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俗语(1) -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 - 修铁主编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8章俗语(1)

第8章俗语(1)

1.“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由来

吕洞宾成仙之前原是读书人,他有个同乡叫苟杳,家境贫寒。吕洞宾喜欢他,与他结为兄弟,请到自己家住,希望他刻苦读书。一天,吕家来了位姓林的客人,想把妹妹许配给苟杳。吕洞宾怕苟杳误了前程,连忙推托,而苟杳听说林家小姐貌美便要应允。吕洞宾对苟杳提出成亲之后,他要先陪新娘子睡三宿,苟杳无奈之下只好答应。成亲之日,吕洞宾进了洞房,只管坐在灯下埋头读书,林小姐等到半夜,丈夫还是不上床,只好自己和衣睡下了。天明醒来,丈夫早已不见,3天都这样。苟杳熬过3天刚进了洞房,见娘子哭着说:“郎君为何一连三夜都不上床同眠,只顾对灯读书,天黑而来,天明而去?”苟杳目瞪口呆,新娘子也惊讶丈夫换了人。苟杳仰天大笑:“原来哥哥怕我贪欢,忘了读书,用此法来激励我啊!”几年后,苟杳金榜题名,与妻子赴任而去。后来吕家不慎失火,茅屋寄身,吕洞宾去找苟杳帮忙,住了几月一点银子没拿到,不辞而别。回到家乡,吕洞宾见自家的破茅屋换成了新瓦房,走近家门看到大门两旁竟贴了白纸。他慌忙进屋,见屋里停着一口棺材,妻子正在大哭。一问之下才得知,吕洞宾离家不久,就有人来他家盖房子,盖好就走了。前天中午,有人给他家送来一口棺材,说吕洞宾病死在苟杳家。吕洞宾劈开棺材,里面是金银财宝,还有一封信。信里说,“苟杳不是负心郎,路送金银家盖房。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吕洞宾苦笑一声:“贤弟,你这一帮,可帮得我好苦啊!”从此,吕苟两家倍加亲热。这就是俗话常说的“苟杳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因为“苟杳”与“狗咬”同音,传来传去竟成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2.“临时抱佛脚”的由来

古时候,在云南的南面有一个外族建立的小国家,这个国家的民众都是信仰释迦牟尼的佛教徒。

有一次,一个被判了死刑的罪犯在深夜挣断了锁链和木枷越狱逃跑了。第二天清晨,官府发现后即派兵丁差役四处追捕。那个罪犯逃了一天一夜后已精疲力竭,眼看追兵已近,他自知难以逃脱,便一头撞进了一座古庙。

这座庙宇里供着一座释迦牟尼的坐像,佛像高大无比。罪犯一见佛像,心里悔恨不已,抱着佛像的脚一边磕头,一边不停地说:“佛祖慈悲为怀,我自知有罪,请求剃度为僧,从今往后,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不一会儿,他的头就磕破了,弄得浑身上下都是鲜血。

该国国王笃信佛祖,听说这件事后,赦免了罪犯的死罪,让他入寺剃发当了和尚。

后来,当这个国家的一些和尚到中国传播佛教时,将这个故事和所产生的惯用语“临时抱佛脚”带入中国,成了我们的俗语。

3.“有眼不识泰山”的由来

相传,春秋时代木匠鲁班,经常招收徒弟。鲁班珍视声誉,每隔一段时期,就要从徒弟中淘汰个别人。鲁班徒弟中有个叫泰山的年轻人,看上去不很灵巧,技艺长进不大。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鲁班毅然辞掉了泰山。

几年后,鲁班和徒弟一起在集市上闲逛,忽然发现货摊上摆着许多做工讲究的竹制家具,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顾客争相抢购。鲁班很想结识一下这位竹器高手,便向人打听,人们告诉他,是鲁班大师的徒弟泰山所作。

鲁班听了,不禁大吃一惊,想起当初错辞泰山,深感愧悔,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有眼不识泰山”后来往往形容某些人以下犯上、有眼无珠。

4.“露马脚”的由来

宋代某年阳春三月,汴京(开封)有不少人骑驴郊游,有一个姓陈的商人骑的是“雪蹄驴”,走相好,叫声清脆,很引人注目。

有一个小偷看中了这头驴,他用醪酒将陈某灌醉,盗走“雪蹄驴”,藏在一个破庙中。后来官府派人搜查,见残垣断墙处露出驴脚,遂将小偷逮捕治罪,驴归原主。

此事传开,有人写了一首歌谣说:

