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乐(十三) - 南齐书品读 - 文笔生辉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南齐书品读 >

第13章乐(十三)

舞曲,这一艺术形式,其源头可追溯至古代的雅乐,本是用来歌颂功德、彰显盛世之音,常在宫廷宴会、庆典仪式上悠扬响起。然而,傅玄所创作的这一系列歌辞,却似乎与传统的舞曲风格大相径庭。如其中一句:“获罪于天,北徙朔方,坟墓谁扫,超若流光。”这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种深沉的哀愁与无奈,与宴会的欢乐氛围格格不入。类似这样的小曲子,虽仍被冠以“舞曲”之名,但其内容之深沉、情感之复杂,已远非传统舞曲所能涵盖。

《明君》一曲,便是这其中的佼佼者。它开篇即颂:“明君开创了伟大的基业,盛德在建元之年显现。”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明君圣德的赞美与敬仰。这位明君,受命统治四海,顺应天命,成为一代圣皇。他的德行,如五帝继三皇之后,光照万世,成为世人所归附的楷模。圣德顺应时运,天地也不能违背,他的高大形象,如同天一般不可攀登。他致力于恢复古朴之风,拱手静治天下,使万民齐心,共享太平之福。

这一曲,原本是汉章帝所创的《鼙舞歌》,其中有一句“关东有贤女”,寓意深远。然而,到了魏明帝时代,这曲子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歌词改为“明明魏皇帝”,成为颂扬魏国皇室的乐章。傅玄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创作了晋代的《洪业篇》,其中“宣文创洪业,盛德存泰始”一句,既是对晋宣帝开创基业的赞美,也是对盛德长存的祈愿。而最后两句,原本为“将复御龙氏,凤皇在庭栖”,寓意着明君将带来龙凤呈祥的盛世景象,但后来又进行了改动,使得整首曲子更加完善。

另一首《圣主曲》,同样是对圣主的赞美与敬仰。圣主接受天命,顺应时运,如同虞舜和唐尧一般英明神武。他升起旒旗总揽万机,端坐在御座上驾驭八方。他的教化向北扩展到了河塞之地,向南则越过了沧溟之海。他广施德政与日月星辰齐辉,传播教化使三辰都腾飞于天际。万宇都必将承受他的恩庆之泽,各种福祉也都纷至沓来。圣皇顺应福运开始统治天下,他的昌德深远地佑护着先民百姓。

再来看《明君》的歌辞:“明君统治四海之内,”其明察鉴识尽察人间万物之情状,“他仰赖天成之恩泽已经广布于天下,”忠诚之士必将获得荣耀之赏。“圣泽深广地润泽着天、地、人三才之生灵,”德教被传播到了八方之远。“草木因此改变了柯叶之形态,”山川也因此显现了吉祥之征兆。“人们愉快地盛赞明君之运道,”舞蹈着迎接泰平之时之到来。“微霜永远昌盛着明君之命数,”人们之心意也长久地欢愉着。这首曲子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情的赞美,将明君的英明与圣德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铎舞》一曲,则是傅玄用来替代魏代《太和时》乐舞的佳作。它开篇即提到黄帝的《云门》、唐尧的《咸池》、虞舜的《韶舞》、夏禹的《夏》舞和商汤的《濩》舞等历代五种代表性的乐舞。接着笔锋一转,写到如今振响铎铃、鸣响金钟之声,延续着周武王的《大武》乐舞之遗风。清歌响起之时,形体随之舞动而起。歌声与八音相和而鸣,协调着律吕之音而奏出美妙之旋律。身体不虚动而妄为,手势不徒然举起而无意义。舞蹈应和着节奏与节拍之变化而展现出优美之姿态,遵循着周期之顺序而演绎出完整之篇章。时而演奏宫角之音以彰显其庄重之气质,又夹杂着徵羽之音以增添其灵动之韵味。如此美妙之音乐能够改变风俗之陋习,礼仪也相辅相成而共同维护着社会秩序之和谐稳定。哪里会有不合时宜之演出呢!这首曲子以其严谨的结构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傅玄对于乐舞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