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佛家修心
摇摇南宋川禅师颂曰:自小年来惯远方,几回衡岳渡潇湘。一朝踏着家乡路,始觉途中日月长。精神的流浪最苦。所以佛家修行,主张明心见性方能悟透世间玄机。通过止观双修,明心见性,棒喝机锋,达到心灵激荡,直指人心,参悟世态,实现激发内在潜能,释放压力,唤醒智慧,重建健康、快乐、智慧的人生目标,真正达到返璞归真、回归本心的境界。这是佛家的明心、修心之道。
心宽,路就宽
《华严经》中曾说:“如悬镜高堂,无心虚招,万像斯鉴,不简妍媸,以绝常无常之静心,照常无常之圆理。”世间万象的妍媸、巨微,都只是一种表象,若能正确对待自己以及他人的优缺点,必能屏蔽掉外境的干扰,得到心灵的安定和平静。这就是佛家常说的悦纳自己、善待别人的道理。
把心腾空,才能包纳万物
在禅宗的观念中,空与有并非两个完全对立的概念,宇宙万物,因为虚空含纳包容,所以能拥有日月星河的环绕;因为高山不拣择砂石草木,所以成其崇峻伟大。
俗话说,海纳百川,很多人将“大海”作为浩瀚胸襟的代名词。而在佛家大师眼里,人的心是大海与高山都不能比的。把心腾空,才能包容万物。
默雷禅师有个叫东阳的小徒弟。
这位小徒弟看到师兄们每天早晚都分别到大师的房中请求参禅开示,师父给他们公案,于是他也请求师父指点。
“等等吧,你的年纪太小了。”但东阳坚持要参禅,大师也就同意了。
到了晚上参禅的时候,东阳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然后在师父的旁边坐下。
“你可以听到两只手掌相击的声音,”默雷微微含笑地说道,“现在,你去听一只手的声音。”
东阳鞠了一躬,返回寝室后,专心致志地用心参究这个公案。
一阵轻妙的音乐从窗口飘入。“啊,有了,”他叫道,“我会了!”
第二天早晨,当他的老师要他举示只手之声时,他便演奏了艺妓的那种音乐。
“不是,不是,”默雷说道,“那并不是只手之声,只手之声你根本就没有听到。”
东阳心想,那种音乐也许会打岔。因此,他就把住处搬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
这里万籁俱寂,什么也听不见。“什么是只手之声呢?”思量之间,他忽然听到了滴水的声音。“我终于明白什么是只手之声了。”东阳在心里说道。
于是他再度来到师父的面前,模拟了滴水之声。
“那是滴水之声,不是只手之声。再参!”
东阳继续打坐,谛听只手之声,毫无所得。
他听到风的鸣声,也被否定了;他又听到猫头鹰的叫声,但也被驳回了。
只手之声也不是蝉鸣声、叶落声……东阳往默雷那里一连跑了十多次,每次各以一种不同的声音提出应对,但都未获认可。到底什么是只手之声呢?他想了近一年的工夫,始终找不出答案。
最后,东阳终于进入了真正的禅定而超越了一切声音。他后来谈自己的体会说:“我再也不东想西想了,因此,我终于达到了无声之声的境地。”
东阳已经“听”到只手之声了。
一旦仔细去聆听那“只手之声”,人就踏上了心灵的解脱之旅,心感受到的万物之丰富便会远远超过自己视线范围之内的一切。内心丰富,却亦可呈现一种空无的状态,东阳在“无声之声”的境地中进入了真正的禅定,从“空无”中体验到了“富有”。
有位佛学大师说过:“空才能容万物,茶杯空了才能装茶,口袋空了才能放得下钱。鼻子、耳朵、口腔、五脏六腑空了,才能存活,不空就不能健康地生活了。就像两个人相对交谈,也需要一个空间,才能进行。所以,空是很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