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俗语(2)
第9章俗语(2)
19.“吹牛皮”的由来
“吹牛皮”一语,自古以来,流传甚广。它的来源有个故事。古老黄河的流经之地,我国西北地区水急浪恶,难以行舟。为解决这个难题,早在古代就有人想出一个好点子:用皮筏当船。皮筏大多以牛皮制成,形状像袋,联结即成为“皮筏子”。因那时没有打气筒,皮袋子只能用嘴吹胀。于是,那时就有了“吹牛皮”一语。又因吹牛皮时脸腮鼓起,面红耳赤,像人争强好胜的样子,以后人们便逐渐把“吹牛皮”引申为说大话,夸大其词,好大喜功之人。20.“眼中钉”的由来
人们常用“眼中钉”一词,来形容极为仇视的人。提起这个词,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呢!
相传,北宋真宗年间,宰相丁渭和太监狼狈为奸,把持朝政。当时,老宰相寇准尚在朝中,丁渭深知寇准为官公正,刚正不阿,生怕自己所做的坏事被他抓住把柄,引发后患,就千方百计地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后来寇准被排挤出了京城。
丁渭的所作所为,老百姓看得清清楚楚。不久,出现了一首民谣。歌中唱道:“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歌中的“丁”,指的就是丁渭。于是,“眼中丁”的说法逐渐流传开来。到后来,“丁”又演变成“钉”。
21.“应声虫”的由来
“应声虫”是个典故,这个典故出自唐朝《隋唐嘉话》。
有人不想还钱,一见债主便叫起来:“咩……”(没……)“噢!没有钱!”债主一听,只得悻悻而去。人们把他们这种行为称做“应声虫”病、“装胡羊”。从此,“应声虫”这个称谓也就流传开来了,也被赋予了一个不好的名声。
22.“出洋相”的由来
清朝光绪年间,我国对外门户开放,朝廷官员争相出国,以此显示自己的身份和荣耀,于是一股出洋风拔地而起。
然而,这些出国要员,貌似满腹经论,才学横溢,实际却见识短浅,愚昧无知,一踏入灯红酒绿的西洋世界,便洋相百出。
北洋大臣李鸿章出访英国伦敦时,曾到英国已故将军戈登的纪念碑下祭奠,以示敬意。戈登的遗族颇为感激,特将曾在各地竞犬会上获得头等奖的名贵爱犬赠送给他。谁知数日后,戈登家族收到了李鸿章的谢柬,内容为:
厚意投下,感激之至,惟是老夫耄矣,于饮食不能多进,所赏珍味,感欣得沾奇珍,朵颐有幸。
耄,指70岁,泛称年岁大。朵颐,指鼓动腮颊,嚼食的样子,谓进食很费劲。由谢柬得知,洋人所赠送的那只名贵的小狗,已成了李鸿章的腹中之物。当地报纸喧闹一时,传为笑谈。
驻英国使馆的崔某,一贯贪财,其家属曾偷酒馆的手巾,后被查出,声名狼藉。更有甚者,崔某为谋取额外收入,竟让他夫人包洗使馆全体人员的衣物,衣物洗后,晾晒在使馆内外,裹脚布公然挂在使馆门前。
英国人见白色长布随风荡动,以为出了什么丧事,派人前来探问,方知情由。西方记者曾把这些拍下照片,登于报端,成为一大新闻,名噪一时。
某公使去法国避暑,恰遇上某公爵夫人请客,该公使应邀赴宴。席间,招待人员从厨房端来一盆鱼,据介绍,这种鱼十分名贵,烹调方法特别讲究,非手艺高超的厨师莫能做成。
正当主人津津乐道、众人大开胃口之时,这位公使猛然一声呼噜,一口浓痰刚好落入鱼盘之中,席间一阵喧哗。公使面红耳赤,羞愧难当,赶忙逃席,抱头而去。
难怪那时的洋人瞧不起中国人!这些有辱国格的丑闻,尽出在那些出洋大臣、公使等要员之身。人们就这样约定俗成,把这种出洋的丑态称之为“出洋相”。不过,后来它的义域有所扩大,凡因无知或疏忽而闹的笑话,皆可称为“出洋相”。
23.“磨洋工”的由来
1917~1921年,美国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在北京建造了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工程外观都采取中国传统的磨砖对缝、琉璃瓦顶。
由于这项工程是由外国人出资、设计的,中国工人就称它为“洋工”。协和医院共有主楼14座,又都是高层建筑,“磨工”工序十分浩繁。所以,参加建筑工程的许多工人就把这一工序称为“磨洋工”。
后来,也许是出于对西方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的一种不满的发泄,“磨洋工”最终改变了原来的意思,被用来指人们消极怠工、只出工不出力的一种现象。
24.“拍马屁”的由来