酒灌饱,雪蹄跑,官府派人找,亏得偷儿失算了,断垣残墙露驴脚。

以后,就出现了“露驴脚”的俗语。到了元代,崇马之风大盛,人们又渐渐说成了“露马脚”。

“露马脚”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

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是“天足”(未裹脚),朱元璋黄袍加身之日,在册立皇后的问题上,很为马氏的大脚片儿伤脑筋,女子以“三寸金莲”为贵,“天足”女当皇后有失朝典,废为庶人,又对不起患难过来的结发之妻。后有勋臣争谏,才立马氏为正宫。

马氏当上皇后以后,也很为自己的大脚片儿而苦恼,于是便终日穿长裙遮蔽。日久天长,宫娥们也就忘了她那大脚片儿了。

一年仲春,她坐轿郊游,一阵春风吹来,马皇后撂在踏板上的一双大脚裸露无遗。护从和宫女们看后个个咋舌。后来就从宫内传出了“露马脚”的逸闻。

5.“三脚猫”的由来

人们常用“三脚猫”一词,形容在技艺上略知皮毛而不甚精通的人。

“三脚猫”一词,出自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集》:“张明善作北乐府《水仙子》讥时云……说英雄,谁英雄;五眼鸡,岐山鸣风;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非熊(非熊即飞熊)。”文中的“三脚猫”是一种动物。

后来,明朝人郎瑛在《七修类稿》记载:“嘉靖间,南京神乐观有三脚猫一头,极善捕鼠,而走不成步。”捕鼠是猫的专职,“三脚猫”的本职技能相当不错,却“走不成步”,难怪郎瑛接着解释道:“俗以事不尽善者,谓之三脚猫。”后来,“三脚猫”就成了技艺不精的代名词,并一直沿用至今。

6.“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由来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是我国民间流行的俗语,表示礼物虽然不值钱,但人的情谊无限。

相传,唐贞观年间,回纥使臣缅伯高奉国王命令,带珍珠宝物向唐朝进贡,同时还带了一只他们认为世间稀有的白天鹅。缅伯高亲自用笼子装着护送。到了湖北沔阳地区,他见天鹅口渴,便放它到湖里喝水。一不小心,天鹅展翅高飞,仓促间,缅伯高只抓得一把鹅毛。这如何是好呢·他想来想去,只好硬着头皮,把鹅毛用线缎包裹好,并附上自己写的一首诗,送给唐太宗:

天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

沔阳湖失宝,倒地哭嚎嚎;

上覆唐天子,请饶缅伯高;

物轻人义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看了这首诗,十分嘉许,立即安抚来使,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并把天鹅毛当做贵重礼品诚恳地收下来,还回送了一些中原土特产。

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便成为一句流行的俗语了。

7.“照葫芦画瓢”的由来

北宋年间,一位名叫陶谷的翰林学士,想到外地去做官,便托人在宋太祖赵匡胤面前推荐自己。不料,赵匡胤一听说是陶谷,便笑着说:“这位老先生起草文件时总是照抄前人的旧本,只不过改头换面地编编而已。这不正是俗话所说的‘照葫芦画瓢’么·”于是,陶谷没有被任用。

事后,他写诗自我解嘲曰:“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哪管用时无;堪矣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他以此来悲叹自己缺少独创精神。

后来,“照葫芦画瓢”常被用来指一些人只知模仿别人,缺乏创新精神,而一直沿用至今。

8.“刮地皮”的由来

“刮地皮”一语大概始于清中叶。清代学者胡式钰《窦存》中有段记述:

当今老百姓啼饥号寒,野地里饿殍枕藉,那是贪官污吏搜刮民脂民膏以自润的结果。老百姓喻称这种“掊(搜刮)克(克剥)”之害为“刮地皮”。

人们问胡先生说:“刮地皮的‘刮’是提手旁的‘括’吗·”胡答:“不是。民脂民膏光用手取,能搜光吗·所以,应当用‘刀’旁的‘刮’,刮之始能光也。”

胡先生还举了汉代扬雄的《羽猎赋》为例:“‘军惊师骇,刮野扫地也。’李善注:‘言杀获皆尽,野地似乎扫刮也。’(胡氏误为司马相如《子虚赋》)只有用刀刮,才能一刮而空,使野地寸草不留。”

俗语“匪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呀!

9.“不倒翁”的由来

春秋时,楚国的卞和在荆山得到一块璞玉。此物外表上看去与普通的石头没什么两样,然而里面包的却是一块难得的美玉。卞和先后两次将此宝呈献两位楚王,但楚王总把它看成是一块顽石,以欺君罪先后剁掉卞和的左脚和右脚。

楚文王即位后,卞和便怀抱璞玉,痛哭于荆山之下。文王得知此事,便命玉工将石剖开,果然得到了一块好玉。文王下令,将此玉制成玉璧,命为“和氏璧”。卞和这种坚持真理的精神,使楚文王大为感动。他称赞卞和说:“此人真是个扳不倒之翁也!”

如此一来,就出现了“不倒翁”这一流传后世的称谓。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