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坏家伙
熙和九年初,冯典收到七个传教小组的信,说他们已经初步站稳了脚跟,建立了根据地,以后就要以根据地为中心,扩大传教范围了。冯典看了学生们的来信后非常高兴,随后把他们在各地扎根成功的好消息奏报华顷。
华顷看罢非常高兴,心想王阅之果然不凡,竟然能想到提前训练间谍,数年后派到四面八方传播敬天教,以控制大华以外的胡人的脑子,为大华开疆拓土节约许多军力和财力,简直是神一般的人物。
另一方面,华顷也在深深地担忧着,王阅之能力之强超过自己,人气高过自己,崇拜他的百姓与官员数量超过崇拜自己,要命的是,王阅之手里握有数万大军和数量不详的秘密武器。
目前,大华农民安心种地,百工靠技术吃饭,大胆创新,军人待遇不错,安心守边,各地商品流通,商人认真经商,官员认真办差,大华国力蒸蒸日上。
华渊在世时,他周围有一支极为神秘,武力值极高,代号“蝙蝠”的护卫队,人数有一百多人。
华渊驾崩后,蝙蝠小队由华顷接手。蝙蝠成员或假扮太监,或跻身于普通宫卫间,或给华顷管理藏书,或在御膳房打杂,总之这些人分布在宫里宫外。
他们最核心的任务就是保护国君的安全,另一个任务就是搞情报,谁对国君有威胁就监视谁。
蝙蝠成员身手没得说,但搞情报手法有些简单粗暴,要么用钱买,要么直接用死威胁,他们对国君的忠诚不容怀疑,国君给他们的钱也不少。
镇安司建立后,华渊派了一些蝙蝠成员接受冯典的训练,使得蝙蝠小队获取情报的方法多了起来,能力更强了,行事不再那么简单粗暴。
自从冯典在恩阳和华顷叫板两次后,华顷就在他周围安排了五名蝙蝠队员,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一旦发现冯典有造反的迹象,立即除掉,其他事一概不用管。
蝙蝠小队并非华朝建立时就有,而是华渊自己秘密组建保护自己安全,行使特殊任务的精干力量。
蝙蝠队员对国君绝对忠诚,他们数年如一日地监视冯典,没有一个队员被冯典的情报人员发现。
蝙蝠队员虽然忠心,但他们并非缺少感情、没有是非感的木偶。监视冯典数年,他们终于了解冯典的性格,知道在这个人心里,老百姓的位置永远排第一,国君只能屈居第二。
即使如此,冯典也没有轻视国君的意思,做大部分的事情都是明着来的,也都向国君做了报告。
蝙蝠队员知道冯典做了矩字门门主,但目的不为造反,只为保护工会等组织,这事他们并没有上报华顷知道。
在华渊当政的时候,大华的问题已经很多了,蝙蝠小队经常出宫执行秘密任务,每年都有几十次,规模最大的一次是海西王要造反那年,蝙蝠小队全员出动,干了一件轰动海西郡的大事。
自从冯典加入镇安司后,蝙蝠小队每年出去执行的秘密任务就变少了。
镇安司被改名收权好一段时间后,华顷才想清楚,镇安司成也王阅之,败也王阅之。
一个领导,不管是平庸还是卓越,他的身边总不缺小人。兼听大家意见的人明智,偏信小部份意见的人视野狭隘。
杜宣渺,官至六品御书郎,华顷的御用写手,也就是秘书,他写字端正快速,跟随华顷有十几个年头了,与华顷的感情还是很深的。
仗着这一点,许多官员都拼命巴结杜宣渺,每次求他办点事,都要孝敬他一些银子。
时间一长,杜宣渺的胃口越来越大,只要有一天不收钱就浑身不得劲,就睡不好觉。
在他的眼里,任何人都是肥羊,都能榨出油水。
作为华顷的秘书,每天写圣旨内容,给地方官写回信,杜宣渺是非常忙的,也几乎没有时间看冯典写的书。
