,转移到罗马政府机构内,成为哥特人军事贵族与帝国元老贵族间的对抗。帝国陷于新的危机之中。
罗马帝国衰亡
公元前30年,屋大维上台成为罗马的军事独裁者,由此开始了历史上的罗马帝国时期。此后的一二百年间,罗马帝国迅速扩大了领土,地跨欧亚非大陆,奴隶制经济呈现出非常繁荣的景象。
不过从2世纪末开始,罗马帝国开始出现社会经济的混乱,大规模的奴隶制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农业萎缩,商业衰落,政局动荡,国内经常爆发奴隶起义,因此罗马帝国的这段历名被称为“三世纪危机”。
导致罗马帝国开始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在于奴隶所有制生产关系日益腐朽,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导致社会经济停滞和萎缩,政局陷于混乱状态。从2世纪中叶开始,罗马帝国通过大规模的对外战争而掠夺战俘,使之成为奴隶。但是奴隶主对奴隶进行残酷的压榨,而他们自己却过着穷奢极欲、荒淫无度的生活。因此,奴隶经常发动起义事件,他们破坏奴隶主的劳动庄园、矿场和手工作坊,导致奴隶主的生产遭到致命打击,奴隶经济迅速走向衰落。
奴隶制度的衰落,给帝国的整体经济带来了打击,此时,政府的税收减少,出现财政危机。为了克服财政困难,政府大量铸造不足值的劣币,到3世纪末时,银币的含银量只有法定的2%。劣币的发行,导致国内物价上涨,人民对政府失去信任,很多人开始放弃使用货币而宁愿实行物物交换。
与此同时,帝国内部中央政权的控制力量越来越弱,地方势力开始蚕食中央的权力,并且互相争权夺利。公元192年,当时的帝国皇帝康茂德被暗杀,导致军队和各行省的将军们纷纷拥兵自立,相互间展开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