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道家做人 - 道家做人 儒家做事 佛家修心大全集 - 秦浦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上篇道家做人

源于老子的道家思想,高屋建瓴,从宇宙天地和人的完整生命的宏观角度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命征途。超越了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局限,站在天道的中心和人生的边缘来反思人生,深入人性,不一味固守冠冕堂皇的道德原则,为人们构建了一片朴素自然的自由天地,帮助人们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找到平衡点,既取得世俗的成功,又不失去自我的精神家园。

见素抱朴,本分做人

大浪淘沙沙去尽,沙尽之时见真金。道家以“见素抱朴”为人生至境。大多数人都在浮华过后才意识到本色的可贵。质本洁来还洁去,有时人应该成为一块拒绝雕琢的“原木”,抛弃聪慧机巧与自私自利的贪图之心,保留人性中单纯、善良、朴实的东西,不要让外在的雕饰破坏自然的本质。

质朴做人,本分做事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这是《庄子·养生主》中的一句话,讲的是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不愧是道中高手,一把刀用了19年还像刚刚炼出的新刀一样,这也从另一个侧面道出了做人的道理。每一个人刚走上社会都是满怀希望与抱负,然而一些人遭受多次挫折,经历艰难困苦之后,一颗原本质朴的心变了:爽直的人变得吞吞吐吐,心灵歪曲了,抱负丧失了,失掉了本分做人的原则,最后变得窝囊了。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有独立的修养,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永远保持一颗光明磊落、纯洁质朴的心,那么你也可以做到做人的最高境界。

著名作家沈从文可谓是一个没有学历而有学问的学者。他怀着梦想刚到北京闯荡时,一边在北京大学做旁听生,一边阅读大量书籍,并与诸多大师结识,不断成长。后来,他带着一身泥土气闯入十里洋场的上海,时间不长,即以一手灵气飘逸的散文而震惊文坛。

1928年,时年26岁的沈从文被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

在此之前,沈从文以行云流水的文笔描写真实的情感,赢得了一大批读者,在文坛享有很高的声望,但他给大学生讲课却是头一回。为了讲好第一堂课,他进行了认真的准备,精心编定了讲义。尽管如此,第一天走上讲台,看见台下黑鸦鸦地坐满了学生,他心里仍不免发虚。

面对台下满堂坐着的莘莘学子,沈从文竟整整呆了10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后来开始讲课了,由于心情紧张,他只顾低着头念讲稿,事先设计在中间插讲的内容全都忘得一干二净。结果,原先准备的一堂课,10分钟就讲完了。接下来的几十分钟怎么打发?他心慌意乱,冷汗顺着脊背直淌。这样的尴尬场面,他以前可从来没有经历过。

沈从文没有天南地北地瞎扯来硬撑“面子”,而是老老实实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这老实可爱的坦言“害怕”,引起全堂一阵善意的笑声……

胡适深知沈从文的学识、潜力和为人,在听说这次讲课的经过后,不仅没有批评,反而不失幽默地说:“沈从文的第一次上课成功了!”后来,一位当时听过这堂课的学生在文章中写道,沈先生的坦率赤诚令人钦佩,这是有生以来听过的最有意义的一堂课。

此后,沈从文曾先后在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和北京大学任教。正因为不是“科班”出身,他不是墨守成规,而是代之以别开生面的言传身教的文学教育,最终获得了成功。而他那“成功”的第一课,则在学生之中不断流传,成为他率直人生的真实写照。

常言道,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一句“我害怕了”,袒露了一代文学巨匠的质朴内心。面对失败不敷衍、不做作、不逃避,能老实可爱地袒露内心的人,当然会得到别人的谅解。

质朴是这个世界的本色,没有一点功利色彩,就像花儿的绽放,树枝的摇曳,蟋蟀的轻唱。它们听凭内心的召唤,是本性使然,没有特别的理由。其实社会与环境不足以真正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每一个人都要有独立的修养,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即使饱受挫折,也应该永远保持一颗光明磊落、纯洁质朴的心,这才是做人的最高修养。

这位作家的生活是简单而富有意义的。他的人生是一种去繁就简的人生,没有太多不必要的干扰,没有太多欲望的压迫,有的只是一种质朴简单而又纯粹本分的人生。当然,人的一生难免会有许多欲望和追求,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生活,追求刻骨铭心的爱情,追求金钱,追求名誉和地位……有追求就会有收获,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拥有很多,有些是我们必需的,而有些却是完全用不着的。

那些用不着的东西,除了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外,还会将我们的心灵弄得烦躁不安。就好像带着背包去旅行,装的东西越多,自己的脚步就会越沉重。所以,与其让自己在疲惫与痛苦中前行,还不如放下各种各样的包袱,做最简单的自己。

一切都发乎于心,如此一来生命也会变得更加轻松和精彩,最起码对自己来说是如此。

生活在世事纷扰的世界里,尔虞我诈让我们多了一些虚伪,钩心斗角让我们多了一些狡诈,世态炎凉让我们多了一些冷漠。之所以苍老,是由于受一切外界环境和自己情绪变化的影响,而保持一颗质朴的心,本分度生,可以让生命永远健康,让生命永葆青春,让自己回归自然,回归质朴生活的本色。

务求平实胜过标榜仁义

相传,很久以前,有位圣人率领门徒云游四方,来到某个地方。这地方原本是一个国家的都城,如今已国破城灭。圣人是位研究兴亡治乱的专家,他向一位年迈睿智、阅历最深的老者请教:“贵国为什么会灭亡?”老者摇头,叹息。良久,他说:“亡国的原因是,国君用人只肯任用道德君子。”众弟子愕然,圣者默然。老者语重心长地说:“好人没法对付坏人。”古人云:“无德必亡,唯德必道德危。”道德只宜律己,难以治人。道德的效果在于感化,但人的品流太复杂,不感无化待如何?感而不化又待如何?荀子主张:“敬小人。”不敬小人,等于玩虎。坏人有时必须用坏来对付,以毒攻毒,才能制胜。正因如此,道德渐渐偏离本意,仅仅披着“仁义”的衣服,内在却慢慢变质。

生于天下大乱之时的圣人,若是为了救世而救人,既然有所作为,就不免保存了一面,而伤及另一面。杀一以儆百,杀百以存一,本质相同,均为义所不忍为。所以观音说愿度尽众生,方自成佛,但以众生界不可尽故,吾愿亦永无穷尽。因此,老子认为那些自称为圣人之徒、号召以仁义救世的现世之人,不过是徒托空言,毫无实义,甚至假借仁义为名,以逞一己之私。

老子书中曾叹道:“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其实是基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变化。春秋战国之际,诸侯纷争,割地称雄,残民以逞,原属常事。因此,许多有志之士奔走呼吁,倡导仁义,效法上古圣君贤相,体认天心仁爱,以仁心仁术治天下。诸子百家,皆号召仁义。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高明的学说,哪一种超然的思想,用之既久,就会产生相反的弊病,变为只有空壳的口号,原本真正的实义便慢慢被人忽略了。

正如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提到浮于表面的仁义道德,不由让人想起古典小说《镜花缘》中的淑士国。

李汝珍以讽刺的手法勾勒出一个满口仁义的表面派国家,家家标榜“贤良方正”“德行耆儒”“通经孝廉”“好义循礼”,不过是做足了表面文章,让人啼笑皆非。比起历史上将“仁义道德”玩弄于股掌之中的人来说,淑士国倒算是小儿科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