冯典推出简体字后,因其好辨认、容易写而广受欢迎。熙和五年,华顷决定把简体字定为办公标准用字,杜宣渺为了不丢掉饭碗,不得不经常加班加点记简体字,那段时间他睡眠不足,疲惫不堪。
杜宣渺的原体字写得非常漂亮,庆安殿内每根蟠龙柱上的对联都是他写的,可以说,他就是大华原体字书法界的权威,也是个名声响量的人。
后来,拼音横空出世,王阅之名满大华,相比之下,杜宣渺相形见绌,黯淡无光了。
杜宣渺非常嫉妒,就把王阅之记在心里,每天睡觉时都要思考怎么把王阅之的名声搞臭,所以,杜宣渺对拼音非常排斥,拒绝学习拼音。
后来冯典加入镇安司,和华渊越来越亲近,权力越来越大,杜宣渺越来越嫉恨冯典,且搞臭王阅之的名声越来越不可能。
后来华顷被立为太子,杜宣渺大喜,他知道自己以后肯定有机会对付冯典,只要耐心等待即可。
如果把杜宣渺比喻成一堆篝火,那冯典无疑是太阳一般的存在,相比之下,杜宣渺黯然无光。
后来华渊突然驾崩,华顷登基,杜宣渺知道自己打压冯典的机会来了。
华陵华桓给王太后献计,把冯典调到两太守边,华顷当时没有想清楚是怎么回事,糊里糊涂就被当成枪使,杜宣渺知道这事后一下子就知道是华陵华桓使的坏,但他闭口不言,他也非常希望冯典倒霉,希望他去两太后死在胡人刀下,从此阅之先生这个美称不复存在。
当时的华顷很犹豫要不要派冯典去两太,如果杜宣渺稍微点他一下,冯典绝对会被留在京城,但这不符合杜宣渺的利益。
谁知冯典到两太后,不但没死在狄人屠刀下,反而推广地道战,把狄人打得满地找牙,仓皇逃窜,巩固了北部边防,名声更加响亮。
杜宣渺知道后非常后悔,暗骂自己糊涂,当初应该劝华顷留下王阅之,然后和华陵华桓一起密谋怎么弄死他,现在蛟龙入海,猛虎归山,只能徒呼奈何。
后来冯典在恩阳两次辞官,杜宣渺高兴坏了,但很快他又失望了,王阅之又官复原职了,简直就是一根压不弯的竹子。
这回华顷看了各传教小组扎根成功的信后先喜后忧,善于揣摩君心的杜宣渺说道:“王上,微臣觉得您给王太师的权力实在太大了!”
杜宣渺是秘书,知道的机密不少,又和华顷相处十几年,关系自然亲近,加之华顷待人宽和,所以杜宣渺很是敢说话。
华顷道:“杜御书,这个孤家何尝不知,但除了他,谁有那么大的能力让孤家倚仗?”
“王上,恕臣死罪,王太师名声显赫,手上兵马众多,又有弟子在外传教,羽翼更是丰满,现在王太师已位极人臣,不管功劳再大,王上也是封无可封了!”
“孤家知道,无需你多言!”
“臣万死,王上春秋正盛,自然镇得住王太师,一旦您哪天开始精力不济,王太师又还年轻,就算他忠于朝廷,但谁能保证他下面那些人不贪图荣华富贵,怂恿他更进一步!”
华顷被杜宣渺这句话吓了一跳,嘴唇不由动了几下。
杜宣渺见自己的话有威力,于是加把劲道:“王上,财帛让人动心,权力让人拼命,您要有所防备啊!”
“孤家有防备,无需你提醒!”
“王上,恕臣斗胆,和书院是一个专门教授叛逆的地方,太子去那里读书虽然能学些东西,但难免会被人灌输不好的东西,长此以往,性格就会有较大变化,恐不利于以后治国,王上要有考虑啊!”
听了杜宣渺的话,又想起太子华翱自由恋爱退婚一事,华顷突然明白了,和书院确实是个没有规矩的地方,规矩的人到了那里也会变得散漫而不好管教!
“嗯,杜御书这话说得倒也在理,孤家考虑一下是否把太子召回来!”
此时的华翱,一边和付岚竹谈着甜蜜的恋爱,一边努力地读书,进步还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