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小字辈大胆略【上】
高璟发现,她流泪了。“不至于吧……”他打趣化名“钱丽雯”的警花董佳,擎起她被咖啡烫到的手,凑得很近,很夸张地仔细观察。“伤势不算严重啊。”
“钱丽雯”噗嗤笑了,两行泪,被这笑震得,倏地奔流下来。
“我刚刚想——”她就让自己的手在男人宽厚温暖的大手里“住着”,幽幽道:“当小孩儿多好啊……”
“怎么好?”他问。
她想了想,缓缓从他的掌握中,抽出了手,起身返回此刻代表“工作岗位”的茶几。
“好处太多了。”
她重新坐定在之前的位置,指摊开的那些文件夹。
“至少,不用管这些。”
高璟知道,温存场景已经过去,该回到工作、回到案子了。
按董佳或说钱丽雯介绍,整件事,大致是这样子的——
专案组成立后,重点咬死有确切线索可循的那两宗。为方便,代称为“案甲”、“案乙”。
两宗案件所涉文物,都是符合“国藏”标准的民间收藏。
案甲的资料,就是高璟看到有“黑手党”的那个文件夹。
资料显示,该案所涉文物十四件,有器物也有字画,年代属东汉末年到西晋早期,其中最宝贵的,是一幅很可能是钟繇早期真迹的书法。
文物来源是两个世交家庭。
据他们称,所有文物,都是祖上在清中期到抗战前夕的将近二百年中,陆续收集的。
两家都有移民海外意向,商定联手把所藏文物有偿上交国家。因在有偿代价额度上发生一些并不算严重的争执,事情拖延下来;而就在拖延期间,文物被窃。
追溯调查显示出被窃十四件文物中的九件器物被偷运出境、流失海外的线索。其中比较清晰的,是由澳门出境、经东南亚和中东地区,从土耳其进入欧洲,及最后在法国一家拍卖行估价的情况。
两个不清晰点。
一是从内地到澳门的途经;二是进入欧洲到法国拍卖行的中转过程。
现已基本查明,那家法国拍卖行跟意大利一家艺术品公司有过数宗灰色交易,始末时段长达十一年;虽然宗数不多,但可以认为是有“长期关系”。而那家意大利艺术品公司,就有黑手党背静。这个点,已经通过与国际刑警组织配合,基本证实。
之所以说“基本证实”而不是“完全证实”,是因为,意大利方面“在册”的黑手党家族资料中,并不能直接查到这股势力的“底”。
相比案甲,案乙主要有四点不同:
一,文物只有一件武器,但却很可能是春秋末期或战国前期的,年代上更具价值。
二,文物来源,基本可确认是盗墓所得赃物;至少,肯定不是“现时收藏”。
三,国内“跟丢”,是在没有口岸功能的内陆城市宜春;而下一个点,竟就是格鲁吉亚一座边境小城了,出境口岸的线索,非常模糊。
四,文物最后出现,是在英国英格兰西北部靠近北爱尔兰地区的一家私人博物馆,做展示品,无交易记录,也没有可查询的交易迹象。
虽然,这两宗案子,特别是案乙,还是很显得“雾里看花”,可相比其他那些,就算有线索了。
当然,两案相比,显然案甲可以做更多事,阻止文物进一步流失的任务,也更紧迫。
所以,罗虎确立了在案甲上大铺大排,而对案乙主攻“案头”的策略。
董佳调入,大一半是为了案乙的案头工作。
当然,她懂点儿法语,对案甲的有些案头工作,也很用得着。
进专案组不到一礼拜,董佳就向罗虎提出,案乙也有“出勤侦查”的必要。
罗虎没否认,让她厘出可供入手的线索。
又过两周多一点儿,董佳交出报告,附带着一个人的资料。
那个人就是宋春华——前溯五到二十二年期间多达四十一宗已发现盗墓案的最主要嫌疑人,一个“业内”都没多少人知道、始终没查到“铁证”的老牌盗墓贼!
罗虎之前没办过盗墓案,但知道宋春华这个人。
但他没告诉董佳,这个知道,来自高璟。
私人原因,他不想在董佳面前提高璟。
至少,不想主动提。
他跟刘菲,也曾是很要好的朋友。刘菲的后事,他帮过很大忙。
他认为,对高璟来讲,失去刘菲,又有了唐尧,不说完全能替代,也差不到哪儿去。
而对董佳,刘菲是永远的、无法弥补的失去。
面对董佳端到面前的宋春华的资料,他差点儿就失口提起了高璟。
他告诉董佳,宋春华很可能已经“洗手不干”了。
董佳说她很难想象哪个作案这么多起的贼,能真正做到洗心革面。像宋春华这样的江洋大盗,或许会随着年龄和肮脏财富的增长,不再频繁作案,甚至不再独立或直接作案,但所谓“洗手不干”,可能性并不大。
她又向她的“罗处”出示了一张表格。是她瞄着宋春华疑似作案的卷宗资料,提炼总结出来的。这个表格的出现,让罗虎看到了她的尽职。这个表格的设计思路、内容、指向及引申思考,则让罗虎看到了她的某些天赋。
表格显示,宋春华以往可追溯的四十一宗疑似作案,有三十三宗都涉及比案甲所涉文物更早年代的文物;其中二十一宗涉及“先秦”的春秋战国时代,三宗更早,五宗涉及西汉。
当时的董佳、罗虎,甚至专案组所有成员,都并不清楚,案甲所涉的东汉末年至西晋早期的那个时期及以后,“厚葬”之风,已不那么兴盛;为数并不算多的厚葬墓,很多都在墓成后不足百年间就遭盗掘;唐宋以来更少见的大墓,也八九成在新中国成立前,毁于战乱、自然灾害和盗掘,对“当代盗墓人”来讲,可“挖掘”的,其实只有更早期的那些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