古代蒙古人凡是牵马与别人相遇,就要互相拍拍对方的马屁股,并连声道:“好马,好马。”以表示赞赏和友好,并无阿谀逢迎、谄媚巴结之意。
但在那时,也确有些趋炎附势之人,只要遇到王公贵族牵的马,不管马的好劣,总要跑上去拍一拍马屁股,点头哈腰,连声赞叹。久而久之,“拍马屁”再也不是示以友好的意思了,人们称那些阿谀奉承的行为为“拍马屁”。
25.“天女散花”的由来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传法,维摩居士故意称病不去。佛祖知道将有一番唇枪舌剑,便嘱文殊同十弟子四菩萨前往。有一天女聪慧过人,她知道佛祖和维摩必达成统一见地,便去天庭广采鲜花,准备届时抛撤以示祝贺。天女到花园一看,天庭花圃万紫千红。她深有感触,心想何不乘便撒一些给人间,让鲜花也去祝贺人间升平,给人世带去美好的祝福呢?于是,她广采鲜花,撒向人间。此后,“天女散花”的优美传说便为世人所知,而且有人也将之称为“春姑娘”,喻示幸福开始降临。
1000多年前,孟蜀画院待诏石恪将“天女散花”的情景画在大足县南惠因院。之后,又有雕刻家把这幅画复刻在北山的岩壁上。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心地善良的天女,不但把她编成了歌舞、戏剧来演唱,而且至今在重大的庆祝仪式和新婚典礼上,还用彩色纸屑花抛撒,以示吉庆和祝福。
26.“目不识丁”的由来
在前秦苻坚时代,有一位官员叫姜平子。一次,苻坚让群臣赋诗。姜平子作的诗中有一个“丁”字,但他为达升官拜爵的目的,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特意将“丁”写做“下”,“丁”字下边没有钓,成了古文“下”字。
当苻坚问他这么写的原因时,姜平子说,“曲下者不正之物,未足以献也。”苻坚很高兴,提拔姜平子为“上第”。
人们看到姜平子因一字而登天,于是笑话苻坚不知道“丁”和“下”的区别,说他“目不识丁”。
后来,在这个成语的运用中,人们把“丁”看成简单汉字的代名词,“目不识丁”就成了连简单汉字也不认识的意思。
27.“一字千金”的由来
“一字千金”形容文章写得出奇的好,浑然一体,一个字也改不得。这一成语最早源于《史记·吕不韦列传》。
据书中记载,2000多年前,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组织他的门客集体编纂了一部大书——《吕氏春秋》。书成之后,他把“稿本”挂在首都咸阳的城门上,声称有能增删一字者赏给千金。不知是因为这书实在编得太好还是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据说,竟没人能够拿走这笔高额的“奖金”。于是,这个故事引出了一个“一字千金”的成语。
这里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西安碑林内有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玄奘和尚从印度带回的佛经,由他精心译成后,请唐太宗作序文,再加上太子李治作述记玄奘的谢表。此碑立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
当时,朝廷要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体来刻成碑。长安洪福寺高僧怀仁知道此事后,便在王羲之所写的作品中一个个地搜集,成了这块王羲之字体的《圣教序碑》。
传说怀仁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请朝廷贴出告示,谁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金一千。这就是“一字千金”的由来,后人把此碑的拓本称做《千金帖》。
28.“十恶不赦”的由来
“十”在语境中表示最多、全了、满了。十恶不赦,那就是指恶贯满盈了,常用来形容罪大恶极、不可宽恕的人。
实际上,“十恶”真有律法规定的十条大罪,始见于1300年前的北齐法律。隋、唐把这十条大罪的内容略加增删,正式定名为“十恶”,写在法律的最前面,以示严重。以后经历宋、元、明、清各代,都规定犯了“十恶”罪不能赦免。
古代“十恶”罪的内容是:
谋反,即企图推翻朝廷。
大逆,即毁坏皇室的宗庙、陵墓和宫殿。
谋叛,即背叛朝廷。
恶逆,即殴打和谋杀祖父母、父母、伯叔等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