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儒家做事
摇摇儒家将“内圣外王”视为君子的最高理想和境界,要求世人对内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对外又要能作出一番事业。这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人生核心追求。
在《大学》中开宗明义说: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且指出,欲治国平天下,须先从诚心正意开始,修养自己的心性,由“仁”而正心,由“义”而正心,由“诚”而正心。未立业,先习人,这是儒家的处世哲学。再辅以对中庸之道的心领神会,便是儒者的最高境界了。
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事
儒家认为推己及人之为仁之方,就是要我们凭借自身的宽大心胸,来容纳世事,在儒者的眼里,无论是“好仁者”或“恶不仁者”,其实都有一颗仁爱的心,人性本善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人性本仁。这是几千年前的圣人给世人开出的一剂良方,以此为仁德的原点,要我们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事。君子当求仁义为本,坦荡无愧,便可以傲视天下。
推己及人,换位思考
“仁”是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对于此,孔子曾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孔子说:“我没有看到一个真正爱好道德的人,讨厌一个不道德的人。”一个爱好“仁”道而有道德的人,其修养几乎无人可以比拟,如果讨厌不仁的人,看不起不仁的人,那么他还不能算是达到“仁”的境界。在孔子的眼里,无论是“好仁者”或“恶不仁者”,其实都有一颗仁爱的心,人性本善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人性本仁。
儒家认为要做到仁,就要试着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所以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们给别人东西,最好想想对方或自己到底想不想要,如果连自己都不想要,那么最好还是把这个东西拿回去。
《孟子》书中记载了一段有名的与齐宣王关于声色货利的对话,两个人交谈就像打太极拳一样,表面风平浪静,却是绵里藏针、波涛暗涌,隐藏的锋芒直指对手要害。最后,孟子的建议就是:齐宣王好乐就与民共享,好色就让人间的家庭幸福,好货则藏富于民。所以说推己及人,是一个道德评判的基本尺度。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不是孤立的,周围有许多与自己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人,为使学习顺利、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人们都愿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推己及人则是实现人际关系和睦、融洽的重要之道。要做到推己及人,首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再进一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推己及人可谓仁之方也”,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帮助别人事事行得通。
真正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地为别人设想一下,这并不是一条高不可及的教条,其实,无论君子妇孺,这剂仁之方都同样适用。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妻子在古稀之年,每到天寒时,天不亮就早早起来,然后径直走进厨房,熟练地生火、烧水、煮粥。满满的一大锅粥要熬上很长时间,杨夫人每次都耐心地等着。清甜的粥香顺着热气渐渐充满了厨房,飘到了院子里。
院子的另一边,仆人们伴着这熟悉的香气陆陆续续地起床,洗漱完毕后,来到厨房,并接过杨夫人盛起的满满一大碗热粥喝了起来。杨夫人的儿子杨东山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甚是心疼。一次,他劝母亲说:“天气这么冷,您又何苦这么操劳呢?”杨夫人语重心长地说:“他们虽是仆人,也是各自父母所牵挂的子女。现在天气这么冷,他们还要给我们家里做活。让他们喝些热粥,心中有些热气,这样干起活来才不会伤身体。”
一席话说得儿子点头称是,杨夫人之所以能说出如此慈悲为怀的话,就是因为她是一个心地善良,懂得体贴与关怀的好人。她会设身处地体会别人的切身感受,所以能够为别人着想。这一做法既教育了儿子,也温暖了仆人们的心。
这段故事虽然讲的是生活里的小场景,但是由此推想,小中亦可见大。我们行走在这个社会当中,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再进一步,自己想要立足,就要能够大度地让别人也能立足。所谓仁德之心,无非就是孔子所说的推己及人。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事都要“己所欲”才施于人,推己及人也要有自己的“道”,即原则来遵循;毕竟不是所有于己有益的东西都适用于他人,当然也不是所有对他人有益的东西,别人都能接受。在他们不想接受时,决不能以“这是为他们好”为由,强迫其接受。因为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果侵犯这一权利,不是也掉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陷阱了吗?
总而言之,儒家文化中所推崇的推己及人的“仁之方”,就是要我们凭借自身的宽大心胸,来容纳别人。这是几千年前的圣人给世人开出的一剂良方,是仁德的原点,也是儒家思想中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一条重要的做人做事道理。
言必信,行必果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
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食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却在一个孩子纯洁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曾子用他的言行告诉世人,一诺千金是做人须信守的要义。
诚信,是儒家十分重视的一条做人原则。在《论语》中有不少关于此的论述。比如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人无信不立,在儒家看来,人失去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诚信,是人们做事做人的最重要法则之一。而这也是儒家教给我们现代人的一条宝贵的做事道理。
近代学者梁漱溟先生曾说,中国文化的最大特征是“人与人相与之情厚”,就是说人和人在一起感情非常深厚,而这种感情的深厚是以信用作为基础的。如果一个人没有信用,根本就不能在社会上很好地生存。所以,自古至今,父母在教育儿女的时候,都非常注重对子女进行诚信方面的教育。像上面提到的曾子教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诺千金,自己说话一定要算数,自己许下的诺言,一定要去实现它,即便是对孩子也是如此。信口开河、言而无信,只会让自己失去做人的从容与真挚,同时失去别人的真诚以待。反之,如果坚持遵守自己的承诺,往往会博得他人的爱戴。古人十分看重诚信,认为言必信,行必果,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甚至会用生命来换取信义。
张劭和范式同在太学学习,二人脾气相投,结拜为兄弟,后来两人分别返乡,张劭与范式约定第二年重阳将到范式家拜见他的父母,看看他的孩子。当约好的日期快到的时候,范式把这件事告诉他母亲,请他母亲准备酒菜招待张劭。
然而,范式左等右等,直到太阳西坠,新月悬空,仍不见张劭来赴约。母亲问:你们分别已经两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么相信他吗?范式回答:张劭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违约的。范式一直候在门外,直至深夜时分,才见一黑影隐隐飘然而至,仔细一看,来的却是张劭的鬼魂。原来为了养家,张劭忙于经商,不知不觉忘了二人重阳之约,直到当日早上才回想起来。可是从张劭所在的山阳到这里足有一千里路,一天之内无论如何都走不到了。为了守约,他想起古人曾说过:人不能一日千里,而鬼魂可以。于是挥刀自刎,让鬼魂来赴这次约。
“请兄弟原谅我的疏忽。看在我一片诚心上,你去山阳见一见我的尸体,那我死也瞑目了。”话说完,张劭的鬼魂就飘走了。而范式在赶到山阳见了张劭灵柩后,自愧张劭为己而死,也挥刀自刎来回报张劭的信义!众人惊愕不已,后来就把二人葬在了一起。汉明帝听说此事,非常赞赏二人互相之间的真诚与心意,在他们墓前建了一座庙,称为“信义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