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中国人的迷惘(16) - 忐忑的中国人 - 梁晓声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忐忑的中国人 >

第17章中国人的迷惘(16)

第17章中国人的迷惘(16)

你真是当年知青吗?若真是,肯定也有大儿大女了,你平常是这么教育下一代的吗?——只要是和自己做同一件事的,先灭掉对方再说,下手要狠?

可一个由毕竟有些思想的人组成的团队,在形成思想共识的基础之下努力完成的作品,是你这样一些人想灭掉就能灭掉的吗?

先扣上罪过的大帽子,再企图鼓噪成一种阵势,继而达到一举打倒而后快的目的——这是你为人处世的一贯方式吗?

还有一个什么人,在网上大谈什么“梁晓声的晚节”。有“节”之人,必有人味。那么好吧,我们就谈谈人味与“节”吧。

首先我要说,我下乡前没疯狂过,下乡后也没疯狂过。

恰是在“文革”中,我见到我的被剃了鬼头的语文老师庞颖,立即退后一步,恭恭敬敬地深鞠躬说:“庞颖老师好!我代全家问您好!”

又见到同样成了“反党分子”的教导处主任在操场扫雪,便绕半个操场走至跟前,也恭恭敬敬地深鞠躬问候:“宋主任好!我和我全家都非常关心您,请多保重。”

我所在的中学是哈尔滨第二十九中,我哥哥曾是这一所中学的好学生,所以我要代表全家。

“文革”中,她们都印象深刻地记得当时一幕,那温暖在她们心中保温了十年。

“滴”——你当年也这么有过一点儿人味吗?若你有,你当年不是就不会疯狂了吗?并且,生活中不是就也有了一点点温暖吗?你当年这么想这么做了吗?看你现在行为,大约不会。

我下乡前,要与军代表和校革委会老师,共同为全班同学作政治鉴定,不是全班同学都跟我很好,有一名董姓男生,还曾一个大背将我摔倒在地,昏晕过去。但事关同学以后的人生,可忘前嫌,得力争给出好的鉴定啊!

这么一点点人味儿,“滴”,你当年也有吗?

“责人宽,克己严”——这是我下乡前的鉴定语;你的鉴定中也有类似评语吗?

“中国病了!”——这正是我当年与一位叫王钟龙的,大提琴拉得极好的老高三知青每每说到的话,这一点点独立思想的青年之“节”,“滴”,你当年有吗?

“九一三”事件后,全国到处开会学习“转弯子”,但身为团部报道员的梁晓声说:“转不过来,不转了。”“滴”,这种抗议之语,你当年也曾说过吗?

却并没有被打什么小报告,因为我的知青战友们,都特别理解我的思想苦闷,处处提醒、掩护。

“滴”,你获得过这种知青友情吗?你没有,不等于全中国就没有吧?

我们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十几名知青聚在某团举办创作学习班,每个人都为国家命运所焦虑,都无心写作,天天谈中国应向何处去;有一名知青打了小报告,兵团总政治部主任连夜乘吉普车前往“查谣”,但人人互证,没有出卖现象。

“滴”,此种爱国情怀,你身上当年也曾有点儿?

我在木材加工厂蹲点,恰有鹤岗市某青年在师部医院治病后,私自探家了——连里要开除他的团籍,之后他将被调往偏远连队。

能否保护一下?为什么不啊?

于是我组织团员学习团章,读关于“民主”的语录,结果是保其“过关”了呀!

“滴”,你这种人根本不信的事,并不等于生活中绝对不可能吧?这么一点儿常识你也不懂?

我因而被“精简”出团机关,回不了老连队了,那就偏去木材厂!

问:“你来能干什么?”

反问:“什么活最累?”

答:“抬大木。”

我道:“那我到抬木班!”

“滴”,对于一名23岁的知青,这也算有点儿“节”吧?

你当年有吗?

三月份到木材厂,五月份知青们推荐我上大学。

明白为什么会吗?

很简单——那些知青们内心里有“好人标准”。

复旦大学的老师,因从《兵团战士报》上读到了我一篇小说《向导》,从佳木斯到哈尔滨到北安到黑河再到我们团部面视我。

问:“你对当前批判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看?”

答:“中国将因此蒙羞。”

问:“你对此书怎么看?”

答:“那不是任何意义上的文学。”

“滴”啊“滴”,在当年,这么一点点独立思想,你是有,还是完全没有?

老师嘱咐:“三个月内,千万别犯错误,我多么希望能在复旦见到你。”

“滴”啊“滴”,你信不信,自己努力做好点儿的人,那往往就会将更好的人吸引到你身边!

三个月中,我为老高三知青主持婚礼,因动用了卡车接新娘,招惹来了是现役军人的团参谋长。敢不敢顶一下,将婚礼主持完毕?

我敢了。

“滴”,你当年也表现过此等知青豪气吗?看你现在这行径,不太可能啊!

入复旦,代表新生发言,明知张春桥说过“复旦是藏龙卧虎之地,也是虎豹材狼之窝”,眼望几排老教授,坦言:不见虎豹犲狼,只知藏龙卧虎,我们渴望知识,需要知识,愿与老教授们教学相长。虽当然遭到纷纷批判,但仍面不改色。

弟啊,错,你这类人哪配我称弟!

“滴”,就那么一点点独立思想之“节”,你身上当年可有?——问的多余,你这号人当年疯掉了,怎么会有?

北京粉碎“四人帮”,上海却在爪牙们的忽悠下要向党中央表示抗议——率先闯入党委办公室的是我,要求敞开校门,放学生到外滩去……因而我的档案里,有“与‘四人帮’做过斗争”一条。这当然是同学们的表扬,但证明当年没和你一样疯掉!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